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經脈之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經脈之三 (5)

1. 經脈根結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二第五《根結》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五。

白話文:

平按:此文節選自《靈樞》卷二第五〈根結篇〉,亦見《甲乙經》卷二第五。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煖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推前後皆有其問,此中義例須說,岐伯即亦不待於問也。二儀之氣交泰,故曰相感。陰盛移為陽,陽盛移為陰,故陰陽之氣,不可偏為多少也。平按:煖《靈樞》作暖,《甲乙經》作熱。注岐伯二字袁刻脫。)陰道偶而陽道奇,(陽為天道,其數奇也;陰為地道,其數偶也。

白話文:

岐伯說:天地相通,冷暖互相轉化。陰陽之道,哪個多,哪個少?

(推敲前後,都有這樣的疑問,這裡的道理必須說明,岐伯不用等人發問,也會說。天地兩種氣息交會合和,所以說是相通。陰氣盛了就轉化為陽氣,陽氣盛了就轉化為陰氣,所以陰陽之氣,不能偏多或偏少。)

(平按:《靈樞》中把“暖”寫作“熱”,《甲乙經》中寫作“熱”。注:岐伯二字是袁刻本脫落的。)陰道是偶數,陽道是奇數。(陽是天之氣,其數是奇數;陰是地之氣,其數是偶數。)

)發於春夏,陰氣少而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瀉?(有病發於春夏,春夏陽多陰少,是為陰陽不調,若為補瀉也?)發於秋冬,陽氣少而陰氣多,陰氣盛而陽氣衰,則莖葉枯槁,濕而下㴆,陰陽相移,何補何瀉?(有病發於秋冬,秋冬陰多陽少,陽氣衰故莖葉枯槁,陰氣盛故津液㴆根,是亦陰陽相移,多少不同,若為補瀉也?平按:濕而下㴆《靈樞》、《甲乙經》作濕雨下歸。考㴆與浸同,漬也。

白話文:

古文:

春夏發於陰陽不調,何補何瀉?秋冬發於陰氣盛而陽氣衰,莖葉枯槁,濕而下㴆,陰陽相移,何補何瀉?

在春夏,由於陽氣多而陰氣少,導致陰陽失調。遇到這種情況,什麼時候應該補,什麼時候應該瀉?

在秋冬,由於陰氣多而陽氣少,導致陽氣衰弱,莖葉枯萎,津液積聚在根部。由於陰陽轉化,導致陰陽失衡,不同情況下,什麼時候應該補,什麼時候應該瀉?

注釋:

  • 下㴆:同「浸」,浸漬的意思。

)奇邪離經,不可勝數,(風寒暑濕,百端奇異,侵經絡為病,萬類千殊,故不可勝數也。離,歷也。)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闔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根,本也。結,系也。人之不知根結是臟腑之要,故邪離經脈,折太陽骨節關,亦敗少陽筋骨維樞,及開陽明之闔,胃及太陽氣有失泄也。良以不知根結,令關樞闔不得有守,故陰陽失於綱紀,病成不可復取也。

白話文:

(編者按:注【骨節關】,【關】字在袁刻版本中誤作【開】。再者【開樞闔】在袁刻版本中誤作【開樞闔】。)九針的關鍵在於始終,所以知曉始終,一言就能說完,如果不知始終,針灸之法就會失傳。(始終,是指根源。知曉根源之言,就是一言。編者按:【要】字之上,《靈樞》中有【玄】字。所以知曉《靈樞》作【故能知】,《甲乙經》作【能知】。失傳《靈樞》作【鹹絕】,《甲乙經》作【絕矣】。)

)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此太陽根結與標本同,唯從至陰上跟上五寸為本有異耳。平按:命門下《靈樞》、《甲乙經》有「命門者目也」五字。)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此與標本終始同也。平按:顙大《甲乙經》作頏顙。)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

白話文:

太陽經的根源在至陰穴,結聚在命門穴。(太陽經的根源和標本相同,只是從至陰穴向上五寸作為本穴不同罷了。平註:命門穴下,《靈樞》、《甲乙經》有「命門就是眼睛」五個字。)陽明經的根源在厲兌穴,結聚在顙大穴。顙大穴就是鉗耳穴。(陽明經的根源和標本自始至終都是相同的。平註:顙大穴《甲乙經》作頏顙穴。)少陽經的根源在竅陰穴,結聚在窗籠穴。

(亦與標本同也。平按:窗籠下《靈樞》有「窗籠者耳中也」六字,《甲乙經》同,惟無中字。)太陽為關,陽明為闔,少陰為樞。(三陰三陽之□□身為門,營衛身也。門有三種:一者門關,比之太陽;二者門扉,比之陽明;三者門樞,比之少陽也。平按:為關《靈樞》、《甲乙經》均作為開,說見前《陰陽合》篇。

白話文:

(這就與標本一樣瞭解了。平按:《靈樞》上在「窗籠」二字下有「窗籠者耳中也」六個字,《甲乙經》相同,只沒有「中」字。)太陽(膀胱經)是門閂,陽明(大腸經)是門扇,少陰(心經)是門軸。(三陰三陽的)人身如同門戶,營氣和衛氣就是門戶。門戶有三個部分:一個是門閂,比喻太陽經;二個是門扇,比喻陽明經;三個是門軸,比喻少陽經。平按:作為關的《靈樞》、《甲乙經》都寫作「開」,詳情見前《陰陽合》篇。

注身上所缺二字,謹擬作「脈於」二字。)關折則肉節殰而暴疾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殰者,肉宛燋而弱。(太陽主骨氣為關,故骨氣折,肉節內敗。殰音獨,胎生內敗曰殰。肉節內敗,故暴病起。暴病起者,則知太陽關折,所以調太陽也。平按:殰《靈樞》作瀆,《甲乙經》作「潰緩」二字。

白話文:

在身體上找不到虧損的部位,謹訂正為「脈於」二字。關節折斷,則肌肉筋骨內部敗壞,暴疾就會發生。因此,得了暴病的人,應從太陽經找原因,觀察是否有虛實。敗壞,是指肌肉萎縮而無力。(太陽經主掌骨氣,形成關節,因此骨氣折斷,肉節內部敗壞。殰音讀同「獨」,指胎生動物內部敗壞。肉節內部敗壞,所以暴疾發生。暴疾發生的人,就可以知道太陽經關節折斷,所以要調理太陽經。)

備註:

  • 《靈樞》中「殰」字寫作「瀆」。
  • 《甲乙經》中「殰」字寫作「潰緩」。

肉宛燋《靈樞》作皮肉宛膲,《甲乙經》作皮肉緩膲。注骨氣折下,袁刻脫「肉節內敗」四字。)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陽明主肉主氣,故肉氣折損,則正氣不能禁用,即身痿厥,痿而不收,則知陽明闔折也。平按:疾《甲乙經》作病。

白話文:

肉宛燋,《靈樞》寫成皮肉宛膲,《甲乙經》寫成皮肉緩膲。注骨氣折下,袁刻脫掉了「肉節內敗」四個字。如果關節折斷,氣就無處停留而導致痿疾,所以治療痿疾要從陽明經入手,觀察它有餘還是不足。(陽明經主宰肉和氣,所以肉氣折損,正氣就無法正常運作,身體就會出現痿厥,痿而不收,就知道陽明經關節折斷了。另外,《甲乙經》中寫的「疾」其實是「病」。)

)無所止息者,謂真氣稽留,邪氣居之。(能止氣不泄,能行氣滋息者,真氣之要也。陽明闔折,則真氣稽留不用,故邪氣居之,痿疾起也。平按:注要下別本有用字。)樞折則骨繇而不安於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少陽主筋,筋以約束骨節。骨節氣弛,無所約束,故骨搖。

白話文:

那些不能平息的(徵候),說明正氣停滯,邪氣佔據了正氣的位置。(能夠阻止正氣外泄,並能運行正氣滋養生命,這是正氣的關鍵作用。陽明經氣門閉合,導致正氣停滯得不到使用,所以邪氣就能佔據正氣的位置,痿疾就會發生。平按:注要根據其他版本查證具體用字。)樞紐關節彎曲不靈,不能穩固地站立,所以骨繇是取之於少陽經,看正氣是否充盈。(少陽經主管筋,筋能約束骨節。骨節氣虛鬆弛,不能約束,所以骨頭就會搖動。

骨搖,則知少陽樞折也。平按:《甲乙經》繇作搖,不安作不能安。)骨繇者,節緩而不收。所謂骨繇者,搖也,當竅其本。(骨節緩而搖動。竅音核。診候研竅,得其病源,然後取之也。平按:不收下《甲乙經》有者字,無「骨繇者」及「所謂骨繇者搖也」十字。竅《靈樞》作窮。

白話文:

骨頭搖擺,表示少陽經的樞紐折傷。

「骨頭搖」的意思是:骨節鬆緩,不能收緊。

所謂「骨頭搖」指的就是骨節搖晃。醫生應該找出骨節鬆動的原因,然後進行治療。

)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隱白,足大趾端。太倉,在□中管穴,與標本不同。平按:隱白《甲乙經》作陰白,恐誤。注中管上所缺一字,袁刻作脘,按中管穴,本書作中管,《甲乙經》作中脘,即太倉穴,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與齊之中,乃任脈腹自鳩尾十五穴之一,謹擬作腹。)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

白話文:

太陰經脈起源於足大趾端的隱白穴,在腹部中管穴(太倉穴)匯合。少陰經脈起源於足底湧泉穴,在喉嚨的廉泉穴匯合。

(少陰先出湧泉為根,行至踝下二寸中為本,上行至結喉上廉泉為結,上至舌本及腎輸為標,有此不同也。平按:湧《靈樞》、《甲乙經》作湧。註上至舌本,袁刻上作止。)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終於膻中。(厥陰先出大敦為根,行至行間上五寸所為本,行至玉英膻中為結,後至肝輸為標,有此不同也。平按:終《靈樞》、《甲乙》作絡。

白話文:

少陰經

  • 源頭:湧泉穴
  • 經過:從腳底湧泉穴出發,向上行至腳踝下兩寸處
  • 終點:廉泉穴(喉結上方)
  • 標本區別:
  • 本:湧泉穴、腳踝下的部分
  • 標:廉泉穴、舌根、腎輸穴

厥陰經

  • 源頭:大敦穴
  • 經過:從腳大拇指內側大敦穴出發,向上行至足掌縫隙上五寸處
  • 終點:膻中穴(胸前正中線,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 標本區別:
  • 本:大敦穴、足掌縫隙上五寸的部分
  • 標:膻中穴、肝輸穴

厥陰一段《甲乙經》在少陰之前。)太陰為關,厥陰為闔,少陰為樞。(門有二種,有內門外門,三陰為內門,三陽為外門。內門關者,謂是太陰;內門闔者,謂是厥陰;內門樞者,謂是少陰也。平按:關《靈樞》、《甲乙經》作開,下同,說見前。)關折則倉廩無所輸鬲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關折者氣不足而生病。

白話文:

在少陰經之前,有厥陰一段經脈(《甲乙經》記載)。太陰經就像門上的門閂,厥陰經就像門上的門扇,少陰經就像門上的樞紐。(門有內門和外門兩種,三陰經屬於內門,三陽經屬於外門。內門的門閂是指太陰經;內門的門扇是指厥陰經;內門的樞紐是指少陰經。註:關字在《靈樞》和《甲乙經》中寫作「開」,下文同,後文將會解釋。)

如果門閂折斷,糧食就無法運輸到倉庫中。這時,我們會查看太陰經的氣血是否充足,因為太陰經負責輸運水濕。所以,如果門閂折斷,表示氣血不足,容易生病。

(太陰主水穀以資身肉,太陰脈氣關折,則水穀無由得行,故曰倉無輸也。以無所輸,膈氣虛弱,洞泄無禁,故氣不足而生病也。平按:《靈樞》、《甲乙經》鬲作膈,洞下復有膈洞二字。)闔折則氣施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厥陰主筋,厥陰筋氣緩縱,則無禁喜悲。

白話文:

太陰經主導水穀的運化,滋養身體。如果太陰經脈氣關失調,水穀就無法正常運轉,因此會出現「倉無輸」的狀況,也就是說輸送水穀的管道不通暢了。由於水穀無法輸布,導致膈氣虛弱,大便無法控制,出現腹瀉不止的情況。而氣虛又會導致生病。

平註:靈樞經和甲乙經中將「鬲」改作「膈」,「洞泄」下方還有「膈洞」二字。

如果太陰經脈闔閉不暢,氣會受阻而導致情緒喜悲不定。悲傷的情緒是由厥陰經引起的,觀察厥陰經氣是否充足或不足。因為厥陰經主筋,如果厥陰經筋氣鬆弛,就會出現喜悲無常的現象。

平按:施《靈樞》作絕,《甲乙經》作弛。喜《甲乙經》作善。)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少陰主骨,骨氣有損,則少陰之脈不流,故有所結不通。結,即少陰絡結也。平按:皆取之下,《靈樞》有不足二字。)足太陽根於至陰,流於京骨,注於崑崙,入於天柱、飛陽也。

白話文:

施氏在《靈樞》中寫作「絕」,《甲乙經》中寫作「弛」。我認為《甲乙經》中的「善」更為妥當。樞機折損,脈絡就會有所阻塞不通,不通則需要取少陰經治療。觀察其脈象是虛還是實,有阻塞的都需要取少陰經。少陰經主司骨骼,骨氣受損,則少陰經脈流動不暢,所以才會出現阻塞不通。這裡說的阻塞,指的是少陰經絡的阻塞。施氏在《靈樞》中加上了「不足」二字。足太陽經起於至陰穴,流經京骨,經過崑崙穴,進入天柱、飛陽穴。

(輸穴之中,言六陽之脈,流井滎輸原經合五行次第至身為極。今此手足六陽,從根至入,流注上行,與《本輸》及《明堂流注》有所不同。此中根者皆當彼所出,此中流者皆當彼所過,唯手太陽流,不在完骨之過,移當彼經陽谷之行,疑其此經異耳。此中注者皆當彼行,唯足陽明不當解谿之行,移當彼合下陵,亦謂此經異耳。

白話文:

《輸穴》中所說的,是指六條陽經脈絡,從井、滎、輸、原、經、合循行於五臟和體表經絡的次第,最後流注於身體各部位。

現在手足六條陽經,從根部流注至身體內部,上走行經,與《本輸》和《明堂流注》有所差異。

這裡所說的「根」,是指經脈發生的部位,這裡所說的「流」,是指經脈流經的部位。只不過手太陽經的流注,不在完骨之上,而是移行至陽谷穴。懷疑是這條經脈有所不同。

這裡所說的「注」,是指經脈流注的部位。只不過足陽明經不在解谿穴流注,而是移行至下陵穴。也說明這條經脈有所不同。

此中入者並與彼不同,六陽之脈皆從手足指端為根,上絡行至其別走大絡稱入。入有二處,一入大絡,一道上行至頭入諸天柱,唯手足陽明至頸,於前人迎扶突。《流注》以所出為井,此為根者,井為出水之處,故根即井也。天柱,挾項大筋外廉陷中,足太陽之正經也。飛陽在足外踝上七寸,足太陽之大絡也。

白話文:

這裏所說的「入」與前面所說的「絡」不同。六條陽經的脈絡都從手腳的指(趾)端開始,向上循行到它的特定位置,與大絡相連,這就稱之為「入」。「入」有兩個部位:一是進入大絡,一是繼續向上循行到頭部,進入天柱穴。只有手足陽明經到達頸部,在人迎穴和扶突穴之間。

《流注》說:「脈絡發出的地方稱為井穴」,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根穴」。井穴就是脈水流出的地方,所以「根穴」也就是「井穴」。天柱穴位於頸部,夾在大筋的外側緣,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正經。飛陽穴位於外腳踝上七寸,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大絡。

平按:流《靈樞》作溜,下同,不再舉。注稱入入三字,袁刻空三格。)足少陽根於竅陰,流於丘虛,注於陽輔,入於天容、光明也。(天容在耳下曲頰後,足少陽正經也。光明在外踝上七寸,足少陽大絡也。平按:竅陰《甲乙經》作竅陽。)足陽明根於厲兌,流於衝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也。

白話文:

注釋:後面的「流」字,在《靈樞》中寫作「溜」,以下同,不再一一說明。注中所引「入入」二字,袁刻本空留三個空格。)足少陽經的根源在竅陰經,流經丘虛穴,注入陽輔穴,進入天容、光明穴。(天容穴位於耳下彎曲的頰後,是足少陽經的主經;光明穴位於外踝上七寸,是足少陽經的大絡。注:竅陰經在《甲乙經》中寫作竅陽經。)足陽明經的根源在厲兌穴,流經衝陽穴,注入下陵穴,進入人迎、豐隆穴。

(人迎在結喉旁大脈動應手,足陽明正經也。豐隆在足外踝上八寸骭外廉陷者中,足陽明之大絡也。)手太陽根於少澤,流於陽谷,注於少海,入天窗、支正也。(天窗在曲頰下扶突後動應手陷者中,手太陽之正經也。支正在腕後五寸,手太陽之大絡也。平按:陽谷《甲乙經》作暘谷。

白話文:

人迎脈位於喉結旁,脈搏跳動能感受到,這是足陽明經的脈象。豐隆穴位於腳外踝上八寸,脛骨外側凹陷處,是足陽明經的大絡穴。

手太陽經起源於少澤穴,循行至陽谷穴,匯聚於少海穴,進入天窗穴,分支到支正穴。天窗穴位於下頜骨後方,扶突穴前方的凹陷處,能感受到脈搏跳動,是手太陽經的正經穴。支正穴位於手腕後方五寸處,是手太陽經的大絡穴。

註:陽谷穴,《甲乙經》中寫作暘谷。

)手少陽根於關衝,流於陽池,注於支溝,入天牖、外關也。(天牖在頸,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手少陽正經也。外關在腕後三寸空中一寸,手少陽之大絡也。)手陽明根於商陽,流於合骨,注於陽谿,入扶突、偏歷也。(扶突在曲頰下一寸人迎後,手陽明正經也。

白話文:

手少陽經的根在關衝穴,流經陽池穴,注入支溝穴,進入天牖穴和外關穴。(天牖穴位於頸部,缺盆穴上方,天容穴後方,天柱穴前方,完骨穴下方,髮際上方,是手少陽經的主經。)外關穴位於腕後三寸,偏上方一寸處,是手少陽經的主要絡脈。

手陽明經的根在商陽穴,流經合谷穴,注入陽谿穴,進入扶突穴和偏歷穴。(扶突穴位於顴骨下方一寸,人迎穴後方,是手陽明經的主經。)

偏歷在腕後三寸,手陽明之大絡也。)此所謂根十二經者,盛絡者皆當取之。(此根入經,唯有六陽;具而論者,更有六陰之脈,言其略耳。此謂根者,皆是三經,循此十二正經,旁有絡脈血之盛者,皆當其部內量而取之。平按《靈樞》、《甲乙經》無根字。盛絡《甲乙經》作絡盛。

白話文:

偏歷穴位位於手腕後方三寸處,是手陽明經的大絡脈。這裡所說的「根十二經」,是指經脈絡脈氣血充盛的地方,都可以在此取穴。(這種「根」穴位通入經絡的,只有六條陽經。如果詳細說明,還有六條陰經的脈絡,這裡只說概略。所謂「根」,都是指三條經脈,沿著這十二條正經循行,旁邊如果有絡脈血氣充盛的地方,都可以在其部內量取。)

根據《靈樞》和《甲乙經》的記載,沒有「根」字。而《甲乙經》中將「盛絡」寫作「絡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