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經脈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經脈之三 (4)

1. 陰陽維脈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一第四十一《刺腰痛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八。

白話文:

繁體中文: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一第四十一《刺腰痛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八。

按:這篇內容見於《素問》卷十一第四十一《刺腰痛篇》,同時也見於《甲乙經》卷九第八。

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弗然脈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腨下間上地一尺所。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二寸,太陰之前,與陰維會(《八十一難》云:陽維起於諸脈之會,則諸陽脈會也;陰維起於諸陰之交,則三陰交也。陽維維於陽,綱維諸陽之脈也;陰維維於陰,綱維諸陰之脈也。

白話文:

陽維經絡

陽維經絡循行於腰部,如果出現腰痛,而且痛感向上傳達到小腹,並伴隨脈搏腫脹,可以針刺陽維經絡。陽維經絡與太陽經絡交匯於下腹向上約一寸的地方。

飛陽經絡

飛陽經絡位於內踝上兩寸,足太陽經的前面,與陰維經絡相交。

陽維、陰維經絡的概論

根據《八十一難》的記載,陽維經絡起源於所有陽經的交會處,因此是所有陽經的綱領。陰維經絡起源於所有陰經的交匯處,因此是所有陰經的綱領。陽維經絡維護著陽經的運行,而陰維經絡維護著陰經的運行。

陰陽不能相維,則倀然失志,不能自持,陽不維於陽,陰不維於陰也。陽維陰維綺絡於身,溢蓄不能還流溉灌,諸經血脈隆盛,溢入八脈而不還也。腨下間上地一尺所,即陽交穴,陽維郄也。陰維會即築賓穴,陰維郄也。平按:《素問》、《甲乙經》弗然脈腫作怫然腫,上地作去地。

《素問》二寸作五寸。《素問》、《甲乙經》太陰作少陰,陰維會作陰維之會。)

白話文:

如果陰陽無法相互維繫,就會精神恍惚,無法控制自己,這表示陽氣無法約束陽氣,陰氣也無法約束陰氣。陽維和陰維經絡分佈全身,津液不能再回流滋潤身體,導致各經脈血氣過於旺盛,從而流入八脈而無法返回。

在小腹下,距上約一尺處,就是陽交穴,是陽維經的郄穴。在腎俞穴附近,就是築賓穴,是陰維經的郄穴。

註釋:

  • 《素問》:中醫經典著作
  • 《甲乙經》:西漢時期的醫學著作
  • 怫然腫:脈絡腫脹
  • 上地:距離上方

《素問》中將兩寸寫成五寸。《素問》、《甲乙經》中將太陰寫成少陰,將陰維會寫成陰維之會。

2. 經脈標本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八第五十二《衛氣》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四。

白話文:

根據我的了解,《靈樞》卷八第五十二《衛氣》篇和《甲乙經》卷二第四都有記載這篇文章。

黃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腎藏精也,心藏神也,肝藏魂也,肺藏魄也。脾藏意智為五藏本,所以不論也。)六腑者,所以受水穀而行化物者也。(膽之府,唯受所化木精汁三合,不能化物也,今就多者為言耳。平按:行化《甲乙經》無行字。)其氣內入於五臟,而外絡支節。

白話文:

黃帝說:五臟就是用來儲藏精神魂魄的地方。(腎臟儲藏精華,心臟儲藏精神,肝臟儲藏靈魂,肺臟儲藏魄力。脾臟儲藏主見和智慧,作為五臟的根基,所以沒有被提及。)六腑是負責接受食物和進行轉化的器官。(膽囊只有接收轉化後的木屬精華汁液三合的作用,不能進行轉化,現在只說數量多這個特點。根據《甲乙經》的說法,「行化」二字應省略。)它們的氣從身體外部流入五臟,而從外部連通到四肢。

(六腑穀氣,化為血氣,內即入於五臟,資其血氣,外則行於分肉,經絡支節也。平按:入於二字《靈樞》作干,《甲乙經》作循。)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白話文:

六腑將穀物轉化的精氣,化為血液和氣息。血液和氣息進入五臟後,滋養五臟的血液和氣息。而血液和氣息也會運送到肌肉、經絡和四肢。

其中,不能循經運行的較為浮散的氣息,稱為衛氣;能夠循經運行的精華氣息,稱為營氣。

(六腑所受水穀,變化為氣,凡有二別:起胃上口,其悍氣浮而行者,不入經脈之中,晝從於目,行於四肢分肉之間二十五周,夜行五臟二十五周,一日一夜行五十周,以衛於身,故曰衛氣;其谷之精氣,起於中焦,亦並胃上口行於脈中,一日一夜亦五十周,以營於身,故曰營氣也。

白話文:

六腑(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膽)吸收的水穀,會轉化為氣,分為兩類:

  • **衛氣:**從胃的入口處升起,這些強勁的氣向上浮行,不會進入經脈之中。白天,它們流向眼睛,在四肢肌肉間運行 25 周;夜晚,在五臟中運行 25 周。一日一夜共運行 50 周,用以保護身體。
  • **營氣:**食物中精華的氣,從中焦(脾胃部)升起,同樣經由胃的入口處進入經脈中運行。一日一夜也運行 50 周,用來滋養身體。

)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混乎孰能窮之?(浮氣為陽為衛,隨陰從外貫內;精氣為陰為營,隨陽從內貫外也。陰陽相貫成和,莫知終始,故如環無端也。平按:混乎《靈樞》、《甲乙經》作亭亭淳淳乎。)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夫陰陽之氣在於身也,即有標有本,有虛有實,有所歷之處也。

白話文:

陰陽相隨相依,內外相通貫穿,就像一個沒有盡頭的環形,混雜在一起,誰能窮盡其奧祕?

(飄動的氣體為陽,為衛氣,隨著陰氣從外向內貫穿;精氣為陰,為營氣,隨著陽氣從內向外貫穿。陰陽相貫相融,和諧無比,不知始終,因此就像一個環形沒有盡頭。)

然而,中醫在區分陰陽時,都會有標本虛實之分的界限。

(因為陰陽之氣在人體中,既有標本之分,也有虛實之別,還有經過之處的不同。)

)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十二經脈有陰有陽,能知十二經脈標本所在,則知邪入病生所由也。)知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十二經脈,上實下虛病在下,下實上虛病在其上,虛實為病,高下可知也。平按:《靈樞》、《甲乙經》無知字。)知六腑之氣街者,能解經結挈紹於門戶。

白話文:

精通陰陽十二經脈的人,就能判斷疾病的根源。(十二經脈有陰有陽,能瞭解十二經脈的標本所在,就能知道邪氣侵入身體導致疾病的緣由。)辨別虛實症狀的人,就能把握疾病的輕重。(十二經脈,上實下虛,病在下;下實上虛,病在上,虛實相應,高下可知。)瞭解六腑氣脈運行的人,就能疏通經絡,在臟腑門戶之間建立聯繫。

(街,六腑氣行要道也。門戶,輸穴也。六腑,陽也。能知六腑氣行要道,即能挈繼輸穴門戶解結者也。紹,繼也。平按:解上《靈樞》、《甲乙經》有知字。經結挈《靈樞》作結契二字,《甲乙經》作結,無經挈二字。)能知虛實之堅耎者,知補瀉之所在。(知虛為耎,知實為堅,即能瀉堅補耎也。

白話文:

人體的經絡就像道路,六腑的氣血運行在這些道路上。輸穴就像門戶,六腑屬於陽氣。如果能夠掌握六腑氣血運行的關鍵道路,就能夠打開輸穴門戶,解開阻滯。

「紹」字在這裡表示「繼承」。註釋者查閱了古代醫書《靈樞》和《甲乙經》,發現「解」字上面有「知」字。「結」和「挈」在《靈樞》中分別寫作「結契」和「經挈」,而《甲乙經》中只有「結」字,沒有「經挈」。

如果能夠分辨出虛實的堅硬和鬆軟,就能知道應該進行補益還是泄瀉。(知道虛的就應該鬆軟,知道實的就應該堅硬,就能夠泄除堅實,補益鬆軟。)

耎,而免反,柔也。平按:《甲乙經》無能字。實《靈樞》作石。耎《靈樞》作軟,《甲乙經》作濡。)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三陰三陽,故曰六經也。標本則根條。知六經脈根條,則天下皆同,所以不惑者也。)岐伯曰:博哉聖帝之論!臣請盡意悉言之。(贊帝所知極物之理也。

白話文:

柔軟,而能免除反彈,這就是柔順。實際上,《甲乙經》中沒有「能」字,而是「石」字。《靈樞》中寫作「軟」,《甲乙經》寫作「濡」。能了解六經的標本,就可以對天下沒有疑惑。(三陰三陽,所以稱為六經。標本指的是根和枝條。了解六經脈的根和枝條,那麼天下萬物都相同,所以不會疑惑。)岐伯說:聖帝的論述真是博大精深!我請求盡心竭力地把它全部說出來。(讚揚聖帝所知曉的極其深奧的道理。)

盡意,欲窮所知也。悉言,欲極其理也。平按:《甲乙經》無盡意二字。)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緩命門。命門者,目也。(血氣所出,皆從臟腑而起,今六經之本皆在四肢,其標在掖肝輸以上,何也?然氣生雖從腑臟為根,末在四肢,比天生物,流氣從天,根成地也。跟上五寸,當承筋下,足跟上,是足太陽脈為根之處也。

白話文:

盡意就是指追求對事物的徹底認識。悉言就是指盡力闡述內在的規則。

參考古書《甲乙經》,並未提及「盡意」二字。註解的內容提到:人體六經之本都分佈於四肢,其標記在脅下的肝經上面。這是由於人體的氣血雖然起源於臟腑,但它們最終都運行到四肢。就好像天地的關係一樣,氣血之氣源於臟腑(像大地生萬物)而運行於四肢(像天降甘露滋潤大地)

足跟往上五寸處,正對應著承筋之下,即足跟上方的穴位。這是足厥脈的根源所在。

其末行於天柱,至二目內眥,以為標末也。腎為命門,上通太陽於目,故目為命門。緩,大也,命門為大故也。平按:緩《靈樞》、《甲乙經》作絡。)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足少陽脈為根在竅陰,其末上出天窗,支入耳中,出走耳前,即在窗籠之前也。

白話文:

它的末端通過天柱穴,到達兩眼內眼角,作為外在的標誌。腎臟是生命之門,與眼睛上的太陽穴相通,所以眼睛被稱為「命門」。「緩」字是大的意思,命門很大,所以稱之為「緩」。注:在《靈樞》和《甲乙經》中,「緩」字寫作「絡」。足少陽脈的本根在竅陰穴之間,它的末端在窗籠前面。窗籠指的就是耳朵。(足少陽脈根部在竅陰穴,末梢由天窗上出,分支進入耳朵,從耳前走過,也就是在窗籠前面。)

以耳為身窗舍,籠音聾,故曰窗籠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下,上俠頏顙。(足陽明之為根厲兌,其末上至人迎頰下也。平按:《甲乙經》頰下上俠作上挾二字,《靈樞》無下上二字。)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輸與舌本。(足太陰脈出足大趾端內側,行於內踝下微前商丘,上於內踝,近於中封。

白話文:

這是無意義的文字,無法提供相應的現代中文對照。

中封雖是厥陰所行,太陰為根,此中封之前四寸之中也。末在背第十一椎兩箱一寸半脾輸,及連舌本,散在舌下也。平按:《甲乙經》無上字。輸《靈樞》、《甲乙經》均作腧,下同,不再舉。又按:《靈樞》足陽明、足太陰兩段在足厥陰後。)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二寸中,標在背輸與舌下兩脈。

白話文:

中封穴雖然位於足厥陰經上,但它與足太陰經相連,屬於足太陰經的根部,位於中封穴上方四寸處。末穴位於背部第十一椎兩側,一寸半處,與脾經相連,並且與舌根相連,分散在舌頭下方。

平按:《甲乙經》中沒有「上」字。

足少陰經的原穴位於內踝下二寸處,標穴位於背部,與舌下相連。

(足少陰脈起小指下,邪起趣足心,至內踝下二寸為根也。末在背第四椎兩箱一寸半腎輸,及循喉嚨,挾舌本也。平按:二寸《靈樞》、《甲乙經》作上三寸。注第四椎,據本書《氣穴》篇及《靈樞·背腧》篇,應作第十四椎。一寸半袁刻誤作一尺半。又按:《甲乙經》足少陰一段在足少陽前。

白話文:

足少阴经脉从小指下方开始,邪气如果要发作,就会向足心方向走,到达内踝下方两寸的地方,这就是它的根部。它的末端在背部第四椎骨两侧各一寸半的地方,也就是肾脏的输穴,然后沿着喉咙向上走,靠近舌根。

补充说明:两寸的距离,《灵枢经》和《甲乙经》都写着是上三寸。《灵枢经·背腧篇》和本书《气穴篇》都记载着第四椎骨应该是第十四椎骨。一寸半是袁刻本的误写,应该是写一尺半。《甲乙经》中足少阴经脉的一段位于足少阳经脉的前方。

)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輸。(足厥陰脈起於大指藂毛之上,行大指歧內行間上五寸之中為根也。末在背第九椎兩箱一寸半肝輸也。平按:《甲乙經》足厥陰一段在足太陰前。)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三寸。(手太陽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外踝之後為根也。

白話文:

足厥陰經的根源

在腳大趾與第二趾間(足指縫)往上五寸的地方,終點連接背部輸穴(在第九椎骨兩側各一寸半的肝輸穴)。

手太陽經的根源

在外くるぶしの後ろ側,終點連接背部命門穴上方三寸。

手腕之處,當大指者為內踝,當小指者為外踝也。其末在目上三寸也。平按:三寸《靈樞》、《甲乙經》均作一寸。)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手少陽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間上二寸之中為根也。末在耳後完骨,枕骨下,髮際上,出耳上角,下至外眥也。

白話文:

手腕處,與大拇指相對應的是內踝,與小拇指相對應的是外踝。外踝的末端位於眼睛上方三寸(註:古書《靈樞》、《甲乙經》均記載為一寸)。

手少陽經的根源位於小指和小拇指旁邊的中間偏上兩寸處,在耳朵後上角下方、外眼角下方。手少陽經起始於小指和小拇指末端,從兩指間向上走兩寸為根部。經脈的末端到達耳朵後面的完骨、枕骨下方、髮際上方,從耳朵上角出來,向下到達外眼角。

平按:二寸《甲乙經》作三寸。注出兩指間,出字袁刻作在。)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頰下合於鉗上。(手陽明脈起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至肘外廉骨中,上至背臑,背臑手陽明絡,名曰別陽,以下至肘骨中,為手陽明本也。末在頰下一寸,人迎後,扶突上,名為鉗。

白話文:

原書中記載:從肘骨中上到別陽的距離為二寸,《甲乙經》記載為三寸。從兩指間到標在頰下的位置與鉗上的距離為一寸(注:「出」字在袁刻本中為「在」)。手陽明脈的本經在肘骨中,從上臂的外緣骨中到達背部臑穴,臑穴是手陽明脈絡經過的地方,稱為別陽,從別陽到肘骨中為手陽明脈的本經。末端在頰下一寸處,在人迎穴之後,扶突穴之上,稱為鉗穴。

鉗,頸鐵也,當此鐵處,名為鉗上。渠廉反。平按:頰《靈樞》作顏,《甲乙經》作腋。)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掖內動脈。(手太陰脈出大指次指之端,上至寸口為根也。末在掖下天府動脈也。平按:掖《靈樞》、《甲乙經》作腋。內動脈,《靈樞》脈作也,《甲乙經》內上有下字。

白話文:

鉗,是一種頸部器具。器具所在的位置叫做鉗上。

手太陰經的起始穴位,位於寸口內側,標誌穴位在腋窩內側的動脈上。(手太陰經的脈絡從拇指和食指的頂端開始,往上到寸口為根。末梢在腋窩下的天府動脈上。)

)手少陰之本,在兌骨之端,標在背輸。(手少陰脈出於手小指之端,上至腕後兌骨之端神門穴為根也。末在於背第五椎下兩旁一寸半心輸。問曰:少陰無輸,何以此中有輸?答曰:少陰無輸,謂無五行五輸,不言無背輸也,故此中有背輸也。若依《明堂》,少陰有五輸,如別所解也。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的根源在腕後兌骨之端(神門穴),末梢在背上第五椎下兩旁一寸半處(心輸穴)。

有人問:少陰經沒有輸穴,為什麼這裡有輸穴?

回答:少陰經沒有「五輸穴」,但並不表示沒有「背輸穴」。所以,這裡有背輸穴。如果按照《明堂》記載,少陰經確實有五輸穴,詳細內容請參閱其他資料。

平按:兌《靈樞》作銳。注末在於背,袁刻脫於字。答曰少陰無輸,袁刻無作天。)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三寸。(手心主脈出中指之端,上行至於掌後兩筋之間,間使上下二寸之中為根也。末在掖下三寸天池也。平按:《甲乙經》無二寸中三字。《靈樞》掖下重下字。

白話文:

現代

注釋:兌這個字在《靈樞》中寫作「銳」。註解的最後一部分在背部,袁刻本漏掉了「於」字。回答道:少陰經沒有輸脈,袁刻本將「無」字寫成了「天」。手心主脈的本源穴位,位於手掌背面,兩條肌腱之間,距離中指端兩寸的部位。標脈穴位位於腋下,距離中指端三寸的部位。(手心主脈從中指尖發出,向上走行到手掌背面兩條肌腱之間,上下兩寸之間的部位為其本源穴位。末穴位位於腋下三寸的天池穴。)補充說明:甲乙經中沒有「兩寸中」三個字。靈樞中腋下重寫了「下」字。

)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痛;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此,謂本標也。下則本也。標即上也。諸本陽虛者,手足皆冷為寒厥;諸本陽盛,則手足熱痛為熱厥也。諸標陰虛,則為眩冒;諸標陰盛,則頭項熱痛也。平按:《甲乙經》下虛上有主字。下盛則熱痛,《靈樞》、《甲乙》均無痛字。

白話文:

凡是判斷陰陽虛實的方法是:

  • 如果下虛(陰虛),就會出現厥冷(手腳冰涼)。
  • 如果下盛(陰實),就會出現熱痛(手腳發熱疼痛)。
  • 如果上虛(陽虛),就會出現眩暈。
  • 如果上盛(陽實),就會出現頭項發紅發熱疼痛。

注:

  • 「下虛」、「下盛」是指身體下部的陰陽失衡。
  • 「上虛」、「上盛」是指身體上部的陰陽失衡。
  • 「本」、「標」指的是陰陽虛實的根源和表現。
  • 「厥」是指手腳冰涼、麻木不仁。
  • 「熱痛」是指手腳發熱疼痛。
  • 「眩」是指頭暈目眩。

)故實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陰陽盛實,絕瀉止其盛也。陰陽虛者,引氣而補起也。平按:實《靈樞》作石。)請言氣街:(街,道也。補瀉之法,須依血氣之道,故請言之也。)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胻氣有街。(胸、腹、頭、胻四種,身之要也;四處氣行之道,謂之街也。

白話文:

  • 對於過於充盈的,就用瀉法制止讓它消退。對於過於虛弱的,就用補法引氣而來使其興盛。
  • 請說明氣的流動途徑:
  • 胸部的氣有流轉的途徑。
  • 腹部的氣有流轉的途徑。
  • 頭部的氣有流轉的途徑。
  • 胻部的氣有流轉的途徑。

(胸、腹、頭、胻是人體的重要部位,這四處氣血流動的途徑,稱為「街」。)

,平按:胻《靈樞》作脛,《甲乙經》作䯒。)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腦為頭氣之街,故頭有氣,止百會也。平按:止《甲乙經》作上,下同。)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輸。(膺中肺輸,為胸氣之街,故胸中有氣,取此二輸也。平按:《甲乙經》胸下有中字。)氣在腹者,止之於背輸與衝脈於齊左右之動者。

白話文:

按:胻穴,《靈樞》中記載在脛部,《甲乙經》中記載在膝窩部。所以,氣在頭部,則按壓百會穴以緩解(百會穴是頭部氣血匯聚的地方,所以頭部有氣,按壓百會穴即可)。氣在胸部,則按壓肺俞穴和背俞穴以緩解(肺俞穴是肺臟的輸穴,是胸部氣血匯聚的地方,所以胸部有氣,選擇這兩個輸穴)。氣在腹部,則按壓背俞穴和沖脈兩側的氣血運行部位以緩解。

(脾輸及臍左右衝脈,以為腹氣之街,若腹中有氣,取此二輸也。平按:動下《靈樞》、《甲乙經》有脈字。)氣在胻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下。(三陰氣街,並與承山,至踝上下,以為胻氣之街,若胻有氣,取此三處也。平按:上下《靈樞》、《甲乙經》作上以下。)取此者用豪針,(取此四街之氣,宜用第七豪針也。

白話文:

脾臟的經絡分佈到肚臍左右的衝脈,這條衝脈是腹部氣血流通的通道。如果腹中出現氣結,可以在這兩條經絡上取穴。

氣結在臀部的人,則可以在氣街和承山穴及腳踝上下取穴治療。三陰經的氣街都與承山穴相連,延伸到腳踝上下,成為臀部氣血流通的通道。如果臀部出現氣結,可以在這三個部位取穴。

取穴時使用毫針,針刺這四個氣街部位時,應使用第七號的毫針。

平按:注四街袁刻誤作四時。)必先按而在久,應於手,乃刺而予之。(刺氣街法也,皆須按之良久,或手下痛,或手下脈動應手知已,然後予行補瀉之。平按:在久二字《甲乙經》作久存之三字。注或手下痛,袁刻脫手字。或手下脈動袁刻作動脈。)所治者,謂頭痛眩,腹中痛滿暴脹,(頭痛眩僕,可止之於腦,頭氣街也。

白話文:

說明:注釋中「四街」為袁刻本誤寫為「四時」。一定先按壓一段時間,手上有反應,才能進行針刺治療。(按壓氣街穴位的方法,都必須按壓很長一段時間,或者手部會疼痛,或者手部脈絡搏動,以此判斷是否有效,然後再進行補瀉之法。說明:在袁刻本中「在久」二字,在《甲乙經》中寫為「久存」三字。注釋中「或手下痛」,袁刻本脫落了「手」字。或手部脈絡搏動,袁刻本寫為「動脈」。)所治療的症狀,包括頭痛眩暈、腹中疼痛脹滿。(頭痛眩暈可以治療腦部,頭部氣街穴位。)

腹中痛等,取之於胸及腹氣街也。平按:治《甲乙經》作刺。腹中痛滿《靈樞》、《甲乙經》作腹痛中滿。)及有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者,難已也。(胸腹之中有積病而可移者,易已;積而不痛、不可移者,難已也。平按:積痛,痛字《甲乙經》無。)

白話文:

肚子痛等,是因為胸部和腹部氣路不通造成的。 如果腹部疼痛並且有新的積聚疼痛可以移動的,就容易治療;如果積聚沒有疼痛,就難以治療。 腹部內如果有積病可以移動的,就容易治療;如果積病沒有疼痛、不能移動的,就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