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經脈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經脈之三 (3)

1. 衝脈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孰能噵之,見《靈樞》卷六第三十八《逆順肥瘦》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二。自黃帝曰願聞人之五臟至末,見《素問》卷十一第三十九《舉痛論》篇。

白話文:

《靈樞》和《甲乙經》的記載:

從文章開頭到「孰能噵之」,這段內容見於《靈樞》卷六第三十八《逆順肥瘦》篇,也見於《甲乙經》卷二第二。

《素問》的記載:

從「黃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到文章末尾,這段內容見於《素問》卷十一第三十九《舉痛論》篇。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血氣相注,如環無端,未知行身逆順如何也?)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起手;(夫衝脈亦起於胞中,上行循腹而絡唇口,故經曰:任脈衝脈,皆起於胞中,上絡唇口。是為衝脈上行與任脈同。《素問》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呂廣注《八十一難》本云:衝脈起於關元,隨腹裡直上,至咽喉中。

白話文:

**黃帝問:**脈絡的運行方向順序是怎樣的?

岐伯答: 手上的三條陰脈,從內臟開始向手部延伸。

皇甫謐錄《素問》云:衝脈起於氣街,並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此是《八十一難》說,檢《素問》無文,或可出於別本。氣街近在關元之下,衝脈氣街即入關元上行,雖不言至咽,其義亦同也。《素問》又云:衝脈與陽明宗筋會於氣街。即衝脈與陽明宗筋會氣街已,並陽明之經而上,其義不異也。

白話文:

皇甫謐記錄《素問》中說:衝脈起源於氣街,與陽明經平行,經過肚臍以上,到達胸部後散開。這段文字出自《八十一難》,但在現存《素問》中找不到,可能出自其他版本。氣街靠近關元穴下方,衝脈從氣街進入關元穴向上運行,雖然沒有明確提到到喉嚨,但意思相近。《素問》還說:衝脈與陽明經的宗筋在氣街交會。也就是說,衝脈與陽明經的宗筋在氣街交會後,與陽明經一起向上運行,意思是一樣的。

《九卷經》又云: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本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前云衝脈十二經海,黃帝謂跗上動者為足少陰,岐伯別之以為衝脈常動。

白話文:

《九卷經》中提到:衝脈是十二經絡之海,與少陰經的本絡相連。它從腎下開始,通過會陰,沿著大腿內側的線條,進入臀部。繼續沿著小腿內側線條,與少陰經並行,在內踝之後進入腳部。衝脈的分支,從腳踝進入腳背,到大腳趾之間,再連接其他經絡,溫養腿腳。

前文說衝脈是十二經絡之海,黃帝認為跗上脈搏跳動的是足少陰經。岐伯則區分開來,認為衝脈是經常跳動的。

前云上絡唇口,此云上出頏顙。此云注少陰大絡出氣街,前云起於腎下出氣街。此云下至內踝之屬而別,前云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前云出屬跗上入大指間,此云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其義並同也。沖,壯盛兒。其脈起於臍下,一道下行入足指間,一道上行絡於唇口,其氣壯盛,故曰衝脈也。

白話文:

前面說「從上通到嘴脣和嘴巴」,這裡說「從上出現在額頭」。這裡說「灌注小陰大絡,從氣街出來」,前面說「起於腎臟下方,從氣街出來」。這裡說「向下到內踝的屬脈而分開」,前面說「進入內踝後,進入足底」。前面說「出屬跗骨上方,進入大拇指之間」,這裡說「出於跗骨,屬於下方,沿著跗骨進入大拇指之間」。其含義都是相同的。沖脈,是強壯年輕的人的脈絡。它的脈絡從肚臍下方開始,一條向下通行,進入足趾間,一條向上通到嘴脣和嘴巴,其氣勢強盛,所以稱為沖脈。

脈從身出向四肢為順,從四肢上身為逆也。臟,謂心肺。心肺在內,故為陰也。心肺之陰,起於三脈向手,故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此為從陰之陽,終為陽中之陰也。平按:起《靈樞》、《甲乙經》均作走。註上行循腹,袁刻脫行字。至咽喉中,袁刻脫中字。注少陰大絡,袁刻脫注字。

白話文:

脈絡從身體中心向四肢循行是順向的,從四肢向身體中心循行是逆向的。「臟」是指心肺,心肺在身體內部,所以屬於陰性。心肺之陰,通過三條經脈循行到手部,因此稱為手之三陰,從臟腑循行到手部。這屬於陰氣中衍生的陽氣,最終會變為陽氣中包含的陰氣。平按:根據《靈樞》和《甲乙經》,「起」字應作「走」。註解:脈絡向上循行腹部,袁刻本中脫落「行」字。脈絡到達咽喉中,袁刻本中脫落「中」字。「註解少陰大絡」,袁刻本中脫落「註解」二字。

出氣街,袁刻脫出字。沖壯盛兒袁刻作則沖壯興盛。上身為逆,袁刻身作行。)手之三陽,從手至頭。(手之三陰之脈,從臟受得血氣,流極手指端已,變而為陽,名手三陽,從手上頭,此為從陽之陽,終為陽中之陽者也。平按:至《靈樞》、《甲乙經》作走。)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手之三陽至頭,曲屈向足,至足指端,從陽之陰,終為陰中之陽也。平按:頭《甲乙經》作項。

白話文:

出氣街,袁刻版本寫作「脫出」沖壯盛兒,袁刻版本寫作「沖壯興盛」上身為逆,袁刻版本寫作「行走」

手的三條陽經,從手走到頭部 (手的三條陰經的脈絡,從臟腑吸收氣血,流到手指尖後,轉化為陽氣,稱為手三陽,從手上到頭部,這是從陽中來的陽,最終成為陽中之陽)。

足的三條陽經,從頭部走到足部 (手三陽經到頭部後,彎曲向下,經足部到腳趾尖,這是從陽中來的陰,最終成為陰中之陽)。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之三陽下行至足指極已,變而生足之三陰,上至胸腹,從陰之陰,終為陰中之陰也。復從臟走手,如環無端。)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足之三陰從足上行,常見跗上動脈,謂是足少陰下行動脈,故致斯問也。平按:注足少陰,少字袁刻誤作三。

白話文:

)岐伯曰:不然。(臍下腎間動氣,人之生命,是十二經脈根本。此衝脈血海,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海也,滲於諸陽,灌於諸精,故五臟六腑皆稟而有之,則是臍下動氣在於胞也。衝脈起於胞中,為經脈海,當知衝脈從動氣生,上下行者為衝脈也。其下行者,雖注少陰大絡下行,然不是少陰脈,故曰不然也。

白話文:

岐伯說:不對。臍下腎間的動氣,是人體生命的根基,是十二經脈的根本。這個衝脈血海,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海洋,滲透到所有陽經,灌溉到所有精氣,所以五臟六腑都接受它的滋養。這個臍下動氣在於胞中,衝脈起於胞中,是經脈的海洋。要知道,衝脈是由動氣而生,上行下行的地方就是衝脈。其中下行,雖然注入到少陰大絡下行,但這不是少陰脈,所以說是不對。

平按:注根本,本字袁刻作者。又衝脈起於胞中至從動氣生,袁刻脫此十八字。)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衝脈,氣滲諸陽,血灌諸精。精者,目中五臟之精。平按:精《甲乙經》作陰。

白話文:

注:這裡的註腳是袁刻本作者所寫。另外,衝脈從胞宮開始,到動氣生發時停止,袁刻本中漏掉了這十八個字。

衝脈是五臟六腑的匯海,五臟六腑都接受它的滋養。衝脈的上端從頭額處發出,流淌於陽經,滋養五臟精華;衝脈上行的氣分佈於陽經,上行的血滋潤五臟精華。精華指的是眼睛和五臟的精氣。

)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之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䯒骨內,下至內踝之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脛骨與跗骨相連之處曰屬也。至此分為二道:一道後而下者,並少陰經,循於小絡,滲入三陰之中;其前而下者,至跗屬,循跗下入大指間,滲入諸陽絡,溫於足脛肌肉。故衝脈之絡,結約不通,則跗上衝脈不動,不動則衛氣不行,失逆名厥,故足寒也。

白話文:

(1)氣街下方的分支,連接著少陰經的大絡脈,從氣街發出,沿著大腿內側,進入膕中,隱伏在腓骨內部,下達內踝,與其他經絡相交。

(2)氣街下方的另一分支,與少陰經相並,滲入三陰經。

(3)氣街前方的分支,隱伏向前,到達跗屬,再向下沿著跗骨進入大拇指之間,滲入諸陽絡,溫暖足部肌肉。因此,如果衝脈的別絡阻塞不通,跗上衝脈就會無法運行,衛氣無法運行,就會出現厥症(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足部寒冷。

(註:脛骨與跗骨相連的地方稱為「屬」。)

平按:氣街《甲乙經》作氣衝。入膕中《甲乙經》作斜入膕中。䯒《靈樞》作骭,《甲乙經》作髀。內踝之屬,《靈樞》、《甲乙經》屬上有後字。並於少陰,並《甲乙經》作至。三陰上原脫滲字,據本注補入。跗屬《甲乙經》作屬跗。則跗上不動,袁刻脫上字。又注衛氣袁刻作沖氣。

白話文:

按註解:《甲乙經》中寫作「氣衝」而不是「氣街」。《甲乙經》中寫作「斜入膕中」而不是「入膕中」。《靈樞》中寫作「骭」,《甲乙經》中寫作「髀」。《靈樞》和《甲乙經》中,「內踝之屬」的「屬」字後面都有「後」字。原本寫作「並於少陰」,《甲乙經》中寫作「至」。三陰上原缺少「滲」字,根據註解補入。原本寫作「跗屬」,《甲乙經》中寫作「屬跗」。袁枚刻本中缺少「上」字,因此「跗上」是不動的。另外,註解中「衛氣」在袁枚刻本中寫作「沖氣」。

)黃帝曰:何以明之?(帝謂少陰下行至跗常動,岐伯乃言衝脈下行至跗上常動者,未知以何明之令人知也。)岐伯曰:以言噵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乃可以明逆順之行也。(欲知衝脈下行常動非少陰者,凡有二法:一則以言談噵衝脈少陰有動不動,二則以手切按,上動者為衝脈,不動者為少陰。少陰逆而上行,衝脈順而下行,則逆順明也。

白話文:

黃帝說:如何證實呢?(黃帝說少陰脈下行到腳背是常動的,而岐伯說衝脈下行到腳背上方是常動的,想知道如何讓人明白用什麼方法證實。)岐伯說:通過說話和觸診來驗證,它不一定會動,然後纔有可能弄清楚逆行和順行的運作。(想要知道下行常動的脈絡是衝脈還是少陰脈,有兩種方法:一是說話來觸動衝脈和少陰脈,看是否會動;二是用手觸診,動的是衝脈,不動的是少陰脈。少陰脈逆行上行,衝脈順行下行,那麼逆行和順行就清楚了。)

平按:以言《靈樞》作五官二字。噵《靈樞》作導,道藏本《靈樞》作噵,《甲乙經》作道。)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於日月,徹於豪釐,其非夫子孰能噵之?(窘,急也。聖人知慧通達之明於日月,故能徹照豪釐之微,如此非岐伯之鑑,誰能言也?平按:徹《靈樞》作微。)

白話文:

平按:《靈樞經》原本寫作「五官」。噵,《靈樞經》寫作「導」,道藏本《靈樞經》寫作「噵」,《甲乙經》寫作「道」。黃帝說:真是不容易啊!聖人修道的智慧,其明徹如日月,能洞穿毫釐之微,除了岐伯這樣的人,誰能說得出來呢?(窘,急迫。聖人智慧通達,明徹如日月,所以能洞悉毫釐之微,像這樣不是岐伯的智慧,誰能說出來呢?平按:《靈樞經》原本寫作「微」。)

黃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或動喘應手者奈何?岐伯對曰: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則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平按:動喘《素問》作喘動。直上二字下,《素問》有寒氣客三字。脈不通下,《素問》復有脈不通三字。)

白話文:

黃帝說:想要知道人為什麼五臟突然疼痛,是什麼氣導致的?或者為什麼一動就會氣喘?

岐伯回答:寒冷之氣侵犯了衝脈,衝脈從關元穴升起,沿著腹部直上,這時脈絡不通,元氣受阻,所以一動就氣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