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經脈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經脈之三 (2)

1. 陰陽喬脈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其不當數者為絡,見《靈樞》卷四第十七《脈度》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二。自陰喬陽喬至則瞑目,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一《寒熱病》篇,又見本書二十六卷《寒熱雜說》,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四。自邪客於足陽喬至末,見《素問》卷十八第六十三《繆刺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五第三。

白話文:

原註:本文從開頭到「其不當數者為絡」一段,見於《靈樞》卷四《脈度》篇,也見於《甲乙經》卷二。

從「陰喬陽喬至則瞑目」一段,見於《靈樞》卷五《寒熱病》篇,也見於本書二十六卷《寒熱雜說》,以及《甲乙經》卷十二。

從「邪客於足陽喬至末」一段,見於《素問》卷十八《繆刺論》篇,也見於《甲乙經》卷五。

黃帝問曰:喬脈安起安止?何氣營此?(喬亦作蹺,禁嬌反,皆疾健兒。人行健疾,此脈所能,故因名也。喬,高也。此脈從足而出,以上於頭,故曰喬脈。問其終始之處,及問此脈何藏之氣也。平按:喬《靈樞》、《甲乙經》均作蹺。營此《靈樞》作榮水,《甲乙經》作營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蹺脈從哪裏開始到哪裏結束?哪種氣血在運化它?

(註釋:「蹺」字亦作「喬」,讀音為「禁嬌反」,都表示疾健的意思。人快速走動時,是由這條經脈所主導作用,所以因此得名。蹺,意指高。這條經脈從足部開始,向上延伸到頭部,所以稱為蹺脈。黃帝詢問蹺脈的起點和終點,以及這條經脈受哪個臟腑之氣所支配。)

)岐伯對曰:喬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九卷經》云:喬脈從足至目,各長七尺五寸,總二喬當一丈五尺。則知陰陽二喬俱起於跟,皆至目內眥。別少陰於然骨之後,行於跟中,至於照海,上行至目內眥者,名為陰喬;起於跟中,至於申脈,上行至目內眥者,名曰陽喬。故《八十一難》曰:陰陽二喬皆起跟中上行。

白話文:

岐伯回答說:喬脈是少陰脈的分支,從跟骨後面發出,向上行到內踝上方。(《九卷經》記載:喬脈從腳到眼睛,每條長七尺五寸,兩條加起來共一丈五尺。由此可見,陰陽兩條喬脈都從腳後跟發出,都到達眼睛內角。從跟骨後面分出少陰脈後,在腳後跟中間行走,到照海穴,向上行到眼睛內角的,叫做陰喬脈;從腳後跟中間發出,到申脈穴,向上行到眼睛內角的,叫做陽喬脈。所以《八十一難》中說:陰陽兩條喬脈都從腳後跟中間向上行走。

陰喬至咽,交灌衝脈;陽喬入於風池。皆起跟中上行,是同入目內眥,至咽中與衝脈交,此猶言二脈行處,不言二脈終處,二脈上行終於目內眥以為極也。然骨之後,即跟中也。《九卷》與《八十一難》左右並具,兩喬丈尺,義皆同也。□□□□□□是足少陰別脈也,然骨跟中□下少前大起骨也。

白話文:

腎經陰脈(太陰經)到咽喉,與衝脈相交;膀胱經陽脈(太陽經)進入風池穴。這兩條經脈都是從腳後跟開始向上走,同時進入內眼角,到咽喉處與衝脈相交。這裏只是描述了這兩條經脈的走向,並沒有說明它們的終點。這兩條經脈向上走的終點是在內眼角。但是,在骨頭的後方,也就是腳後跟。在《九卷書》和《八十一難經》中,左右經脈都有記載,兩條經脈長度約為一丈(一丈約為三米),含義都是一樣的。□□□□□□這是足少陰經的分支經脈。然而,它在骨跟後方的□下,比小腿骨前面那條經脈更大。

平按:注皆起跟中,跟字袁刻誤作限。又注是足少陰上所缺六字,平擬作然骨之後跟中六字。又跟中下所缺一字,平據《甲乙經》擬作陷,袁刻作之。)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鼽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喬而上行。(入陰者,陰喬脈入陰器也,此是足少陰之別,名為陰喬,入缺盆上行。

白話文:

按照我的理解,所有註解都應該從「跟」字開始,但袁本刻書中錯誤地將「跟」字刻成了「限」。另外,註解中還缺少了足少陰經上行的六個字,我推測應該是「然骨之後跟中六字」。此外,在「跟中」以下還缺了一個字,我參考《甲乙經》推測應該是「陷」,但袁本刻書中寫的是「之」。

從「跟中」開始,經脈直上循著陰股進入陰器,然後向上循著胸腔內部,進入缺盆,再從人迎穴之前穿出,進入目內眥的鼽屬,與太陽經的陽喬脈交匯,然後向上行。這裡的「入陰」指的是陰喬脈進入陰器,這是足少陰經的分支,叫做陰喬,它從缺盆向上行。

陽喬從風池、腦空,至口邊會地倉、承泣,與陰喬於目銳眥相交已,別出入鼽,至目內眥,陰喬與太陽、陽喬三脈合而上行之也。平按:上出人迎《甲乙經》作上循人迎。入鼽《甲乙經》作上入鼽,《靈樞》作入頄,正統本《甲乙》亦作入頄。)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

白話文:

陽蹺脈從風池穴,沿著腦殼,到嘴邊的地倉穴、承泣穴,與陰蹺脈在眼角的銳眥穴相交,然後分別從瞳孔、眼角進去,到眼睛裡面,陰蹺脈與太陽脈、陽蹺脈這三條經脈一起往上行。

平按:上接人迎穴,《甲乙經》記載為「向上循行到人迎穴」。進入瞳孔,《甲乙經》記載為「向上進入瞳孔」,《靈樞》記載為「進入頄」。正統的《甲乙經》也記載為「進入頄」。

氣血相互濡養,眼睛就會濕潤;氣血不濡養,眼睛就會乾澀。

(陰陽二氣相併相還,陰盛故目中淚出濡濕也。若二氣不相營者,是則不和,陽盛故目不合也。平按:氣並《甲乙經》作氣相併。營《靈樞》作榮,下同。)黃帝問曰:氣獨行五臟,不營六腑,何也?(帝問陰臟,少陰別者陰喬脈所營,謂陽氣不營六腑,故致斯問也。)岐伯曰:氣之不得毋行也,(陰陽二氣,相注如環,故不得毋行也。

白話文:

陰陽兩種能量相互交融,陰氣過盛,就會導致眼睛流淚,濕潤。如果陰陽兩種能量不協調,陽氣過盛,就會導致眼睛乾澀,閉合不起來。

黃帝問道:陰氣只運行在五臟中,卻不運行在六腑中,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陰陽二氣無法停止運行,就像一個環形一樣相生相剋,所以它們必然會運行。

)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營其臟,陽脈營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水之東流,迴環天地,故行不休也。日月起於星紀,終而復始,故行不止也。三陰之脈,營臟注陽,三陽之脈,營府注陰,陰陽相注如環,比水之流,日月之行,終而復始,莫知其紀也。平按:注日月起於星紀,日月二字原不全,依經文當是日月二字。

白話文:

就像水的流動,像日月運轉一樣永不停息,所以陰經運行於臟器,陽經運行於腑器,如同環形沒有起點,無法知道其規律,結束後又重新開始。(水向東流,在天地間迴轉,所以永不停息;日月從星紀升起,結束後又重新開始,所以永不停息。三條陰經運營於臟器,灌注於陽氣;三條陽經運營於腑器,灌注於陰氣。陰陽互相灌注就像環形,就像水的流動、日月的運行,結束後又重新開始,無法知道其規律。)

)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此謂二喬之氣。)黃帝問曰:喬脈陰陽,何者當數?(平按:《靈樞》、《甲乙經》陰陽作有陰陽,當數作當其數。)岐伯答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黃帝曰:善。(男子以陽喬為經,以陰喬為絡;女子以陰喬為經,以陽喬為絡也。

平按:當數者上《甲乙經》重其陰二字。)

白話文:

這些氣不斷流動,在內部滋潤內臟,在外部濡濕皮膚。(這就是「二喬」的氣。)黃帝問道:二喬脈屬陰還是陽?怎麼計算它們的數目?岐伯回答道:男子的陽喬當做經脈來計算,女子的陰喬當做經脈來計算;不當計算的為絡脈。黃帝說:對。 (男子以陽喬為經脈,以陰喬為絡脈。女子以陰喬為經脈,以陽喬為絡脈。)

按:當數者上《甲乙經》重複「陰」字兩次。

陰喬陽喬,陰陽相交,陽入陰出,陰陽交於兌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二喬交於目內眥,陽喬之氣從外入內,陰喬之氣從內出外。陽喬脈盛,目瞋不合;陰喬脈盛,則目瞑不開矣。平按:兌眥《靈樞》作目銳眥。)

白話文:

陰陽兩條脈絡相交相接,陽脈由外向內進入,陰脈由內向外而出,陰陽相交於眼角。陽氣旺盛時,眼睛睜大;陰氣旺盛時,眼睛閉合。

邪客於足陽喬,令人目痛,從內眥始。(二喬交於目銳眥□,俱至目內眥,故邪客痛從是內眥起也。平按:注銳眥下所缺一字,據上注陽喬與陰喬於目銳眥相交已,應作已字。從是內眥起,是字恐系目字傳寫之誤。)

白話文:

外邪侵犯足陽明經脈,會導致眼睛疼痛,從眼角內側開始。(足陽明經脈和足太陽經脈在眼睛銳眥處相交,都到達眼睛內側,所以外邪侵犯導致的疼痛從內側開始。平按:注釋中銳眥下缺一字,根據上面注釋的陽明經脈和太陽經脈在眼睛銳眥處相交,應當是「已」字。從是內眥起,這個「是」字恐怕是「目」字傳抄時寫錯了。)

2. 任脈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第六十五《五音五味》篇。自衝脈任脈至故須不生,見《甲乙經》卷二第二,惟編次前後稍異。自黃赤者至末,見《甲乙經》卷一第十六。

白話文:

本篇從一開始到最後,見於《靈樞》卷十第六十五《五音五味》篇章中。從「衝脈和任脈」到「所以不產生」,見於《甲乙經》卷二第二篇章,只是編排順序略有不同。從「黃色的」到最後,見於《甲乙經》卷一第十六篇章。

黃帝曰:婦人之毋須者,毋血氣乎?(欲明任脈衝脈之故,因問以起。)岐伯曰:任脈衝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海。(此經任脈起於胞中,紀絡於唇口。皇甫謐錄《素問經》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呂廣所注《八十一難》本,言任脈與皇甫謐所錄文同。

白話文:

黃帝說:婦女津液外溢,是不是身體虛弱的緣故?(黃帝想探討任脈和衝脈的緣故,因此詢問原因。)

岐伯說:任脈和衝脈都起源於子宮,向上沿著身體中線而行,匯聚成經絡海洋。(任脈起於子宮,沿著身體中線上行,直到脣口。皇甫謐的《黃帝內經素問注》記載任脈起於中極穴下,沿著腹中而行,上達關元穴,再到喉嚨。呂廣註解的《八十一難》本,對任脈的描述與皇甫謐所記載的相同。)

檢《素問》無此文,唯《八十一難》有前所說。又呂廣所注《八十一難》本云:任脈起於胞門子戶,挾臍上行至胸中。《九卷》又云:會厭之脈,上經任脈。但中極之下,即是胞中,亦是胞門子戶,是則任脈起處同也。《八十一難》一至胸中,一至咽喉。此經所言別絡唇口。

白話文:

檢查《素問》中沒有這段文字,只有《八十一難》中才有前面所說的內容。呂廣註解的《八十一難》原本說:任脈起始於女性生殖器入口,沿著肚臍向上行走到胸腔。《九卷》又說:會厭的經絡,在任脈的上方。但中極穴以下,就是子宮內部,也就是女性生殖器入口,所以任脈的起始位置是一樣的。《八十一難》中有一條經絡到胸腔,另一條經絡到咽喉。而這部經書所說的經絡,分支到嘴脣和口腔。

又云:會厭之脈,上經任脈。是循胸至咽,言其行處,未為終處,至脈絡唇口,滿四尺五寸,方為極也。又《八十一難》任脈亦□□。又《明堂》言目下巨窌、承泣左右四穴,有陽喬脈任脈之會,則知任脈亦有分歧上行者也。又任沖二脈上行雖別,行處終始其經是同也。舊來為圖,任脈唯為一道,衝脈分脈兩箱,此亦不可依也。

白話文:

此外還說:會厭處的經絡,上行經由任脈。這條經絡沿着胸部到喉嚨,這只是說明瞭它的運行路線,並不是它的終點,直到它連接脣周的脈絡,長度達到四尺五寸,這纔是它的終點。還有《八十一難》中也說任脈□□。另外《明堂》中說,眼睛下方的巨窌、承泣這左右四個穴位,有陽喬脈和任脈交會,這就說明任脈也有分支出上行的。任脈和沖脈雖然上行時分開了,但它們運行終點和起始部位的經脈是相同的。以前有人繪製的圖譜,任脈只畫成一條,而沖脈分出兩支經脈,這樣畫也是不正確的。

此脈上行,為經絡海,任維諸脈,故曰任脈。胞下為膀胱,膀胱包尿,是以稱胞,即尿脬也。胞門與子戶相近,任沖二脈起於中也。脊裡,謂不行皮肉中也。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皮部諸絡,皆以任沖二脈血氣為大,故為海。平按:任脈衝脈《靈樞》、《甲乙經》作衝脈任脈者。

白話文:

這條經脈向上走,是經絡的大海,包容任督等脈,所以稱為任脈。任脈下通膀胱,膀胱儲存小便,因此稱為膀胱,也就是尿脬。膀胱口和子宮口相鄰,任脈和沖脈都從這中間發出。脊裡,意思是經脈不循行於皮肉中。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五別絡、皮部各絡,都以任脈和沖脈的血氣作為根本,所以任脈和沖脈稱為經絡的海。《靈樞》、《甲乙經》中記載任脈和沖脈的順序正好相反,應為沖脈任脈。

循脊《靈樞》作循背。海上《靈樞》、《甲乙經》均有之字。又注任脈亦下所缺二字,據《難經》任脈起中極之下,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擬作上行二字。又上經任脈,兩經字袁刻均作於。分脈兩箱,脈字作腋。不行皮肉中,行字作下。皮部諸絡,絡字作脈。)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白話文:

按照脊椎的意思,《靈樞》中寫作「循背」。海上版的《靈樞》、《甲乙經》都有這個字。此外,註解中任脈也有遺漏的兩個字,根據《難經》的說法,任脈起始於中極之下,到達毛髮邊緣,沿著腹部內部,到達關元,到達咽喉,因此擬補為「上行」二字。此外,上經中任脈和兩經中的「於」字,袁刻本都寫作「於」。「兩脇分出的脈絡」,「脈」字寫作「腋」。「不走於皮肉之間」,「行」字寫作「下」。皮部各條絡脈,「絡」字寫作「脈」。

那些浮淺在外面的絡脈,沿著腹部向上走,會合於咽喉,分出絡脈與嘴脣和口腔相連。

(任沖二脈,從胞中起,分為二道:一道後行,內著脊裡而上;一道前行,浮外循腹上絡唇口也。平按《靈樞》腹下有右字。)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豪毛。(任沖之血獨盛,則澹聚滲入皮膚,生豪及毛。毛,即鬚髮及身毛也。平按:澹滲《甲乙經》作滲灌。

白話文:

任脈和沖脈,都是從胞宮發源,分為兩條脈道:一條循著背部脊椎內側向上行;一條循著腹部的外面,聯絡嘴脣和口腔。

如果氣血旺盛,就會充盈肌膚,使身體溫暖;如果只有血氣旺盛,就會滲透皮膚表層,長出濃密的汗毛。

如果只有任脈和沖脈的血氣旺盛,就會匯聚滲透到皮膚表層,長出濃密的汗毛和長毛。毛指的是鬍鬚、頭髮和身上的毛髮。

)今婦人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故也,任沖之脈,不營其口唇,故須不生焉。(婦人氣多血少,任沖少血,故不得營口以生豪毛也。平按:今婦人生,《靈樞》生上有之字,《甲乙經》無今生二字。數脫上《甲乙經》有月水下三字,脫血下有任沖並傷四字,須上有髭字。

白話文:

現在的婦女,氣比較足,血比較虛,是因為她們經常失去血液的緣故。任脈和沖脈不滋養嘴脣,所以嘴脣上不長鬍鬚。(婦女氣血不足,任沖兩脈血虛,所以無法滋養口脣而生長毛髮。平按:《靈樞》「今婦人生」上有「之」字,《甲乙經》沒有「今生」二字。「數脫」上《甲乙經》有「月水」二字,「脫血」下有「任沖並傷」四字,「須」上有「髭」字。)

)黃帝曰:士人有其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用,然其須不去,其故何也?宮者之所獨去,何也?願聞其故也。(士人或有自傷其陰,不能復起,然髭鬚不落。宮刑之法傷者,陰亦不起,何因須獨去之也?平按:陰不用《甲乙經》作陰不為用。宮《靈樞》、《甲乙經》均作宦,下同。

白話文:

理,何獨離陛下?(陰仕宦,服何理,而獨陛下乎?)《靈樞》「邪」字作獨。(宦,奴,音.')爽之,故《中獨其邪崇)>爽意,不必復服,故仕宦士靜而思服之。爽,與'聽’爽’音‘爽’**同.《中邪獨其.....》邪,《中獨其邪………》爽意。(服,何平中邪獨爽其意乎?)服,何平中獨取其平服,何平中獨取其平?

按注宮刑之法,《尚書·呂刑》五刑中有宮刑,即腐刑。宦《說文》訓仕,《左傳》宦三年矣,訓學。雖後世有宦官,惟聞有自宮而為宦者,未嘗設有宦刑。宮刑二字連稱,應以宮字為允。)岐伯曰:宮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血瀉不復,肉膚內結,口唇不營,故須不生。(人有去其陰莖,仍有髭鬚,去其陰核,須必去者,則知陰核並莖為宗筋也。

白話文:

去其宗筋,瀉血過多,膚肉結澀,內不營其口,以無其血,故須不生也。平按:寫《甲乙經》作瀉。肉膚《靈樞》、《甲乙經》作皮膚,口唇均作唇口。須上《甲乙經》有髭字。)黃帝曰:其病天宮者,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須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此故天之所不足也,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口唇不營,故須不生。

如果拔除宗筋,失血過多,導致皮膚肌肉收縮,內部無法滋養嘴巴,沒有血氣,所以鬍鬚不會生長。

**注釋:**

* 任沖不盛:任脈和沖脈氣血不足。

* 宗筋不成:宗筋是人體主要的筋脈,如果宗筋不成,則筋脈系統會受到影響。

* 有氣無血:有氣血循環,但血氣不足。

* 口脣不營:嘴巴得不到滋養。

白話文:

如果手術傷及主要的筋脈,導致大量出血,皮膚和肌肉會收縮,嘴巴無法得到滋養,就會缺乏血氣,因此鬍鬚不會生長。

註釋:

  • 任脈和沖脈氣血不足:任脈是主管全身陰氣的經脈,沖脈是主管全身血氣的經脈,如果這兩條經脈氣血不足,會導致整體血氣運行不暢。
  • 主要筋脈受損:宗筋是人體最重要的筋脈,負責連接四肢和軀幹,如果宗筋受損,筋脈系統就會受到影響。
  • 有氣血循環,但血氣不足:雖然氣血還在運行,但血氣不足,無法滋養身體。
  • 嘴巴得不到滋養:嘴巴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就會缺乏血色。

(人有天然形者,未嘗被傷,其血不脫而須不生者,此以天然不足於血,宗筋不成,故須不生也。平按:其病《靈樞》作有病。注天然形,袁刻形作刑。)黃帝曰。善哉乎!聖人之通萬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聲之鼓響,聞其音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精?(見表而知里,睹微而識著,瞻日月而見光影,聽音聲而解鼓響,聞五聲而通萬形,察五色而辨血氣者,非岐伯至聖,通萬物之精,孰能若此也?)是故聖人視其真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表內不誤,故曰真色。

白話文:

有的人天生體質就差,即使沒有受傷,也不會流血,也長不出鬍鬚。這是因為他們天生的氣血不足,肌腱沒有發育好,所以長不出鬍鬚。

黃帝說:好啊!聖人的知識通達萬物,就像日月的光影,聲音的迴響,聽到聲音就知道物體的形狀,除了您之外,還有誰能如此透徹地瞭解萬物的精華呢?

(看到表象就能知道裡面,看到細微就能知道全貌,仰望日月就能看到光影,傾聽聲音就能理解迴響,聽到五音就能理解萬物,觀察五色就能辨別氣血,這不是岐伯至聖,通達萬物的精華,還有誰能做到呢?)

因此,聖人觀察人的真實膚色,黃赤色的人氣血旺盛,青白色的人氣血不足,黑色的人氣血充足但氣血偏弱。

黃赤,太陽陽明之色,故多熱也。青白,少陽陽明之色,故少熱也。黑為陰色,故多血少氣也。平按:真色《靈樞》作顏色。)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鬒極發者少陽多血,美須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太陽之血營眉,故美眉之人,即知太陽多血。少陽之血營通鬒,故少陽行處通鬒多,則知少陽多血也。

白話文:

黃赤色,代表太陽經和陽明經,所以容易發熱。青白色,代表少陽經和陽明經,所以發熱程度較低。黑色,代表陰性,所以容易氣虛血旺。

補充說明:真色在《靈樞》中寫作「顏色」。

眉毛漂亮,表示太陽經氣血充足;頭髮茂密濃密,表示少陽經氣血旺盛;鬍鬚漂亮,表示陽明經氣血旺盛。這些都是它們特有的表現。

(具體來說,太陽經主司眉毛的氣血運行,所以眉毛漂亮的人,說明太陽經氣血充足。少陽經主司頭髮的氣血運行,所以少陽經氣血旺盛的人,頭頂的頭髮就會茂密濃密。陽明經主司鬍鬚的氣血運行,所以陽明經氣血旺盛的人,鬍鬚就會漂亮。)

通鬒,頰上毛也。須美者則知陽明多血,須謂頤下毛也。乃是其見眉須,則知血氣多少也。平按:通鬒極發《靈樞》、《甲乙經》作通髯極發。注乃是其見眉須,袁刻脫其須二字。)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氣,此天之常數也。(手足少陰太陽多血少氣,以陰多陽少也。

白話文:

鬍子,是臉頰上的毛髮。鬍子濃密的人,說明陽明經血氣充足。鬍鬚,是指下巴下的毛髮。眉毛和鬍鬚的生長狀況,可以看出血氣的盛衰。

註解:古人認為,通常鬍鬚的生長情況非常明顯。《靈樞》、《甲乙經》中記載為「通髯極發」。注釋說,根據眉毛和鬍鬚的生長狀況,可以看出血氣的多少。

一般來說,人的正常狀態是:太陽經常血多、氣少;少陽經常氣多、血少;陽明經常血氣都多;厥陰經常氣多、血少;少陰經常血多、氣少;太陰經常血氣都多。這是人體氣血運行的常規。

(手足少陰經和太陽經常血多、氣少,因為陰氣多、陽氣少。)

手足厥陰少陽多氣少血,以陽多陰少也。手足太陰陽明多血氣,以陰陽俱多穀氣故也。此又授人血氣多少之常數也。平按:陽明常多血氣《靈樞》、《甲乙經》作多血多氣,袁刻作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氣《靈樞》作常多血少氣。)

白話文:

手足厥陰(肝經、膽經)和少陽(三焦經、膽經)系統多氣少血,這是因為陽氣過多而陰血不足。

手足太陰(肺經、脾經)和陽明(胃經、大腸經)系統多血氣,這是因為陰陽平衡,穀氣充足。

這也說明瞭人體血氣多寡的常規。

說明:陽明系統通常多血氣。《靈樞》、《甲乙經》中記載為多血多氣,袁刻本記載為多血少氣。太陰系統通常多血氣。《靈樞》中記載為常多血少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