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經脈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經脈之三 (2)

1. 陰陽喬脈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其不當數者為絡,見《靈樞》卷四第十七《脈度》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二。自陰喬陽喬至則瞑目,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一《寒熱病》篇,又見本書二十六卷《寒熱雜說》,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四。自邪客於足陽喬至末,見《素問》卷十八第六十三《繆刺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五第三。

黃帝問曰:喬脈安起安止?何氣營此?(喬亦作蹺,禁嬌反,皆疾健兒。人行健疾,此脈所能,故因名也。喬,高也。此脈從足而出,以上於頭,故曰喬脈。問其終始之處,及問此脈何藏之氣也。平按:喬《靈樞》、《甲乙經》均作蹺。營此《靈樞》作榮水,《甲乙經》作營也。

)岐伯對曰:喬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九卷經》云:喬脈從足至目,各長七尺五寸,總二喬當一丈五尺。則知陰陽二喬俱起於跟,皆至目內眥。別少陰於然骨之後,行於跟中,至於照海,上行至目內眥者,名為陰喬;起於跟中,至於申脈,上行至目內眥者,名曰陽喬。故《八十一難》曰:陰陽二喬皆起跟中上行。

陰喬至咽,交灌衝脈;陽喬入於風池。皆起跟中上行,是同入目內眥,至咽中與衝脈交,此猶言二脈行處,不言二脈終處,二脈上行終於目內眥以為極也。然骨之後,即跟中也。《九卷》與《八十一難》左右並具,兩喬丈尺,義皆同也。□□□□□□是足少陰別脈也,然骨跟中□下少前大起骨也。

平按:注皆起跟中,跟字袁刻誤作限。又注是足少陰上所缺六字,平擬作然骨之後跟中六字。又跟中下所缺一字,平據《甲乙經》擬作陷,袁刻作之。)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鼽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喬而上行。(入陰者,陰喬脈入陰器也,此是足少陰之別,名為陰喬,入缺盆上行。

陽喬從風池、腦空,至口邊會地倉、承泣,與陰喬於目銳眥相交已,別出入鼽,至目內眥,陰喬與太陽、陽喬三脈合而上行之也。平按:上出人迎《甲乙經》作上循人迎。入鼽《甲乙經》作上入鼽,《靈樞》作入頄,正統本《甲乙》亦作入頄。)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

(陰陽二氣相併相還,陰盛故目中淚出濡濕也。若二氣不相營者,是則不和,陽盛故目不合也。平按:氣並《甲乙經》作氣相併。營《靈樞》作榮,下同。)黃帝問曰:氣獨行五臟,不營六腑,何也?(帝問陰臟,少陰別者陰喬脈所營,謂陽氣不營六腑,故致斯問也。)岐伯曰:氣之不得毋行也,(陰陽二氣,相注如環,故不得毋行也。

)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營其臟,陽脈營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水之東流,迴環天地,故行不休也。日月起於星紀,終而復始,故行不止也。三陰之脈,營臟注陽,三陽之脈,營府注陰,陰陽相注如環,比水之流,日月之行,終而復始,莫知其紀也。平按:注日月起於星紀,日月二字原不全,依經文當是日月二字。

)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此謂二喬之氣。)黃帝問曰:喬脈陰陽,何者當數?(平按:《靈樞》、《甲乙經》陰陽作有陰陽,當數作當其數。)岐伯答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黃帝曰:善。(男子以陽喬為經,以陰喬為絡;女子以陰喬為經,以陽喬為絡也。

平按:當數者上《甲乙經》重其陰二字。)

陰喬陽喬,陰陽相交,陽入陰出,陰陽交於兌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二喬交於目內眥,陽喬之氣從外入內,陰喬之氣從內出外。陽喬脈盛,目瞋不合;陰喬脈盛,則目瞑不開矣。平按:兌眥《靈樞》作目銳眥。)

邪客於足陽喬,令人目痛,從內眥始。(二喬交於目銳眥□,俱至目內眥,故邪客痛從是內眥起也。平按:注銳眥下所缺一字,據上注陽喬與陰喬於目銳眥相交已,應作已字。從是內眥起,是字恐系目字傳寫之誤。)

白話文:

陰陽蹺脈

說明:這篇內容從開頭到說哪些脈不是主要脈絡的部分,出自《靈樞》第四卷第十七篇《脈度》,以及《甲乙經》第二卷第二篇。從陰蹺脈和陽蹺脈到造成閉眼的部分,出自《靈樞》第五卷第二十一篇《寒熱病》,以及本書第二十六卷《寒熱雜說》,還有《甲乙經》第十二卷第四篇。從邪氣侵入足陽蹺脈到結束的部分,出自《素問》第十八卷第六十三篇《繆刺論》,以及《甲乙經》第五卷第三篇。

黃帝問道:蹺脈是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是什麼氣在運行它?(蹺,也寫作「蹻」,意思是行動敏捷。人行走快速,靠的就是這條脈的作用,因此得名。蹺,有高的意思。這條脈從腳而出,向上走到頭部,所以稱為蹺脈。這裡問的是它的起止之處,以及是哪個臟腑的氣在運行。)

岐伯回答說:蹺脈是足少陰經的分支,起始於腳跟後面的然骨,向上通過內踝上方。(《九卷經》說:蹺脈從腳到眼睛,各長七尺五寸,陰陽兩蹺加起來共一丈五尺。由此可知,陰陽兩蹺都起於腳跟,都到達眼睛內眥。陰蹺從腳跟後面的然骨分出,行於腳跟,到達照海穴,向上到眼睛內眥;陽蹺從腳跟分出,到達申脈穴,向上到眼睛內眥。所以《八十一難》說:陰陽兩蹺都從腳跟開始向上行走。)

陰蹺脈到達咽喉,與衝脈交會;陽蹺脈進入風池穴。兩者都從腳跟開始向上行走,一同到達眼睛內眥。陰蹺到達咽喉,與衝脈交會,這裡只是說明兩脈的行走路線,並非兩脈的終點,兩脈的終點都在眼睛內眥。然骨之後,就是腳跟的部位。《九卷經》和《八十一難》都說明兩條蹺脈左右都有,長度也一樣。這裡缺失的文字,應該是足少陰經的分支,然骨是腳跟後下方一塊比較大的骨頭。

說明:這裡說都起於腳跟,袁刻本誤寫為限。又說這裡少寫的六個字,應當是然骨之後腳跟中。還有一處腳跟中後缺失一個字,應該是陷,袁刻本寫作之。

陰蹺脈直接向上,沿著陰股進入陰部,向上沿著胸腔內部進入缺盆穴,向上出現在人迎穴之前,進入鼻腔,再到眼睛內眥,與太陽經和陽蹺脈相會合,一起向上。(進入陰部,是指陰蹺脈進入生殖器官。這是足少陰經的分支,稱為陰蹺,進入缺盆穴後向上行走。

陽蹺脈從風池穴、腦空穴,到嘴角,與地倉穴、承泣穴相會,在眼睛內眥與陰蹺脈相交,然後分出進入鼻腔,再到眼睛內眥。陰蹺脈與太陽經和陽蹺脈三條經脈會合後一起向上行走。這裡說向上出人迎,在《甲乙經》中寫作向上沿著人迎。進入鼻腔,《甲乙經》寫作向上進入鼻腔,《靈樞》寫作進入眼眶,正統本《甲乙》也寫作進入眼眶。)當陰陽二氣互相協調,眼睛就會濕潤;如果氣不運行,眼睛就無法閉合。(陰陽二氣互相配合,陰氣盛則眼中流淚濕潤。如果陰陽二氣不相配合,就會不協調,陽氣盛則眼睛無法閉合。)

黃帝問道:氣只在五臟運行,不在六腑運行,這是為什麼呢?(黃帝問的是陰經,足少陰的分支陰蹺脈所運行的氣,意思是陽氣為什麼不運行在六腑,才會這樣問。)

岐伯回答說:氣的運行是不會停止的,(陰陽二氣的運行像環一樣互相注灌,所以不會停止。)就像水的流動,像太陽月亮的運行一樣不會停止,所以陰脈運行在五臟,陽脈運行在六腑,像圓環沒有起點一樣,無法知道它的規律,終止後又重新開始。(水向東流,迴環天地,所以運行不止。太陽月亮從星紀開始,終止後又重新開始,所以運行不止。三陰經脈運行在五臟,注入陽氣,三陽經脈運行在六腑,注入陰氣,陰陽互相注入像圓環一樣,如同水流、日月運行一樣,終而復始,無法知道它的規律。說明這裡說日月從星紀開始,日月二字原來不完整,依照經文應該是日月二字。)

這些流溢的氣,向內灌溉臟腑,向外滋潤皮膚紋理。(這裡說的是陰陽蹺脈的氣。)

黃帝問道:蹺脈有陰陽之分,應該以哪條為主要脈絡?(《靈樞》、《甲乙經》中寫作有陰陽,這裡的應該以哪條為主要脈絡,寫作應該以它的數量。)

岐伯回答說:男子以陽蹺脈為主要脈絡,女子以陰蹺脈為主要脈絡。當作主要脈絡的稱為經脈,不當作主要脈絡的稱為絡脈。黃帝說:好。(男子以陽蹺為主要脈絡,陰蹺為絡脈;女子以陰蹺為主要脈絡,陽蹺為絡脈。)

說明:當作主要脈絡的,上面《甲乙經》寫作陰。

陰蹺脈和陽蹺脈,陰陽交會,陽氣進入,陰氣外出,在眼睛內眥交會。陽氣盛則眼睛睜開,陰氣盛則眼睛閉合。(陰陽兩蹺脈在眼睛內眥交會,陽蹺之氣從外進入,陰蹺之氣從內外出。陽蹺脈氣盛,則眼睛睜開無法閉合;陰蹺脈氣盛,則眼睛閉合無法張開。眼睛內眥,《靈樞》寫作眼角。)

邪氣侵入足陽蹺脈,會使人眼睛疼痛,從眼睛內眥開始。(陰陽兩蹺脈在眼睛內眥交會,都到達眼睛內眥,所以邪氣侵入,疼痛從內眥開始。說明這裡說眼角後缺少一個字,根據上面的說明,陽蹺與陰蹺脈在眼角相交會,應該寫作「已」。從內眥開始,可能是「目」字傳寫的錯誤。)

2. 任脈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第六十五《五音五味》篇。自衝脈任脈至故須不生,見《甲乙經》卷二第二,惟編次前後稍異。自黃赤者至末,見《甲乙經》卷一第十六。

黃帝曰:婦人之毋須者,毋血氣乎?(欲明任脈衝脈之故,因問以起。)岐伯曰:任脈衝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海。(此經任脈起於胞中,紀絡於唇口。皇甫謐錄《素問經》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呂廣所注《八十一難》本,言任脈與皇甫謐所錄文同。

檢《素問》無此文,唯《八十一難》有前所說。又呂廣所注《八十一難》本云:任脈起於胞門子戶,挾臍上行至胸中。《九卷》又云:會厭之脈,上經任脈。但中極之下,即是胞中,亦是胞門子戶,是則任脈起處同也。《八十一難》一至胸中,一至咽喉。此經所言別絡唇口。

又云:會厭之脈,上經任脈。是循胸至咽,言其行處,未為終處,至脈絡唇口,滿四尺五寸,方為極也。又《八十一難》任脈亦□□。又《明堂》言目下巨窌、承泣左右四穴,有陽喬脈任脈之會,則知任脈亦有分歧上行者也。又任沖二脈上行雖別,行處終始其經是同也。舊來為圖,任脈唯為一道,衝脈分脈兩箱,此亦不可依也。

此脈上行,為經絡海,任維諸脈,故曰任脈。胞下為膀胱,膀胱包尿,是以稱胞,即尿脬也。胞門與子戶相近,任沖二脈起於中也。脊裡,謂不行皮肉中也。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皮部諸絡,皆以任沖二脈血氣為大,故為海。平按:任脈衝脈《靈樞》、《甲乙經》作衝脈任脈者。

循脊《靈樞》作循背。海上《靈樞》、《甲乙經》均有之字。又注任脈亦下所缺二字,據《難經》任脈起中極之下,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擬作上行二字。又上經任脈,兩經字袁刻均作於。分脈兩箱,脈字作腋。不行皮肉中,行字作下。皮部諸絡,絡字作脈。)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任沖二脈,從胞中起,分為二道:一道後行,內著脊裡而上;一道前行,浮外循腹上絡唇口也。平按《靈樞》腹下有右字。)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豪毛。(任沖之血獨盛,則澹聚滲入皮膚,生豪及毛。毛,即鬚髮及身毛也。平按:澹滲《甲乙經》作滲灌。

)今婦人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故也,任沖之脈,不營其口唇,故須不生焉。(婦人氣多血少,任沖少血,故不得營口以生豪毛也。平按:今婦人生,《靈樞》生上有之字,《甲乙經》無今生二字。數脫上《甲乙經》有月水下三字,脫血下有任沖並傷四字,須上有髭字。

)黃帝曰:士人有其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用,然其須不去,其故何也?宮者之所獨去,何也?願聞其故也。(士人或有自傷其陰,不能復起,然髭鬚不落。宮刑之法傷者,陰亦不起,何因須獨去之也?平按:陰不用《甲乙經》作陰不為用。宮《靈樞》、《甲乙經》均作宦,下同。

按注宮刑之法,《尚書·呂刑》五刑中有宮刑,即腐刑。宦《說文》訓仕,《左傳》宦三年矣,訓學。雖後世有宦官,惟聞有自宮而為宦者,未嘗設有宦刑。宮刑二字連稱,應以宮字為允。)岐伯曰:宮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血瀉不復,肉膚內結,口唇不營,故須不生。(人有去其陰莖,仍有髭鬚,去其陰核,須必去者,則知陰核並莖為宗筋也。

去其宗筋,瀉血過多,膚肉結澀,內不營其口,以無其血,故須不生也。平按:寫《甲乙經》作瀉。肉膚《靈樞》、《甲乙經》作皮膚,口唇均作唇口。須上《甲乙經》有髭字。)黃帝曰:其病天宮者,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須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此故天之所不足也,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口唇不營,故須不生。

(人有天然形者,未嘗被傷,其血不脫而須不生者,此以天然不足於血,宗筋不成,故須不生也。平按:其病《靈樞》作有病。注天然形,袁刻形作刑。)黃帝曰。善哉乎!聖人之通萬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聲之鼓響,聞其音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精?(見表而知里,睹微而識著,瞻日月而見光影,聽音聲而解鼓響,聞五聲而通萬形,察五色而辨血氣者,非岐伯至聖,通萬物之精,孰能若此也?)是故聖人視其真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表內不誤,故曰真色。

黃赤,太陽陽明之色,故多熱也。青白,少陽陽明之色,故少熱也。黑為陰色,故多血少氣也。平按:真色《靈樞》作顏色。)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鬒極發者少陽多血,美須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太陽之血營眉,故美眉之人,即知太陽多血。少陽之血營通鬒,故少陽行處通鬒多,則知少陽多血也。

通鬒,頰上毛也。須美者則知陽明多血,須謂頤下毛也。乃是其見眉須,則知血氣多少也。平按:通鬒極發《靈樞》、《甲乙經》作通髯極發。注乃是其見眉須,袁刻脫其須二字。)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氣,此天之常數也。(手足少陰太陽多血少氣,以陰多陽少也。

手足厥陰少陽多氣少血,以陽多陰少也。手足太陰陽明多血氣,以陰陽俱多穀氣故也。此又授人血氣多少之常數也。平按:陽明常多血氣《靈樞》、《甲乙經》作多血多氣,袁刻作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氣《靈樞》作常多血少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