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經脈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經脈之三 (1)

1. 督脈

平按:此卷自卷首至兩目之下中以上,原抄殘脫,平於日本仁和寺宮御殘卷十三紙中檢出,證以《素問·骨空論》篇及本書《骨空》篇、《甲乙經·奇經八脈》篇,補在經文央字、楊注督脈起於少腹之上,而脫處復完。惟篇中楊注缺蝕過多,無由補入,不無遺憾。謹依缺處計字空格以存真相。

自經文央字以下,見《素問》卷十六第六十《骨空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二並本書《骨空》篇。

白話文:

平按:這本古卷從第一頁到「兩目之下中」的部分,原先抄寫時有缺漏殘脫。我從日本仁和寺宮中找到的十三頁殘捲上找到了這些缺漏的部分,並參考了《素問·骨空論》篇、本書《骨空》篇、《甲乙經·奇經八脈》篇等內容,將其補充在經文中。楊上善注釋中關於督脈起於少腹之上的部分也得以補全。

然而,楊上善注釋中還有許多缺漏無法補足,這很令人遺憾。我們只能根據缺失的字數空出空格,以保留原本的面貌。

素問《骨空論》篇(央字以下)

脾肺之陰,骨之膜也。

甲乙經《骨空》篇

今足脛骨中空,皆脾肺之陰氣也。

岐伯曰: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此脈起少腹,循陰器,上至目內眥,復上額交巔入腦,還出別下項,挾脊,入循膂絡腎,然後別從腎上而還至於腎。《九卷》別於畜門,上額循巔,下項脊入骶,絡陰器,入齊中,上入缺盆。二經相證,督脈之逆顯然。

白話文:

根據《考古本》,有人誤將此處任脈的描述,當作未識的督脈。書中記載:「(督脈)起始於下極輸穴,沿脊椎向上,到風府穴,匯聚陽脈。」意思與此類似。

又按考古本,竟於此為任脈之言,而有不識,以此督□□□□□□□□□□□□□腹。《八十一難》云:起下極之輸,並脊上行,至於風府,為陽脈之聚。義亦同也。庭孔,溺孔之端孔也。平按:起於少腹,於字本書《骨空》篇無。《素問》端下有也字。)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督脈之絡,出庭孔,別左右,循男女陰器,於篡間合,復繞於篡後也。篡音督,此□□□後也。

「庭孔」是指「溺孔」的末端。註解:起始於少腹,但「於」字未見於《骨空》篇。《素問》中「端」字下有「也」字。

督脈的絡脈沿陰器,在會陰處匯合,並繞過會陰之後。(督脈的絡脈,從庭孔而出,分左右兩支,沿男女陰器,在會陰處匯合,再繞過會陰之後。)「篡」音同「督」,指會陰之後。

白話文:

「庭孔」這個詞指的是「溺孔」的最尾端部分。補充說明:它開始的位置在小腹部,不過在《骨空》這部典籍中並沒有出現「於」這個字。在《素問》一書中,「端」字後面還有個「也」字。

督脈的分支血管(絡脈)沿著生殖器官延伸,在會陰那塊地方匯集在一起,然後繞到會陰的後方。(具體來說,督脈的這些分支血管從庭孔發出,分成左邊和右邊兩條,分別沿著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走行,最終在會陰處聚合,接著環繞過會陰的背後部位。)這裡的「篡」字發音與「督」相似,用來指會陰的後面位置。

平按:篡《甲乙經》作纂,本書《骨空》篇亦作纂,注音督,義未詳。查《骨空論》類注云:篡,交篡之義,謂兩便爭行之所,前後二陰之間。《金鑑》云:篡者,橫骨下,兩股之前,相合共結之凹,前後兩陰之間。是篡當依《甲乙經》及本書《骨空篇》作纂為合。《說文》篡似組而赤。

白話文:

這本書的前後之間。

書的前後之間。

書的前後之間。

蓋兩陰之間,有一道縫處,其狀如纂組,故謂之纂。日本醫家丹波元簡已有此說,似較篡奪之篡,於義為長,特採入以備參考。又注此下所缺三字,平擬作「兩陰前」三字。)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從篡後復別兩箱繞臀,行至足少陰與足太陽中絡者,合於少陰,行於股,復貫脊屬腎也。)與太陽起於目內眥,(從腎與足太陽上行,起於目內眥也。

白話文:

在陰氣和陽氣之間,有一個如同縫合線的部位,它的形狀像編織成的繩索,因此稱為「纂」。日本的醫學家丹波元簡已經提出這個說法,似乎比「篡奪」的「篡」字更符合其意義,特採納進來以供參考。此外,註解中遺漏的三個字,暫時擬定為「兩陰前」三字。)繞過臀部,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在聯繫,連接少陰經,上行至股部內側後方,貫穿脊髓連接到腎臟,(從纂後再次分出兩條支線,繞過臀部,行走到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在聯繫的地方,與少陰經相連,行於股部,再次貫穿脊髓連接到腎臟。)與太陽經起於眼睛內側的眼角,(從腎臟和足太陽經上行,起於眼睛內側的眼角。)

)上額交顛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而止。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督脈與太陽兩道上至目內眥,上額至顛相交已,入腦還出,別為兩箱下項,復循左右肩髆之內,挾脊抵腰,循膂絡於二腎方止,男女皆同也。舊來相傳為督脈當脊中唯為一脈者,不可為正也。

白話文:

督脈從頭頂的中央往上,進入腦內,再從腦中走出,分成左右兩支,沿著項部下方,經過肩部和後頸內側,挾著脊柱到達腰部中,再沿著脊柱連接腎臟而終止。男性督脈繼續向下,經過生殖器到達尿道口,與女性相同。(督脈和太陽膀胱經兩條經絡向上到達眼睛內眼角,在額頭上部相交後,進入腦內又走出,分為左右兩支沿著下頷,再經過左右肩部和後頸內側,挾著脊柱到達腰部,沿著脊柱連接於兩個腎臟方止,男女都相同。過去相傳督脈就在脊柱正中間只為一脈,這種說法不可作準。)

平按:顛《素問》、《甲乙經》作巔。髆《甲乙經》作膊。《素問》無而止二字。又按:《八脈考》:「督脈又別自腦下項,循肩胛,與手足太陽少陽會於大抒,第一椎下兩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足證本注別兩箱循左右肩髆之是,舊傳只一脈當脊中者非也。

白話文:

根據《素問》和《甲乙經》,「顛」應該寫作「巔」,「髆」應該寫作「膊」。《素問》中沒有「而止」這兩個字。另外,《八脈考》記載:「督脈從腦下項部分支,沿著肩胛骨,與手足太陽、少陽經脈在肩井穴會合,然後從第一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一寸五分的位置凹陷處,向內側沿著脊椎到達腰部,進入循行於脊柱的經脈,連接到腎臟。」由此可見,督脈確實分兩支循行於左右肩部,而不是像舊說所說只有一條脈路沿著脊椎中線循行。

)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督脈起於少腹以下至額前者,從少腹至腎上行,還來至腎而止。此從少腹直上至兩目之下也。貫齊貫心入喉上頤皆為一道也,環唇以上覆為二道,各當目下直瞳子,故曰中央也。平按:少腹《甲乙經》作小腹。

白話文:

督脈從小腹直線向上,貫通身體中央,往上通過心臟進入喉嚨,到達下巴環繞嘴脣,在兩眼下方中央連接眼睛。

督脈從小腹直線向上直到兩眼下方,貫通身體中央。從貫通腎臟到進入喉嚨和上脣,都是一條脈絡。環繞嘴脣以後向上覆蓋分成兩條脈絡,每條脈絡正好位於眼睛下方的瞳孔正中,因此稱為「中央」。

註釋:

  • 少腹:小腹
  • 貫齊:貫通身體中央
  • 上頤:下巴
  • 環脣:環繞嘴脣

齊中央《甲乙經》作臍中中央。兩目之下中央《甲乙經》作兩目之中。)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從少腹上衝心痛。前後之脈為病,不得前後便,沖疝病也。)其女子不字,𤸇痔遺溺嗌乾,督脈生病,治督脈。(不字,母子不產病也。𤸇痔遺溺,脈從陰器上行至咽,故為此等病也。

白話文:

齊國的中醫書《甲乙經》中記載,臍中的中心點為「中央」。兩目之間的中心點,《甲乙經》中記載為「兩目之中」。

當此處出現疾病時,會從少腹向上衝擊心臟而引起疼痛,前後不能轉動,稱為「沖疝」。(從少腹向上衝擊心臟,引起疼痛。前後的脈絡受損,導致前後不能轉動,即為沖疝。)

對於女性,如果無法生育,伴有痔瘡、尿失禁、咽喉乾燥等症狀,則是督脈發生疾病了,需要治療督脈。(無法生育,是母子不產之症。痔瘡、尿失禁,是脈絡從陰器向上走到咽喉,所以會產生這些症狀。)

任脈衝脈行處相似,故須細別。督脈生病,療之於督脈,勿療任脈也。有本無痔字。平按:不字《素問》、《甲乙經》均作不孕。又按:《素問》王注謂衝任督三脈異名同體。《甲乙經》注云:《素問》言督脈,似謂任沖,多聞闕疑,故並載以貽後之長者云。)

白話文:

任脈和衝脈行經的地方很相似,所以需要仔細區分。督脈出現疾病,就要治療督脈,不要治療任脈。本字後面沒有「痔」字。平按:在《素問》和《甲乙經》中,「不」字都寫作「不孕」。又按:《素問》的王注說衝任督三脈雖然名稱不同,但本體相同。《甲乙經》的注釋說:《素問》中提到督脈,似乎指的也是任脈和沖脈,但大多數人對此存疑,所以這裡都記載下來以供後人參考。

2. 帶脈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屬帶脈,見《靈樞》卷三第十一《經別》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篇,又見本書卷九《經脈正別》篇。自陽明者至末,見《素問》卷十二第四十四《痿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四。

白話文:

平按:此篇從篇首到「屬帶脈」的部分,見於《靈樞經》卷三第十一《經別》篇,也見於《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篇,又見於本草《內經》卷九《經脈正別》篇。從「陽明者」到末尾的部分,見於《素問》卷十二第四十四《痿論》篇,也見於《甲乙經》卷十第四。

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心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八十一難》云:帶脈起於季脅,為回身一周。既言一周,亦周腰脊也,故帶脈當十四椎,束帶腰腹,故曰帶脈也。平按:太陽下《靈樞》、《甲乙經》均無心字。當字上半為蟲蝕,只剩下半田字,據《靈樞》、《甲乙經》及本注應作當。

椎《靈樞》作顀。注季脅袁刻作季肋,原抄及難經均作脅。又束帶腰腹袁刻作束腰帶腹。)

白話文:

腎經的主經絡線走到小腿後側中間,分出一支與太陽經的心脈聯通,向上到達腎臟,與第十四椎相平,再連接帶脈。(《八十一難》中說:帶脈從腹部兩側開始,環繞腰部一圈。既然說是環繞一圈,那也必定環繞腰椎,所以帶脈與第十四椎相平,負責環繞腰腹,因此被稱為帶脈。平注:根據《靈樞》和《甲乙經》,太陽經下走時,都沒有提到心脈。當字上半部分被蟲咬蝕掉,只留下半個田字,根據《靈樞》、《甲乙經》和本注,應該改為「當」字。)

《靈樞》中將「顀」作為「椎」。

注:季脅袁刻本中作「季肋」,但原抄本和《難經》中均作「脅」。此外「束帶腰腹」袁刻本中作「束腰帶腹」。

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主潤宗筋。宗筋者,束肉骨而利機關。(陽明主於水谷,故為臟腑之海,能潤宗筋,約束骨肉,利諸機關也。平按:束肉骨《素問》、《甲乙經》均作主束骨。)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陽明以為臟腑海。衝脈血氣壯盛,故為經脈之海,主滲灌骨肉會處,益其血氣。

白話文:

陽明經:它是五臟六腑中氣血匯聚的海洋,主管滋潤宗筋。宗筋:包裹著肌肉和骨頭,使關節活動自如。(陽明經主管水谷的消化吸收,所以它是臟腑的海洋,能夠滋潤宗筋,束縛骨肉,利於各個關節的活動。平按:約束肌肉和骨頭,《素問》、《甲乙經》都寫成約束骨頭。)衝脈:它是經脈中氣血匯聚的海洋,主管滲灌溪谷,(陽明經是臟腑的海洋。衝脈的血氣充盈旺盛,所以它是經脈的海洋,主管滲灌骨肉交會處,增益那裡的血氣。)

)與陽明合於筋陰,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衝脈與陽明二脈合於陰器,總聚於宗筋,宗筋即二核及莖也,復會於左右氣街,以左右陽明為主,共屬帶脈,仍絡於督脈,以帶脈為控帶也。平按:筋陰《素問》、《甲乙經》作宗筋陰陽四字。

白話文:

(衝脈與陽明脈)會合於陰莖,匯聚於總筋處(總筋指睾丸和陰莖),再會合於左右兩側的氣街(腎動脈),其中陽明脈為主導,它們都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連。(衝脈與陽明二脈會合於陰器,匯聚於宗筋,宗筋就是睾丸和陰莖,再會合於左右兩側的氣街,以左右陽明脈為主,共同屬於帶脈,仍然與督脈相連,以帶脈作為約束控制。)

(說明:平按:在《素問》、《甲乙經》中,“筋陰”寫作“宗筋陰陽”。)

氣街《甲乙經》作氣衝。)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陽明穀氣虛少,則宗筋之莖施縱,帶脈不為牽引,則筋脈施舒,故足痿。)

白話文:

《甲乙經》中將氣街寫作氣衝。因此,陽明之氣虛弱時,宗筋(大腿的韌帶)就會鬆弛,帶脈無法引導,所以足部痿弱無力。(陽明之氣虛弱時,宗筋就像莖蔓般鬆弛,帶脈無法牽引,導致筋脈鬆弛,所以足部痿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