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1. 卷第十·經脈之三
2. 督脈
平按:此卷自卷首至兩目之下中以上,原抄殘脫,平於日本仁和寺宮御殘卷十三紙中檢出,證以《素問·骨空論》篇及本書《骨空》篇、《甲乙經·奇經八脈》篇,補在經文央字、楊注督脈起於少腹之上,而脫處復完。惟篇中楊注缺蝕過多,無由補入,不無遺憾。謹依缺處計字空格以存真相。
自經文央字以下,見《素問》卷十六第六十《骨空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二並本書《骨空》篇。
岐伯曰: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此脈起少腹,循陰器,上至目內眥,復上額交巔入腦,還出別下項,挾脊,入循膂絡腎,然後別從腎上而還至於腎。《九卷》別於畜門,上額循巔,下項脊入骶,絡陰器,入齊中,上入缺盆。二經相證,督脈之逆顯然。
又按考古本,竟於此為任脈之言,而有不識,以此督□□□□□□□□□□□□□腹。《八十一難》云:起下極之輸,並脊上行,至於風府,為陽脈之聚。義亦同也。庭孔,溺孔之端孔也。平按:起於少腹,於字本書《骨空》篇無。《素問》端下有也字。)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督脈之絡,出庭孔,別左右,循男女陰器,於篡間合,復繞於篡後也。篡音督,此□□□後也。
平按:篡《甲乙經》作纂,本書《骨空》篇亦作纂,注音督,義未詳。查《骨空論》類注云:篡,交篡之義,謂兩便爭行之所,前後二陰之間。《金鑑》云:篡者,橫骨下,兩股之前,相合共結之凹,前後兩陰之間。是篡當依《甲乙經》及本書《骨空篇》作纂為合。《說文》篡似組而赤。
蓋兩陰之間,有一道縫處,其狀如纂組,故謂之纂。日本醫家丹波元簡已有此說,似較篡奪之篡,於義為長,特採入以備參考。又注此下所缺三字,平擬作「兩陰前」三字。)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從篡後復別兩箱繞臀,行至足少陰與足太陽中絡者,合於少陰,行於股,復貫脊屬腎也。)與太陽起於目內眥,(從腎與足太陽上行,起於目內眥也。
)上額交顛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而止。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督脈與太陽兩道上至目內眥,上額至顛相交已,入腦還出,別為兩箱下項,復循左右肩髆之內,挾脊抵腰,循膂絡於二腎方止,男女皆同也。舊來相傳為督脈當脊中唯為一脈者,不可為正也。
平按:顛《素問》、《甲乙經》作巔。髆《甲乙經》作膊。《素問》無而止二字。又按:《八脈考》:「督脈又別自腦下項,循肩胛,與手足太陽少陽會於大抒,第一椎下兩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足證本注別兩箱循左右肩髆之是,舊傳只一脈當脊中者非也。
)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督脈起於少腹以下至額前者,從少腹至腎上行,還來至腎而止。此從少腹直上至兩目之下也。貫齊貫心入喉上頤皆為一道也,環唇以上覆為二道,各當目下直瞳子,故曰中央也。平按:少腹《甲乙經》作小腹。
齊中央《甲乙經》作臍中中央。兩目之下中央《甲乙經》作兩目之中。)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從少腹上衝心痛。前後之脈為病,不得前後便,沖疝病也。)其女子不字,𤸇痔遺溺嗌乾,督脈生病,治督脈。(不字,母子不產病也。𤸇痔遺溺,脈從陰器上行至咽,故為此等病也。
任脈衝脈行處相似,故須細別。督脈生病,療之於督脈,勿療任脈也。有本無痔字。平按:不字《素問》、《甲乙經》均作不孕。又按:《素問》王注謂衝任督三脈異名同體。《甲乙經》注云:《素問》言督脈,似謂任沖,多聞闕疑,故並載以貽後之長者云。)
白話文:
[督脈]
**(說明:)**這一卷從開頭到兩眼下方中間以上的部分,原本抄寫時就已殘缺脫落。我(平)在日本仁和寺宮的殘卷十三張紙中找到相關內容,並參考《素問·骨空論》篇、本書《骨空》篇、《甲乙經·奇經八脈》篇,將經文中央的脫漏處補齊。楊氏的注釋部分缺失過多,無法補全,實在遺憾。我依照缺失文字的數量空格,保留原樣,以存真相。
從經文中央字以下,可見於《素問》卷十六第六十《骨空論》篇,也見於《甲乙經》卷二第二篇以及本書《骨空》篇。
**(岐伯說:)**督脈起於小腹下方,在骨頭的中央。女性的督脈進入繫庭孔(會陰),這個孔是排尿孔的末端。(督脈起始於小腹,沿著陰器上行,到達眼內角,再向上到額頭交會於頭頂,進入大腦,再出來從後頸向下,沿著脊椎兩側,進入脊背內,聯絡腎臟,然後從腎臟向上回到腎臟。《九卷》中記載,督脈從陰器分出,向上沿著額頭到頭頂,向下到後頸,沿脊椎進入骶骨,聯絡陰器,進入肚臍中央,向上進入缺盆。兩處經文相互印證,督脈的走向是相反的。)
根據古本,這裡說的是任脈,有人不明白,認為這裡是「督脈...(缺字)...腹」。《八十一難》說:「督脈起始於下極的輸穴,沿著脊椎向上,到達風府穴,是陽脈匯聚的地方。」意思也相同。庭孔,是排尿孔的末端孔。(我(平)認為,督脈起於小腹,「於」字在本書《骨空》篇中沒有,《素問》在「端」字下有「也」字。)督脈的絡脈沿著陰器,與會陰處匯合,繞到會陰後方。(督脈的絡脈,從庭孔分出,分為左右兩條,沿著男女陰器,在會陰處匯合,又繞到會陰後方。會陰音「督」,這裡...(缺字)...後方。)
(我(平)認為,「篡」字《甲乙經》寫作「纂」,本書《骨空》篇也寫作「纂」,注音為「督」,意義不明。查閱《骨空論》類注說:「篡,有交會的意義,指的是大小便爭相排泄的地方,也就是前後二陰之間。」《金鑑》說:「篡,指橫骨下方,兩腿之前,相合凹陷處,即前後二陰之間。」因此,「篡」應該按照《甲乙經》和本書《骨空篇》寫作「纂」才合適。《說文》說「篡」像絲帶一樣是紅色的。
大約兩陰之間,有一道縫隙,形狀像纂組,所以稱之為「纂」。日本醫家丹波元簡也有這種說法,似乎比「篡奪」的「篡」字更符合意思,特別採用此說,以供參考。這裡下面缺三個字,我(平)擬定為「兩陰前」三個字。)督脈又分出繞過臀部,到達足少陰和足太陽的絡脈交會處,與少陰經匯合,沿著大腿內後側向上,穿過脊椎,歸屬於腎臟。(從會陰後方分出兩條,繞過臀部,行走至足少陰和足太陽絡脈交會的地方,與少陰經匯合,行走在大腿,再穿過脊椎歸屬於腎臟。)與足太陽經一樣,都起始於眼內角。(從腎臟與足太陽經向上走,起始於眼內角。)
向上到額頭,在頭頂交會,進入大腦,又出來從後頸向下,沿著肩胛內側,挾著脊椎到達腰部,進入脊背,聯絡腎臟而終止。男性的督脈沿著陰莖向下到達會陰,與女性相同。(督脈與足太陽經都向上到達眼內角,在額頭到頭頂交會後,進入大腦又出來,分為兩條從後頸向下,再沿著左右肩胛內側,挾著脊椎到達腰部,沿著脊背聯絡兩個腎臟而終止,男女都一樣。過去流傳的說法認為督脈只在脊椎中間,只有一條脈,是不正確的。)
(我(平)認為,「顛」字在《素問》、《甲乙經》中都寫作「巔」。「髆」字在《甲乙經》中寫作「膊」。《素問》中沒有「而止」這兩個字。另外,《八脈考》說:「督脈又從腦後分出,向下到後頸,沿著肩胛骨,與手足太陽少陽經在在第一椎下兩旁,離脊椎一寸五分凹陷處交會,向內挾著脊椎到達腰部,進入脊背聯絡腎臟。」這足以證明本注說的分為兩條沿左右肩胛行走是正確的,過去認為只有一條脈在脊椎中間是不對的。)
從小腹向上直行的部分,貫穿肚臍中央,向上貫穿心臟,進入咽喉,向上到下巴,環繞嘴唇,向上連繫在兩眼下方中央。(督脈從少腹以下到額頭前方的部分,從少腹到腎向上,再回到腎而終止。這裡講的是從少腹直接向上到兩眼下方。貫穿肚臍、貫穿心臟、進入咽喉、向上到下巴,都是同一條通道,環繞嘴唇以上分為兩條,各自對應眼睛下方的瞳孔正下方,所以說是中央。我(平)認為,「少腹」在《甲乙經》中寫作「小腹」。
「齊中央」在《甲乙經》中寫作「臍中中央」。「兩目之下中央」在《甲乙經》中寫作「兩目之中」。)如果生病,會從小腹向上衝到心臟而疼痛,大小便不暢通,這稱為「沖疝」。(從小腹向上衝到心臟疼痛。如果前後脈絡生病,會大小便不暢通,這就是沖疝病。)女性會不孕,出現痔瘡、小便失禁、咽喉乾燥等症狀,這是督脈生病,要治療督脈。(不孕,是指母親不能生育的疾病。痔瘡、小便失禁,是因為脈絡從陰器向上行走到咽喉,所以會出現這些疾病。
任脈和衝脈的走行路線相似,所以需要仔細區分。督脈生病,要治療督脈,不要治療任脈。有的版本沒有「痔」字。我(平)認為,「不字」在《素問》、《甲乙經》中都寫作「不孕」。另外,《素問》王注說,衝脈、任脈、督脈三脈異名同體。《甲乙經》注釋說:《素問》說督脈,似乎指任脈和衝脈,多聽取卻不確定,所以都記載下來,留給後人參考。)
3. 帶脈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屬帶脈,見《靈樞》卷三第十一《經別》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篇,又見本書卷九《經脈正別》篇。自陽明者至末,見《素問》卷十二第四十四《痿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四。
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心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八十一難》云:帶脈起於季脅,為回身一周。既言一周,亦周腰脊也,故帶脈當十四椎,束帶腰腹,故曰帶脈也。平按:太陽下《靈樞》、《甲乙經》均無心字。當字上半為蟲蝕,只剩下半田字,據《靈樞》、《甲乙經》及本注應作當。
椎《靈樞》作顀。注季脅袁刻作季肋,原抄及難經均作脅。又束帶腰腹袁刻作束腰帶腹。)
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主潤宗筋。宗筋者,束肉骨而利機關。(陽明主於水谷,故為臟腑之海,能潤宗筋,約束骨肉,利諸機關也。平按:束肉骨《素問》、《甲乙經》均作主束骨。)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陽明以為臟腑海。衝脈血氣壯盛,故為經脈之海,主滲灌骨肉會處,益其血氣。
)與陽明合於筋陰,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衝脈與陽明二脈合於陰器,總聚於宗筋,宗筋即二核及莖也,復會於左右氣街,以左右陽明為主,共屬帶脈,仍絡於督脈,以帶脈為控帶也。平按:筋陰《素問》、《甲乙經》作宗筋陰陽四字。
氣街《甲乙經》作氣衝。)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陽明穀氣虛少,則宗筋之莖施縱,帶脈不為牽引,則筋脈施舒,故足痿。)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是在講「帶脈」這個經絡的相關知識。
首先,提到這段內容的出處,分別來自《靈樞》、《甲乙經》和本書,其中關於「帶脈」的描述也參考了《素問》。
接著,說明了足少陰經脈的走向,它會到達膝蓋後方,再分出一支與太陽經脈匯合,向上到達腎臟,大約在第十四椎骨的位置,然後就出來,屬於帶脈。這裡引用《難經》的說法,說帶脈起源於側腹的季脅,環繞身體一圈。因為環繞一圈,也包括腰背,所以帶脈位於第十四椎骨處,像腰帶一樣束縛著腰腹,因此稱為帶脈。作者補充說明,太陽經脈的走向,《靈樞》和《甲乙經》中都沒有提到「心」這個字,而且原本的文字,上半部被蟲蛀了,所以應該根據《靈樞》、《甲乙經》和本人的註解,將其還原為「當」。
然後,作者又提到「陽明」經脈是五臟六腑的海洋,主要滋潤宗筋。宗筋的作用是約束肌肉和骨骼,使關節活動靈活。陽明經脈主要負責水谷的吸收和運輸,所以稱為臟腑之海,它能滋潤宗筋,約束骨肉,使關節功能正常。作者補充說明,關於「束肉骨」的描述,《素問》和《甲乙經》都寫的是「主束骨」。
此外,衝脈是經脈的海洋,主要負責灌溉溪谷,所謂的「溪谷」是指骨骼肌肉的交會之處。陽明經脈是臟腑之海,衝脈是經脈之海,兩者都是氣血旺盛的經脈。衝脈與陽明經脈在陰器處會合,共同聚集於宗筋(即兩顆睪丸和陰莖),再匯集到左右氣街(腹股溝附近),以左右陽明經脈為主,都歸屬於帶脈,又與督脈相連。帶脈像一條帶子一樣控制著這些經脈。作者補充說明,關於「筋陰」的描述,《素問》和《甲乙經》寫的是「宗筋陰陽」四個字。關於「氣街」的描述,《甲乙經》寫的是「氣衝」。
最後,文章總結說,如果陽明經脈虛弱,宗筋就會鬆弛,帶脈無法牽引,就會導致腳無力而不能使用,也就是說,陽明經脈的氣血虛弱,宗筋就會鬆弛,帶脈沒有力量去牽拉,筋脈就會鬆散,因此導致腳痿軟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