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七·邪論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七·邪論 (4)

1. 十二邪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八《口問》篇。又自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至末,見《甲乙經》卷十二第一,惟編次小異。

黃帝間居,避左右而問岐伯曰:余以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岐伯避席再拜對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間居,晏也。避,去也。六經,陰陽各有三陰三陽之脈也。口傳者,文傳得粗,口傳得妙,謂口決其理也。平按:《靈樞》避左右作闢左右,以聞作已聞,再拜下無對字。

)黃帝曰:願聞口傳。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食飲居處,大驚卒恐。(風雨寒暑居處,外邪也。陰陽喜怒飲食驚恐,內邪也。平按:願聞袁刻作願問。食飲《靈樞》作飲食。)血氣分離,(此內外邪生病所由,凡有五別。一,令血之與氣不相合也。

)陰陽破散,(二,令臟腑陰陽分散也。)經絡決絕,脈道不通,(三,令經脈及諸絡脈不相通也。平按:《靈樞》決作厥。)陰陽相逆,衛氣稽留,(四,令陰陽之氣乖和,衛氣不行。)經脈空虛,血氣不次,乃失其常,(五,令諸經諸絡虛竭,營血衛氣行無次第。平按:《靈樞》空虛作虛空。

)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如上所說論在經者,余已知之。有所生病不在經者,請言其法也。)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主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

陽氣盡而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陽氣主晝在上,陰氣主夜在下。陰氣盡,陽氣盛,則寤;陽氣盡,陰氣盛,則瞑。今陽氣未盡,故引陰而上,陰氣已起,則引陽而下,陰陽相引上下,故數欠也。平按:《甲乙》晝下無日字,夜則行於陰,無則字。《靈樞》夜下有半字。

又《甲乙》陽引作陽氣,陰引作陰行,則寤下有腎主欠三字。)瀉足少陰,補足太陽。(瀉於腎脈足少陰實,補於膀胱脈足太陽虛,令陰陽氣和,故欠愈也。有本作足太陰。)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並相逆,復於胃,故為噦。

(谷入胃已,清氣上注於肺,濁氣下留於胃,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入於胃,新故真邪在於胃中相攻相逆,復從胃出,故為之噦。平按:並相逆,《靈樞》並上有氣字,《甲乙》無並字。復於胃,《靈樞》、《甲乙》復下有出字。)補手太陰,瀉足少陰。(宜補肺脈手太陰,瀉腎脈足少陰。

以足少陰主寒,故須瀉之,手太陰主氣,故先補之。平按:《甲乙》補上有肺主噦三字,足少陰作足太陰,下有「亦可以草刺其鼻,嚏而已;無息而疾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二十四字。)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陽氣絕,故為唏。(唏,火幾反,笑也。

白話文:

十二邪

黃帝私下詢問岐伯,說自己已經學完了九針的經脈,以及陰陽逆順的六經理論,希望能進一步了解口傳的醫理。岐伯恭敬地回答說,這是老師口授的精妙醫理,文字記載得粗略,口傳才能體會其精髓。

黃帝請求聆聽口傳醫理。岐伯說,百病的發生,都源於風寒暑濕等外邪,以及喜怒飲食、居住環境、驚恐等內邪,導致血氣分離、陰陽失調、經絡阻塞不通,最終造成陰陽逆亂、衛氣停滯,經脈虛弱,血氣紊亂,失去常態。這些不在經脈上的病症,請您說明治療方法。

黃帝問,人為什麼會打呵欠?岐伯回答,這是因為衛氣白天運行於陽經,晚上運行於陰經。晚上陰氣主導,人應該睡覺,陽氣主導白天在上,陰氣主導夜晚在下。陰氣在下積聚,而陽氣尚未完全消退,陽氣向上牽引,陰氣向下牽引,陰陽相互牽引,所以會打呵欠。陽氣盡而陰氣盛則眼瞼閉合,陰氣盡而陽氣盛則清醒。治療方法是瀉足少陰經,補足太陽經。

黃帝又問,人為什麼會呃逆?岐伯回答,食物進入胃中,胃氣上注於肺,如果遇到舊有的寒邪與新食物的氣同時逆流入胃,新舊之氣互相衝突,真邪相搏相逆,從胃中逆流而出,就會造成呃逆。治療方法是補手太陰經,瀉足少陰經。

黃帝最後問,人為什麼會唏噓?岐伯回答,這是因為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運行迅速而陽氣運行緩慢,陰氣盛極,陽氣衰竭,就會出現唏噓的現象。(唏噓是指一種似笑非笑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