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五·傷寒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五·傷寒 (11)

1. 五臟熱病

不甚《素問》作不堪。)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其血如大豆,立已。(肺熱之病,取肺大腸表裡輸穴。出血如豆,言其少也。恐泄氣虛,故不多也。)腎熱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飲食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痠,足下熱,不欲言,其項痛員員淡淡,(腎足少陰脈上腨內,出膕內廉,貫脊屬腎絡膀胱,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故熱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飲也。

足太陽脈別項,本支行背,合有四道,以下合膕貫腨,至足小趾外側,故身熱項強痛而足胻寒且痠也。足少陰起於足心,故足下熱也。從肺出絡心,故熱不欲言也。淡,徒濫反,動也,謂不安動也。平按:其項痛《素問》、《甲乙》作其逆則項痛。《素問》淡下有然字。《甲乙》無淡淡二字。

)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平按:《素問》太陽下有「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十一字,與下重複,新校正云宜刪去。)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平按:《甲乙》顏下有頷字。)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其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次言熱病色候也。

五臟部中赤色見者,即五臟熱病之徵,熱病已有,未成未發,斯乃名為未病之病,宜急取之。平按:注熱病之徵,袁刻徵作微。)熱病從部所起者,至其期而已;(部所者,色部所也。假令赤色從肝部起,刺之順者,相傳還至肝部本位,病已也。平按:《素問》、《甲乙》期上無其字。

袁刻部下有中字,注從肝部起,脫部字。)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刺之不順其氣,傳之三周而已。若刺之更反,死矣。)諸當汗出者,至病所勝日,汗大出。(病之勝者,第七日,是病所勝也。又如肝病至甲乙日,是病之勝日也。平按:病《素問》作其。)諸治熱病,已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寒多,身寒而止。

(諸病熱病,以寒療之,凡有四別:一,飲寒水使其內寒;二,刺於穴令其脈寒;三,以寒衣使其外寒;四,以寒居令其體寒。以四寒之,令身內外皆寒,故熱病止也。平按:已《素問》作以,《甲乙》作先。居寒多《素問》、《甲乙》作居止寒處。)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手太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足少陽脈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過季脅下外輔骨之前下抵絕骨循足跗下至趾間;手太陰上屬肺,從肺出腋下,故胸脅痛手足躁,刺此二脈也。平按:痛下《甲乙》有滿字。手太陰《素問》、《甲乙》作補足太陰,王注云:「補足太陰之脈,當於井滎取之。」新校正云:「足太陰全元起本及《太素》作手太陰。

白話文:

五臟熱病

如果病情嚴重(《素問》認為是難以忍受的),丙丁日發病會非常嚴重,庚辛日會大量出汗。如果氣血逆亂,丙丁日發病的人就會死亡。這時要針刺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如果出血像豆子般大小,病情就會立刻好轉。(肺熱的病症,要選取肺經和大腸經的表裡相應的穴位進行治療。出血像豆子大小,意思是出血量很少,因為擔心洩氣過多導致虛弱,所以不宜大量出血。)

腎臟發熱的病症,最初會出現腰痛、小腿痠痛、口渴、頻繁喝水、身體發熱的症狀。如果熱邪與正氣相爭,就會出現頸項疼痛、僵硬,小腿發冷且痠痛,腳底發熱,不想說話。頸項疼痛的感覺是輕微而持續的。(腎經從腳底開始,沿著小腿內側向上,經過膝蓋內側,穿過脊椎與腎臟相連,再向上貫穿肝臟、橫膈膜,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到達舌根,所以腎臟發熱的病症會先出現腰痛、小腿痠痛、口渴、頻繁喝水的症狀。

足太陽膀胱經的支脈從頸部延伸到背部,分出四條支脈,向下匯合於膝蓋,貫穿小腿,到達足小趾外側,所以身體發熱會伴隨頸項僵硬疼痛,而小腿卻會發冷且痠痛。足少陰腎經從腳底發出,所以腳底會發熱。腎經的脈絡與肺部相連,再通到心臟,所以發熱時會不想說話。這裡的「淡淡」是指不安寧、煩躁的意思。(注:原文《素問》、《甲乙》有說「其逆則項痛」,《素問》在「淡淡」之後還有一個「然」字,《甲乙》則沒有「淡淡」這兩個字。)

如果戊己日發病會很嚴重,壬癸日會大量出汗。如果氣血逆亂,戊己日發病的人就會死亡。這時要針刺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注:《素問》在「太陽」之下有「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十一字,與下文重複,應當刪除。)

肝臟發熱的人,左邊臉頰會先出現紅色;心臟發熱的人,臉部會先出現紅色;脾臟發熱的人,鼻子會先出現紅色;肺臟發熱的人,右邊臉頰會先出現紅色;腎臟發熱的人,下巴會先出現紅色。即使疾病還未完全爆發,如果出現上述紅色,就要立即針刺,這稱為「治未病」。(這是描述熱病在五臟不同部位出現時的徵兆。五臟部位如果出現紅色,就表示該臟腑有熱病,雖然疾病還沒有完全爆發,但已經是處於疾病的初期階段,應當及早治療。注:原文說的是熱病的「徵兆」,某些版本將「徵」寫為「微」。)

熱病從哪個部位開始,就會在那裡結束。(這裡的「部位」是指出現紅色症狀的部位。比如,紅色從肝部開始出現,如果針刺治療順利,病邪就會傳到肝臟的原本位置,病就會痊癒。注:原文《素問》、《甲乙》中「期」字之上沒有「其」字。有些版本在「部」字之後有「中」字,並且在「從肝部起」之後遺漏了「部」字。

如果針刺治療的方向反了,病情會傳導三個週期就會結束,如果再次逆反,就會導致死亡。(意思是說,針刺的方向如果不順應氣血的運行,病情就會傳導三個週期而停止,如果再次逆反,病情就會加重而死亡。)

凡是應該要出汗的病症,會在病邪所勝的那一天大量出汗。(病邪所勝的日子,比如第七天,或肝病遇到甲乙日,都是病邪最旺盛的日子。注:《素問》將「病」寫為「其」。

所有治療熱病的方法,應該先喝冷水,然後再針刺,並且一定要穿上寒冷的衣服,待在陰冷的地方,讓身體冷卻下來,熱病就會停止。(治療熱病的方法有四種:一是喝冷水使體內寒冷;二是針刺穴位使經脈寒冷;三是穿上寒冷的衣服使體外寒冷;四是待在寒冷的地方使身體寒冷。通過這四種方法使身體內外都寒冷,熱病就會停止。注:原文中「已」字在《素問》中寫為「以」,《甲乙》中寫為「先」。《素問》、《甲乙》將「居寒多」寫為「居止寒處」。

熱病最初會出現胸脅疼痛,手腳躁動不安的症狀,這時要針刺足少陽膽經和手太陰肺經的穴位,如果病情嚴重,需要針刺五十九次。(足少陽膽經從頸部向下,經過鎖骨窩,進入胸腔,穿過橫膈膜,與肝臟相連,屬於膽腑,沿著肋骨內側,經過季脅下方,到達外踝骨的前方,向下到腳背,最後到達腳趾之間。手太陰肺經上與肺相連,從腋下發出,所以胸脅疼痛、手腳躁動不安時,要針刺這兩條經脈。注:《甲乙》在「痛」字之後有「滿」字。《素問》、《甲乙》將「手太陰」寫為「補足太陰」,王冰注釋說:「補足太陰之脈,應當在井滎穴位取穴」。有學者認為,「足太陰」在原本、太素等版本中應為「手太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