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五·傷寒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五·傷寒 (1)

1. 卷第二十五·傷寒

2. 熱病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九第三十一《熱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

黃帝問於岐伯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夫傷寒者,人於冬時,溫室溫衣,熱飲熱食,腠理開發,快意受寒,腠理因閉,寒居其□□□寒極為熱,三陰三陽之脈、五臟六腑受熱為病,名曰熱病。斯之熱病,本因受寒傷多,亦為寒氣所傷,得此熱病,以本為名,故稱此熱病,傷寒類也。

故曰冬傷於寒,春為溫病也。其病夏至前發者名為病溫,夏至後發者名為病暑也。平按:注腠理開發,袁刻脫開字。)或愈或死,皆以病六七日間,(陰陽二經同感,三日而遍臟腑,營衛不通,復得三日,故極後三日,所以六七日間死也。平按:《素問》皆以上有其死二字,下無病字。

)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其不至臟腑兩感於寒者,至第七日即太陽病衰,至九日三陽病衰,至十日太陰病衰,至十二日三陰三陽等病皆衰,故曰其愈皆十日以上,其理未通,故請聞之也。)岐伯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巨,大也。一陽為紀,少陽也;二陽為衛,陽明也;三陽為父,太陽也。

故足太陽者,三陽屬之,故曰諸陽之屬也。平按:《甲乙》鉅作太,下同。)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足太陽脈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其風府在項入髮際一寸,則太陽之氣連風府也。諸陽者,督脈、陽維脈也。

督脈,陽脈之海。陽維,維諸陽脈,總會風府,屬於太陽。故足太陽脈,為諸陽主氣。所以人之此脈傷於寒者,極為熱病者也。先發於陽,後發於陰,雖熱甚不死;陰陽兩氣時感者,不免死也。)黃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腰脊皆痛。(寒之傷多極為熱者,初病發日,必是太陽受熱之為病,故曰一日太陽受之。

所以一日陽明少陽不受熱者,以其太陽主熱,又傷寒熱加,故太陽先病也。頭項腰脊,並是足太陽脈所行之處,故皆痛也。平按:《素問》作頭項痛腰脊強,新校正云:「《甲乙》及《太素》作頭項腰脊皆痛。」今本《甲乙》作頭項腰脊背強,注云:「《素問》無背字。」注腰脊袁刻脫脊字。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而鼻乾,不得臥。(陽明二陽,故次受病。脾之太陰主肌,胃之陽明主肉。其脈從鼻絡目內眥,下行入腹至足;手陽明下屬大腸,上挾鼻孔,故病身熱鼻乾不得臥也。平按:《素問》、《甲乙》身熱下有目疼二字。注至足,足字或疑衍,袁刻脫,按胃為足陽明,從頭至腹走足,此足字當屬上句,與至字連讀,恐非衍文。)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骨,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耳聾。

白話文:

熱病決

黃帝向岐伯請教:現在的熱病,都是傷寒一類的疾病。傷寒是冬天人們住在溫暖的屋子裡,穿著保暖的衣物,喝熱飲吃熱食,毛孔舒張,卻又突然受寒,毛孔因此閉塞,寒邪滯留在體內,寒邪極盛轉化為熱邪,三陰三陽的經脈、五臟六腑都受到熱邪的侵犯而生病,這就是熱病。這種熱病,根本原因是受寒邪侵害較多,也是因為寒邪的侵犯而導致,得了這種熱病,就以它的本源來命名,所以稱這種熱病為傷寒的一類。

所以說冬天受寒邪侵害,春天就會變成溫病。這種病如果在夏至前發病,叫做溫病;夏至後發病,則叫做暑病。病情或好轉或死亡,都在發病六七天內;病情好轉的,都在十天以上,這是為什麼呢?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能聽您講解。

岐伯回答說:巨陽是諸陽之氣的統稱,它的經脈連接著風府穴,因此是諸陽之氣的主宰。人體受寒邪侵害,就會生病發熱,即使熱邪很盛也不會死亡;但如果陰陽二經都受到寒邪侵害而生病,就難免會死亡。

黃帝說:我想聽聽它的症狀。岐伯回答說:傷寒第一天,巨陽受到寒邪侵害,所以頭、項、腰、脊背都會疼痛。第二天,陽明經受到寒邪侵害,陽明經主司肌肉,它的經脈經過鼻旁,連接著眼睛,所以全身發熱,鼻子乾燥,不能躺臥。第三天,少陽經受到寒邪侵害,少陽經主司骨骼,它的經脈循行於脅肋,連接著耳朵,所以胸脅疼痛,耳朵聽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