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四·補瀉 (3)
卷第二十四·補瀉 (3)
1. 本神論
)乃復候其方呼也而徐引針,故曰瀉必用方,其氣乃行焉。(此之一正,是出針時也。瀉用七法,即邪氣行出也。平按:其方呼也而徐引針,袁刻呼誤作吸,引誤作出。)補者必用其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營,復以吸也。(員之與方,行針齊實也。行補之法,刺中營氣,留針補也。
因吸出針,移氣使氣實也。平按:補者必用其員者行也《素問》作補必用員員者行也,《甲乙》作補者行也。營《素問》、《甲乙》作榮,吸下均有排針二字。)故員與方也,排針也。(員之與方,行針之法,皆推排針為補瀉之。平按:排針《素問》作非針,王注云:「所言方員者,非謂針形,正謂行移之義。
」檢本書《知官能》篇經云瀉必用員,補必用方,與此不同。楊注云:「員謂之規,法天而動,瀉氣者也。方謂之矩,法地而靜,補氣者也。瀉必用方,補必用員,彼出《素問》,此是《九卷》方員之法,神明之中,調氣變不同故爾。」據此則方員之義,一言其法,一言其用,不必執也。
)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養神之道:一者須知形之肥瘦,二者須知營衛二氣所行得失,三者須知經絡血有盛衰。知此三者調之,神自養矣。平按:營《素問》、《甲乙》作榮。)黃帝曰:妙哉論也!(妙者,言得其神之精秘者也。
)辭合人形於陰陽、四時、虛實之應,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言微妙之辭,以人形合於陰陽,一也;合於四時,二也;合於虛實,三也;合於冥冥,四也。非夫子窮微極妙之通,孰能為此論也?平按:《素問》合上無辭字。)然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願卒聞之。
(知形為粗,知神為細,粗細莫辨。故須問之。)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形乎形者,言唯知病之形與形,不見其妙,故曰冥冥也。平按:冥冥《甲乙》作瞑瞑。)問其所痛,索之於經,惡然在前?(言粗無知,問病所以診索經脈,何能知其病之在前?平按:《素問》問其所痛作問其所病,《甲乙》作捫其所痛。惡然《素問》、《甲乙》作慧然。
據本注何能知其病之在前,應作惡平聲。)按之不得,復不知其情,故曰形。(按人迎寸口,不知病情,故但知形。)黃帝曰:何謂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不耳聞,目明心開為志先,(能知心神之妙,故曰神乎神也。神知則既非耳目所得,唯是心眼開於志意之先耳。
平按:《素問》、《甲乙》不耳聞作耳不聞,為志先作而志光。)慧然獨悟,口弗能言,(神得內明,言名之所不能及也。平按:《甲乙》悟作覺。)俱見獨見,(眾庶俱見,而工獨見。平按:俱見《素問》、《甲乙》作俱視。)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適將若在昏中,昭然獨明。
白話文:
[本神論]
當要洩的時候,必須配合病人的呼氣,然後慢慢地將針拔出來,所以說洩一定要用「方」的方法,這樣邪氣才能順利排出。(這裡講的「方」是指拔針的時機,要配合病人的呼氣。洩的方法有七種,都是為了讓邪氣排出。註解:這裡提到的呼氣拔針,有些版本誤寫成吸氣拔針,也有把拔針寫成推出針的。)
如果要補,就一定要用「圓」的方法,並且要移動針的位置,也就是刺針的時候一定要刺中營氣,然後配合吸氣拔針。(這裡講的「圓」和「方」,其實都是行針時的方法。「圓」的補法是刺中營氣之後,留針補氣,再配合吸氣拔針,目的是移動氣,使氣充實。註解:有些版本的《素問》寫的是「補一定要用圓,圓就是要移動」,《甲乙經》寫的是「補就是要移動」。營氣有些版本寫成榮氣,吸氣拔針後面都有些版本多寫了「排針」兩個字。)所以說,「圓」和「方」都是為了順著針的方向推動和排列。(這裡講的「圓」和「方」都是行針的方法,目的都是為了用推排的方式來達到補洩的效果。註解:有些版本寫的是「非針」,王冰的註解說:「這裡說的方和圓,不是指針的形狀,而是指移動針的方法。」對照本書《知官能》篇說的洩要用「圓」,補要用「方」,這裡的說法和那裡不一樣。楊上善的註解說:「圓就像圓規,要順著天的運行來移動,是為了洩氣;方就像矩,要順著地的靜止來移動,是為了補氣。洩要用方,補要用圓,那是《素問》的說法,這裡講的是《九卷》的方圓之法,因為在神明之中,調氣的方式會不同。」照這樣看,方圓的含義,一個是說方法,一個是說作用,不必太過執著。)
要保養精神,一定要了解形體的肥瘦、營衛氣血的盛衰。因為氣血是人的精神的根本,所以不能不謹慎保養。(保養精神的方法:一是要了解形體的肥瘦;二是要了解營衛二氣的運行情況;三是要了解經絡血的盛衰。知道這三點,並加以調養,精神自然會好。註解:營氣有些版本寫成榮氣。)黃帝說:這個理論太精妙了!(這裡說的精妙,是指得到了精神的奧秘。)
這些話把人的形體和陰陽、四時、虛實相對應,以及和看不見的變化相呼應,如果不是先生您,誰能理解呢?(這裡說這些精妙的話,把人體和陰陽相合,這是第一點;和四時相合,這是第二點;和虛實相合,這是第三點;和看不見的變化相合,這是第四點。如果不是先生您這種精通微妙道理的人,誰能說出這些道理呢?註解:《素問》沒有「辭」這個字。)先生您多次提到形和神,什麼是形?什麼是神?希望您能詳細地說說。
(知道形是粗淺的,神是精微的,因為粗淺和精微難以分辨,所以才要問。)岐伯說:請讓我先來說說形,所謂的「形」,只是看到形體,卻看不到它的奧妙,所以說「不明」。 (所謂的「形」指的是,只看到疾病的形狀,卻無法看到其中的奧秘,所以說不明白。註解:有些版本寫成「瞑瞑」。)問病人哪裡痛,在經脈上尋找,好像疾病就在眼前一樣。(意思是說粗淺無知,問病情只是診斷經脈,怎麼能知道疾病在眼前呢?註解:有些版本寫成「問他哪裡病了」,也有寫成「摸他哪裡痛」,有些版本寫成「清楚」。根據註解,應該是「不明」的意思。)按壓了也找不到病,就更不了解病情,所以說這就是「形」。(按人迎穴和寸口穴,卻不知道病情,所以只能知道形。)黃帝說:什麼是神?岐伯說:請讓我來說說神,所謂的「神」,不用耳朵聽就能知道,只要心靈開明,意念在前。(能知道心神的奧妙,所以說「神乎神」。神的作用不是靠耳朵和眼睛得到的,而是要靠心靈和意念。註解:有些版本寫成「耳朵聽不見」,「意念在前」寫成「意念的光芒」。) 自己能獨自領悟,卻無法用言語表達。(神是一種內在的明白,言語無法形容。註解:有些版本寫成「覺悟」。)大家都能看到,但只有醫生能獨見。(大家都能看到疾病的表面現象,只有醫生能看到疾病的本質。註解:有些版本寫成「大家都能看到」。) 就像在昏暗中,突然變得光明,好像風吹散了雲,所以說這就是「神」。(好像在昏暗中,突然變得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