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三·九針之三 (1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三·九針之三 (16)

1. 雜刺

風成為寒熱,一日數度寒熱並汁,刺諸分腠絡脈,復且寒且熱,三日一刺,分劑也。平按:炅下袁刻脫汗出二字。炅上《素問》、《甲乙》有熱字。)病大風,骨節重,鬚眉隨落,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大風刺,二十六也。

刺肌肉之部及骨髓部,各經百日,二百日已,以鬚眉生為限也。平按:鬚眉隨落《素問》作鬚眉墮,《甲乙》作鬚眉墜。止下《素問》、《甲乙》有針字。)

白話文:

雜刺

風邪侵入人體,會變成寒熱交替的症狀,一天可能數次出現發冷發熱的現象。這時候應該在身體各部位的皮膚紋理、絡脈等處進行針刺,如果針刺後又出現寒熱交替,就應該每三天針刺一次,這是分次施針的方法。

(這裡,根據考證,《靈樞·雜刺》這段文字,原本應該有「汗出」兩個字,而《素問》、《甲乙經》則有「熱」字。)

罹患大風病,會感到骨頭關節沉重,鬍鬚眉毛也跟著脫落,這就叫做大風病。這種情況應該先針刺肌肉部位,使之出汗,持續一百天。然後再針刺骨髓,也讓其出汗,再持續一百天。總共二百天後,如果鬍鬚眉毛重新長出來,就可以停止針刺。(大風病的針刺方法,總共有二十六種。)

針刺肌肉部位和骨髓部位,各持續一百天,總共二百天,直到鬍鬚眉毛長出來為止。

(這裡,根據考證,「鬚眉隨落」在《素問》裡是「鬚眉墮落」,《甲乙經》是「鬚眉墜落」。另外,「止」字後面,《素問》、《甲乙經》都有「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