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三·九針之三 (9)
卷第二十三·九針之三 (9)
1. 疽癰逆順刺
平按:《甲乙》無不從天下不從地出八字,積微作積聚。故聖人之治自於未有形也《靈樞》作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甲乙》作自治於未形。注白刃,袁刻刃字作仞。聖人不爾,爾誤作亦。斗方鑄兵,方作而。)黃帝曰:其以有形不子遭,膿以成不子見,為之奈何?(遭,逢也。
子,百姓,帝以百姓如子者也。言不逢者,癰之有形,百姓不能逢知也,癰之有膿,百姓亦不見,為之奈何也。平按:「其以有形不子遭,膿以成不子見」《靈樞》作「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甲乙》作「其已有形,膿已成」。)岐伯曰:膿以成,十死一生,(癰生於節、背及腹內,膿成不可療,故十死一生。
平按:以《靈樞》、《甲乙》作已。)故聖人不使以成而明為良方,(故聖人明為良方,癰微之時療之,弗使成也。平按:不使以成《靈樞》作弗使已成。)著之竹帛,使能者踵之,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遭子也。(著之竹帛,為於百姓不能逢知癰疽者。平按:踵之《靈樞》作踵而,子作予。
自上文故聖人不使至遭子也《甲乙》無。)黃帝曰:其以有膿血而後遭子,可造以小針治乎?(癰之生於背及節與腹內,已有膿血後,百姓逢知,小針可得療否也。平按:其以有膿血,《靈樞》以作已,《甲乙》作已成二字。而後遭子《靈樞》作而後遭乎,《甲乙》無此四字。
可造《靈樞》作不導之三字,《甲乙》無造字。)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以成膿者,其唯砭石排鋒之所取也。(以小針療癰之小,難瘥,故曰其功小也。以大針療膿成大,傷以處多,故得出膿。害,傷也。是以膿成唯須砭䤵也。平按:「以大治大多害」《甲乙》作「以大治大者其功大,以小治大者多害大」。
以成膿者《靈樞》、《甲乙》作已成膿血者。砭石《靈樞》、《甲乙》作砭石。䤵《靈樞》、《甲乙》作鈹。注難瘥袁刻作難愈。)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多害者,砭䤵之傷,即至死也。)岐伯曰:其在逆順焉。(逆者多傷至死,順者出膿得生也。)黃帝曰:願聞逆順。
岐伯曰:以為傷者,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者,為順矣。(先有五傷,後行䤵者,為逆也。先無五傷,膿成行䤵,為順也。嘶,先妻反,聲破也。平按:白眼《甲乙》作白睛。
歐《靈樞》、《甲乙》作嘔,「除此」下有「五」字。)
白話文:
疽癰的逆順治療
一般來說,《甲乙經》說,疾病的產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是從地下冒出來的,都是從細微的積累開始。所以,聖人治療疾病,是在它還沒有成形的時候就開始了。《靈樞經》說「所以聖人要在它還沒有成形的時候就加以治療」,《甲乙經》說「在它還未成形的時候治療」。註解裡提到白刃,袁刻本把「刃」字寫成「仞」。聖人並不是這樣做的,這裡的「爾」字是錯寫,應該是「亦」。用斗方來鑄造兵器,這裡的「方」字應該是「而」。
黃帝問:如果癰已經成形了,老百姓沒有發現,或者膿已經形成了,老百姓也沒有發現,那該怎麼辦呢?(註解說,「遭」是遇到的意思,「子」是指百姓,黃帝把百姓當作自己的孩子。意思是說,癰已經有形狀了,老百姓沒能及早發現,癰裡面已經有膿了,老百姓也沒看見,那要怎麼辦呢? 一個注釋說:「癰已經成形了,卻沒有被發現;膿已經形成了,卻沒有被看到。」《靈樞經》則說:「它已經成形卻沒被遇到,膿已經形成卻沒被看到。」《甲乙經》說:「它已經有形了,膿也已經形成了。」)
岐伯回答說:膿已經形成,那這個病就十死一生了(癰如果長在關節、背部和腹腔裡面,膿形成後就難以治療,所以說十死一生)。
所以,聖人不會等到膿形成了才尋求好的治療方法(聖人會尋求好的治療方法,在癰剛出現的時候就治療,不讓它發展到膿形成的地步。 一個注釋說:「不使它形成,《靈樞經》說『不使它已經形成』。」)並且把這些方法寫在書上,讓後人能夠學習並傳承下去,永遠不會過時,因為癰這種病不容易被老百姓及早發現。(把方法寫在書上,是為了那些不能及早發現癰的人。 一個注釋說:「學習,《靈樞經》說『學習而』,『子』寫作『予』。」從上文「所以聖人不讓它形成」到「遭子」這一段,《甲乙經》都沒有。)
黃帝問:如果癰已經化膿有血了,老百姓才發現,可以用小針來治療嗎?(癰如果長在背部、關節或腹腔裡面,已經有膿血了,老百姓才發現,那可以用小針來治療嗎?一個注釋說:「癰已經化膿有血了,《靈樞經》說『已經』,而《甲乙經》則說『已經形成』。」「老百姓才發現,《靈樞經》說『之後才遇到嗎?』,《甲乙經》沒有這四個字。」「可以使用,《靈樞經》說『不引導』這三個字,《甲乙經》沒有這個『使用』字。」)
岐伯回答說:用小的治療小的,效果不大;用大的治療大的,危害很大。所以,對於已經形成膿的,只能用砭石來刺破膿包。(用小針治療小的癰,難以痊癒,所以說效果不大。用大針治療大的、已經化膿的癰,會造成更大的損傷,所以說危害很大。因此,對於已經化膿的癰,只能用砭石來治療。 一個注釋說:「用大的治療大的,危害很大,《甲乙經》說『用大的治療大的,效果很大,用小的治療大的,危害很大』。」「對於已經化膿的,《靈樞經》和《甲乙經》都說『已經化膿有血的』。」「砭石,《靈樞經》和《甲乙經》都說是『砭石』。」「鈹,《靈樞經》和《甲乙經》都說是『鈹』。」註解裡說,「難痊癒」袁刻本寫成「難治癒」。)
黃帝問:危害大的情況,是不是就無法痊癒了呢?(危害大,就是用砭石刺破膿包造成的損傷,甚至會導致死亡。)
岐伯回答說:這就要看治療時的順逆了。(逆著病情發展治療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導致死亡;順著病情發展治療就能排出膿液,獲得痊癒。)
黃帝說:我想聽聽什麼是順,什麼是逆。
岐伯回答說:如果病人在治療前出現以下情況,那就是逆的表現:眼睛發白、青黑,眼珠縮小,這是第一種逆;服藥後嘔吐,這是第二種逆;腹痛難忍、口渴嚴重,這是第三種逆;肩部和頸部不適,這是第四種逆;聲音嘶啞、面色憔悴,這是第五種逆。如果沒有這些情況,那就是順的表現。(先有這五種損傷,再用砭石治療,就是逆的。如果沒有這五種損傷,在膿形成後用砭石治療,就是順的。嘶啞,指聲音破裂。 一個注釋說:「眼睛發白,《甲乙經》說『白睛』。」「嘔吐,《靈樞經》和《甲乙經》都說是『嘔吐』」,「在這『除此』後面有『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