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一·九針之一 (5)
卷第二十一·九針之一 (5)
1. 諸原所生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八十一難:五臟皆以第三輸為原,各二以為十原也;又取手少陰經第三輸二,為十二原。六腑皆收井、滎、輸、經四穴之後,別立一原;六腑各二,為十二原。然則五臟六腑合有二十四原。原者,臍下腎間動氣,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為原。三焦行原氣,經營五臟六腑,故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行氣故五臟第一輸,故第三輸名原;六腑以第四穴為原。夫原氣者,三焦之尊號,故三焦行原氣,止第四穴輸,名為原也。今五臟六腑有十二原者,言五臟六腑各有十二原也;合而言之,亦有二十四原。原文言六腑有十二原者,後人妄加二字耳。)
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常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者也。(四關,四肢也。此中唯言五臟有十二原,生病所由;不言六腑十二原也。五臟在內,原在於外,故五臟有腑,皆從外入,所以五臟皆稟十二原也。以其三百六十五節,交會穴中,谷之氣味,皆在中會也。)五臟有疾也,應出於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
(原之脈氣,皆出其第三輸。)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明知十二原所出之處,又知內應五臟,則妙達五臟所生之害也。)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大渕,二。(日夕少陰,故曰陽中少陰也。)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二。(日中太陽,故曰陽中太陽也。)陽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二。
(日出初陽,故曰陽中之少陽也。)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二。(夜半重陰,故曰太陰也。)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二。(上為四臟,陰之至極,故曰至陰也。)膈之原出於鳩尾,一。(膈氣在於鳩尾之下,故鳩尾為原也。)肓之原出於脖胦,一。(肓謂下肓,在臍一寸。脖薖,忽反;胦,於桑反,謂胦臍也。)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脹取六腑三陽原也;泄取五臟三陰原也之。)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客邪入身,其猶刺也。)猶汗也。(五志藏神,其猶汗也。)猶結也。(陰陽積聚,其猶結也。)猶閉也。(血氣不流,其猶閉也。)
刺雖久,猶可拔也;汗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其取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汗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者,未得其術也。(三陽不通,其猶閉也;不得其術者,言上工所療皆愈也。)刺熱者,如手探湯。(刺熱者,決瀉熱氣,不久停針,徐引針,使病氣疾出,故如手探湯,言其疾也。)
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刺寒者,久留於針,使溫氣集補,故如人行遲,若不行待氣故也。)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諸腸以為陰陽有疾也。)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所病在頭等為高,根原在脾足太陰內者,故取太陰第三輸陰陵泉也;所病在頭為高,其原在膽足少陽外,故取足少陽第三輸陽陵泉也。)
白話文:
諸原所生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 《難經》中說五臟各自在第三輸穴有原穴,每臟兩個,共有十個原穴。另外,手少陰心經的第三個輸穴也有兩個,合起來共有十二個原穴。六腑在井、滎、輸、經四個穴位之後,各自再設立一個原穴,每腑兩個,共有十二個原穴。這樣算起來,五臟六腑總共有二十四個原穴。所謂原,是指臍下腎間的動氣,是人生命的根本,也是十二經脈的根本,所以稱之為「原」。三焦運行原氣,滋養五臟六腑,因此三焦是原氣的特殊通道。原氣運行的關係,五臟的第一個輸穴就是第三個輸穴,所以第三個輸穴被稱為原穴。六腑則以第四個穴位為原穴。原氣是三焦的尊稱,因此三焦運行原氣,停留在第四個輸穴,這個穴位就被稱為原穴。現在說五臟六腑有十二個原穴,是說五臟六腑各自都有十二個原穴。合起來說,也有二十四個原穴。《難經》說六腑有十二個原穴,是後人妄加了兩個字而已。
十二原穴出自四關,四關主治五臟的疾病。五臟有病,經常會取用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是五臟接受三百六十五個節氣精華和氣味的地方。(所謂四關,指的是四肢。這裡只說五臟有十二個原穴,並未提及六腑的十二個原穴。五臟在身體內部,原穴在身體外部,所以五臟的疾病多由外而入,因此五臟可以透過十二原穴接受氣味。)是因為身體三百六十五個關節的精氣,都會聚集在穴位中。五臟有病,應該在十二原穴有所反應,而且各原穴都有其對應的部位。
(原穴的脈氣都出於各自的第三個輸穴。)如果能夠明白原穴,觀察到其反應,就能夠了解五臟的病害。(如果能明白十二原穴的位置,又知道它們在內與五臟的對應關係,就能夠清楚了解五臟所生的疾病。)陽中的少陰,指的是肺,它的原穴在太淵穴,兩個太淵穴。(日暮時分屬少陰,所以說陽中少陰。)陽中的太陽,指的是心,它的原穴在大陵穴,兩個大陵穴。(日中時分屬太陽,所以說陽中太陽。)陽中的少陽,指的是肝,它的原穴在太衝穴,兩個太衝穴。(日出時分屬初陽,所以說陽中少陽。)陰中的太陰,指的是腎,它的原穴在太谿穴,兩個太谿穴。(夜半時分屬重陰,所以說太陰。)陰中的至陰,指的是脾,它的原穴在太白穴,兩個太白穴。(脾為四臟陰之極,所以說至陰。)膈的原穴在鳩尾穴,一個鳩尾穴。(膈膜的氣機在鳩尾之下,所以鳩尾是膈的原穴。)肓的原穴在脖胦穴,一個脖胦穴。(肓,指的是下肓,在肚臍一寸的地方。脖胦,指的是肚臍。)
總之,這十二個原穴是主治五臟六腑疾病的。腹部脹滿要取用三陽經的原穴,腹瀉要取用三陰經的原穴。(脹滿要取六腑的三陽經原穴,腹瀉要取五臟的三陰經原穴。)現在說五臟有病,好比身體被刺到,像出汗一樣,像打結一樣,像閉塞一樣。(外邪入侵身體,就像刺一樣。五志失調,像出汗一樣。陰陽積聚,像結一樣。血氣不通,像閉塞一樣。)刺雖然久了,仍然可以拔出來;汗雖然久了,仍然可以擦掉;結雖然久了,仍然可以解開;閉雖然久了,仍然可以疏通。有人說久病不可治,這是不對的。善於用針的人,治療疾病就像拔刺一樣,像擦汗一樣,像解結一樣,像疏通閉塞一樣。疾病即使久了,仍然可以治癒。說不可治癒的人,是還沒掌握針灸的技術。(三陽不通就如同閉塞一樣,不得針灸之術,是說高明的醫生都能治癒疾病。)針刺治療熱病,就像用手伸進熱水一樣。(針刺治療熱病,是為了瀉熱,針刺後要迅速將針拔出,使病氣快速排出,所以像手伸進熱水一般,形容其迅速。)針刺治療寒病,就像人不想走一樣。(針刺治療寒病,要留針較久,使溫氣積聚,所以像人行走緩慢或是不走,要等候氣血。)陰經有陽性疾病,要取下陵三里穴,要正確取穴,不要猶豫,氣向下走才能停止,不下行就要重新開始。(各腸道屬於陰,有陽病。)疾病高而內,要取陰陵泉穴;疾病高而外,要取陽陵泉穴。(所患病在頭等部位,病位高,其原在脾足太陰,在內側,所以取足太陰第三個輸穴陰陵泉穴。所患病在頭等部位,病位高,其原在膽足少陽,在外側,所以取足少陽第三個輸穴陽陵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