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一·九針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一·九針之一 (2)

1. 九針要道

正指直刺,針無左右。(刺者欲中其病,若針入左右,不當於穴,其病不愈也。)神在秋毫。(秋毫謂秋時兔新生豪毛,其端銳微也,謂怡神在針端調氣,故曰神在秋毫也。)屬意病者。(念其針下病無邪也。)審視血脈,刺之無殆。(審視十二經脈及諸絡虛實,刺之無殆也,殆危也。)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衡,神屬勿去,知病存亡。

(以所言方刺之時,先觀氣色者也,懸陽鼻也,懸于衡下也,鼻為明堂,五臟六腑氣色皆見明堂,及與眉上兩衡之中,故將針者,先觀氣色,知死生之候,然後刺也。)血所在,輸橫居,視之獨滿,切之獨堅。(血,脈絡脈也,有脈橫居輸穴之中,視之滿實,切之獨堅者,是橫居絡脈也。)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甚。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含,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實,無虛虛,無損不之而益,有餘是謂重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恇區方反,怯也,氣少故怯,針害者言前所禁甚也。)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甚數,刺之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候,若風之吹雲,照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針入不得其氣,無由補瀉,故轉針以待氣,不問其數也,得氣行補瀉已,即便出針,其病愈速,故譬惡風吹雲見蒼天也。)黃帝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臟五輸,五五二十五輸;六腑六輸,六六三十六輸。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也。(二十七氣所行,皆有五輸。)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推之,而御持之,氣至而去。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病。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又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則必其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掖與膺。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又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言刺必須診也。)

刺之害,中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不中病中精,故精泄,不中病病雖暫去,史致弗氣為癰瘍也,精泄病甚故恇也。)

白話文:

九針要道

**針刺方法:**針尖要正直地刺入,不要偏左右。(如果針刺的位置不對,沒有刺到穴位,疾病就不會好轉。)精神要集中在針尖上。(就像秋天新生兔子的細毛尖端一樣,細微而銳利,意思是說精神要集中在針尖上,以調節氣,所以說精神要在針尖上。)要專注於病人的病情。(要思考針下病情的變化,不要有雜念。)要仔細觀察病人的血脈,再下針,這樣才不會有危險。(仔細觀察十二經脈和各絡脈的虛實情況,再下針才不會有危險,這裡的「殆」是指危險。)

**針刺時機:**針刺前,一定要觀察病人鼻梁(懸陽)和眉毛上方的兩側(兩衡)部位的氣色,這裡可以觀察到臟腑的氣色變化,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這裡說明針刺之前,先要觀察病人的氣色。鼻梁處在兩衡下方,所以稱為懸陽,鼻梁是觀察氣色的明堂,五臟六腑的氣色都會在明堂和眉上兩衡的地方顯現。所以針刺之前,要先觀察氣色,判斷病人的生死情況,然後再下針。)

**觀察血脈:**如果看到血脈的位置,呈現橫向且充盈,摸起來堅硬,這就是橫行的絡脈。(血脈和絡脈橫向分布在穴位之中。如果看到它充盈,摸起來堅硬,那就是橫行的絡脈。)

**針刺深淺:**人體脈中的氣,邪氣在最上面,濁氣在中間,清氣在最下面。所以針刺太淺,邪氣就會跑出來;針刺到脈的中間,濁氣就會出來;針刺太深,邪氣反而會沉下去,導致病情加重。所以說,皮膚、肌肉、筋、脈,各自有其位置,疾病各自有其所在,針刺也各有其適合的方法,不應該一成不變,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針刺方法,要針對實證用瀉法,針對虛證用補法,不要損傷正氣,適當地補瀉,這樣才能治療疾病。否則,就會導致重病,甚至死亡。「取五脈」指病情嚴重到脈象出現五處異常,會導致死亡;「取三脈」指病情嚴重到脈象出現三處異常,會讓人精神虛弱。如果陰氣耗盡就會死亡,陽氣耗盡就會狂躁。這都是針刺的危害,一定要謹慎。

**針刺效果:**如果針刺後沒有氣感,就不用再多次刺了。如果針刺後有氣感,就要立即出針,不要再次針刺。針刺有各自不同的適應症和方法,應該靈活運用。針刺最重要的是氣感,氣感來了才能有效。針刺有效的時候,就像風吹散雲霧,天空出現一樣,表示針刺有效了,針刺的方法也到此結束了。(針刺如果沒有取得氣感,就無法補瀉,所以要轉動針以等待氣感,不用在意轉動了多少次。一旦氣感來了,就可以補瀉,然後立即出針,這樣病就會好得快。所以說,就像風吹散雲霧,天空出現一樣。)

**經絡之氣:**黃帝問,五臟六腑的氣是從哪裡來的?岐伯說,五臟有五個輸穴,五五二十五個穴位。六腑有六個輸穴,六六三十六個穴位。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一共是二十七條。這些氣的運行,從上往下,分為井、滎、輸、經、合五個層次。(這二十七條氣的運行,都有五個輸穴。)

**關節與氣:**人體關節有三百六十五個,知道這些關鍵點,就可以用一句話來說明問題,不知道關鍵點,就會像無頭蒼蠅一樣,找不到方向。所謂的關節,就是神氣出入遊走的地方,不是指皮膚、肌肉、筋骨。要觀察病人的氣色,檢查病人的眼睛,知道病情的散亂或恢復。要觀察病人的形態,聽病人的聲音和動靜,來判斷病邪的強弱。向右邊推按或向左邊推按,都是為了引導氣的運行。當氣感來了就可以停止。凡是針刺之前,一定要先診脈,觀察氣的強弱,這樣才能治病。如果五臟的氣已經衰竭了,還在體外用針來刺激,這叫做「重竭」,這種情況病人必死無疑,這時候應該靜養來恢復氣。如果取掖下或胸部的穴位,五臟的氣已經衰竭了,還在體內用針來刺激,這叫做「逆厥」,這種情況病人也會死,這時候應該按躁動來治療,或是取四肢末端的穴位。(這裡說明針刺之前,必須要先診脈。)

**針刺失誤:**如果針刺沒有刺中要害,會導致精氣泄漏;如果沒有刺中病灶就停止針刺,會導致氣的阻塞,精氣泄漏會讓病情加重,變得虛弱;氣的阻塞會導致形成癰腫。(沒有刺中病灶,卻刺中了精氣,所以會導致精氣泄漏;如果沒有刺中病灶就停止針刺,雖然暫時解除了病痛,但是會導致氣的阻塞,形成癰腫。精氣泄漏會使病情加重,所以會虛弱。)

2. 九針要解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言者甚易,行之難著。)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工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守刺規矩之形,故粗;守血氣中神明,故工也。)

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神者玄之所生神明者也;神在身中以為正氣,所以身中以神為主,故邪為客也;邪來乘於正,故為會也。)

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門者,腠理也;循正氣在腠理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正邪何經之病。(未睹病之已成,即能先知正邪之發在何經脈中也。)

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先知何注有病之微療之處,所惡知言不知也。)

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刺之微妙之機,在於徐疾也。數,疾也。)

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五臟六腑出於四肢,粗守四肢臟腑之輸,不知營衛正之與邪往來虛實,故為粗也。)

工守機者,知守氣也。(機,弩牙也;主射之者,守於機也;知司補瀉者,守神氣也。)

機之動不離其空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以因於空,所以機動由於孔穴,知神氣虛實,得行徐疾補瀉也。)

空中之機,清靜以微者,針已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神在孔穴,針頭候得氣已,神清志靜,密意守氣,行於補瀉,不令有失,故為微也。)

其來不可迎者,氣盛不可補也。(氣盛不可補之,補之實實也。)

其往不可追者,虛不可以瀉也。(氣往而虛,不可瀉之;瀉之,虛虛也。)

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 (利機掛以絲髮,其機即發。神氣如機,微邪之氣如發,微邪來觸神氣之謂之掛也。微邪來至,神智即知,名曰智機;不知即失,故曰易也。)

叩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血氣已盡而不下也。(不知機者,謂鈍機也,鈍機也;叩之不發,謂無智之人。行於補瀉,邪氣至而不知有害,血氣皆盡而疾不愈下愈也。)

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可取之時也。 (知虛實可取之時,為知往來要期也。)

粗之暗乎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眇哉上獨有之者,蓋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少;少者逆來為順者,言形氣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知所取之處也。(往者,氣散,故少氣逆也;來者,氣集,故氣實順也。明知氣之逆順,即行補瀉,更亦不須問者,謂善知處也。)

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迎而奪之,致虛;追而濟之,令實;故皆不可。)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診寸口脈虛,當補所由之經也。)

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診寸口脈實,當瀉所由之經也。)

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宛陳,謂是經及絡脈聚惡血也。)

邪勝則虛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有客邪在諸經,皆瀉去也。)

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此言其補。)

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徐出也。(此言其瀉。)

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也;虛者無氣也。(若有氣,實;若無氣,虛也。)

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尚存也。(若先實者,瀉而已之,令後虛也;若先虛者,補而存之,便後實也。)

白話文:

九針要解

容易說明的,容易講解;難以理解的,難以在人身上實踐。(道理很容易說,但實踐卻很難。)粗淺地掌握形體,是指遵循刺法;精湛地掌握神明,是指根據人體氣血的盈虧來補瀉。(遵循針灸的規範和形體,所以是粗淺的;掌握氣血中的神明,所以是精湛的。)「神客」是指正邪交會,「神」是正氣,「客」是邪氣。(「神」是深奧玄妙之氣的產物,是神明,存在於人體之中,作為正氣,所以以神為主;邪氣為客,邪氣入侵正氣,所以稱為交會。)「在門」是指邪氣循著正氣出入的地方。(「門」是指肌膚的紋理,邪氣循著正氣在肌膚的紋理間出入。)還沒看到疾病徵狀,就能預知正邪之氣在哪條經脈生病。(在疾病尚未完全顯現時,就能預知正邪之氣在那一條經脈上發病。)能預知病根,就能知道該在哪條經脈取穴。(預知哪個穴位有病灶的微小徵兆,這就是預知病根,不是憑空臆測。)針灸的微妙之處,在於速度的快慢。(針灸微妙的技巧,在於速度的快慢。)粗淺地掌握關節,是指只顧著四肢,而不了解氣血正邪的運行。(五臟六腑都與四肢相連,粗淺地只顧著四肢,不了解臟腑的氣血運行,以及正邪氣的往來虛實,所以是粗淺的。)精湛地掌握機要,是指懂得掌握氣機。(機,如同弩機,是發射的關鍵;掌握機要,如同掌握弩機;懂得掌握補瀉,就是掌握氣機。)機器的運轉不會脫離空隙,是指根據氣的虛實,來決定針灸的快慢。(因為要依據空隙,所以機器的運轉依賴孔穴;了解氣的虛實,才能決定補瀉的快慢。)針已得氣,心神清靜,微妙之處在於謹慎地守住氣機,不要失去。(神明在孔穴,針頭感知到氣機後,心神清靜,謹慎地守住氣機,並進行補瀉,不讓氣機有所損失,這就是微妙之處。)來氣不可迎,是指氣盛不能補。(氣盛不能再補,補了反而會更滿。)去氣不可追,是指虛弱不能瀉。(氣虛不能再瀉,瀉了反而會更虛。)不可掛以發,是指氣機容易失去。(好的機制,只要用一根頭髮去觸動它,就會啟動;神氣如同精密的機制,邪氣如同細小的頭髮,邪氣來觸動神氣,就叫做「掛」,邪氣來到,神智立刻察覺,這叫「智機」,如果沒有察覺,就失去了,所以說容易失去。)叩之不發,是指不懂得補瀉的道理,氣血已經耗盡而不見好轉。(不懂得掌握機要,如同鈍化的機制,鈍化的機制,敲擊也不會有反應;不懂得補瀉的人,邪氣入侵而不自知,氣血耗盡,疾病也不會好轉。)知道氣的往來,是指知道氣的順逆、盛衰、虛實;要與之約期,是指知道可以取穴的時間。(知道虛實,知道取穴的時機,這就是知道氣的往來,並且知道取穴的時間。)粗淺的人看不清,是指不明氣機的精妙;精湛的人獨有此能,是指懂得針灸的要旨;「往」是指氣虛少,是逆;「來」是指氣實多,是順;明知逆順,就能正確地施針,不必再詢問。(「往」是指氣散,所以氣少,是為逆;「來」是指氣聚,所以氣實,是為順;明知氣的順逆,就能夠正確地進行補瀉,不必再詢問,這就是善於掌握穴位的表現。)迎而奪之是瀉,追而濟之是補。(迎而奪之使之更虛,追而濟之使之更實,所以都不可過度。)所謂虛則實之,是指寸口脈虛,應該補。(診斷寸口脈虛,應該補相應的經脈。)所謂滿則泄之,是指寸口脈實,應該瀉。(診斷寸口脈實,應該瀉相應的經脈。)宛陳則除之,是指去除瘀血。(宛陳,是指經絡聚集瘀血。)邪勝則虛,是指所有經脈有盛的都應該瀉去邪氣。(如果邪氣在各條經脈盛行,都要瀉去。)徐而疾則實,是指慢慢地進針,快速地出針。(這指的是補法。)疾而徐則虛,是指快速地進針,慢慢地出針。(這指的是瀉法。)實與虛,若有若無,是指實則有氣,虛則無氣。(如有氣則實,若無氣則虛。)察後與先,若亡若存,是指氣的虛實,以及補瀉的先後,觀察氣是否已經下行,以及是否還存在。(如果先實,就先瀉,使之後虛;如果先虛,就先補,使之後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