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九·設方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九·設方 (4)

1. 知方地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四第十二《異法方宜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六第二,又見日本《心醫方》卷一《治病大體》第一。

黃帝問於岐伯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曰:地勢使然。(五方土地各異,人食其土,生病亦異,療方又別。聖人量病所宜,一病合以余方,療之皆得愈者,大聖之巧。平按:《素問》然下有也字,《醫心方》無。《甲乙》無此一段。)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法始生也,魚鹽之地,濱海旁水,其民嗜魚而食鹹,皆安其處,美其食,(天地之法,東方為春,萬病始生之方也。人生魚鹽之地,故安其處,美其食也。

平按:法《素問》作所,《醫心方》作法。鹽原抄本省作盬,《醫心方》作盬,按《史記·貨殖傳》注:盬,謂鹽。直用不煉為盬。《素問》作鹽,取人易解,謹依《素問》作鹽。《甲乙》東方上無故字,東方下無之域至之地十三字。嗜魚《素問》作食魚。食鹹《素問》作嗜咸,《甲乙》、《醫心方》同。

《甲乙》無「皆安其處美其食」七字,《醫心方》同。)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魚性是熱,故食之令人熱中。鹽,水也。血者,火也。水以剋火,故勝血而人色黑也。平按:鹽《甲乙》作咸,《醫心方》作盬。)故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熱中疏理之人,多生癰瘍病也。瘍,養良反,瘡也。砭鐵破癰已成,冷石熨其初起,此言東方病異療。平按:為癰瘍《甲乙》作多壅腫,無故砭石下九字。)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也,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疊篇,其民笮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皆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毒藥者亦從西方來。(笮,詐白反。

西方金,亦金玉之所出,故為金玉之域也。西方為秋,故為萬物收引之方也。不衣者,不以綿為衣,而以疊篇其身。食物皆壓笮磨碎,不以完粒食之。人多脂肥,腠理致密,風寒暑濕外邪不傷,而為飲食男女內邪生病,故宜用毒藥攻之。平按:疊篇《素問》作褐薦,按《史記·貨殖傳》索隱云:疊,毛織也。

《醫心方》亦作疊篇,旁註云:篇,竹草也。笮食《素問》、《甲乙》作華食,《醫心方》作笮食,注與楊注同。又注壓上袁刻脫皆字。)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凍,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病,其治宜灸焫,灸焫者亦從北方來。(北方為冬,故為萬物閉藏之方也。

北方其地漸高,是陰中之陰。故風寒也。所樂之處既於寒,所美之食非溫,故五臟寒而生病,宜以灸焫。焫,燒也,而悅反。有本凍為湖,量北方無湖也。平按:冰凍《素問》、《甲乙》作冰冽。生病,《素問》病上有滿字。)南方者,天地所養長,陽氣之所盛處也,其地汙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致理而色赤,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南方為夏,萬物養長,陽盛之方也。

白話文:

知方地

黃帝問岐伯:醫治疾病,同一種病症卻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都能治癒,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這是因為地理環境的影響。各地區的地理環境不同,人們所吃的食物也不同,因此所生的疾病和適用的治療方法也就各有差異。聖人能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療法,即使是同一種疾病,也能用不同的方法治癒,這就是聖人的聰明之處。

東方地區,是天地萬物開始孕育的地方,靠近海邊,人們喜愛吃魚和鹽,都適應當地的環境,喜歡那裡的食物。魚性溫熱,吃魚容易導致內熱;鹽能抑制血液,所以東方人膚色大多黝黑,體質較為疏鬆。因此他們常患癰疽等疾病,治療時宜用砭石,而砭石也起源於東方。

西方地區,是金玉礦藏和沙石遍布的地方,是天地萬物收斂的地方。那裡的人們居住在高地,風大,水土堅硬。他們不穿柔軟的衣服,而是用粗布裹身;他們吃磨碎的食物,因此身體肥胖。由於他們的體質強健,外邪不易侵犯,疾病大多源於內在因素,所以治療時宜用毒藥,而毒藥也起源於西方。

北方地區,是天地萬物收藏的地方。那裡地勢高,寒冷,人們喜歡在野外生活,以奶類食物為主,因此體內寒氣較重,容易生病。治療時宜用灸法,而灸法也起源於北方。

南方地區,是天地萬物生長,陽氣盛的地方。那裡地勢低窪,水土鬆軟,多霧露。人們喜歡吃酸味的食物和肉類,所以膚色紅潤,體質較為細膩,容易患攣痹等疾病。治療時宜用細針,而九針也起源於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