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14)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14)
1. 脈論
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動靜,揆度此以為常。(四臟經脈並肺臟經以為五經也,五臟經並行於氣以外合四時之氣,內應五臟陰陽動靜,以應法度也。揆應度,應法度之也。)
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下輸。
(太陽足太陽即三陽也,藏足少陰二陰者,一腑藏腎與膀胱脈獨至,時厥而復喘,虛而氣逆,虛者是陰氣不足,厥而喘者陽氣有餘也,少陰不足微不足也,太陽有餘有餘太也,故微瀉少陰使其不盛,甚瀉太陽使其平也,所以表裡俱取下輸,下謂是足少陰及足太陽下五輸也。)
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下輸。
(陽明足陽明也,即二陽也,藏足太陰三陰者也,此一腑藏脾與胃脈獨至寸口,陽明為首兼太陰而至寸口者,即陽氣重並於陰,故瀉足陽明,補足太陰也,皆取下之五輸也。)
少陽獨至,是厥氣也,喬前卒大,取下輸,少陽陽獨至者,一陽之過。
(足少陽即一陽也,少陽獨至,即是厥逆氣至也,少陽與厥逆氣至,是少陽盛而為過,其絡卒太在足外踝之上三寸喬脈,付陽穴前以筋骨之間為下輸也。)
太陰藏傳者,用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下輸,補陽瀉陰。
(太陰足太陰也,即三陰也,臟謂脾臟也,傳輸聚不營五,即用省少也,真五臟脈少於胃氣,故曰不本,故太陰脈即是三陰者也,如此即陰盛陽虛,所以須補陽瀉陰,取下五輸之也。)
一陰獨嘯,獨嘯少陰之厥也,陽並於上,血脈爭張,陰氣歸於腎,宜治經絡,瀉陽補陰。
(足少陽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所以陽盛耳鳴,故曰一陰獨嘯也,腎主於耳腎脈少陰也,陽盛耳鳴,即知少陰厥逆陽盛於上,陰氣歸下,宜瀉陽補陰經之脈之也。)
二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悁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輸。
(二陰少陰也,真實也,少陰之脈虛厥陰脈實,虛者悁心,故厥氣停薄於心,發為白汗心液也,如此可調於食,可和於藥,可行針石於下五輸別療之也。悁:居玄反,色忿之也。)
太陽藏何象?三陽而浮。
(太陽三陽也,故脈象三陽之脈浮者是也。)
少陽藏何象?一陽滑而不實。
(滑者陽氣盛微熱不實虛也。)
陽明藏何象?象心之太浮也。
(象心脈太而浮也,太者多少氣之也。)
太陰藏搏,言其伏鼓也。
(太陰之脈聚伏鼓動也。)
二陰搏至,腎沉不浮。
(少陰之脈聚至沉於骨邊不浮也。)
白話文:
脈論
五條經脈同時運行,與四季時令和五臟的陰陽動靜相互配合,這是正常的現象。(這裡說的五經,指的是四條臟腑經脈加上肺經。這五條經脈在體內運行,與外在的四季之氣相合,內在則對應五臟的陰陽動靜,以此來應合自然的規律。揆度,就是衡量與應合。)
太陽經單獨出現脈象,且有氣喘、虛弱、氣逆的現象,這是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的表現。應該表裡兼顧,進行瀉法,並取下輸穴。(太陽經,也就是足太陽經,屬於三陽經。這裡提到少陰經,屬於二陰經。少陰經,指的是腎經與膀胱經,當腎脈單獨出現時,會出現厥逆和氣喘,這是陰氣不足的表現,而氣喘則代表陽氣有餘。因此,少陰的不足是微弱的不足,而太陽的有餘則太過了。所以應該稍微瀉一下少陰,使其不再過於虛弱,並大瀉太陽,使其恢復平衡。所以表裡都要兼顧,並取下輸穴來進行治療。下輸穴指的是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的下五輸穴。)
陽明經單獨出現脈象,這是陽氣過盛的表現。應該瀉陽氣、補陰氣,並取下輸穴。(陽明經,也就是足陽明經,屬於二陽經。這裡提到的太陰經,屬於三陰經。太陰經,指的是脾經和胃經。當陽明脈單獨出現時,表示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所以要瀉足陽明經,補足太陰經,並都取下輸穴。)
少陽經單獨出現脈象,這是厥逆之氣引起的現象。應立即快速地取下輸穴進行治療,這表示少陽經的陽氣過盛。(足少陽經,屬於一陽經。少陽經獨至,表示厥逆的氣機到了。少陽經與厥逆的氣機出現,表示少陽經氣過盛。其絡脈位於足外踝上方三寸處,下輸穴則在足外踝上方三寸與筋骨之間的部位。)
太陰經的脈象呈現虛弱的現象,表示五臟之氣虛少,且胃氣不順,這屬於三陰經的病症。應該治療下輸穴,並用補陽瀉陰的方法。(太陰經,也就是足太陰經,屬於三陰經。太陰臟指的是脾臟。這裡提到「傳輸聚不營五」,指的是脈氣虛少,不夠供應五臟。太陰經脈氣之所以虛少,是因為胃氣不平和,太陰脈是屬於三陰經,表示陰盛而陽虛,所以需要補陽氣,瀉陰氣,取下五輸穴。)
一陰獨自鳴嘯,這是少陰經出現厥逆的現象。陽氣上亢,血脈擴張,陰氣回歸到腎,應治療經絡,用瀉陽補陰的方法。(足少陽經從耳後進入耳中,再走到耳前,所以陽氣過盛會導致耳鳴,這就叫做「一陰獨嘯」。腎主司耳朵,腎脈屬少陰經。陽氣過盛導致耳鳴,表示少陰經出現厥逆,陽氣上亢而陰氣下陷。應使用瀉陽補陰的方法來治療經脈。)
二陰經的脈象是厥陰經的症狀。少陰經脈虛弱,感到心煩不安,而厥陰經脈卻很強盛,邪氣停滯於心,會出現白汗。應從飲食調理,並配合藥物,也可從下輸穴治療。(二陰指的是少陰經。少陰經的脈象虛弱,使得病人感到心煩,而厥陰經脈卻很強盛。邪氣停留在心,便會出現白汗。此時,可以透過飲食和藥物來調理,也可以用針灸等方式來治療下五輸穴。)
太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是像三陽經一樣浮在表面。(太陽經屬於三陽經,所以脈象會像三陽經一樣浮在表面。)
少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是像一陽經一樣滑動而不實。(滑動,表示陽氣過盛且有微熱,而不實,表示虛弱。)
陽明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像心脈一樣過於浮散。(像心脈一樣浮大而散,表示氣血太多。)
太陰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是沉伏且搏動的。(太陰經的脈象會聚集並潛伏在深處,且會搏動。)
二陰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是沉在骨邊,摸不到浮起的脈象。(少陰經的脈象會聚集並沉伏在骨頭邊緣,摸不到浮起的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