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12)

1. 脈論

(言四臟之脈浮沉相似,難以別知,名曰窈冥:肺脈浮虛如毛,脾之病脈浮虛相似,腎脈雖沉,血氣少時虛浮似脾,肝脈弦急沉散似腎脈沉,此皆工人時而不知,唯有從容安審得之,名曰窈冥也。)

若夫三臟土木水參居此,童子之所知也?問之何也?(土脾,木肝,水腎,三氣參居,受邪令人體重者,此乃初學未足深也。)

雷公曰:於此有人頭痛,筋攣,骨重,怯然少氣,噫噦,腹滿,時驚,不嗜臥,此何臟之發也?(舉此八病,問所生處。)脈浮而弦,切之石堅,不知其解,問以三臟,以知比類。(問三臟之脈浮弦石等,比類同異也。)

黃帝曰:夫之從容之謂。(三臟之脈安審知之,故曰從容也。)夫年長則求之其腑。(五十以上曰長,如前三臟脈病,有年五十以上者,療在六腑;以其年長,血氣在於六腑之中,故求之腑也。)年少則求之於經。

(男子十六以上,女子四十以上,血氣在五臟之中,故求之臟也。)今子所言,皆夫八風菀熟,五臟消鑠,傳邪相受。(八風,八邪,虛邪風也;八邪虛風菀熟,次傳入於臟,令五臟消也,鑠,式藥反,銷也;菀熟,言蓄積故為病也。)夫浮而弦者,腎不足也。(腎脈沉石,今反弦浮,故腎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

(腎脈微石,是其平也;今沉而復石,是腎真脈無有胃氣,內著骨髓也。)怯然少氣,是水道不得形,氣索。(怯,心不足也;腎氣虛,故腎間動氣微弱,致使膀胱水道不得通利也;腎間動氣,乃是身形性命之氣,真氣不足,動形取氣,故曰形氣乘也。)咳嗽煩悗,是腎氣之逆。(水道不利,氣循腎脈上入心肺,故咳嗽煩悗,是腎氣之逆也。)

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若言三臟俱行,不在法也。(此為一人之氣病在腎臟,非一人病在腎脾脈肝三臟者也。)

雷公曰:於此有人四肢懈惰,喘咳血泄,愚人診之以為傷肺,切脈浮大而緊,愚不敢治,粗工下𥦖,病愈多,出血止,身輕,此何物也?子所能治,知亦眾多,與此病失矣。(懈惰,喘咳,泄血,而脈當沉細,今反洪大而緊,愚人雖謂以為肺傷,疑不敢療也;有粗工不量所以,直下𥦖石,出血病瘥眾多,然於大病不當而出血即能除瘥,其義何也?)

黃帝曰:譬以鴻飛,亦神於天,夫聖人治病,修法守度,授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

(鳥行無章,故鴻飛而得沖天;聖人不守於經,適變而有所當,故粗工於經,雖有所失,於病遇所當,斯亦不足以為怪也。)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夫二火不勝三水,是脈亂而無常也。(以其脾病,其氣不行於胃,故脈浮大也;脾氣去胃外乘陽明也;二火者,二陽即陽明也;三水者,三陰即太陰也;今太陽病氣外乘陽明,即二火不勝三水也;陽明不勝太陰,故脈亂無常之也。)四肢懈惰,此脾精之出行。

(脾之精氣出散,故出行也;出散不營也,故四肢懈惰也。)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太陽三水並陽明也;手陽明絡肺,故喘也。)血泄者,脈忽血無所行也。(陽明血脈盛急不行,故嘔血也。)若夫以為傷肺者,由以狂也,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輕,精氣不為使,真臟壞決,脈旁絕,五臟滿泄,不衄則嘔,此二者不相類,譬如天之無形,地之無理,白與黑相遠矣,是吾失過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類從容,是以名曰診經,是謂至道。

白話文:

脈論

談論四臟的脈象,浮沉相似難以分辨,這種情況稱作「窈冥」。肺脈浮虛如同羽毛一般;脾臟的病脈也呈現浮虛相似的狀態;腎脈本應沉實,但血氣不足時也會出現虛浮,類似脾脈;肝脈則呈現弦急、沉散,又與腎脈相似。這些都是醫者常常無法分辨的,唯有細心、安靜地審視才能辨別,這種狀況就稱為「窈冥」。

如果說脾、肝、腎三臟的脈象交互影響,這是孩童都知道的道理,但你問為什麼會這樣呢?(脾屬土、肝屬木、腎屬水,三者互相影響,受邪後會使人身體沉重,這只是初學者的基礎認知,還不夠深入。)

雷公問道:「如果有人出現頭痛、筋攣、骨骼沉重、精神萎靡、氣短、打嗝、腹脹、時常驚恐、不愛躺臥等症狀,這屬於哪個臟腑的問題呢?」(這八種病症都是用來詢問病源。)脈象呈現浮而弦,按下去卻堅硬如石,無法解釋,就用三臟的脈象來比較區分。(詢問三臟的脈象,藉由浮、弦、石等不同特性來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黃帝回答說:「這要從容不迫地仔細觀察。」(三臟的脈象要仔細審視才能了解,因此要從容。)

年長的人,要從六腑去尋找病因。(五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年長,如同前面所說,如果三臟脈象有問題,而病人年齡超過五十歲,就要從六腑去治療,因為年長者血氣主要運行在六腑之中。)年輕的人,則要從經絡去尋找病因。(男子十六歲以上、女子四十歲以上,他們的血氣主要運行在五臟之中,所以要從五臟來尋找病因。)

你說的那些,都是因為「八風」邪氣在體內蓄積成熟,導致五臟功能衰退,相互傳染影響。(八風是指外來的虛邪風,這些邪風在體內蓄積成熟後,會傳入五臟,使五臟功能衰退。所謂的「消」,是消耗之意;「鑠」,有融化之意。而「菀熟」指的是邪氣蓄積,因此會造成疾病。)脈象浮而弦,代表腎氣不足。(腎脈本應沉實,現在反而出現弦而浮的脈象,所以是腎氣不足。)脈象沉而堅硬,則代表腎氣內陷於體內。(腎脈微弱而堅硬是正常的,現在脈象沉而堅硬,表示腎的真氣沒有胃氣來輔助,而是內陷於骨髓之中。)

精神萎靡、氣短,是因為水道不通,身體得不到氣的滋養。(萎靡是指心氣不足,腎氣虛弱會導致腎間動氣微弱,使膀胱水道不通暢。腎間動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氣,真氣不足時,身體需要從其他地方取氣,所以才說「形氣索」。)咳嗽、煩躁不安,是因為腎氣逆行。(水道不暢,氣會循著腎脈上行到心肺,導致咳嗽、煩躁,這是腎氣逆行的表現。)

一個人的病氣只會出現在一個臟器,如果說三臟同時發病,那是不符合道理的。(這是指一個人的病症只會出現在腎臟,而不是說這個人同時患有腎、脾、肝三臟的疾病。)

雷公說:「如果有人四肢無力、喘咳、出血,庸醫會認為是肺臟受損,診脈時發現脈象浮大而緊。我不敢隨便治療,但有庸醫胡亂用瀉藥,結果反而使出血更多,但身體反而感到輕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你應該能治療,而且知道很多與此病相似的病例吧?」(四肢無力、喘咳、出血,脈象應該是沉細的,現在卻反而洪大而緊。庸醫雖然覺得像是肺部受傷,但也不敢輕易治療,有庸醫不加以分析就直接用瀉藥,結果導致出血更多,但是病卻好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黃帝回答:「這就像鴻鳥飛行,看似沒有規則,但也能飛上天空。聖人治療疾病,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方法,不拘泥於成規,像比類取象一樣,在無形中發生作用,從上到下,靈活運用,何必死守經典呢?」(鳥的飛行沒有固定的章法,所以鴻鳥能自由翱翔於天際。聖人不會拘泥於經典,會根據實際情況變化調整,即使庸醫在用藥上沒有按照規矩,但有時也會歪打正著,所以不用覺得奇怪。)現在,脈象浮大而虛,是因為脾氣衰竭,胃氣向外而歸於陽明經。陽明經屬火,而水多於火,所以脈象才會亂而無常。(因為脾臟有病,氣血無法到達胃,所以脈象浮大。脾氣離開胃,而到了陽明經。陽明經屬陽火,而水屬陰,陰多於陽,所以脈象才會紊亂。)

四肢無力,是因為脾精散發到體外。(脾臟的精氣散發到體外,因此四肢得不到滋養,所以才會無力。)喘咳,是因為水氣與陽明經相合。(太陽經的水氣與陽明經相結合,手陽明經絡肺,所以才會喘咳。)出血,是因為血液不能正常運行。(陽明經的血脈盛而急,血液無法正常運行,所以才會嘔血。)

如果認為這是肺臟受損,那就太過於荒謬了,沒有用比類取象的方法來思考,說明你並不明白這個道理。肺臟受損的表現是脾氣無法守護胃氣,精氣無法產生作用,導致真臟機能壞死,脈搏衰絕,五臟精氣外洩,不論是流鼻血或是嘔吐,都跟這種病症不一樣,這兩種病症就像天與地一樣,黑白分明。我之前沒有告訴你這些道理,現在讓你知道,是因為你想知道這些病症的緣由,所以才沒有藏私。要懂得比類取象,從容不迫地判斷,這才是診脈的真諦,是醫道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