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11)

1. 脈論

(試令至誠。)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言其所教合道,行之長生久視也。)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

(誠令至傳寶也。)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黃帝曰:「子不聞陰陽傳乎?」曰:「不知。」曰:「夫三陽太陽為葉,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周陰陽。」

(三陽太陽也,諸陽之行,從頭至足,若上下行,不能依度數,合而為病,則內傷五臟,外害六腑,無所不周也。)雷公問曰:「三陽莫當,請聞其解。」

(莫當言其力太。)黃帝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癲疾,下為漏病,亦無期,內無正,不正中經紀,診無上下,以書別。」

(三陽獨至,謂太陽獨至也。太陽獨至,即太陽、陽明、少陽,並於太陽,以太陽為首而至,故曰並至也。陽氣好升,上走於頭,如風雨暴疾,上盛下虛,上盛故為癲疾,下虛發為漏病,漏病謂膀胱漏泄,大小便數不禁守也。)雷公曰:「臣治疏踘脫意而已。」黃帝曰:「三陽者,至陽也,積並則為驚病,起而如風,至如礔礪,九竅皆塞,陽氣傍洫,干嗌喉塞。」

(太陰之極,以為至陰,太陽之極,以為至陽也。太陽與陽明、少陽為惣,若別用則無病,若並聚惣用,則陽氣盛,故為驚也。驚狂起速,故如風也。病作甚重,如礔礪也。陽氣熱盛,傍洫上下,則九竅不通,嗌乾喉塞也,洫溢也。)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

(陰謂脾腎,陽盛並於脾腎,則腸胃中氣上下無常。若盛氣停薄腸胃之中,發為腸澼,腸澼下利膿血,是傷寒熱者也。)此謂二陽直心,坐不得起,臥者身全,二陽之病也。

(二陽陽明也,陽明正別之脈,屬胃散脾,上通於心,故曰直心,陽明脈胃也,脾胃生病,四肢不用,坐臥身重,即陽明之病也。)且以知天下,可以別陰陽,應四時,合之五行。

(上雷公請願受樹天度四時陰陽,今已為子具言之耳也。)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之曰:「汝受術誦書,善能覽觀雜學,及於比類,通合道理,為余言子所長。」

(帝令雷公言己所長。)五臟六腑,膽胃大腸脾胞,腦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從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過失也,子務明之,不以十全,即不能知,為世所怨。

(脾胃糟粕入於小腸,小腸盛受,即是脾之胞也,並腦髓,此眾人有。為六腑並泣唾,泣諸津液等眾人莫不以此為生也,其理生失者子乃欲明理生之術,使病者十全,而不能明,必為天下人所怨也。)雷公曰:「臣請誦脈經上下篇,甚眾多別異比類,由未能以十全也,安足以別明之。」

(臣之所誦脈經比類甚眾多,療疾病猶未能病十全,十又安能調人未病之病,以為開明乎也。)黃帝曰:「子試別通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知,針石之敗,毒藥所宜,湯液滋味,具言其狀,悉言以對,請問不知。」

(誠至審也,過不知五臟之失也。五臟六腑,針石毒藥湯液滋味,子所不通者,可具言其狀,當悉為言對子所不知也。)雷公問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重體煩悗,當投毒藥,刺灸𥦖石湯液,或已或不已,請聞其解。」

(此三陰藏,其脈從足上行,太陰少陰,上至於口,厥陰上至頭頂。所以此三陰脈虛多參居為病,故令體重煩悗,療之有瘥,請聞其解也。悗音悶也。)黃帝曰:「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也?余真問以自謬也,吾問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對何也。」

(子之年長,所問須高,今問卑少是所怪也。余真問子脈之浮沉窈冥之道,子以上下篇中三臟虛理,以答余者未為當之也。)夫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恐從容得也。

白話文:

(要用最誠懇的心態)這樣才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才能夠長久。這表示,所教導的道理如果符合天道,並確實執行,就能長生不老、長久觀看世事。(以誠懇的態度傳授,才能夠成為後代的寶藏。)雷公說:「我願意接受這些道理,並背誦下來。」黃帝說:「你難道沒聽過陰陽的道理嗎?」雷公說:「不知道。」黃帝說:「所謂三陽,太陽是最大的,它的運行沒有固定方向,當它失調時,就會導致疾病,這種疾病會影響全身,陰陽都會受損。」(三陽中的太陽,是所有陽氣的運行,從頭到腳,如果運行不依循規律,就會導致疾病,進而傷及五臟,侵害六腑,沒有一個地方不會受到影響。)雷公問:「三陽的力量太強大,請您為我解釋。」

(力量太強大,指三陽氣過盛。)黃帝說:「如果三陽之氣過於旺盛,就會像風雨一樣,先是衝向頭部,造成癲狂之疾,接著向下影響,導致大小便失禁等病,而且難以治癒。這種情況下,身體內部的陰陽失調,難以從脈象中辨別,只能從書中記載來區分。」(三陽之氣,指的是太陽單獨過盛,太陽過盛會帶動陽明和少陽的陽氣,並以太陽為主,所以說並至。陽氣的特性是向上升,所以會衝擊頭部,如同暴風雨般猛烈。上盛下虛,上盛導致癲狂,下虛導致大小便失禁。這種病症很難確定病期。)雷公說:「我治療病症,大多是處理肌肉或關節脫位的問題。」黃帝說:「三陽代表著最旺盛的陽氣,如果聚集在一起,就會導致驚恐之疾,發病時來勢兇猛,如同狂風一般,病情嚴重時如同堅硬的磨刀石。陽氣過盛時,會阻礙九竅的正常運作,使得咽喉乾渴、堵塞。」(太陰是至陰,太陽是至陽。太陽和陽明、少陽如果個別發揮作用,身體不會有疾病,但如果三陽聚集在一起,就會導致陽氣過盛,引發驚恐。發病速度快如同狂風。病情嚴重如同堅硬的磨刀石。陽氣過於強盛,會使身體各處阻塞,導致九竅不通,咽喉乾渴。)如果陽氣侵犯到陰氣,就會造成身體上下失調,並出現腸道疾病。(陰氣指的是脾和腎,陽氣過盛侵犯到脾腎,就會導致腸胃的氣機上下失常。如果過盛的陽氣停留在腸胃中,就會引起腸道疾病,表現為下痢膿血,這是傷寒熱症。)這種情況被稱為「二陽直心」,患者會無法坐立、無法站起,這是二陽引發的疾病。(二陽指的是陽明,陽明的主要脈絡屬於胃,散佈於脾,向上通往心,所以說直心。陽明脈絡與胃有關,脾胃出現問題,四肢也會無力,導致無法坐立,身體沉重,這是陽明病。)我們由此可以了解天下的陰陽變化,並將其與四季和五行結合起來。

(前面雷公請求學習天道、四季、陰陽,現在黃帝已經向他詳細說明了。)黃帝安閒地坐著,叫來雷公問道:「你學習醫術,誦讀醫書,很擅長觀察各種現象,並能歸納分析,你能不能談談你的專長呢?」(黃帝讓雷公說出自己的專長。)五臟六腑的功能,例如膽、胃、大腸、脾,還有胞、腦髓、涕、唾、哭泣、悲哀、水的運行,這些都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但如果治療不當就會導致疾病。你必須要了解這些道理,如果不能做到精通,讓患者完全康復,就會被世人怨恨。(脾胃將食物消化後的殘渣送入小腸,小腸接受後即是脾的胞,還有腦髓,這些都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例如眼淚、唾液等津液,都是人生活所必須的。如果治療上出現偏差,你必須要能了解其中的道理,要能讓病人完全康復。如果不能夠精通,一定會被天下人所怨恨。)雷公說:「我背誦過很多脈經,上下篇內容繁多,難以分類歸納,無法做到精通,又怎麼能正確判斷疾病呢?」(我所背誦的脈經,內容很多,治療疾病都無法做到完全康復,又如何能調理還沒發病的疾病呢?這樣又怎麼能稱得上開明呢?)黃帝說:「你試著分辨五臟的過失、六腑的不足,還有針石的錯誤、藥物的適宜、湯液的味道,詳細說明這些情況,回答我,不要不懂裝懂。」(要用最誠懇的態度來學習。五臟的過失、六腑的不調、針石、藥物、湯液的味道,你如果不明白,可以詳細說出來,我會全部告訴你,讓你沒有不懂的。)雷公問:「肝虛、腎虛、脾虛都會使人身體沉重、煩躁不安,可以用藥物、針灸、砭石、湯液來治療,但有時有效,有時無效,請您為我解釋。」

(這三條經脈都是陰經,它們從腳向上走,太陰經上到口部,少陰經上到口部,厥陰經上到頭頂,所以這三條陰經虛弱時,常常會同時出現病症,導致身體沉重、煩躁不安。治療方法有時有效,請黃帝解釋。)黃帝說:「你年紀這麼大了,怎麼問這麼簡單的問題?我這樣問,是想讓你顯露你的錯誤。我問你深奧的道理,你卻用上下篇來回答,這是怎麼回事?」(你的年紀大了,應該問比較深入的問題,現在你問這麼簡單的,我覺得奇怪。我問你脈象的深沉、隱約的道理,你卻用上下篇關於三臟虛弱的道理來回答我,這樣是不對的。)脾虛的脈象浮而類似肺脈,腎虛的脈象略浮而類似脾脈,肝虛的脈象沉散而類似腎脈,這些都是醫師常常會搞混的,但只要耐心觀察,就能分辨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