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9)

1. 脈論

(三陰,太陰也。六經謂太陰、少陰、厥陰之脈,手足兩葙合有六經脈也。此六經脈惣以太陰為主。太陰有二:足太陰受於胃氣,與五臟六腑以為資糧;手太陰主五臟六腑之氣,故曰六經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交會也。三陰六經之脈,脈皆會於手太陰寸口也。肺氣,手太陰脈寸口見時浮澀,此為平也。今見寸口伏鼓不浮,是夫其常也。腎脈,足少陰貫脊屬骨,絡膀胱,從腎貫肝,上鬲入肺中,從肺出肺。心肺氣下入腎志,上入心神之空也。)二陰至脈,其氣歸膀胱,外連胃脾。(二陰,少陰也。少陰上入於肺,下合膀胱之腑也。外連脾胃者,脾胃為臟腑之海,主出津液以資少陰。少陰在內,外與脾胃臟腑相之者也。)一陰獨至,絕氣浮不鼓,勾而滑。

(一陰,厥陰也。厥陰之脈不兼餘脈,故為獨也。在寸口亦至絕,雖浮動不鼓盛也。勾實邪來乘也,滑者氣盛而微熱之也。)此六脈者,乍陽乍陰,六屬相併,繆通其五臟而合於陰陽。(五臟六腑三陰三陽,氣之盛衰,故見寸口則乍陰乍陽也。繆،牙也。臟脈別走入腑,腑脈別走入臟,皆交相屬,可通臟腑合陰陽之也。)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陰陽之脈,見寸口時,先至為主,後至為客也。假令先得肝脈,肝脈為主,後有餘脈來乘,即為客也。)雷公曰:「臣悉書嘗受傳經脈,誦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次第陰陽,不知雌雄。」(三陰三陽經脈容從之道,悉書以讀之,未知陽造物次第及雄雌之別也。從容,審理也。雷公自謂得審理之經,行之合理身之理也。)黃帝曰:「三陽為父。

(三陽,太陽也。太陽陽脈在背,管五臟六腑氣輸以生身,尊比之於天,故為父也。)二陽為衛。(二陽,陽明也。陽明脈在腹,經絡於身,故為衛。)一陽為紀。(一陽,少陽也。少陽之脈在身兩側,經營百節,綱紀於身,故為紀者之。)三陰為母。(三陰,太陰也。太陰脈氣內資臟腑以生身,尊比之內地,故為母母也。

)二陰為雌。(二陰,少陰也。少陰既非其長,又非其下,在內居中,故為雌也。)一陰獨使。(一陰,厥陰也。厥陰之脈唯一獨行,故曰獨使也。)是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脈一陰,耎而動,九竅皆沉。(耎,當動義。蠕動,輕動。二陽,陽明也。一陰,厥陰也。是陽明厥陰二脈至者,即陽明為病,以陽明不勝厥陰,以厥陰蠕動勝陽,故九竅沉塞不利也。)三陽一陰,太陽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三陽,太陽也。一陰,厥陰也。診得太陽厥陰之脈,是為外陽勝陰,陰氣內虛,厥陰不能止陽,則陽乘於內,五臟氣亂,外陽復發盛,為驚駭之病之。)二陰一陽,病在肺,少陰沉勝,肺傷脾故外傷四肢。(二陰,少陰也。一陽,少陽也。少陰氣盛,少陽氣微,少陰脈氣上乘於肺,旁及於脾,故使四肢不用也。)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癲疾為狂陰。

(二陰,少陰也。二陽,陽明也。陰陽明俱至交會,則陰虛陽勝,遂發為狂,罵詈馳走,若上實則為癲疾倒僕也。)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陽氣客遊於心管,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二陰,少陰也。一陽,少陽也。診得少陰少陽二脈,是為陰實為病,故曰出腎也。足少陽正別之脈,上肝貫心,故少陽客於心管之下,陽實為病,故心管下空竅皆悉堤障閉塞不通利也。心管,心系也。心腑,手太陽之脈絡心,循咽抵胃,胃主四肢,故不通為四肢之病也。手足各不用不相得,故曰別離之也。)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嗌乾燥,病在土脾。

白話文:

(三陰指的是太陰,以六經來說,就是太陰、少陰、厥陰的脈象,手和足的陰經脈絡互相結合,總共有六條經脈,這六條經脈以太陰為主。太陰有兩條,足太陰接受來自胃的氣,並將其作為滋養五臟六腑的資源;手太陰主導五臟六腑的氣,所以說六經都歸太陰所主導。) 脈象交會於太陰的部位,會變得沉伏而不明顯,並非浮在上而空洞,要用心體會。

(這裡所說的交會,是指三陰六經的脈象都會匯集於手太陰寸口這個地方。肺氣屬於手太陰脈,當在寸口測到脈象浮而帶澀時,這是正常的。如果現在在寸口測到脈象沉伏不浮,這就違反了常態。腎脈是足少陰脈,它貫穿脊椎,聯繫骨骼,與膀胱相連,從腎向上穿過肝臟、膈膜,進入肺部,再從肺部出來,肺的氣向下進入腎,精神向上進入心神空靈之處。) 二陰脈(指少陰)到達時,其氣歸於膀胱,外在與胃脾相連。(二陰指的是少陰,少陰向上進入肺,向下與膀胱相合。說到外連脾胃,是因為脾胃是臟腑之海,主導津液的產生,以滋養少陰,少陰在內,與外在的脾胃臟腑相互協調。) 一陰脈(指厥陰)獨自出現,脈氣微弱到極點,呈現浮動但不鼓動,呈現勾狀且滑動的狀態。

(一陰指的是厥陰,厥陰的脈象不與其他脈象相連,所以稱為獨。在寸口測得脈象極弱,雖然浮動但不鼓動,呈現勾狀是邪氣入侵的表現,脈象滑動表示氣盛而稍有熱象。) 這六條脈象有時呈現陽性,有時呈現陰性,六者相互交錯並行,貫通於五臟,並與陰陽之氣相合。(五臟六腑的陰陽盛衰會反映在寸口的脈象上,所以出現時陰時陽的現象。各臟腑的脈象會彼此交錯,臟腑的脈絡也會互相連結,可以藉此了解臟腑和陰陽之間的關係。) 先出現的脈象為主,後出現的脈象為客。

(陰陽的脈象在寸口顯現時,先出現的為主,後出現的為客。例如,先測到肝脈,肝脈就是主脈,之後又有其他脈象出現,後來的脈象就屬於客脈。) 雷公說,我詳盡地記錄並背誦了經脈的傳授內容,理解了經脈運行的規律,但還是無法了解陰陽次序,以及雌雄的區別。(雷公說他熟讀經脈的運行之道,但還是不清楚陽氣創造萬物的次序,以及陰陽雌雄的區別。這裡的「從容」指的是審慎地研究,雷公自認為掌握了審理經脈的道理,並將其應用於調理身體。) 黃帝說,三陽脈象為父。

(三陽指的是太陽脈,太陽脈在背部,主導五臟六腑的氣血運輸,滋養身體,所以將其比喻為天,故為父。) 二陽脈象為衛。(二陽指的是陽明脈,陽明脈在腹部,經絡於全身,故為衛。) 一陽脈象為紀。(一陽指的是少陽脈,少陽脈在身體兩側,經營百節,維繫身體的綱紀,所以稱為紀。) 三陰脈象為母。(三陰指的是太陰脈,太陰脈在內滋養臟腑,以生成身體,所以將其比喻為地,故為母。)

二陰脈象為雌。(二陰指的是少陰脈,少陰脈既非最長,也非最短,位置居中,故為雌。) 一陰脈象獨自運行。(一陰指的是厥陰脈,厥陰脈的運行獨自一條,所以說獨自運行。) 如果二陽一陰脈象出現,陽明經主病,脈象呈現軟弱而蠕動,九竅都閉塞。(軟,有蠕動、輕動的意思。二陽指的是陽明,一陰指的是厥陰。當陽明、厥陰二脈出現時,表示陽明經生病,因為陽明虛弱,無法壓制厥陰,造成厥陰蠕動,所以九竅閉塞不通。) 如果三陽一陰脈象出現,太陽經旺盛,一陰無法制止體內的紊亂,導致五臟功能失調,外在表現為驚恐。(三陽指的是太陽,一陰指的是厥陰。如果診斷出太陽、厥陰的脈象,表示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厥陰無法制止陽氣,導致體內五臟功能失調,外在則出現驚恐的病症。) 如果二陰一陽脈象出現,病在肺,少陰脈沉實勝過肺氣,導致脾臟受損,所以外在表現為四肢無力。(二陰指的是少陰,一陽指的是少陽。少陰氣盛,少陽氣弱,少陰脈氣向上侵犯到肺,並波及到脾,因此會導致四肢無力。) 如果二陰二陽脈象都出現,表示病在腎,會出現罵人、胡言亂語、癲癇等狂亂的症狀。(二陰指的是少陰,二陽指的是陽明。少陰、陽明的脈象都出現,表示陰虛陽盛,導致發狂、罵人、亂跑,嚴重者會出現癲癇倒地的症狀。) 如果二陰一陽脈象出現,病從腎而出,陽氣停留在心管部位,導致心管以下的孔竅阻塞不通,四肢無法協調。(二陰指的是少陰,一陽指的是少陽。診斷出少陰、少陽的脈象,表示陰氣過盛,所以說是病從腎而出。足少陽脈的分支向上進入肝,並貫穿心臟,所以少陽之氣會停留在心管之下,陽氣過盛導致心管下的孔竅阻塞不通。心管指的是心系,心腑手太陽脈絡心臟,並沿著咽喉到達胃部,而胃主四肢,所以不通暢就會導致四肢功能失調,無法協調,所以說四肢分離。) 如果一陰一陽脈象交替消失,表示陰氣抵達心臟時,忽上忽下,沒有規律,出入無常,喉嚨乾燥,病在脾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