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8)

1. 脈論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始正風八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

(八極即八方也;八方之風即八風也。夫天為陽也,地為陰也,人為和。陰而無其陽,衰殺無已;陽無其陰,生長不止。生長不止則傷於陰,陰傷則陰災起矣;衰殺不已則傷於陽,陽傷則陽禍生矣。故須聖人,人在天地間,和陰陽氣,令萬物生也。和氣之也,道謂先修身為德,則陰陽氣和;陰陽氣和,則八節風調;八節風調正,則八虛風正;於是疵癘不起,嘉祥競集。此不和所以然,然亦也。故黃帝問身之經脈貴賤,依之調攝修德於身,以正八風之氣,斯是廣成所問之道也。)

雷公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道最貴。」

(雷公以肝主春甲乙,萬物之始,故五臟脈中謂肝藏脈為貴。)

黃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貴最其下也。」雷公致齋七日,復侍坐。

(三陰三陽、五臟終始之惣,此最為貴。肝脈主時為下,故雷公自以為未通,致齋得詔之也。)

黃帝曰:「三陽為經。」(三陽,足太陽也,膀胱脈也。足太陽從二目內眥上頂,分為四道,不項並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於背與身,為經也。以是諸陽之主,故得惣名也。)

二陽為經。(二陽,足陽明脈也,以是二陽之惣故得名也。足陽明脈,胃者脈也,為經絡海。從鼻而起下咽,分為四道,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綱維於身,故曰為維也。)

一陽遊部。(一陽,足少陽膽脈者也。足少陽脈以是少陽,故曰一陽遊部。有三部:頭法於天以為上部;腰下法地以為下部;腰中法人以為中部。此一少陽起目外眥絡頭,分為四道,下缺盆,並正別脈上下主經營,一節流氣三部,故曰遊部也。)

此知五臟終始。

(此三陽脈起於五臟,終於五臟,故知此脈者,知五臟終始之也。)

三陽為表;二陰為里;一陰至絕,作明晦,卻具合以攻其理。

(三陽,太陽也,太陽在外故也,為表也。二陰,少陰也,少陰居中故為里也。一陰,厥陰也,厥陰脈至十二經脈絕環之終,寸口人迎亦然,故曰至絕。如此三陽三陰之脈,見於寸口人迎表裡,作日夜之變,卻審委具,共相合會,以政身之理之也。)

雷公曰:「受業未能明也。」

(雷公自申不通之意。)

黃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而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太陽惣於三陽之氣,衛氣將來至手太陰寸口中,見供太以長,是太陽平也。今至寸口弦浮不沉,此為病也。如此商量,可決之以度數,察之以心神也。)

所謂二陽者,陽明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炅,音「桂兒」也,此經熱也。陽明之氣惣於二陽也。陽明脈至於寸口,見時浮太而短,是其陽明平也。今至寸口弦而沉急不鼓,是陰擊陽,又為熱病。熱至,故為陽明太陽之病,皆死也。)

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陽氣始生,故曰少陽。少陽脈至寸口,乍疏乍數,乍長乍短,平也。今見手太陰寸口,並及喉側胃脈人迎二處之脈,並弦急懸微不斷絕,是為少陽之病也。若弦急實,專陰無陽,懸而絕者,死也。)

三陰者,此六經之所主也。

白話文:

脈論

孟春開始,黃帝坐在燕窩上觀察八方,正值八風之氣,便問雷公:陰陽的種類、經脈的運行規律、五臟的所主以及哪個臟腑最為重要?(八極指八方,八方之風即八風。天屬陽,地屬陰,人則陰陽調和。陰氣過盛則陽氣衰弱,殺伐不止,最終傷害陽氣,導致陽災;陽氣過盛則陰氣衰弱,生長不止,最終傷害陰氣,導致陰災。所以聖人要調和天地間的陰陽之氣,使萬物得以生長。調和之氣,其道在於先修身養德,使陰陽之氣調和。陰陽之氣調和,則八節之風順暢,八虛之風也得以調順,疾病便不會發生,祥瑞就會聚集。反之,如果不調和,就會導致疾病發生。因此,黃帝詢問人體經脈的貴賤,並依此來調養身體,修養品德,使八風之氣得以調和,這就是廣成子所詢問之道。)

雷公說:春天,甲乙木屬青色,主肝,主治七十二日,這是脈象的主時,以其運行規律而言,肝臟最為重要。(雷公認為肝主春,萬物之始,所以五臟脈象中,肝臟的脈象最重要。)

黃帝說:我再思考一下上下經絡陰陽的順序,肝臟雖貴,但卻在最下位。雷公於是齋戒七日,再次侍奉黃帝。(三陰三陽,五臟的始終,肝脈雖然主時,卻位居下位,所以雷公認為自己尚未完全理解,因此齋戒七日後才再次回答黃帝的詢問。)

黃帝說:三陽為經。(三陽指足太陽膀胱經,從兩眼內眥(眼角內側)上行至頭頂,分為四支,與正經、別經一起,上下共六條支脈,沿背部而行,貫穿全身,因此稱為經脈。因其為諸陽之主,故稱三陽。)

二陽為經。(二陽指足陽明胃經,因其為二陽之總稱,故得名。足陽明胃經為經絡之海,從鼻開始,下行咽喉,分為四支,與正經、別經一起,上下共六條支脈,沿腹部而行,貫穿全身,故稱維脈。)

一陽遊部。(一陽指足少陽膽經,因其為少陽,故稱一陽遊部。它分為三個部位:頭部屬於天,腰部以下屬於地,腰部則屬於人。少陽經脈從目外眥(眼角外側)開始,絡於頭部,分為四支,下行至鎖骨上窩,與正經、別經一起,上下主宰一節,運行氣血三個部位,故稱遊部。)

由此可知五臟的始終。(這三陽脈都起於五臟,終於五臟,所以了解這些脈象,就能了解五臟的始終。)

三陽為表,二陰為裡,一陰至絕。觀察脈象的明暗,就能推斷疾病的根源。(三陽即太陽經,在體表,故為表;二陰即少陰經,在體內,故為裡;一陰即厥陰經,其脈絡至十二經脈的盡頭,寸口、人迎處亦然,故稱至絕。觀察三陽三陰的脈象在寸口、人迎處的表裡變化,日夜的變化,就能推斷疾病的本質。)

雷公說:我所受教的還未能完全明瞭。(雷公謙虛地表示自己理解不夠透徹。)

黃帝說:所謂三陽,太陽經為經脈之主,三陽脈至手太陰肺經時,脈象弦而浮而不沉,就可以根據脈象來判斷病情,並用心去領悟陰陽的道理。(太陽經總領三陽之氣,衛氣運行至手太陰肺經的寸口處,脈象應當浮而長,這是太陽經正常的表現。如果脈象弦而浮而不沉,則為病態。要仔細觀察脈象,並用心去理解。)

所謂二陽,陽明經至手太陰肺經時,脈象弦而沉急,不鼓,就是疾病,都會導致死亡。(陽明經的氣息總領二陽,陽明脈至寸口,脈象應當浮而短,這是陽明經正常的表現。如果脈象弦而沉急,不鼓,則為陰邪傷及陽氣,又伴有熱病,因此陽明、太陽的病症都可能導致死亡。)

一陽,指少陽經,至手太陰肺經時,並連人迎脈,脈象弦急,懸而不斷,這是少陽的病症,如果陰邪過盛,則會導致死亡。(陽氣初生,故稱少陽。少陽經脈至寸口,脈象應當時疏時數,時長時短。如果在手太陰肺經的寸口和喉側胃脈、人迎兩處的脈象都弦急、懸而不斷,就是少陽的病症。如果脈象弦急而實,陰邪過盛,陽氣衰竭,懸而斷絕,就會死亡。)

三陰,這是六經所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