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4)

1. 雜診

黃帝問岐伯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診法在旦凡有五要,故須旦以診色脈。肺氣行至手太陰十二經絡所有善惡之氣,皆集寸口,故曰未動未入。諸陽脈中,故曰未散,此為一也。)飲食未進。(進飲食已,其氣即行善惡散而難知,故曰未進食,此為二也。)經脈未盛。(未進飲食,故十二經氣未盛,此為三也。)絡脈調均。(以經未盛,大絡亦未盛,故絡脈調均,此為四也。)氣血未亂,故乃可診。(衛氣營血相參以行其道,故名為亂。今並未行,即氣血未亂,此為五也。平旦有斯五義,故取平旦,察色診脈,易知善惡也。)

有過之脈,切脈動靜。(營衛將諸脈善惡行手太陰過寸口時,以手切按其脈動靜,即知其善惡也。)而視精明,察五色。(視其面部及明堂臟腑分肉,精明天惡五色之別。)觀五臟有輸餘不足,五府強弱,形之盛衰。(五府謂頭、背、腰、膝、髓五府者也。以此切脈察色,視知五臟氣之虛實,五府氣之強弱,及身形盛衰也。)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以此平旦切脈察色,知臟腑形氣,參伍商量以決人之死生之分也。)

夫脈者,血之府也。(以下切脈也。谷入於胃,化而為血,行於經脈以奉生身,故經脈以為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寸口之中滿九分者為長,八分七分為短也。)數則為煩心。(動疾曰數。)大則病進。(洪盛曰大。)上盛則氣高。(人迎脈不時盛。)下盛則氣脹。(寸口脈不盛,氣脹充也。)代則氣衰。(久而一至為代。)滑則氣少。(脈滑利,故氣少。)澀則心痛。(脈之動難為澀也。)渾渾單至,如湧泉病進。(如湧泉上衝人手也。)而絕,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弊弊綽綽未詳。脈來卒去,比之弦斷,此為死候,有本絕為化也。)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次察色者也。五行之氣變為精華之色,各見於面及明堂部,內明堂鼻也。)赤欲如以帛裹,朱不欲如赭也。白欲如白璧之澤,不欲如堊也。一曰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也。一曰如地。青欲如青璧之澤,不欲如藍青也。(赭,赤土也;堊,白土,阿洛反。)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精明五色微暗象見者,名曰色夭,壽命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是精則衰矣。(萬物精明則黑白辨矣;若不精明,則黑白不分,是夭色也。)

五臟者,中之府也。中盛滿氣傷,恐音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次聽聲者也。六腑貯於水谷以為外腑,五臟藏於精神故為中腑。五臟之氣有餘盛滿,將有驚恐有傷者,乃是中氣得濕上衝胸嗌,故使聲重如室中言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言聲微小又不用言者,當是有所奪氣,氣少故爾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是其陽明之氣熱盛為病心亂,故其身不知所為,其言不識善惡,以其五神失守故也。)倉廩所藏,是門戶不惡也。(脾胃之氣失守。]

白話文:

雜診

黃帝問岐伯,診病最好的時間是平旦(清晨),此時陰氣尚未活動,陽氣尚未散佈。診病有五個要點:

一、時間: 平旦時,手太陰肺經運行,十二經絡的陰陽之氣都彙集在寸口脈(手腕內側脈搏處),此時氣機未動,尚未散佈到全身,因此診脈最準確。

二、飲食: 病人尚未進食,因為進食後,食物的氣機會影響經絡,使診斷變得困難。

三、經脈: 病人未進食,所以十二經脈的氣血還未充盈,此時診脈更容易判斷經脈的盛衰。

四、絡脈: 因為經脈尚未充盈,所以絡脈(經脈分支)也相對平穩,更容易觀察到其狀態。

五、氣血: 氣血尚未紊亂,便於診斷。 平旦時,衛氣、營血等氣血運行尚未達到高峰,彼此影響較小,因此氣血狀態相對穩定。

因此,選擇平旦時診斷,觀察面色、診脈,就能更容易分辨病情。

診脈時,要觀察脈象的動靜,感受營衛之氣在寸口脈的運行情況,從而判斷病情。同時要觀察病人的面色,分辨五臟的精氣盈虧,五府(頭、背、腰、膝、髓)的強弱盛衰,以及身形狀態。

綜合以上信息,就能判斷病人的生死。脈象是血液的表現,脈搏有力則氣血充足,脈搏虛弱則氣血不足。脈象的快慢、強弱、形態都能反映身體的狀況。

脈象的具體表現:

  • 脈長:氣血調和。
  • 脈短:氣血虛弱。
  • 脈數:心煩。
  • 脈大:病情加重。
  • 脈上盛:氣上逆。
  • 脈下盛:氣下陷。
  • 脈代:氣虛。
  • 脈滑:氣少。
  • 脈澀:心痛。
  • 脈渾渾單至如湧泉:病情危重。
  • 脈絕:死亡徵兆。

觀察面色,五色是精氣的表現,面色紅潤有光澤是健康狀態,面色暗淡無光則預示病情嚴重或壽命不長。 不同顏色有其特定的標準,例如:紅色要像用帛包裹的顏色,而不是像赭石;白色要像白璧的光澤,而不是像白堊等等。面色晦暗,精氣不足,則預示壽命不長。眼睛明亮有神,能清晰分辨事物,則代表精氣充足,反之則精氣衰弱。

五臟是人體的內臟器官,五臟氣盛則可能出現恐懼、聲音嘶啞等症狀,這些症狀也反映了中氣(脾胃之氣)的虛弱或濕盛。如果說話聲音微弱,斷斷續續,則說明氣血不足。如果衣衫不整,言語無忌,則說明神志不清,這是陽明氣盛的表現。如果脾胃功能失調,則如同倉庫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