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八(卷首缺)·經脈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卷首缺)·經脈之一 (3)

1. 陽明脈解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八第三十《陽明脈解》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二。

白話文: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八第三十《陽明脈解》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二。

黃帝問於岐伯曰: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者,願聞其故。岐伯對曰:陽明者胃之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十二經脈而別解陽明者,胃受水穀以資臟腑,其氣強大,氣和為益之大,受邪為病之甚,故別解之。平按:《素問》、《甲乙經》黃帝問下無於岐伯三字,陽明之脈作足陽明之脈。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陽明經脈有病的時候,會厭惡接近人與火,聽到木頭聲音時會突然驚嚇。鐘鼓的聲音卻不會讓他們驚動,而只會對木頭聲音感到驚嚇,請問這是什麼緣故?」

岐伯答道:「陽明經脈是胃經,胃屬土,因此聽到木頭聲音而驚嚇,是因為土克木。」(在十二經脈中特別闡述陽明經的原因是,胃接受水穀液體來滋養身體,它的氣血強盛,氣血和調是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但一旦受到邪氣侵犯,就會導致嚴重疾病,所以特別闡述它。注釋:《素問》和《甲乙經》中,黃帝問話的句子中沒有「於岐伯」三個字,「陽明之脈」作「足陽明之脈」。)

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者《甲乙經》作欲獨閉戶牖而處。)黃帝曰:善。其惡火何也?岐伯曰:陽明主肉,其血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其惡人何也?岐伯曰:陽明厥則喘如悗,悗則惡人。(悗,武盤反,此經中為悶字。平按:主肉《甲乙經》作主肌肉。其血盛《素問》作其脈血氣盛,《甲乙經》作其血氣盛。

白話文:

鐘鼓的聲音不會讓人動容,但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恐。《甲乙經》記載,這種情況下,人們就想獨自關起門窗,待在屋裡。

黃帝問道:這是為什麼會出現「惡火」呢?

岐伯回答:陽明經主宰肉,其血液充盈,邪氣侵入就會發熱,熱度過高就會出現「惡火」。

黃帝又問:為什麼會出現「惡人」呢?

岐伯回答:陽明經氣虛衰就會喘不過氣,喘不過氣就會出現「惡人」。

(注:這裡的「悗」同「悶」,「主肉」在《甲乙經》中作「主肌肉」,「其血盛」在《素問》中作「其脈血氣盛」,在《甲乙經》中作「其血氣盛」。)

則喘如悗悗則惡人《素問》作則喘而悗悗則惡人,《甲乙經》作則喘悶悶則惡人。又惡人下《甲乙經》有「陰陽相薄,陽盡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處」十六字,注云:按陰陽相搏至此,本《素問·脈解》篇,士安移續於此。)黃帝曰:善。或喘而死者,或喘生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白話文:

如果喘息就像氣短一樣,就會厭惡人。《素問》寫成如果喘息氣短,就會厭惡人。《甲乙經》寫成如果喘息氣悶,就會厭惡人。另外《甲乙經》中「厭惡人」下面有「陰陽互相碰撞,陽氣耗盡陰氣旺盛,所以想把門窗關緊」十六個字,註解中說:根據陰陽互相碰撞的說法,原本在《素問·脈解》篇,士安把這段文字移到這裡。黃帝說:好。有些人喘息而死,有些人喘息後能活下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說:喘息逆行連累臟器就會死,連累經絡就能活下來。

(連臟病深故死,連經病淺故生。)黃帝曰:善。陽明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非其素時所能也,病反能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邪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其棄衣何也?岐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其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陽盛則使人不欲食,故妄言。

白話文:

如果臟腑中的疾病深入,就會導致死亡;如果經絡中的疾病較淺,就會導致生命。黃帝說:很好。陽明經病勢嚴重,就會脫光衣服亂跑,爬到高處唱歌,甚至幾天不進食,越過圍牆上房屋,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平時能做到的,為什麼生病反而會讓這些事情變可能?岐伯說:四肢是諸陽經的根本,邪氣盛行就會使四肢脹滿,脹滿了就能爬高。為什麼會脫光衣服?岐伯說:熱氣盛行於身體,所以才會脫光衣服亂跑。為什麼會罵人、說髒話,不避親近疏遠的人,甚至唱歌?岐伯說:陽氣過盛會讓人不想吃東西,所以會胡言亂語。

(素,先也。其人非是先有此能,因陽明病故也。手足陽明之脈盛實,好為登陟。以其熱悶,所以棄衣也。平按:所上《素問》作所上之處,《甲乙經》無此句。病反能何也袁刻作病反何能也。罵詈上《素問》有妄言二字。陽盛下《素問》作「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甲乙經》作「故妄言罵詈不避親疏」。)

白話文:

「素」的意思是「先」,也就是說,這個人本來沒有這種能力,是因為陽明病的緣故才出現的。手足陽明經脈充實,容易喜歡爬山。因為身體發熱悶熱,所以會脫掉衣服。

原本《素問》中寫的是「所上之處」,《甲乙經》中沒有這句話。至於病人反而有這種能力,袁刻本寫的是「病反何能也」。

《素問》中罵詈二字後面還有「妄言」二字。陽盛則使人胡言亂語,不分親疏地罵人,也不想吃東西,不想吃東西就會亂跑,這是《素問》中的說法。《甲乙經》中則寫成「故妄言罵詈不避親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