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八(卷首缺)·經脈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卷首缺)·經脈之一 (2)

1. 經脈病解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九《脈解》篇。又按:《素問》新校正云:詳此篇所解,多《甲乙經》是動所生之病,雖復少有異處,大概則不殊矣。

白話文:

上面提到:《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九《脈解》篇中收錄了這篇內容。根據《素問》新校正,仔細研究這篇文章的解釋,大多是《甲乙經》中描述的運動所導致的疾病,即使有一些小的不同,但整體上沒有什麼差別。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大陽寅。寅,大陽也。(脽,尻也,音誰也。十一月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生。三陽生寅之時,其陽已大,故曰大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一陽在地下,深牙初發也;二陽在地中,淺牙出也;三陽在地上出,故曰正月陽氣出在上也。平按:注二牙字,袁刻均誤作少。

白話文:

太陽經絡所主導的腫脹和腰臀疼痛,發生的時間在農曆正月,因為此時是陽氣最大的「大陽」之時。(「脽」是指臀部,讀音同「誰」。農曆十一月陽氣開始生長,十二月再增加,正月陽氣繼續增加。三陽生長在寅月,陽氣已經很盛,所以稱為「大陽」。)正月陽氣從上部發出。(陽氣一開始在地下,只有深藏的牙齒開始發芽;陽氣再升到地中,淺埋的牙齒露出;陽氣再升到地面,所以說正月陽氣從上部發出。)

)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三陰猶在地上未沒,故陰氣盛也。以陰氣盛隔,陽氣未得次第專用,故發腫於膚肉、生痛於腰也。)偏虛為跛者,正月陽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故跛。(正月已有三陽,故凍解,陽氣出於地也。

白話文:

) 而陰氣旺盛,陽氣未能按部就班地運行,所以會腫脹、腰背疼痛。(因為三陰還在地面上沒有消失,所以陰氣旺盛。由於陰氣旺盛阻隔,陽氣未能逐漸發揮作用,所以皮膚會腫脹,腰部也會疼痛。)偏虛導致跛腳,這是因為正月的陽氣化解了地中的寒冷而出現。所說的偏虛是指冬天時身體有些虛弱,所以偏虛,因此跛腳。(正月已經有三陽,所以寒氣化解,陽氣從地中出來。

先有三陰,故猶有冬寒,陽氣不足也。人身亦爾,半陽不足,故偏虛。跛,謂左腳偏跛也。平按:《素問》偏虛為跛者上有病字,凍上有氣字,故跛作為跛也。頗有下袁刻脫不足者三字。注故凍解三字,袁刻在出於地也下。)所謂強上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三陽向盛,與三陰戰,得大得上,而陰猶爭也。

白話文:

首先有三個陰經,所以還殘留有冬天的寒冷,陽氣不足的緣故。人身也是這樣,一半陽氣不足,所以偏虛。跛,就是左腳偏跛之意。原書按:在《素問》中,偏虛是指跛子上面有病的字,凍上面有氣的字,所以跛作為跛子來說。現在有的袁刻版本缺失了「不足者三字」。註解:所以凍解三字,袁刻在「出於地也下」。所謂強上,就是陽氣強盛向上,而與陰氣相爭,所以強行向上。(三個陽經興盛,與三個陰經相爭,得到強大的升發之力,但陰氣仍然相爭。

平按:《素問》所謂強上四字下,有引背二字。注得上,得字袁刻作德。)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上而躍,故耳鳴。(正月陽氣令萬物勇躍鳴上,故生病氣上衝耳鳴也。平按:上而躍《素問》作盛上而躍。)所謂甚則狂癲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癲疾。(二陽爻與三陰爭,而三陽俱勝,盡在於頭,為上實;三陰從下,即為下虛。

白話文:


《素問》中提到的「強上四字下」句子,有註解說是「引背二字」。「得」字應該用「德」字。

所謂「耳鳴」,是因為陽氣上升到頭部而激動,所以耳朵會鳴響。(正月陽氣旺盛,萬物生機勃發,陽氣向上,耳鳴是陽氣上衝引起的。)

所謂「嚴重的話會發狂發癲」,是因為陽氣都聚集在上半身,而陰氣從下半身抽走,導致上實下虛,所以會癲疾發作。(兩個陽爻與三個陰爻爭鬥,而三個陽爻都勝出,全部聚集在頭部,形成「上實」;三個陰爻則退居下半身,形成「下虛」。)

於是發病,脫衣登上,馳走妄言,即謂之狂;僵仆而倒,遂謂之顛也。平按:《素問》故癲疾作故狂巔疾也。)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診人迎之脈,得三陽浮者,皆是太陽之氣為聾也。)所謂人中為喑者,陽氣已衰,故為喑。(太陽之氣中傷人者,即陽大盛,盛已頓衰,故為喑也。

白話文:

於是發病後,脫去衣服,跳上屋頂,胡言亂語,那就是所謂的「狂」;僵直倒地,便稱之為「顛」。註解:根據《素問》,顛疾發作會導致狂顛。

所謂浮而不聞聲音的,都是因為氣。診斷時發現人迎脈浮盛,三陽經脈浮動,都是因為太陽之氣被阻礙而造成的。

所謂人中穴位失聲的,是因為陽氣已經衰弱,所以會發不出聲音。當太陽之氣中傷人體時,陽氣大盛,盛極而衰,就會導致發不出聲音。

喑,不能言也。平按:人中《素問》作入中。)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陽氣外衰,故但為喑也;左腎氣內虛奪而厥者,則為喑痱,音肥,風病不能言也。謂四肢不用,喑不能言,心無所知,甚者死,輕者生可療也。平按:痱《素問》作俳。注左腎左字袁刻作有。

白話文:

喑,指不能說話。平按:《素問》中人中寫作入中。如果內在精氣損傷,導致四肢麻痺而昏厥,就會導致喑痱。這是腎虛造成的(陽氣外衰,所以只會導致啞巴;如果左腎精氣內虛損傷,導致昏厥,則會導致喑痱,音肥,這是風病導致不能說話。是指四肢不能使用,不能說話,心裡沒有知覺,嚴重者會死亡,輕微者可以治療。平按:《素問》中痱寫作俳。注:左腎左字,袁刻作有。

)少陰不至,少陰不至者厥也。(少陰,腎脈也。足少陰脈不通,則血氣不資於腎,故厥為喑痱也。平按:少陰不至四字《素問》不重。)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戌也,戌者心之所表也,(手少陽脈絡心包,足少陽脈循脅裡,故少陽病心脅痛也。戌為九月,九月陽少,故曰少陽也。

白話文:

如果少陰經不通暢,就會導致厥證。(少陰就是腎經,足少陰經不通暢,血氣不能供給腎臟,所以厥證表現為說不出話和手腳冰涼。按:少陰不通四個字在《素問》經文中只出現一次。)少陽經所謂的心脅痛,是指少陽戌的病證,戌是心臟外在的表現。(手少陽經絡通向心包,足少陽經循行於脅裡,所以少陽病會導致心脅痛。戌指九月,九月陽氣漸少,所以稱為少陽。

戌少陽脈,散絡心包,故為心之所表。平按:二戌字《素問》均作盛。)九月陽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陰氣已盛,陽氣將盡,少陽為病,故心脅痛也。平按:陽盡《素問》作陽氣盡。)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曰不可反側。(九月物藏,靜而不動,陰之盛也,故病不能反側也。

白話文:

戌時的小陽氣脈絡,散佈於心包,所以是心的外在表徵。(平註:兩個「戌」字在《素問》中都寫作「盛」。)九月時陽氣耗盡,陰氣旺盛,因此會出現心脅疼痛。(陰氣已經旺盛,陽氣即將耗盡,少陽出現病症,所以心脅疼痛。平註:陽盡在《素問》中寫作陽氣盡。)所謂不能反側,是因為陰氣收藏萬物,萬物收藏起來就無法移動,所以說不能反側。(九月萬物收藏,靜止不動,這是陰盛的表現,所以疾病無法反側移動。)

)所謂甚則躍者,九月萬物盡衰,草木畢落而墮也,則氣去陽而之陰,(躍,勇動也。甚謂九月陰氣外盛,故萬物之氣極畢墮落,則萬物之氣去陽之陰也。平按:注九月下袁刻脫陰氣二字。)而陽之下長也,故曰躍。(陰氣盛於地上,陽氣在於地下,勇動萬物之根,令其內長也。

白話文:

所謂「躍」,是指九月時節,萬物凋零,枯草落盡。這是因為陽氣離去,轉向陰面(「躍」,意指快速移動。文中「甚」指九月陰氣旺盛,所以萬物之氣極盡衰落,轉向陰面)。而陽氣卻在下面滋長,因此稱為「躍」(陰氣盛行地面,陽氣蘊藏地下,激發萬物根系的生長,令其向內生長)。

平按:而陽上《素問》有氣盛二字,袁刻有氣盛灸三字。)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三陽之長也。午為五月,陽之盛也。在於廣明,故曰陽明。平按:洒洒《素問》作洒洒,下同,不再舉。)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五月盛陽,一陰爻生,即是陽中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

白話文:


通常認為《素問》中「陽上」有「氣盛」兩字,而袁刻本則有「氣盛灸」三字。

陽明就是三陽經中最長的經絡。午時是五月,陽氣最盛的時候。陽明位於廣亮的部位,所以稱為陽明。

陽明就是午時,五月是陽氣旺盛時節中的一陰爻生長的時候,也就是陽中的陰。陽盛而陰氣加強,所以會出現灑灑顫寒的症狀。

(一陰始生,勁猛加陽,故洒洒振寒也。)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陰氣一下,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腰以上為陽,腰以下為陰,五月有一陰氣在下始生,與陽交爭,陽強實於上,陰弱虛於下,故脛腫,股不收也。平按:陰氣一下《素問》作一陰氣上。

白話文:

  • **(一陰始生,勁猛加陽,故灑灑振寒也。)**當身體內開始產生陰氣時,陽氣會變得強盛,所以會出現灑灑發抖、冷的感覺。
  • 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陰氣一下,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所謂小腿腫脹而大腿無法收縮,是五月盛夏時陽氣旺盛中的陰氣。五月時陽氣衰弱,陰氣開始上升,與陽氣爭奪,所以小腿腫脹,大腿無法收縮。(腰以上為陽,腰以下為陰,五月有一陰氣在下始生,與陽交爭,陽強實於上,陰弱虛於下,故脛腫,股不收也。平按:陰氣一下《素問》作一陰氣上。)

腰部以上屬陽,腰部以下屬陰。五月時,有一股陰氣從下而生,與陽氣相爭。陽氣強盛充實於上,陰氣虛弱於下,因此導致小腿腫脹,大腿無法收縮。(《素問》原記載為「一陰氣上」,後人改為「一陰氣一下」)

)所謂上喘為水者,曰陰氣下,下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五月陽明,一陰為病,謂上喘咳水病者也。一陰上下胸腹之中,不依常度,遂邪隨陰氣,客於腑臟之間,故為水病也。平按:陰氣下下復上《素問》作陰氣下而復上。注常度,度字袁刻作處。)所謂胸痛少氣者,水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少氣。

白話文:

所謂的上喘是水所引起的,是因為陰氣下行,下而復上,上則邪氣客於臟腑之間,所以形成水病。(方書記載,如果冒犯了五月份屬陽明的肅殺之氣,導致一陰受病,就會出現上喘咳水病症。一陰指的是胸腹之間,不遵循常規,於是邪氣隨著陰氣運行,客於腑臟之間,因此形成水病。平按:陰氣下行《素問》記載為陰氣下而復上。注:常規的「度」字,袁刻本中作「處」字。)所謂的胸痛少氣,是水在臟腑之中所引起的,水是陰氣,陰氣在體內所以氣息短促。

(火為陽氣,水為陰氣,水在臟腑之間,故陽氣少也。平按:《素問》水在臟腑作水氣在臟腑,故少氣作故胸痛少氣也。)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惕然而驚者,陽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陽明脈氣與陰氣俱盛,水火相惡,故惕然驚也。木勝土,故聞木音惕然驚也。

白話文:

火屬於陽氣,水屬於陰氣。水存在於內臟之中,因此陽氣比較少。注:根據《素問》的記載,臟腑中的水氣會導致胸痛和氣短。

所謂的極度虛脫、厭惡陽氣、聽到木頭發出的聲音就會驚嚇,是因為陽氣和陰氣相互排斥,水火相剋的緣故。陽明脈氣和陰氣都旺盛,導致水火相剋,所以會突然驚嚇。木剋土,所以聽到木頭發出的聲音會突然驚嚇。

)所謂志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薄也,陽盡而陰盛也,故欲獨閉戶牖居。(陰陽相爭更勝,陽盛已衰,次陰氣盛,故好閉戶牖獨居暗處也。平按:志欲,志字《素問》無。)所謂病重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也,故使之棄衣而走。(陰陽相爭,陰少陽多,陰並外陽,故欲棄衣走也。

白話文:

所謂憂鬱症常喜歡關窗閉戶的人,是因為陰陽失衡,陽氣耗盡,陰氣過盛所導致的,所以才會想要獨自躲在陰暗的環境中。

而當憂鬱症加重時,就會出現想要登高唱歌、脫掉衣服奔跑的行為,這是因為陰陽再度失衡,陰氣減少,陽氣增加,導致陰氣被陽氣外逼所造成的。

平按:病重至,重字《素問》無。)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脈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太陰經脈,至於舌下,太陰孫絡,絡於頭鼻,故陽明並於太陰孫絡,至鼻鼽腹腫也。平按:則其孫脈,《素問》脈作絡。)太陰所謂病脹者,曰太陰者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

白話文:

註解:關於「病重至」這句話,在《素問》中並沒有「重」字。

所謂的「客孫脈」是指頭痛、鼻塞、腹痛,這是因為陽明經與太陰經的孫脈相合。太陰經的孫脈位於頭部和鼻子,所以陽明經與太陰經的孫脈相合後,就會導致頭痛、鼻塞、腹痛。

太陰經的病症表現為腹部的疾病,這是因為太陰經是子經。在十一月份,所有的氣血都會藏於體內,所以稱為腹部的病症。

(以十一月陰氣大,故曰太陰。陰氣內聚,陽氣外通;十一月陰氣內聚,雖有一陽始生,氣微未能外通,故內病為脹也。)所謂上走心為噫者,曰陰氣盛而上走陽,陽者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十一月有五陰爻,故陰氣盛也。太陰在內,所以為下也;陽明居外,所以為上也。

白話文:

因為十一月陰氣旺盛,所以稱為太陰。陰氣向內聚集,陽氣向外通達;十一月陰氣內聚,雖然有一點陽氣開始生發,但勢微無法向外通達,所以內部的病症就會是脹滿感。

所謂「向上走心,導致噫氣」的意思是:陰氣旺盛,往上走動陽氣,而陽明經絡連接著心臟,所以說向上走心,就會導致噫氣。(十一月有五個陰爻,所以陰氣旺盛。太陰在內,所以表示下方;陽明在外,所以表示上方。)

陽明之正,上入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故陽明絡屬心者也。寒氣先客胃中,復有厥氣從胃上散,其厥氣復出胃之中上口,胃以連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平按:陰氣盛,《素問》無氣字,袁刻脫盛字。而上走陽陽者《素問》作而上走於陽明。)所謂食則嘔者,曰物盛滿而上溢,故嘔。

白話文:

陽明經的氣血,往上進入腹腔,屬於胃經,並散佈到脾經,再往上通到心臟,因此陽明經與心臟有聯繫。寒氣先進入胃中,接著又有厥氣從胃往上散發,這股厥氣又從胃的上口往上冒出來,由於胃與心臟相連,所以就說寒氣往上走,到達心臟,就會出現噯氣的症狀。平心而論:陰氣盛極,而《素問》中沒有「氣」字,袁刻本漏掉「盛」字。而「上走陽明」的「陽明」,《素問》中寫作「上走於陽明」。所謂「食則嘔」,就是指食物積聚過多,滿溢到胃部,所以就嘔吐。

(胃中食滿,陽氣消之。今十一月,一陽力弱,未能熟消,故胃滿而溢謂之歐。此嘔,吐也。平按:注食滿袁刻誤作氣滿。一陽,一字袁刻脫。)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而衰者,曰十一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而衰。(陽氣未大,故腹滿為脹。陰氣向下,一陽引之,故得後便及泄氣,快然腹減。

白話文:

當胃中食物過多時,陽氣會將其消化。但現在是十一月,陽氣微弱,無法順利消化食物,因此會導致胃脹滿並嘔吐。這裡所說的嘔吐,就是吐出來的意思。

一般來說,當身體進食後與陽氣相配合,就會感到舒暢。但此處所說的「得後與氣則快然而衰」,是指在十一月時,陰氣下降,陽氣開始升發,所以會覺得進食後感到舒暢,但是很快就會衰退。

(因為陽氣還不夠強盛,所以會導致腹脹。陰氣向下,陽氣引導陰氣,因此進食後會很快地排氣,腹部也隨之減小。)

平按:而衰,兩而字《素問》均作如。十一月《素問》作十二月。)少陰所謂腰痛者,曰少陰者腎也,七月萬物陽氣背傷,故腰痛。(七月秋氣始至,故曰少陰。十一月少陰之氣大,三月少陰已厥,故少陰至腎七月之時,三陰已起,萬物之陽已衰,太陽行腰,太陽既衰,腰痛也。平按:七月《素問》作十月,背傷作皆傷。

白話文:

平按:而衰,「兩而」字《素問》均作「如」。十一月,《素問》作十二月。

少陰所說的腰痛,是因為少陰就是腎臟,七月時萬物陽氣開始減弱,所以會腰痛。(七月秋季氣息開始到來,因此稱為少陰。十一月少陰之氣較強,三月少陰之氣已絕,因此少陰到腎臟的七月,三陰已起,萬物的陽氣已衰弱,太陽經行於腰部,太陽經衰弱了,就會腰痛。平按:七月,《素問》作十月,「背傷」作「皆傷」。

注故少陰至腎,袁刻脫陰字。)所謂上氣咳、上氣喘者,曰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此腎咳也。陰陽二氣不和,各在上下,故諸陽氣浮無所依,好為嘔咳、上氣喘也。平按:《素問》上氣咳作嘔咳,諸氣浮作諸陽氣浮。)所謂邑邑不能久立、坐起則目𥇀𥇀無所見者,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曰目𥇀𥇀無所見也。(七月陰陽氣均未有定主,秋氣始至,陽氣初奪,故邑然悵望,不能久立。

白話文:

註解:因此少陰之氣到了腎臟,袁刻本脫落了「陰」字。)所謂「上氣咳、上氣喘」,是因為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各種氣浮在上面沒有依附之處,所以就會嘔吐咳嗽、上氣喘。(這是腎氣所引起的咳嗽。陰陽二氣不調和,各自處於上下,所以各種陽氣浮在上面沒有依附之處,容易導致嘔吐咳嗽、上氣喘。按:在《素問》中,「上氣咳」作「嘔咳」,「諸氣浮」作「諸陽氣浮」。)所謂「邑邑不樂、不能久站,坐下或起身時眼前模糊看不清楚」,是因為天地間的陰陽之氣沒有定型,沒有主氣。秋天剛到,天氣微寒,開始傷害萬物,陰陽之氣內奪,所以會出現眼前模糊看不清楚的症狀。(七月時陰陽之氣都還沒穩定,秋天剛到,陽氣初奪,所以會感到鬱鬱寡歡,不能久站。

又陰陽內各不足,故從坐起,目𥇀無所見也。有本作露,但白露即霜之微也。十月已降甚霜,即知有本作十月者,非也。平按:邑邑《素問》作色色,新校正云:色色二字疑誤。坐上《素問》有久字,𥇀𥇀作䀮䀮。注悵望,悵字袁刻誤作脹。)所謂少氣喜怒者,陽氣熱不治,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也,故喜怒者,名曰前厥。

白話文:

同時,內部的陰陽兩氣皆不足,因此從坐起來時,眼睛模糊看不見東西。有人把「露」寫成「盧」,但白露其實就是霜的萌芽。十月已經開始降下很大的霜,可知把「十月」寫成「露」的,是錯的。 平安注:《素問》一書中「邑邑」寫成「色色」,新校正版認為「色色」兩個字有誤。據《素問》書中的記載,「坐上」一詞前面加上「久」字,「盧盧」寫成「昏昏」。注釋:「悵惘」,「悵」字袁刻本誤作「脹」。 所謂「少氣易怒」的人,是陽氣過熱卻不協調,陽氣無法宣發,肝氣應該協調卻沒有協調好的緣故。因此喜怒的人,名為「前厥」。

(少陰氣用也,則陽氣熱而不用,故不得出也。肝以主怒,少陰用時,肝氣未得有用,故喜怒也。喜怒之病,名曰前厥者也。平按:陽氣熱不治,《素問》無熱字,作陽氣不治二句。故喜怒者作善怒善怒者。前厥作煎厥。注肝以主怒,肝字袁刻誤作所。)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得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薄,故恐。

白話文:

當少陰之氣發用時,陽氣便會過熱而無法發揮作用,因此無法釋放出來。肝臟主司憤怒,少陰發用時,肝氣尚未得到發用,所以容易生氣發怒。這種因生氣發怒而導致的疾病,叫做「煎厥」。

按照古籍記載,陽氣過熱會導致疾病,但《素問》中沒有「熱」字,而是寫作「陽氣不治」。因此,這裡的「喜怒」應理解為「容易發怒」;而「前厥」應理解為「煎厥」。

註:肝臟主司憤怒,肝字在原本的刻本中誤寫為「所」。

另外,文中所述的「恐如人將捕之者」,是指秋季萬物尚未完全消退,陰氣偏弱,陽氣進入體內,陰陽交薄,所以容易產生恐懼心理。

(七月萬物少衰,未至枯落,故未得畢去也。始涼未寒,故陰氣少也。其時猶熱,故陽氣入也。然則二氣相薄不足,進退莫定,故有恐也。平按:陽氣入,原抄脫入字,謹依《素問》及本注補入。)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七月陽衰,胃無多氣,故惡聞食氣也。

白話文:

七月時,萬物衰退但還未枯萎,所以夏氣還沒有完全消退。開始轉涼但還不冷,所以陰氣比較少。這時天氣還有些熱,所以陽氣開始內斂。但是兩種氣勢力相近又不足,進退不定,所以人心容易恐懼。

所謂「聞到食物味道就想吐」,是因為胃氣不足,所以聞到食物味道就會噁心。(七月時,陽氣衰弱,胃氣不足,所以聞到食物味道就會噁心。)

)所謂面黑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色也。(七月三陽已衰,三陰已起,然陽去陰來不已,則陰強陽弱,故奪色而變。平按:注而變袁刻誤作而起。)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腹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也。(七月金主肺也,肺主咳也,不咳則已,咳則傷陽,陽傷血脈,故腹滿、見血於鼻中也。

白話文:

  • **面黑地色:**由於秋季氣候對人體內部造成影響,所以導致膚色發生變化(因為七月後陽氣逐漸減弱,陰氣漸長,陰盛陽衰,因此會導致面色蒼白)。
  • **咳則有血:**這是因為陽脈受傷,陽氣在上焦(胸腔以上)還不足,腹脹導致咳嗽,所以會咳出帶血的鼻涕(因為七月五行屬金,肺屬金,肺主咳,如果沒有咳嗽,則不會傷陽,如果咳嗽會傷陽,陽氣損傷血脈,所以會腹脹、鼻中帶血)。

平按:腹滿則咳《素問》作而脈滿滿則咳六字。)厥陰所謂頹疝、婦人少腹腫者,曰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也,邪在中,故曰頹疝少腹腫。(三月陰氣將盡,故曰厥陰。三月為陽,厥陰脈在中,故曰陽中之陰。邪客厥陰之脈,遂為頹疝。頹,謂丈夫少腹寒氣成,積陰器之中而痛也。

白話文:

【平按:腹滿則咳】(原文中的「而脈滿滿則咳」六字,被簡化為「腹滿則咳」) 【厥陰所謂頹疝、婦人少腹腫者,曰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也,邪在中,故曰頹疝少腹腫。】

  • 傷害在厥陰經的疾病包括男性小腹的冷痛和女性下腹部腫脹。厥陰是辰時的經脈,代表春季的三月,是陽氣中包含陰氣的時期。疾病發生在體內,因此稱為頹疝和少腹腫脹。
  • 春季的末期,陰氣漸減,所以稱為厥陰。春季屬陽,但厥陰經脈在體內,所以說是陽中之陰。病邪侵犯厥陰經脈,導致了頹疝和少腹腫脹。頹,指的是男性小腹的寒氣積聚在生殖器周圍而引起的疼痛。

疝,謂寒積氣上,入少腹而痛也。病在少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也。平按:頹《素問》作㿗。註上入小腹,袁刻脫上字。)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而萬物一俯而不仰也。(振,動也。三月三陽合動而為春,萬物榮華,低枝垂葉,俯而不仰,故邪因客厥陰,腰脊痛,俯不仰也。)所謂釘𤸇膚脹者,曰陰一盛而脹,陰脹不通,故曰頹𤸇。

白話文:

疝氣,是指寒邪積聚在上半身,進入少腹而引起疼痛。少腹疼痛,大小便不通,這就是疝氣。

《素問》中的「頹」字,應該是「㿗」(上)。「上入小腹」中的「上」字,袁刻本中已經脫落。

所謂腰脊疼痛,無法俯仰,是因為三個月一次的陽氣生發,萬物欣欣向榮,枝葉低垂,俯而不仰。因此,邪氣乘虛侵襲厥陰經,導致腰脊疼痛,無法俯仰。

所謂「釘𤸇膚脹」,是指陰氣過盛而導致脹氣,陰氣脹滿而不通,所以稱為「頹𤸇」。

(毒熱客於厥陰,故為釘腫。邪客於陰器,遂為𤸇病,小便難也。客於皮膚中,因為膚脹。三月為陽,陰氣一在而盛,故陰器腫脹。陰器腫脹不通,故為頹𤸇也。平按:《素問》釘作㿗,膚上有疝字,一盛作亦盛,而脹陰脹不通作而脈脹不通,故曰㿗𤸇作故曰㿗𤸇疝也。)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則干,故曰嗌乾也。

白話文:

毒熱停留在肝經,所以會造成釘腫(睪丸腫痛)。毒邪停留在生殖器,就會導致尿道狹窄,小便困難。毒邪停留在皮膚中,就會引起皮膚腫脹。

三月為陽氣盛,陰氣正處於增盛的時期,因此生殖器容易腫脹。生殖器腫脹不通,就成為頹尿(尿道狹窄)。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素問》中寫的是「㿗腫」,指的是皮膚上的疝氣;「一盛」應為「亦盛」;「而脈脹不通」應為「而脹陰脹不通」,因此「㿗𤸇」應為「㿗𤸇疝」。

所謂的「甚則嗌乾熱中」,是指陰陽互相作用產生熱,導致喉嚨乾燥,所以稱為「嗌乾」。

(甚,謂厥陰邪氣盛也。厥陰之脈,挾胃屬肝絡膽,上入頏顙,故陰陽相薄,熱中而嗌乾也。平按:《素問》無則干二字。)

白話文:

(甚,指厥陰邪氣旺盛。厥陰經脈,連接胃,屬於肝膽經,向上深入額頭,因此陰陽交錯,熱在體內而咽喉乾燥。平按:《素問》沒有「幹」這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