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八(卷首缺)·經脈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卷首缺)·經脈之一 (1)

1. 卷第八(卷首缺)·經脈之一

平按:此篇自余則二字以上殘脫,篇目亦不可考,故自盛有二字上,從《靈樞》卷三第十《經脈》篇及《甲乙經》卷二第一上篇補入。自余則二字以下至末,見《靈樞·經脈》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上篇。

白話文:

注釋:

這篇文章的開頭從「餘則」兩個字開始缺失,篇名也無法考證。因此,我們從「盛有」兩個字開始,從《靈樞》卷三第十《經脈》篇和《甲乙經》卷二第一上篇補充進去。從「餘則」兩個字以下到文章結尾的部分,見於《靈樞·經脈》篇,也見於《甲乙經》卷二第一上篇。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平按:《靈樞》始下有「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四句。)願聞其道。(平按:《靈樞》聞上有盡字。其道下「有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生。

白話文:

雷公請問黃帝說,《禁脈》一書上說:所有針刺的道理,都應該從經脈開始整理它。希望聽聽您的見解。

黃帝回答道:人一出生,首先形成的是精氣,精氣形成後腦和骨隨就產生了。骨頭作為身體的支架,脈絡負責運輸營養,筋骨負責強健,肌肉作為屏障,皮膚堅固而生長毛髮。食物進入胃中,脈絡通道就會通達,血氣才能運行。雷公說:希望再聽聽經脈最開始產生的情況。

」五十七字。)黃帝答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平按:《靈樞》曰上無答字,決上有能字,通下無也字。)

白話文:

經脈是關乎生死、治療百病、調節虛實的重要途徑,不得忽視。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然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白話文:

肺經(手太陰經)起源於中焦,向下連接大腸,再沿著胃的出口,向上穿過膈肌,與肺相連。從肺部橫出腋窩,向下沿著上臂內側行進,在心包經之前,穿過肘部,沿著手臂內側上方的下緣走行,進入寸口穴。向上沿著魚際穴,從大拇指的頂端出來;而其分支從腕後直達食指內側,從食指頂端出來。

當肺經受阻運行不暢時,會導致肺氣脹滿,出現喘息、咳嗽等症狀。缺盆穴區域疼痛,嚴重時兩手交疊發麻,這稱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從《靈樞》、《甲乙經》補入。)余則肩背痛,(肺氣盛,故上衝肩背痛也。)風寒汗出,中風不浹,數欠。(肺脈盛者則大腸脈盛,天有風寒之時,猶汗出臟中,身外汗少,故曰不浹。祖夾反,謂潤洽也。

白話文:

此為治療肺部疾病的主方:

症狀:咳嗽氣喘口渴,心胸煩悶,兩側胸部內側疼痛麻木,手掌發熱。氣勢強盛還有(從《靈樞》、《甲乙經》中補入的症狀)。

其他症狀:肩膀背部疼痛(肺氣盛,因此上衝至肩膀背部而疼痛)。

風寒導致出汗,中風後汗水不透,頻繁打哈欠。(肺脈盛則大腸脈盛,天氣有風寒時,臟腑內還是出汗,身體外汗液較少,因此稱之為「不浹」。「祖夾反」意指滋潤通暢。)

有本作「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陰陽之氣上下相引,故多欠也。平按:不浹數欠《靈樞》作小便數而欠,《甲乙》同。又欠袁刻誤作次。注有本袁刻作本有。)氣虛則肩背痛寒,(盛氣衝滿,肩背痛也,肩背元氣虛而痛也。陽虛陰並,故肩背寒也。平按:肩背下原抄重一背字,《靈樞》、《甲乙經》均不重,疑衍。

白話文:

有些古本記載「出汗後中風,小便頻繁且頻繁地打哈欠」。陰陽之氣互相吸引,所以會有頻繁打哈欠的情形。

按:原來的古本記載「不浹數欠」,《靈樞》記載「小便頻繁且欠」,《甲乙經》也相同。另外,「欠」字在袁刻本中誤植為「次」。

註:有些古本在袁刻本中寫作「本有」。氣虛則會出現肩背疼痛、寒冷的症狀。(盛氣衝滿,也會出現肩背疼痛;肩背元氣虛弱也會導致疼痛。陽虛陰盛,所以肩背會感到寒意。)

)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肺以主氣,故肺虛少氣不足以息也。大腸脈虛令膀胱虛熱,故溺色黃赤也。溺音尿。)為此諸病,(手太陰脈氣為前諸病也。)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八十一難》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

白話文:

古文:

)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肺以主氣,故肺虛少氣不足以息也。大腸脈虛令膀胱虛熱,故溺色黃赤也。溺音尿。)為此諸病,(手太陰脈氣為前諸病也。)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八十一難》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


)呼吸短促,尿液顏色異常(黃赤色)。(由於肺主導氣,肺氣虛弱導致呼吸不足。大腸經絡氣虛,導致膀胱氣熱,從而使尿液顏色異常。)出現這些症狀,(手太陰肺經氣虛是前面所述諸病的根源。)氣血旺盛時就瀉火,氣血虛弱時就補氣。(《八十一難》中說:東方(木)旺盛,西方(金)虛弱,要瀉掉南方(火),補強北方(水)。因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需要保持平衡。

東方木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肝實則知肺虛。瀉南方,補北方。南方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者,木之母也。水以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去不得干木也。

白話文:

東方屬木,木要充實,應以金剋制;火要充實,應以水剋制;土要充實,應以木剋制;金要充實,應以火剋制;水要充實,應以土剋制。東方指肝臟,肝臟氣血太盛,會導致肺氣虛弱。因此,應瀉掉南方火(心臟)的氣血,補充北方水(腎臟)的氣血。南方火屬木之子,北方水屬木之母,水可剋制火。木之子能使木之母充實,而木之母也能使木之子虛弱,所以瀉掉心火,補充腎水,目的是讓肺臟遠離金氣的侵犯。

平按:注欲令金去不得干木也句,《難經》無去字,干作平。滑注云:金不得平木,不字疑衍。復云:經曰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東方肝也,西方肺也,東方實則知西方虛。若西方不虛,則東方安得過實?或瀉或補,要亦抑其甚而濟其不足,損過就中之道。越人之意,蓋謂東方過於實,而西方之氣不足,故瀉火以抑其木,補水以濟其金,是乃使金得與木相停,故曰欲令金得平木也。若曰欲令金不得平木,則前後文義窒礙,竟說不通。

白話文:

註解:關於「注欲令金去不得幹木也」一句,《難經》中沒有「去」字,而「幹」改為「平」。滑注認為:「金不得平木」,「不」字可能是多餘的。又說:經書中說「一臟不平衡,就用所勝之臟來平衡它」。東方是肝,西方是肺,如果東方實證,就知道西方一定是虛證。如果西方不是虛證,那麼東方怎麼會虛證?無論是瀉法還是補法,都是為了抑強扶弱,損其過分,使之均衡。越人這樣說的意思是,東方過於實證,而西方之氣虛弱,所以瀉火以抑木,補水以濟金,這樣才能使金與木達到平衡,所以說「注欲令金得平木也」。如果說「注欲令金不得平木也」,那麼前後文義就會不通,完全說不通。

使肝不過肺不虛,復瀉火補水,不幾於實實虛虛耶?據此,則本注去字、不字疑衍,原抄干字當系平字傳寫之誤。)熱則疾之,(熱盛沖膚,閉而不通者,刺之搖大其穴,瀉也。)寒則留之,(有寒痹等在分肉間者,留針經久,熱氣當集,此為補也。)陷下則灸之,(經絡之中,血氣減少,故脈陷下也。

白話文:

讓肝氣不過度旺盛,肺也不虛弱,再疏泄火氣,滋補陰液,這不就避免了實證和虛證嗎?根據這個道理,原本注釋中「去」字和「不」字應該是多餘的,原本抄寫的「干」字應該是「平」字的筆誤。

熱證就應該用針刺來治療,(熱氣盛極,導致皮膚閉塞不通,用針刺可以擴大穴位,達到瀉火的作用。)寒證就應該留針,(如果有寒痹等病症停留在肌肉之間,就應該留針較長時間,讓熱氣聚集,達到溫補的作用。)脈象下陷就應該用灸法治療,(經絡中的血氣減少,所以脈象下陷。用灸法可以溫補經絡,使血氣恢復。)

火氣壯火,宣補經絡,故宜灸也。)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八十一難》云: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是謂正經自病,不中他邪,當自取其經。前盛虛者,陰陽虛實,相移相傾,而他經為病。有當經自受邪氣為病,不因他經作盛虛。若爾,當經盛虛,即補瀉自經,故曰以經取之。

白話文:

火旺則火力充足,可以疏通經絡,因此適合灸療法。(《八十一難》中說:身體既不虛也不實,就從經絡本身取穴。這是指正經自身有病,而不是受到其他外邪的侵襲,所以應從本身的經絡取穴。前面所說的虛實,是指陰陽虛實相互轉化,而其他經絡有了病變。有時候,經絡本身受到邪氣侵襲而致病,而不是因為別的經絡虛實變化而引起的。如果是這樣,經絡本身的虛實,就應該從本經進行補瀉,這就是所謂的「以經取之」。

)盛者則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厥陰少陽,其氣最少,故寸口陰氣一盛,病在手足厥陰;人迎陽氣一盛,病在手足少陽。少陰太陽,其氣次多,故寸口陰氣二盛,病在手足少陰;人迎陽氣二盛,病在手足太陽。太陰陽明,其氣最多,故寸口陰氣三盛,病在手足太陰;人迎陽氣三盛,病在手足陽明。

白話文:

當人體氣血旺盛時,寸口脈跳動幅度比人迎脈大三倍。當人體氣血虛弱時,寸口脈跳動幅度反而比人迎脈小。

厥陰和少陽經的氣血最少,因此當寸口脈陰氣旺盛時,表明疾病在手足厥陰經;當人迎脈陽氣旺盛時,表明疾病在手足少陽經。少陰和太陽經的氣血次之,因此當寸口脈陰氣旺盛兩倍時,表明疾病在手足少陰經;當人迎脈陽氣旺盛兩倍時,表明疾病在手足太陽經。太陰和陽明經的氣血最多,因此當寸口脈陰氣旺盛三倍時,表明疾病在手足太陰經;當人迎脈陽氣旺盛三倍時,表明疾病在手足陽明經。

所以厥陰少陽,氣盛一倍為病;少陰太陽,二倍為病;太陰陽明,三倍為病。是以寸口人迎,隨陰陽氣而有倍數,候此二脈,知於陰陽氣之盛也。其陰陽虛衰,寸口人迎反小,准此可知也。)

白話文:

所以厥陰少陽氣候旺盛一倍會生病;少陰太陽氣候旺盛兩倍會生病;太陰陽明氣候旺盛三倍會生病。因此,寸口人迎脈象會隨著陰陽氣候而有所變化,通過觀察這兩條脈象,可以瞭解陰陽氣候是否旺盛。如果陰陽氣候虛弱衰竭,寸口人迎脈象就會變小,根據這一點就可以知道陰陽氣候的情況。

大腸手陽明之脈,(手陽明脈,起手之指端上行,下屬大腸,通行大腸血氣,故曰大腸手陽明脈也。)起於大指次指之端,(手陽明與手太陰合。手太陰從中焦至手大指次指之端,陰極即變為陽。如此陰極陽起,陽極陰起,行手頭及足,如環無端也。平按:《甲乙經》端下有外側二字。

白話文:

大腸經絡屬於手陽明經脈。(手陽明經脈起始於手拇指和食指尖,向下連接大腸,運行大腸氣血,所以稱作大腸手陽明經脈。)起始於大拇指和食指尖。(手陽明經脈與手太陰經脈相合。手太陰經絡從身高中焦部到達手拇指和食指尖,陰極轉化為陽。這樣陰極轉陽,陽極轉陰,運行於手部和足部,像環形一樣沒有終點。)平時按壓:根據《甲乙經》的記載,在「端」字下面還有「外側」二字。

)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掌骨及大指本節,表兩骨之間也。)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手三陰行臑內,手三陽行臑外,陽明行臑外前楞也。平按:上臑外前廉《甲乙經》作上循臑外廉。)上肩,出髃前廉,(髃音隅,角也,兩肩端高骨即肩角也,又五口反。

白話文:

沿着食指的拇指一側,從合谷穴之間(即掌骨和大拇指的根骨之間)開始,向上進入兩條肌腱中間,沿手臂拇指側,進入肘部外側,向上沿前臂外側前緣(手三陰經走行在前臂內側,手三陽經走行在前臂外側,陽明經走行在前臂外側前緣),一直往上到肩部,再從肩胛骨的前側出來(髃,音隅,指肩部凸出的角骨,即肩膀兩端的骨頭,又讀作“五口”)。

平按:出髃前廉《靈樞》、《甲乙經》作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柱骨,謂缺盆骨上極高處也。與諸脈會入缺盆之處,名曰會也。手陽明脈上至柱骨之上,復出柱骨之下入缺孟也。)絡肺,下鬲屬大腸;(腑氣通臟,故絡臟屬腑也。平按:鬲《靈樞》作膈,下同。

白話文:

平按:《靈樞》、《甲乙經》記載,出髃穴位於髃骨的前緣。上緣連接於柱骨(缺盆骨上緣最高處)和諸脈交會於缺盆之處(手陽明脈上行至柱骨上方,再從柱骨下方走出,進入缺盆),絡屬肺經,下行橫膈,屬於大腸經。(腑氣通達臟腑,因此絡屬臟經,下行屬於腑經)平按:缺盆《靈樞》作膈,下文同。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頸,項前也。交,謂相交不相會入也。)

白話文:

那些分支從耳後盆形凹陷處,穿過下頷骨,進入下排牙齒內,再從嘴脣外側穿出,交會在人中處,左邊的交到右邊,右邊的交到左邊,然後向上經過鼻孔外側。(頸:指下巴前方。交:指相交但不同時進入。)

(平按:上頸《甲乙經》作直上至頸。俠《靈樞》均作挾,下同。)是動則病齒痛䪼腫。(齒痛,謂下齒痛也。䪼,謂面顴秀高骨也,專劣反。平按:䪼《靈樞》作頸,今本《甲乙經》作頰,正統本《甲乙經》作頸。)是主津所生病者,(《八十一難》云:邪在血,血為所生病,血主濡之也。

白話文:

(注:句子接在上一條文後)若筋脈這樣動,就會導致牙齒疼痛、面頰腫脹。(牙齒疼痛,指下排牙齒疼痛。面頰腫脹,指顴骨凸起腫脹)這是因為津液受到病邪影響導致的疾病。(《八十一難》中說:病邪在血中,血被病邪影響而生病,血主滋潤)

是為血及津液皆為濡也。津,汗也。以下所生之病,皆是血之津汗所生病也。平按:《難經》云: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是以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響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

白話文:

血和津液都具有滋潤作用。津液就是汗液。以下所產生的疾病,都是由血的津液引起的。

《難經》中說:經脈中脈氣活動會產生疾病,因此「活動者」指的是氣,「所生的疾病」指的是血。邪氣在氣中,就會使氣活動;邪氣在血中,就會使血產生疾病。氣負責響應,血負責滋潤。氣流動不暢,說明氣先有問題;血運行不暢,滋潤不足,說明血後有問題。

故先為是動,後為所生也。滑注謂此脈字,非尺寸之脈,乃十二經隧之脈。每脈中輒有二病者,蓋以有在氣在血之分也。平又按:《靈樞》、《甲乙》津下有液字。注津汗袁刻作津液。)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手陽明經是腑陽脈,多為熱痛,故循經所生七種病也。

白話文:

因此,先出現的病因是運動,後出現的病狀是由運動而生。滑注說這個「脈」字,不是指尺寸脈,而是十二經脈。每條經脈中往往會有兩種疾病,是因為它們有「氣分」和「血分」之別。平又註解說:《靈樞》、《甲乙》中「津」字下面有「液」字。(袁刻本的「津汗」作「津液」。)眼睛發黃、口乾、鼻出血、喉嚨腫痛,肩膀和肘部疼痛,大拇指和食指疼痛、不能使用。(手陽明經是腑部的陽脈,多為熱性疼痛,因此沿著經脈形成七種疾病。

鼻孔引氣,故為鼽也,鼻形為鼽也。有說鼽是鼻病者,非也。)氣盛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是動所生之病,有盛有虛。盛者,此脈所過之處熱及腫也。)虛則寒慄不復。(陽虛陰並,故寒慄也。不復,不得復於平和也。)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白話文:

鼻孔引氣而導致氣血凝塞,所以稱為「鼽」。鼻子形狀像「鼽」,所以也稱為「鼽」。有些人認為鼽是鼻病,這是錯誤的。

氣血過剩時,脈絡經過的地方會發熱腫脹。(這是一種由運動引起的疾病,有盛有虛。盛者,就是脈絡經過的地方發熱和腫脹。)氣血虛弱時,就會出現寒顫而無法復原。(陽氣虛弱,陰氣過盛,所以寒顫。無法復原,是指無法恢復到平和的狀態。)對於這些疾病,盛者則瀉之,虛者則補之,熱者則疏通之,寒者則留住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則根據經絡取穴治療。盛者,人迎穴的脈搏比寸口脈大三倍;虛者,人迎穴的脈搏比寸口脈小。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平按:頞中下《靈樞》有旁納太陽之脈六字,《甲乙經》納作約。)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足陽明脈起於鼻,下行屬胃,通行胃之血氣,故曰胃足陽明脈也。手陽明經從手上挾鼻孔,到此而起,下行至於足指,名足陽明經。

白話文:

胃經(足陽明經)的脈絡,從鼻子的兩側開始,(編輯按:古籍《靈樞》記載「約納太陽之脈」,《甲乙經》中「納」寫作「約」)向下經過鼻孔外側,進入上排牙齒,再從牙齒中出來,經過嘴脣,到人中的位置,向下連接下巴,再沿著下顎後緣向下,從大迎穴出來,經過臉頰,上到耳前,經過客主人穴,再沿著髮際到額頭;它的分支從大迎穴前緣向下經過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向下進入橫膈,與胃相連,並且連絡脾髒。

十二經脈行處及穴名,備在《明堂經》具釋之也。客主人,即上開穴也。頞,阿葛反,鼻莖也。顱音盧。胃腑通氣入臟,故屬胃絡脾也。平按:頞顱,《靈樞》、《甲乙經》頞作額。註上開穴,本書《氣府》篇:客主人各一。楊注云:一名上關穴。《甲乙經》卷三第十一謂:上關,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開口有孔,手少陽足陽明之會。《素問·氣穴論》篇及《氣府論》王注均同。

白話文:

十二經脈的路線和穴道名稱,都詳細記錄在《明堂經》中。所謂的「客主人」穴,就是前面提到的上開穴。頞,讀音為「額」,是指鼻子的根部。

胃和腸的氣通過此處進入體內,所以此穴屬於胃經和絡於(連接到)肺經。

註解:關於「頞」和「幵」,《靈舒》和《甲乙經》中將「頞」寫作「額」。書中提到的「上開穴」,在本草的《氣府》篇中記載為「客主人,各一」。楊氏註解說:又名上關穴,位於耳前的上方,開口有孔,是手少陽經和足陽明經的交會之處。(《素問·氣穴論》篇以及《氣府論》中的王氏註解也是相同的說法)

則開字當系關字傳寫之誤。)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俠齊,入氣街中;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抵伏兔,(胃傳食入小腸處,名胃下口。此脈一道,從缺盆下乳內廉膚肉之中,下俠齊至氣銜中。前者一道,從缺盆屬胃。今從胃口下下行,與氣街中者合為一脈而下。

白話文:

這個「開」字可能是因為筆誤而寫錯了,應該是「關」字。

這條脈絡的直脈,從缺盆(在肚臍上)往下沿著乳房內側的皮肉,一直到氣街(在肚臍下)的中央;它的支脈,從胃口(在胃的下方)開始,沿著腹腔內部,一直到氣街中央與直脈會合,然後繼續往下沿著大腿內側,到達伏兔穴(在膝蓋窩)。(胃將食物傳入小腸的地方,稱為胃下口。這條脈絡有兩支,一支從缺盆沿著乳房內側的皮肉往下,到氣街中央。另一支從缺盆連接到胃。現在從胃口往下,與氣街中央的脈絡會合,形成一條脈絡往下。)

抵,至也,丁禮反。平按:俠齊《靈樞》作挾臍。《靈樞》、《甲乙經》髀下均有關字,菟均作兔。)下膝入臏中,(膝,脛頭也。臏,膝之端骨也,頻忍反。)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胻,古孟反。平按:下循胻外廉,袁刻脫此五字。胻《靈樞》作脛。)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白話文:

抵,到達的意思,丁禮發音。

平按:俠齊的《靈樞》寫作挾臍。《靈樞》、《甲乙經》中髀下都有相關字,菟均寫作兔。)

下膝進入臏骨中,(膝,脛骨上面。臏,膝蓋骨,頻忍發音。)向下沿著小腿外側,向下足跗,進入中指內側;(胻,古孟發音。平按:向下沿著小腿外側,袁刻缺少這五個字。胻《靈樞》寫作脛。)分支的,向下膝蓋三寸後分開,向下進入中指外側;分支的,從跗骨向上分開,進入大拇指之間,從拇指尖端出來。

(脈從氣街下行至足指間,凡有三道。平按:下膝三寸,膝字《靈樞》作廉。)是動則病洒洒振寒,(洒洒,惡寒皃,音洗,謂如水灑洗寒也。平按:洒洒《甲乙經》作悽悽然三字。)善伸數欠顏黑,(凡欠及多伸,或為陽上陰下,人之將臥,陰陽上下相引,故數欠。顏額,陽也。

白話文:

脈從氣海向下運行到腳趾之間,總共有三條路徑。(平按:膝蓋下方三寸,原典《靈樞》寫作「廉」。)這是筋脈活動時容易出現的疾病,會覺得身體抖動寒冷,(發抖,惡寒得冒疙瘩,唸作「ㄒ一ˇ」,形容像被水潑灑後感到寒冷。平按:原典《甲乙經》寫作「悽悽然」三字。)容易伸懶腰、打哈欠、臉色發黑。(凡是打哈欠及常伸懶腰,可能是因為陽氣上升、陰氣下降,人將要睡覺,陰陽上下相互拉扯,所以會一直打哈欠。額頭,屬於陽氣。)

黑,陰也。陰氣見額陽,病也。平按:伸《靈樞》作呻。)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至,甚也。陽明,土也。土惡木,故病甚惡木音也。陽明主肉,血盛,故惡火也。陽明厥喘悶,悶故惡人也。(平按:音《靈樞》作聲。)獨閉戶牖而處,(陰靜而暗,陽動而明,今陰氣加陽,故欲閉戶獨處也。

白話文:

黑色代表陰氣。陰氣出現在額頭和陽光中,那就是病了。(「平按」:伸)病重了,就會厭惡人與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忽然驚醒,心想要動,到極點,非常。陽明經絡屬土。土厭惡木,所以病重了就會厭惡木頭的聲音。陽明經絡主司肌肉,血氣旺盛,所以厭惡火。陽明經絡會喘悶,氣悶所以厭惡人。(「平按」:音)只關閉門窗待在裡面,(陰氣靜且暗,陽氣動且明,現在陰氣加入陽氣,所以想要關閉門窗獨自待在裡面。

平按:牖上《靈樞》、《甲乙經》有塞字。)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陽盛故也。)賁向腹脹,是為䯒厥。(向音鄉。謂陽氣賁聚虛滿為腹脹也。以陽盛於腳,故欲登高棄衣而走,名為䯒厥也。平按:向《靈樞》、《甲乙經》均作響。䯒《靈樞》作骭,今本《甲乙經》作臂,正統本《甲乙經》作骭。

白話文:

註解:牖上古籍《靈樞》和《甲乙經》中記載有「塞」字。

症狀嚴重時,患者會想要爬到高處唱歌,脫掉衣服奔跑,(這是因為陽氣太盛。)小腹脹大,叫做「䯒厥」。(「向」讀音同「鄉」。指陽氣聚集於小腹部位導致脹滿。由於陽氣盛於下半身,所以會想要爬高脫衣奔跑,這種情況稱為「䯒厥」。)

註解:在《靈樞》和《甲乙經》中,「向」都寫作「響」。而「䯒」在《靈樞》中寫作「骭」,現代《甲乙經》中寫作「臂」,而正統版本的《甲乙經》中寫作「骭」。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陽明主肉,血為肉液,故亦主血也。淫,過也,謂傷寒熱病,溫熱過甚而熱汗出也。平按:瘧《甲乙經》作瘈。)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衄,出血也。不言鼻衄而言鼽衄者,然鼻以引氣也,鼽鼻形也,鼻形之中出血也。胗,唇癢瘡,音緊。

白話文:

這些都是由於血生病引起的,表現為:狂熱、瘧疾、發熱過度、出汗、鼽衄(鼻出血)、口歪、脣部長瘡、頸部腫大、喉嚨發炎。

平按:胗《甲乙經》作緊。)腹外腫,膝臏腫痛,(陽明,一道行於腹外,一道行於腹內。腹內水穀行通,故少為腫;腹外衛氣數壅,故腹外多腫也。平按:腹外腫《靈樞》、《甲乙經》作大腹水腫。)循膺、乳、街、股、伏兔、䯒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上七處並是足陽明脈所過,故循上七處痛者,是陽明脈病也。

白話文:

平註:腎(《甲乙經》記載為緊)。腹部外部腫脹,膝蓋腫痛(陽明經脈,一條運行在腹部外部,一條運行在腹部內部。腹部內部有飲食流動,所以很少腫脹;腹部外部衛氣鬱結,所以腹部外部容易腫脹。平註:腹部外部腫脹,《靈樞》、《甲乙經》記載為大腹水腫)。沿著胸腔、乳房、股溝、股部、伏兔穴、腿外側、腳背上方,這些部位都會疼痛,中指無法活動。(上述七個部位都是足陽明經脈所經過的地方,所以這七個部位出現疼痛,說明陽明經脈有問題。)

股,髀內陰股也。足中指內外間,陽明脈支所至,故脈病中指不用也。平按:街上《靈樞》有氣字,《甲乙經》同。注七處痛,處字袁刻誤作虛。足中指,指字袁刻脫。)氣盛則身以前皆熱,(足陽明脈,唯行身前,故脈盛身前皆熱也。)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變。

白話文:

「股」是指大腿內側靠近陰部的地方。腳上中指的內外側之間,是足陽明脈的分支所經過的地方,因此脈絡病變時,中指就不能用了。平時按壓:街上流行的《靈樞》一書上有「氣」這個字,而《甲乙經》也一樣。註解:七處疼痛,「處」字在袁刻本中被誤寫為「虛」。腳上中指,「指」字在袁刻本中脫落。)如果氣盛,則身體前部都會發熱。(足陽明脈只行經身體前部,因此脈絡盛旺就會導致身體前部發熱。)如果胃部的氣過剩,就會消化食物、容易飢餓,尿液顏色也會改變。

(脈氣有餘身前,故身前皆熱;若有餘胃中,故善飢溺變也。平按:變《靈樞》、《甲乙經》均作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有餘,身前胃中有熱有飢;不足,身前胃中寒慄脹滿。陽氣有餘,陰氣不足,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今但舉一邊為例耳。)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白話文:

脈搏強盛時,身體前面(胸腹)會發熱;如果胃中氣旺盛,就會容易飢餓和尿頻。(註:古代醫書《靈樞》、《甲乙經》中「變」字皆作「黃」。)

脈搏虛弱時,身體前面(胸腹)會感到寒冷發抖;胃中寒冷則會腹脹滿悶。(氣旺則胸腹發熱飢餓;氣虛則胸腹寒慄脹滿。陽氣旺盛時,陰氣虛弱;陽氣虛弱時,陰氣旺盛。這裡只舉出一方的例子。)

出現這些疾病,氣旺盛的瀉掉它,氣虛的補益它;發熱的使它快點排出,寒冷的讓它留住;下陷的艾灸它。氣血不旺盛也不虛弱的,根據經脈來調理。

氣旺盛的人,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氣虛的人,人迎脈比寸口脈小。

脾足太陰之脈,(足太陰脈,起於足大趾端,上行屬脾,通行脾之血氣,故曰脾足太陰脈者也。)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核,胡革反。人足大趾本節後骨,名為核骨也。平按:核《靈樞》、《甲乙經》作核。)上內踝前廉,(十二經脈,皆行筋肉骨間;惟此足太陰經,上於內踝薄肉之處,脈得見者也。

白話文:

脾經(足太陰之脈):

足太陰之脈,起於腳大姆趾的末端,沿著腳趾內側的白色軟肉邊緣向上,經過腳背的核骨後,向上行至內踝前面的邊緣。

)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內踝直上名為內,外踝直上名為外,脛後腓腸名為腨。太陰從內踝上行八寸,當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行之。平按:腨《靈樞》作踹。脛《甲乙經》作胻。)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股屬脾絡胃,(膝內之股近膝名膝股,近陰處為陰股也。

白話文:

太陰經位於足內踝直上,沿著小腿後方的脛骨向上,與厥陰經在脛骨後方相交。

太陰經繼續往上沿著膝蓋內側股骨前緣,進入大腿後連接脾經,並與胃經相通。

平按:《靈樞》無循字。入股股字作腹,《甲乙經》同。)上鬲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舌下散脈,是脾脈也。)是動則病舌強,食則歐,胃脘痛,(脘,胃腑也,脘音管也。平按:《靈樞》、《甲乙經》舌下均有本字,歐作嘔。)腹脹善噫,得後出餘氣則快然如衰,(寒氣客胃,厥逆從下上散,散已復上出胃,故為噫也。谷入胃已,其氣上為營衛及膻中氣,後有下行與糟粕俱下者,名曰餘氣。

白話文:

平按:《靈樞》經文中沒有「循」這個字。把「股」字寫作「腹」,與《甲乙經》相同。)橫膈膜與咽喉相連,與舌根相連接,並分佈在舌頭下方;它的分支從胃部出來,再次連接橫膈膜,並注入心臟。(舌頭下方分佈的經脈是脾經。)這些經脈一旦發生病變,就會導致舌頭僵硬、進食困難、胃脘疼痛、腹脹多噫氣等症狀。等到後出的餘氣排出後,就會感到像疲勞時一樣舒適。

(寒氣侵入胃部,導致氣血逆亂,從下向上運行。氣血散開後,又重新上升而出,所以出現噫氣的症狀。食物進入胃部後,其氣血上升,化為營衛之氣和膻中之氣。還有部分氣血會下行,與糟粕一起排出,這部分氣血稱為餘氣。)

餘氣不與糟粕俱下,壅而為脹,今得之泄之,故快然腹減也。平按:出餘二字《靈樞》、《甲乙經》均作與。《甲乙經》如衰作而衰。)身體皆重。(身及四肢,皆是足太陰脈行胃氣營之。若脾病,脈即不營,故皆重也。)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脾所生病,太陰脈行至舌下,故舌本痛也。

白話文:

殘餘的氣體沒有隨著糟粕一起排出,積聚起來導致腹脹,現在通過通泄治療,所以會感到腹痛明顯減輕。

全身都感覺沉重。(包括身體和四肢,這些地方的胃氣運行與營衛與足太陰脈相關。如果脾臟生病,脈氣就會停止營運,所以全身都感覺沉重。)

這是主因脾臟疾病引起的,舌頭根部疼痛。(脾臟生病,太陰脈會運轉到舌頭下方,所以舌頭根部會疼痛。)

)體不能動搖,(脾不營也。)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脾脈注心中,故脾生病,煩心、心急痛也。平按:痛《甲乙經》作寒瘧。)溏、瘕、泄,(溏,食消,利也。瘕,食不消,瘕而為積病也。泄,食不消,飧泄也。)水閉,(脾所生病,不營膀胱,故小便不利也。)黃癉,不能臥,強欠,(內熱身黃病也。

白話文:

(身體)不能動彈,(是因)牌不運行所致。吃不下飯,心中煩亂,心下急痛,(是因)牌脈阻塞,所以牌生病了,導致心煩、心急痛。腹中排便稀爛,有積塊,腹中虛軟,(稀爛是因爲)食化,利水。有積塊是因爲)食物不化,累積成疾病。腹中虛軟是因爲)食物不化而腹中虛軟。小便不利,(是因)牌生病,不管理膀,所以小便不利。全身發黃消瘦,不能睡覺,老是強打噴,(是)內熱身黃病。

脾胃中熱,故不得臥也。將欠不得欠,名曰強欠。平按:《靈樞》、《甲乙經》癉均作疸,欠均作立。不能臥《甲乙經》作不能食唇青。)股膝內腫厥,大指不用。(或痹不仁,不能用也。平按:內腫厥《甲乙經》作內腫痛厥。大指上《靈樞》、《甲乙經》均有足字。)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白話文:

因為脾胃中有熱,所以睡不著。想睡卻睡不著,稱為強欠。

根據《靈樞》和《甲乙經》的記載,癉(癉病)應該是疸(黃疸),欠(欠伸)應該是立(站立)。《甲乙經》中提到的不能臥,是指無法進食,嘴脣發青。

股部和膝蓋內側腫脹,大拇指無法使用。(或者是指痺痛無知覺,無法使用。)

對於這些疾病,如果症狀嚴重,就瀉之;如果身體虛弱,就補之;如果體內有熱,就清之;如果體內有寒,就留之;如果臟腑下垂,就灸之。如果症狀不嚴重也不虛弱,就根據經絡取穴治療。

如果症狀嚴重,則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如果身體虛弱,則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鬲絡小腸;(十二經脈之中,餘十一經脈及手太陽經,皆起於別處,來入臟腑。此少陰經起自心中,何以然者?以其心神是五神之主,能自生脈,不因余處生脈來入,故自出經也。肺下懸心之系,名曰心系。余經起於余處,來屬臟腑。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的脈絡,起始於心臟,連接到心包經,再往下經過膈肌,連接小腸。

(在十二經脈中,其餘十一條經脈以及手太陽經,都是從其他部位起源,然後進入臟腑。而少陰心經卻是從心臟自己發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心神主掌五神,能夠自行產生脈絡,不需要從其他地方產生脈絡再連接過來,所以它可以直接從心臟發出。)

心臟下方懸吊著一個連繫結構,叫做心包經。其他經絡起源於其他部位,再連接到臟腑。

此經起自心中,還屬心系,由是心神最為長也。問曰:《九卷》心有二經:謂手少陰,心主。手少陰經不得有輸。手少陰外經受病,亦有療處。其內心臟不得受邪,受邪即死。又《九卷·本輸》之中,手少陰經及輸並皆不言。今此《十二經脈》及《明堂流注》,少陰經脈及輸皆有,若為通精?答曰:經言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客。客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即死。

白話文:

這個經絡起於心臟,還屬於心臟系統。因此,心神是最長壽的。有人問:《九卷》中說心有兩條經絡:手少陰經和心主經。手少陰經沒有輸穴。手少陰經的外經受到疾病侵襲,也有治療方法。其內臟心臟不能受到邪氣侵襲,一旦受邪氣侵襲就會死亡。另外,《九卷·本輸》中,沒有提到手少陰經及其輸穴。現在的《十二經脈》和《明堂流注》中,都有提到手少陰經絡及其輸穴,怎麼理解?回答說:經書中所說的心臟,是五臟六腑的大主宰,精神的居所,其臟器堅固,邪氣不能侵襲。邪氣侵襲就會損傷心臟,心臟受損就會失去神識,失去神識就會死亡。

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心主脈也。故有脈不得有輸也。手少陰外經有病者,可療之於手掌兌骨之端。又恐經脈受邪傷臟,故《本輸》之中,輸並手少陰經亦復去之。今此《十二經脈》手少陰經是動所生皆有諸病,俱言盛衰並行補瀉及《明堂流注》具有五輸者,以其心臟不得多受外邪,其於飲食湯藥,內資心臟,有損有益,不可無也。故好食好藥資心,心即調適;若惡食惡藥資心,心即為病。

白話文:

所以所有對心臟有害的邪氣,都存在於心臟的外包膜裡。外包膜是心臟的主脈,因此脈絡不能被堵塞。手少陰經的外經有病,可以治療手掌兌骨的末端。另外,擔心經脈被邪氣傷害而傷及臟腑,因此在《本輸》中,手少陰經的輸穴也一併去除。現在這個《十二經脈》手少陰經中所引發的疾病,不管盛衰,都應同時進行補瀉。而《明堂流注》中有五個輸穴,這是因為心臟不能承受太多的外邪。在飲食和藥物方面,對心臟有益或有害,都不可忽視。因此,喜歡吃好東西和好藥來滋補心臟,心臟就會調適正常;如果討厭吃好東西和好藥來滋補心臟,心臟就會生病。

是以心不受邪者,不可受邪也。言手少陰是動所生致病及《明堂》有五輸療者,據受內資受外邪也。言手少陰是受邪,故有病也。平按:注若為通精,精字原校作釋。又注是動所生,生字袁刻誤作致。及明堂,及字袁刻作又。)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筋骨血氣四種之精與脈合為目系,心脈繫於目系,故心病閉目也。

白話文:

因此,心不受邪,就無法生病。手少陰經是動脈,動脈生出疾病,《明堂》有五輸穴道的治療方法,原因是內外邪氣入侵所致。手少陰經受了邪氣,所以會生病。

更正:註解中「通精」應為「通釋」。另,註解中「是動所生」的「生」字,袁刻本誤作「致」。「及明堂」中的「及」字,袁刻本誤作「又」。

心繫從心臟延伸出來,經過咽喉,連接眼睛。筋骨血氣四種精氣與脈絡結合成為眼睛的脈絡系統,心脈與眼睛的脈絡系統相連,因此心臟生病時,眼睛會閉上。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上出掖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其小指掌後尖骨,謂之兌骨也。平按:上出掖下《靈樞》作下出腋下。掖《靈樞》、《甲乙經》均作腋,下同,不再舉。下肘內《甲乙經》作下肘中內廉。兌《靈樞》作銳,下同。

白話文:

其中直行的經絡,從心臟的系統返回上行至肺部,從腋窩下方出來,向下沿著大腿內側後緣,通過心包經的後面,向下到肘內側,沿著手臂內側後緣,到達手掌後側銳骨的頂端(小指手掌後側突出的尖骨,稱為銳骨)。

)入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掌外將側,名曰外廉;次掌內將側,名內廉也。平按:《靈樞》、《甲乙經》廉上有後字。)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為臂厥。(心經病,心而多熱,故渴而欲飲。其脈循臂,故是動為臂厥之病也。平按:《靈樞》、《甲乙經》為上有是字。

白話文:

(針尖)刺入手掌內側的稜線,沿著小指內側刺到它的指尖。(手掌外側的稜線,叫做外廉;緊鄰手掌內側的稜線,叫做內廉。平按:《靈樞》、《甲乙經》中的「廉」字上有一個「後」字。)這樣做,就會導致咽喉乾澀、心痛,口渴想喝水,變成手臂厥症。(這是因為心經有病,心火過旺,所以口渴想喝水。其經脈沿著手臂,所以這樣做,就會得手臂厥症的病。平按:《靈樞》、《甲乙經》中的「為」字上有一個「是」字。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也。(其脈上掖近脅,故脅痛也。臑臂內後廉,脈行之處,痛及厥也。厥,氣失逆也。平按:脅痛《甲乙經》作脅滿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白話文:

這是心臟病。症狀有眼睛發黃、肋骨下面疼痛、大腿後側麻木冷痛、手掌發熱疼痛。(脈搏到肋骨下面,所以肋骨下面疼痛。大腿後側是脈搏經過的地方,所以會痛到麻木。麻木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平按:肋骨下面疼痛,《甲乙經》中寫作肋骨下面脹痛。)對於這些疾病,如果是熱盛型,就瀉熱;如果是虛證型,就補虛;如果是熱證,就用鍼灸治療;如果是寒證,就留針治療;如果是陷下證,就用艾灸治療。如果不是熱盛或虛證,就根據經絡來治療。熱盛時,寸口的脈搏會比人迎脈大一倍;虛證時,寸口的脈搏會比人迎脈小。

小腸手太陽之脈,(手太陽脈起於手指,上行入缺盆,下屬小腸,通小腸血氣,故曰小腸手太陽脈也。)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捥,出踝中,(人之垂手,大指著身之側,名手內側;小指之後,名手外側。足脛骨與足捥骨相屬之處,著脛骨端內外高骨,名曰內外踝;手之臂骨之端,內外高骨,亦名為踝也。手太陽脈貫踝也。

白話文:

小腸是手太陽經的經脈。(手太陽經從手指開始,沿著手的外側向上,深入缺盆,再向下連接到小腸,溝通小腸的血氣,因此稱為小腸手太陽經。)它從小指的末端開始,沿著手的外部向上,穿過手上的踝骨。

平按:捥《靈樞》、《甲乙經》作腕,考腕與捥通。)直上循臂下骨下廉,(臂有二骨:垂手之時,內箱前骨名為上骨,外箱後骨名為下骨。手太陽脈行下骨下將側之際,故曰下廉也。平按:《靈樞》骨上無下字,《甲乙經》同。)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手陽明上臑外前廉,手少陽循臑外,此手太陽循臑外後廉。手三陰脈行於臑內,手三陽脈行於臑外,此為異也。

白話文:

按:根據《靈樞》和《甲乙經》的記載,手太陽經在腕部。考證發現,「腕」和「捥」的意思相同。

手太陽經沿著手臂下骨的下緣直向上行。(手臂上有兩根骨頭:垂手時,內側在前方的骨頭叫上骨,外側在後方的骨頭叫下骨。手太陽經行在下骨下緣的靠近一側,所以稱為「下廉」。)

手太陽經出肘關節內側兩骨之間,經過上臂外側後緣向上行。(手陽明經循上臂外側前緣,手少陽經循上臂外側,而手太陽經則循上臂外側後緣。手三陰經走行於上臂內側,手三陽經走行於上臂外側,這是不同的。)

平按:《靈樞》兩骨作兩筋。)出肩解,(肩臂二骨相接之處,名為肩解。)繞肩甲,交肩上,入缺盆,(肩,兩肩也。甲,兩甲也。兩箱之脈,各於兩箱繞肩甲已,會於大椎,還入缺盆,此為正也。有說兩箱脈來交大椎上,會大椎穴以為交者,經不言交,不可用也。平按:甲《靈樞》作胛,《甲乙經》同。

白話文:

說明:《靈樞》說,兩根骨頭產生兩條經脈。

經脈從肩部出來,繞過肩胛骨,交叉在肩上,進入缺盆(即頸後)。(兩肩指左右兩肩。甲指左右兩塊肩胛骨。兩條經脈從各自的肩胛骨繞過去後,在「大椎」穴會合,再進入缺盆,這是正常的路徑。有人說兩條經脈在「大椎」穴上方交會,然後會合「大椎」穴,但經文沒有提到交會,不能採用這種說法。)

說明:甲在《靈樞》中寫作「胛」,《甲乙經》也作「胛」。

缺盆下《甲乙經》有向腋下三字。)絡心,循咽下鬲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兌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脈絡心,循咽而下,抵著胃下,屬於小腸。上至顴䪼,旁抵鼻孔,至目內眥。目眥有三:目之內角為內眥,外角為兌眥,崖上為上眥也。

白話文:

《甲乙經》中的「缺盆」穴上,有「向腋下」三字。絡脈從心出,沿咽喉而下,抵達胃部,屬於小腸;它的支脈從缺盆穴向上,沿頸部到面頰,到達眼睛的外眼角,再轉入耳中;另一支脈分別從面頰上,沿顴骨到鼻子,到達眼睛的內眼角。(絡脈從心出,沿咽喉而下,抵達胃部,屬於小腸。向上至顴骨,向旁抵達鼻孔,到達眼睛的內眼角。(眼睛有三個眼角:眼睛的內角為內眼角,外角為外眼角,外側上方為上眼角。)

平按:兌《靈樞》、《甲乙經》均作銳。下其支者,支字正統《甲乙經》作直。內眥下《靈樞》、《甲乙經》均有斜絡於顴四字。注有三,三字袁刻誤作二。)是動則病嗌痛頜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臂臑痛若折者也。平按:頜《靈樞》、《甲乙經》均作頷。)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白話文:

考證:兌字在《靈樞》、《甲乙經》中都寫作「銳」。「下其支者」中的「支」字,在正統的《甲乙經》中寫作「直」。「內眥下」一詞在《靈樞》、《甲乙經》中都有「斜絡於顴」四個字。(注釋有三,其中「三」字是袁刻本的誤寫,應為「二」。)

症狀:

動則導致喉嚨痛和下巴腫脹,無法回顧,肩膀像被拔掉了一樣,肌肉像被折斷了一樣。(手臂肌肉疼痛如折斷。考證:下巴在《靈樞》、《甲乙經》中都寫作「頷」。)

病因:

主要是液體所致的疾病,症狀包括耳聾、眼睛發黃、臉頰腫脹、頸部、下巴、肩膀、肌肉、肘部和手臂外後側疼痛。

(兩大骨相接之處,有穀精汁,補益腦髓,皮膚潤澤,謂之為液,手太陽主之。邪氣病液,遂循脈生諸病也。)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白話文:

在兩個骨骼相連接的地方,有精華物質滋養腦髓,使皮膚水潤有光澤,這叫做津液,由手太陽經主管。邪氣侵犯津液,就會沿著經脈引發各種疾病。

對於這些疾病,如果是實證,就要瀉去過剩的邪氣;如果是虛證,就要補益不足的正氣;如果是熱證,就要清熱解毒;如果是寒證,就要溫陽散寒;如果是脫肛下垂,就要用艾灸治療。如果不是過剩也不是不足,就根據經絡來診治。

對於實證,人迎穴的脈象會比寸口脈跳動更大更強;對於虛證,人迎穴的脈象會比寸口脈跳動更弱更細。

膀胱足太陽之脈,(足太陽脈,起目內眥,上頭下項挾脊屬膀胱,通膀胱血氣,故曰膀胱足太陽脈也。)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顛上;其支者,從顛至耳上角;其直者,從顛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貫臋,入膕中;(顛,頂也。頂上有骨空,太陽入骨空絡腦還出也。

白話文:

膀胱經是足太陽經脈。足太陽經脈起始於眼睛內角,向上經過額頭到頭頂,再沿著脊椎兩側下行到膀胱。這條經脈通暢膀胱的血氣,所以稱之為膀胱足太陽經脈。

它起始於眼睛內角,向上經過額頭,交會於頭頂。其中一條分支,從頭頂到耳角。另一條分支,從頭頂 وارد腦部,再出來,分出一條分支沿著脖子兩側,沿著脊椎內側下行到腰部,進入脊柱,與腎臟相連,最後到達膀胱。

它的另一條分支,從腰部向下貫穿臀部,進入膕窩。

髆音博。臋音屯,尻之厚肉也。平按:《靈樞》、《甲乙經》顛均作巔。貫臋上《靈樞》有挾脊二字,《甲乙經》有會於後陰四字。)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胂,過髆樞,(胂,挾脊肉也,似真反。髀樞,謂髀骨尻骨相抵相入轉動處也。平按:支正統本《甲乙經》作直。

白話文:

現代中文:

《救傷總會》:"呼,喘氣、喘氣、喘氣、喘氣、喘氣,(呼氣、呼氣) 上下左右快快快(呼氣,呼氣)肩肩背背夾緊緊(呼氣,呼氣)腰腰腿腿緊緊緊(呼氣,呼氣)"

髆《甲乙經》作膊。胂《靈樞》、《甲乙經》均作胛,《甲乙經》注云。一作髖。胂下《靈樞》、《甲乙經》均有挾脊內三字。又注髀骨髀字、相抵相字,袁刻均脫。)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京骨,謂外踝下近前高骨也。京,高大也。

白話文:

《甲乙經》中把「胂」寫作「膊」。《靈樞》和《甲乙經》中都把「胂」寫作「胛」,《甲乙經》的註釋說它還寫作「髖」。「胂」的下面,《靈樞》和《甲乙經》都有「挾脊內」三個字。另外,「髀骨」的「髀」字、「相抵相」的「相」字,在袁刻本中都脫落了。經絡沿著大腿的外後側緣向下,連接膝窩的中央,然後貫穿小腿,從外側腳踝後方出來,沿著外踝下靠近前側的高骨至小指的外側。(京骨就是外側腳踝下靠近前側的高骨。京,指高大。)

平按:後廉上《靈樞》有從字;腨作踹,《甲乙經》同。)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膕腨之病者,皆是太陽行踝之後,為厥失逆病也。結,謂束縛也。平按:《甲乙經》脊下無痛字,折下無髀字。回《靈樞》作曲,《甲乙經》同。

白話文:

註解:註解見後的《靈樞》。腨作踹,《甲乙經》也相同。

這是說,動起來就患上眩暈、頭痛,好像眼睛脫出,脖子好像被拔起來一樣,脊椎疼痛腰好像折斷,大腿無法向後轉,小腿後部就像綁住,小腿前方肌肉好像被撕裂,這就是踝厥病。(小腿後部和小腿前方肌肉的病狀,都是太陽經行踝後,患上厥逆的疾病。結,是指束縛。註解:根據《甲乙經》,脊椎下面沒有「痛」字,「折」字下面沒有「大腿」字,而《靈樞》將「回」字寫作「曲」,《甲乙經》也相同。)

注為上別本有所字。)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顛疾,頭亞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足太陽水,生木筋也,故足太陽脈主筋者也。所以邪傷於筋,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也。平按:顛《靈樞》作巔。亞《靈樞》作瀁,注音信,頂門也,《甲乙經》作囟,音同,疑是古囟字之誤。

白話文:

(注:在上一個版本中沒有「有所」字。)主要由筋所引發的疾病包括:痔瘡、瘧疾、狂躁、癲癇、頭頂疼痛、頸項疼痛、眼睛發黃、流淚、鼻子出血、頸部、背部、腰部、臀部、小腿、腳部疼痛、小指無法使用。(足太陽水,生長木屬的筋,因此足太陽脈主管筋道。因此,邪氣傷害筋道,加上暴飲暴食,筋脈橫向擴張,腸道扭曲形成痔瘡。)更正:癲,《靈樞》寫作巔;瀁,《靈樞》寫作信,是指頭頂;《甲乙經》寫作囟,讀音相同,懷疑是古文字囟字的誤寫。

項痛《甲乙經》作項頸間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白話文:

脖子疼(《甲乙經》記載為頸項之間疼痛)。對於這些病症,過盛時就瀉除,不足時就補充,發熱時就驅散,寒冷時就溫暖,陷下時就灸治,不盛不虛時,就按經絡治療。過盛時,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大一倍,不足時,人迎脈反而會比寸口脈小。

腎足少陰之脈,(足少陰脈,上行屬腎,通行腎之血氣,故曰腎足少陰脈也。)起於小指之下,邪趣足心,出於然骨之下,(足太陽腑脈至足小指而窮,足少陰臟脈從小指而起,是相接也。然骨,在內踝下近前起骨是也。平按:趣《靈樞》作走。)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少陰脈行至內踝之後,別分一道入足跟中也。

白話文:

腎經(膽經),它的脈絡起於小指下方,沿著足心內側前行,從腳踝骨下方出來,沿著內踝後方走,再分出一支進入腳後跟。

平按:注足跟二字袁刻誤作骨陷二字。)以上腨內,出膕內廉,貫脊屬腎絡膀胱;(貫脊,謂兩箱二脈,皆貫脊骨而上,各屬一腎,共絡膀胱。平按:《甲乙經》膕下有中字。)其直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直貫肝鬲而過稱貫,即舌下兩旁脈是也。平按:舌本下《甲乙經》注云:一本云:從橫骨,中挾臍,循腹裡上行而入肺。

白話文:

註解說:「足跟」兩個字,袁刻本誤寫成「骨陷」。

以上這些經脈,從膝蓋內側出來,沿著脊椎骨連接到腎臟,並與膀胱相連。(「貫脊」指的是左右兩條經脈都穿過脊椎骨向上,分別連接到左右兩個腎臟,並共同與膀胱相連。註解說:《甲乙經》中提到膝蓋下方有一個「中」字。)

其中直行的那條經脈,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進入肺臟,沿著喉嚨,靠近舌根。(「直貫肝鬲而過」指的是直直地穿過肝臟,也就是舌頭下方兩側的經脈。註解說:舌根下,《甲乙經》上寫著:「有一種說法是:從橫骨開始,經過肚臍,沿著腹部內側向上走,進入肺臟。」)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從肺下行,循心系絡於心,注胸中也。)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少陰脈病,陰氣有餘,不能消食,故飢不能食也。以陰氣盛,面黑如地色也。平按:面黑如地色《靈樞》作面如漆柴,《甲乙經》作面黑如炭色。)咳唾則有血,喝喝如喘,(唾為腎液,少陰入肺,故少陰病熱,咳而唾血。

白話文:

(動脈)其支脈,從肺部出來,連接心臟,注入胸中。(從肺部向下運行,沿著心臟脈絡連接於心臟,注入胸中。)這種情況如果脈絡通暢無阻,則不會生病;如果脈絡阻塞不通,就會得飢餓病,不想吃東西,臉色黑得像土地一樣。(少陰脈脈絡不通,陰氣過剩,食物不能消化,所以飢餓不想吃東西。由於陰氣旺盛,臉色黑得像土地一樣。注:面黑如土地一樣,《靈樞》中寫作面如漆柴,《甲乙經》中寫作面黑如炭色。)咳嗽吐痰時帶血,聲音嘶啞猶如喘鳴。(唾液是腎臟中的津液,少陰脈進入肺部,所以少陰脈脈絡阻塞不通,肺熱,咳嗽時會帶血。

雖唾喉中不盡,故呼吸有聲,又如喘也。喝,呼葛反。平按:咳《甲乙經》作咳,如喘作而喘。)坐而欲起,起目𥇀𥇀,如無所見,(少陰貫肝,肝脈系目,今少陰病,從坐而起,上引於目,目精氣散,故𥇀𥇀無所見也。莫郎反。平按:起字《靈樞》、《甲乙經》不重,𥇀𥇀作𥉂𥉂。

白話文:

雖然喉嚨的唾液不斷湧出,但是呼吸卻有聲音,又好像喘氣一樣。注音:喝,發音同「葛」。平注:咳嗽,《甲乙經》記載為「咳」,「而喘」則寫作「而喘」。坐著想要起身時,眼睛眨巴眨巴的,好像什麼都看不見。(這是因為少陰經貫通肝經,肝脈與眼睛相連,現在少陰經病變,從坐著起身時,上引至眼睛,眼睛的精氣散失,所以眨巴眨巴的什麼都看不見。注音:莫,發音同「郎」。平注:《靈樞》和《甲乙經》中「起」字不重複,「眨巴眨巴」寫作「眨巴眨巴」。

)心如懸病飢狀,(足少陰病,則手少陰之氣不足,故心如懸飢狀也。平按:病《靈樞》、《甲乙經》作若。)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腎主恐懼,足少陰脈氣不足,故喜恐,心怵惕。前之病,是骨厥所為,厥謂骨精失逆。惕,恥激反,謂懼也。平按:氣不足至捕之,《甲乙經》無此十四字。

白話文:

古文:

(足少陰病,則手少陰之氣不足,故心如懸飢狀也。平按:病《靈樞》、《甲乙經》作若。)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腎(足少陰)有病時,手厥陰(心包)的氣就會不足,所以心會有懸著、飢餓的感覺。注:靈樞經和甲乙經中把「病」寫作「若」。)氣不足時,就會容易感到恐懼,心也會像將要被抓捕的人一樣,驚慌顫慄,這種情況稱為骨厥。(腎主恐懼,腎(足少陰)經的氣不足,就會容易恐懼,心也感到害怕。前面所說的症狀,就是骨厥導致的。厥是指骨髓精氣逆亂。惕,恥激反,指恐懼。)注:甲乙經中從「氣不足」到「抓捕」這段文字沒有這十四個字。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癉腸澼,(熱成為癉,謂腎臟內熱發黃,故曰黃癉也。腎主下焦,少陰為病,下焦大腸不和,故為腸澼也。平按:癉《靈樞》、《甲乙經》作疸。)脊股內後廉痛,委厥嗜臥,(津液不通,則筋弛好臥也。平按:委《靈樞》、《甲乙經》均作痿。

白話文:

(這種病)主要是腎臟疾病引起的,症狀包括: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呼吸困難、咽喉乾痛、心煩心痛、黃疸腹瀉(熱毒導致黃疸,所以稱為黃疸;腎臟主管下焦,少陰經受損,下焦的大腸就會失調,因此出現腹瀉。平注:古文中「癉」字,根據《靈樞》和《甲乙經》,應為「疸」)。脊椎和臀部後側疼痛、萎靡嗜睡(體液不通暢,導致筋骨鬆弛嗜睡。平注:古文中「委」字,根據《靈樞》和《甲乙經》,應為「痿」)。

)足下熱而痛。(少陰虛則熱並,故足下熱痛也。平按:而痛下《甲乙經》有「灸則強食生肉,緩帶被髮,大杖重履而步」十六字,本書及《靈樞》均在後。)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灸則強食生食,(不盛不虛以經取者,亦以經取灸也。

白話文:

(腳底)發熱而疼痛。(由於少陰虛弱,導致熱量聚集,因此腳底會發熱疼痛。平註:而痛的後面,在《甲乙經》有「灸則強食生肉,緩帶披頭散髮,大杖(柺杖)重履而步」16 個字。本書和《靈樞》都將這 16 個字放在後面。)對於這些疾病,發作時就瀉出熱氣,虛弱時就補充元氣,發熱時就趕緊治療,寒冷時就留住熱氣,下陷時就用灸法,非盛非虛時,就用針灸。灸法會讓人強迫自己大量進食,(原本非盛非虛時用針灸,也可以針灸後再灸。)

故療腎所生之病亦有五法:自火化以降,並食熟肉,生肉令人熱中,人多不欲食之,腎有虛風冷病,故強令人生食豕肉,溫腎補虛,腳腰輕健,人有患腳風氣,食生豬肉得愈者眾,故灸腎病,須食助之,一也。)緩帶,(帶若急則腎氣不適,故須緩帶,令腰腎通暢,火氣宣行,二也。

白話文:

因此,治療腎臟所引起的疾病也有五種方法:從「火化」到「以降」,都搭配食用熟肉。生肉會讓人體過熱,而且大多數人都會不願意食用。腎臟有虛寒症狀的患者,因此強制食用豬肉來溫補腎臟,補充虛寒,讓腿腳腰部變得輕盈有力。有許多患有腳氣的人食用生豬肉後康復。因此,用艾灸治療腎臟疾病時,需要食用食物來輔助,這是第一種方法。

放鬆腰帶。(腰帶過緊會使腎氣無法舒展,因此需要放鬆腰帶,讓腰部和腎臟通暢,氣血運行順暢,這是第二種方法。

)被髮,(足太陽脈,從頂下腰至腳,今灸腎病,須開頂被髮,陽氣上通,火氣宣流,三也。平按:注從頂,頂字袁刻作項。開頂,頂字袁刻脫。)大杖,(足太陽脈,循於肩髆,下絡於腎,今療腎病,可策大杖而行,牽引肩髆,火氣通流,四也。)重履而步。

白話文:

  1. 散開頭髮:足太陽經從頭頂下來經過腰到腳。現在灸治腎病,需要散開頭頂的頭髮,讓陽氣上行通達,火氣宣發流通,這是第三個原因。注:從頭頂,頭頂二字在袁氏刻本中作頸項。散開頭頂,袁氏刻本中缺「頂」字。

  2. 用大棍杖:足太陽經循行於肩頸,下行聯繫於腎。現在治療腎病,可以用大棍杖行走,牽引肩頸,火氣通達流通,這是第四個原因。

  3. 穿上厚重的鞋子行走。

(燃磁石療腎氣,重履引腰腳,故為履重者,可用磁石分著履中,上弛其帶令重,履之而行,以為輕者,可漸加之令重,用助火氣,若得病愈,宜漸去之,此為古之療腎要法,五也。)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白話文:

(使用磁石來治療腎氣,加重腳步有助於腰腳,所以腳步沉重的人,可以使用磁石分開放進鞋底,把鞋帶放鬆一點讓鞋變重。穿上鞋子走路,一開始覺得輕,可以逐漸增加重量來幫助腎氣。如果病情好轉,就應該逐漸減少重量。這是古代治療腎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身體強壯的人,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身體虛弱的人,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

心主手厥陰心包之脈,(心神為五臟六腑之主,故曰心主。厥陰之脈,行至於足,名足厥陰;行至於手,名手厥陰。以陰氣交盡,故曰厥陰。心外有脂,包裹其心,名曰心包。脈起胸中,入此包中,名手厥陰。故心有兩經也;心中起者,名手少陰;屬於心包,名手厥陰。有脈別行,無別臟形,三焦有氣有脈,亦無別形,故手厥陰與手少陽以為表裡也。

白話文:

心臟主導手臂上的手厥陰心包經脈,(心靈為五臟六腑之主,所以說心臟主導。手厥陰經脈,循行到腳上,叫做足厥陰經;循行到手臂,叫做手厥陰經。因為陰氣運行到盡頭,所以稱作厥陰。心臟外面有一層脂肪,包裹著心臟,叫做心包。手厥陰經脈從胸部開始,進入這個心包中。所以心臟有兩條經脈;從心臟開始的那條,叫做手少陰經;從心包開始的那條,叫做手厥陰經。有些經脈獨自循行,沒有特定的形狀,三焦有氣有脈,也沒有特定的形狀。所以手厥陰經與手少陽經互相表裡。

平按:心包下《靈樞》有絡字。《甲乙經》無心包二字。)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歷絡三焦;(自有經歷而不絡著,手厥陰既是心臟之腑,三焦腑合,故屬心包,經歷三焦,仍絡著也。三焦雖復無形,有氣故得絡也。)其支者,循胸出脅,下掖三寸,上抵掖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循胸出脅之處,當掖下三寸,然後上行,抵掖下方,下循臂也。

白話文:

說明:在《靈樞》中「心包絡」寫作「絡」。《甲乙經》中沒有「心包」二字。

這條經絡起始於胸中,屬於心包絡,向下通過三焦的縫隙。(這條經絡本身有縫隙,但並不絡著。手厥陰是心臟的腑,三焦是腑之合,所以屬於心包絡,通過三焦後,仍然與三焦交絡。雖然三焦無形,但有氣,所以可以絡著。)

它的別支,循著胸部外出腋窩,在腋下三寸以下,向上抵達腋下,向下循著手臂內側,行於太陰和少陰之間,進入肘中,向下沿著手臂行於兩筋之間,進入掌中,循著中指長到指尖;

它的另一別支,從掌中分出,循著小指的次指,長到指尖。

從胸出腋窩的地方,大約在腋下三寸,然後向上行,抵達腋窩下方,再向下循著手臂。

太陰少陰既在前後,故心主厥陰行中間也。平按:循中指上《甲乙經》無入掌中三字。)是動則病手熱肘攣掖腫,甚則胸中滿,心澹澹大動,面赤目黃。(澹,徒濫反,水搖,又動也。平按:《靈樞》、《甲乙經》手熱均作手心熱,肘攣均作臂肘攣急,胸中滿均作胸脅支滿,心澹澹均作心中憺憺,目黃下均有喜笑不休四字。大動趙府本《靈樞》作火動。

白話文:

太陰經和少陰經位於人體的前後,因此心經循行於中間。

當心經氣血運行失常時,會引起手心發熱、肘部攣縮、腋窩腫脹。嚴重時,還會出現胸部裡頭脹滿,心悸氣短,面色發紅,眼睛發黃的症狀。(澹:水搖晃的意思,也表示動。)

)是心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心包既病,故令煩心心痛。平按:心主,心字《靈樞》、《甲乙經》無。)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白話文:

(這)是心經主脈發生病變的症狀,表現為心煩、心痛、手掌發熱。(心包有病,所以導致心煩心痛。注:心主,心字《靈樞》、《甲乙經》中沒有。)對於這些疾病,脈象盛大的,就瀉血治療;脈象虛弱的,就補益治療;脈象熱盛的,就用瀉熱的藥物治療;脈象寒盛的,就用溫熱的藥物治療;脈象沉陷的,就用灸法治療;脈象不盛不虛的,就根據經脈循行取穴位治療。脈象盛大的,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脈象虛弱的,寸口脈比人迎脈小。

三焦手少陽之脈,(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理在膻中。中焦在胃中口,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理在臍旁。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其理在臍下一寸。上焦之氣如雲霧在天,中焦之氣如漚雨在空,下焦之氣如溝瀆流地也。

白話文:

三焦經絡屬於手少陽經,由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組成。

上焦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上方,作用是主導體內,從不出現在體表,其氣機流通的關鍵部位在胸部正中。

中焦位於胃和橫膈膜之間,作用是消化食物,其氣機流通的關鍵部位在肚臍兩側。

下焦位於肚臍下方,膀胱上方,作用是分清濁,主導排出而不能吸收,其氣機流通的關鍵部位在肚臍下方一寸處。

上焦的氣息就像天上的雲霧,中焦的氣息就像空氣中的水蒸氣,下焦的氣息就像地上的溝渠。

手少陽脈是三焦經隧,通行三焦之血氣,故曰三焦手少陽脈也。)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上肩交足少陽,行出足少陽之後,方入缺盆也。平按:手表下《靈樞》、《甲乙經》均有腕字。

白話文:

手少陽經是三焦經的循行路線,運行三焦的氣血,因此稱為三焦手少陽經。

它起於小指和無名指之間,向上沿著手掌伸出於臂部兩塊骨頭之間,向上貫穿肘部,沿著上臂外側向上行至肩部,然後交叉經過足少陽經之後,進入缺盆穴。(到達肩部時交叉足少陽經,行出足少陽經之後才進入缺盆穴。注意:手掌下,《靈樞》和《甲乙經》中都有「腕」字。)

)布膻中,散絡心包,下鬲遍屬三焦;(遍,甫見反。散布膻中也。有本布作交者,檢非也。三焦是氣,血脈是形,而言屬者,謂脈氣相入也。平按:《靈樞》絡作落,遍作循。)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系,古帝反,有本作俠也。

白話文:

佈散於膻中(胸中),散佈在心包的絡脈,下達膈膜,遍屬於三焦。(遍,音甫。散佈在膻中。有的本子把「布」寫成「交」,這是錯誤的。三焦是氣,血脈是形,而「屬」表示脈氣相通。另按:在《靈樞》中,「絡」作「落」,「遍」作「循」。)

它的分支從膻中出現在缺盆(鎖骨上窩),上達頭頸,與耳後相連,直上,從耳上角伸出,向下彎曲,沿著面頰至鼻樑兩側;它的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出現在耳前,經過「客主人」穴(面頰外側),交會面頰,到達眼睛尖銳的內眼角。(系,音帝。有的本子作「俠」。)

平按:系《靈樞》作系,《甲乙經》作俠。下頰,頰字《甲乙經》作額。兌《靈樞》作銳,下同,不再舉。)是動則病耳聾渾渾淳淳,嗌腫喉痹。(渾渾淳淳,耳聾聲也。平按:淳淳《靈樞》、《甲乙經》作焞焞。)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白話文:

按照《靈樞》的說法,這裡是「系」,《甲乙經》則寫成「俠」。「下頰」的「頰」字,《甲乙經》寫成「額」。「兌」字,《靈樞》寫成「銳」,以下相同,不再贅述。

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就會導致耳聾、聲音混濁不清,咽喉腫脹,喉嚨阻塞。(聲音混濁不清,是指耳聾時發出的聲音。按照《靈樞》和《甲乙經》的說法,「淳淳」應當寫成「焞焞」。)這屬於氣機失調導致的疾病,患者會出現出汗、眼角疼痛、面頰疼痛、耳朵後面、肩、臑、肘、臂外側都疼痛,小指和無名指無力。

(氣,謂三焦氣液。平按:頰痛,痛字《甲乙經》無。不用《甲乙經》作不為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白話文:

氣,指的是三焦的氣和液體。平時按壓臉頰時,如果感到疼痛,那《甲乙經》中並沒有記載「痛」這個字。所以我們不應該根據《甲乙經》來判斷治療方法。

針對這些病症,如果病勢旺盛,就應該用瀉法;如果虛弱,就應該用補法;如果體內有熱,就應該用快速的方法治療;如果體內有寒,就應該用緩慢的方法治療;如果氣陷下沉,就應該用灸法。如果病勢既不旺盛也不虛弱,就應該根據經絡來治療。

如果病勢旺盛,那麼人迎脈的跳動幅度會比寸口脈大一倍;如果病勢虛弱,那麼人迎脈的跳動幅度反而會比寸口脈小。

膽足少陽之脈,(足少陽脈,起目銳眥,下行絡肝屬膽,下行至足大趾三毛,通行膽之血氣,故曰膽足少陽脈也。平按:注屬膽二字袁刻脫。)起於目銳眥,上抵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角,謂額角也。項前曰頸。足少陽脈,從耳後下頸,向前至缺盆,屈迴向肩,至肩屈向後,復回向頸,至頸始入缺盆。

白話文:

膽經(足少陽經)的經絡:

起點在眼睛旁邊的銳眥穴,向上經過額角,向下經過耳後,沿著脖子向前走向手少陽經(三焦經)前面,到達肩膀上,然後交錯穿過手少陽經後面,進入缺盆穴。(銳眥:指眼睛旁的銳角;額角:前額;缺盆:頸後枕骨下方的凹陷處。)

是則手少陽上肩向入缺盆,肩上自然交足少陽也。足少陽從頸前下至缺盆向肩,即是行手少陽前也;至肩交手少陽已向後,回入缺盆,即是行手少陽之後也。平按:《靈樞》、《甲乙經》角上有頭字。注至肩交手少陽已,已字袁刻誤作也。

白話文:

這段話的意思是,手少陽經從肩膀向上進入缺盆,在肩膀上自然與足少陽經相交。足少陽經從頸部前面向下走到缺盆,然後向肩膀方向走,也就是走手少陽經的前面部分;走到肩膀時與手少陽經相交後,就往後走,返回缺盆,也就是走手少陽經的後面部分。《靈樞》、《甲乙經》中,「角上」有「頭」字。注:走到肩膀與手少陽經相交以後,「已」字是袁刻本的錯誤,應該是「也」。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目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鬲絡肝屬膽,(大迎,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者中。足少陽至大迎已,向䪼,與手少陽合已,卻邪下向頰車,加頰車已,然後下頸至缺盆,與前直者合。頰車,在大迎上,曲頰端。

有本云別目銳眥,迎手少陽於䪼。無大合二字。以義置之,二脈雙下,不得稱迎也。)

白話文:

它的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穿過耳前,到達眼角後方;它的分支,從眼角下方的大迎穴分出,與手少陽經脈在䪼穴相合,向下經過頰車穴、頸部,與缺盆穴相合,再向下進入胸腔,貫穿膈肌,連接肝臟,歸屬於膽經。(大迎穴,位於曲頷(下巴)前一寸二分骨陷處。足少陽經脈到達大迎穴後,向䪼穴方向行進,與手少陽經脈相合,然後轉向下方的頰車穴,經過頰車穴後,再向下到達頸部與缺盆穴,與前邊直行的那條經脈相合。頰車穴,位於大迎穴上方,曲頰(臉頰)的末端。)

有一本書說,這條經脈從眼角分出,與手少陽經脈在䪼穴相合。書中沒有「大合」二字。根據意思來看,這兩條經脈都向下行進,不應該叫做「迎」了。

(平按:於䪼下《靈樞》、《甲乙經》作抵於䪼下。)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街,街道也。足陽明脈及足少陽脈氣所行之道,故曰氣街。股外髀樞,名曰髀厭也。)其直者,從缺盆下掖,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脅有前後,最近下後者為季脅。有本作肋。

白話文:

(編者按:古籍《靈樞》和《甲乙經》中記載為「足少陰脈至䪼下」。)沿著脅部內側,到達足陽明脈和足少陽脈氣血流經的部位,稱為「氣街」,環繞毛際,橫著進入股外髀樞(股外側髀樞部位,稱為髀厭)。脈絡直行的部分,從缺盆(股後外側凹陷處)下行,沿著胸部,經過季脅(脅部下後方),在下側與髀厭中相會。(脅部有前後之分,靠近後下方的部位稱為季脅。部分古籍將其寫作「肋」。)

平按:厭《靈樞》、《甲乙經》均作厭。)以下循髀太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膀胱足太陽脈,從髀外下足,因名髀太陽。輔骨絕骨窮也,外踝上陽輔穴也。平按:太陽,太字《靈樞》、《甲乙經》無。

白話文:

平按:厭(《靈樞》、《甲乙經》都作「厭」)。以下沿著大腿外側的太陽穴,出膝蓋外側,向下位於外輔骨前面,一直向下到達絕骨的末端,接著向下出外踝前面,沿著腳背向上,進入小指和次指之間。(膀胱足太陽經,從大腿外側向下到腳,因此稱為「髀太陽」。輔骨和絕骨是兩塊小骨頭,外踝上有一穴位叫「陽輔」。平按:太陽經的「太」字,《靈樞》、《甲乙經》沒有。)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其足少陽脈,出大指端,還出回貫甲,復出三毛。一名藂毛,在上節後毛中也。平按:歧下《靈樞》、《甲乙經》有骨字。爪上《甲乙經》有入字。)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膽熱,苦汁循脈入頰,故口苦,名曰膽痹。脈循胸脅,喜太息及心脅皆痛也。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的支脈分支,從足陽明胃經的跗上分出,進入大腳趾之間,沿着大腳趾的分叉內側而出,再貫穿腳指甲,從指甲的根部長出三根毛。(足少陽膽經脈絡從大腳趾的頂端出來,再迴轉貫穿腳指甲,又從腳指甲根部的三根毛孔出來。三根毛孔又名藂毛,在指甲根部毛孔的中後方。按:歧下的《靈樞》和《甲乙經》中都有「骨」字。爪上《甲乙經》中還有「入」字。)當膽經有問題時,會表現出口苦、愛嘆氣、心痛脅痛、不能翻身等症狀。(膽熱內生,苦汁循經上行入喉嚨,故口苦,稱為膽痹。經絡循行於胸脅,因此膽熱上衝會引起太息和胸脅疼痛。)

平按:反側《靈樞》作轉側。)甚則面塵,體無膏澤,足少陽反熱,是為陽厥。(甚,謂陽厥熱甚也。足少陽起面,熱甚則頭顱前熱,故面塵色也。陽厥,少陽厥也。平按:面塵《靈樞》作面微有塵,《甲乙經》作面微塵。足少陽反熱《靈樞》、《甲乙經》作足外反熱。)是主骨所生病者,頭角顑痛,目銳眥痛,(水以主骨,骨生足少陽,故足少陽痛病還主骨也。額角,在髮際也。

白話文:

平按:《靈樞》中記載「轉側」。嚴重時臉色晦暗,皮膚沒有光澤,足少陽經發熱,稱為陽厥。(「甚」指陽厥熱嚴重。足少陽經分佈於頭面,熱盛時頭顱前面發熱,所以臉色晦暗。陽厥指少陽之厥。)這主要與骨頭疾病有關,頭角(額角)和後腦勺疼痛,眼睛銳利但有眼痛。(水主骨,骨生於足少陽經,所以足少陽經的疼痛病症也反映在骨頭上。額角位於髮際線處。)

頭角,謂頂兩箱,額角後高骨角也。顑,謂牙車骨,上抵顱以下者,名為顑骨。平按:角《靈樞》作痛,《甲乙經》作面。顑《靈樞》作頷,《甲乙經》同。注牙車骨,牙字袁刻作口。)缺盆中腫痛,掖下腫,馬刀俠嬰,汗出振寒瘧,(脈從缺盆下掖,故掖下腫;復從頰車下頸,故病馬刀俠嬰也。馬刀,謂癰而無膿者是也。

汗出振寒瘧等,皆寒熱病,是骨之血氣所生病也。)

白話文:

頭角,指的是頭頂兩側突出的骨頭,額角後方高聳的骨頭。顑,指的是牙車骨,從顱骨下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叫做顑骨。

平按:角在《靈樞》中稱為痛,在《甲乙經》中稱為面。顑在《靈樞》中稱為頷,在《甲乙經》中相同。注牙車骨,牙字袁刻作口。

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嬰,汗出振寒瘧,(脈氣從缺盆下腋窩流動,所以腋下腫痛;又從頰車骨下頸部流動,所以會出現馬刀俠嬰症狀。馬刀,指的是長得像刀一樣的癰疽,但沒有膿液。

汗出振寒瘧等症狀,都是寒熱病,是由於骨骼中的血氣生病所導致的。)

(平按:馬字上《甲乙經》有痛字。嬰《靈樞》、《甲乙經》均作癭。)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少陽脈主骨,絡於諸節,故病諸節痛也。平按:胸下《甲乙經》有中字。至脛袁刻誤作至經。)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白話文:

(註解:馬字上《甲乙經》有「痛」字。嬰《靈樞》、《甲乙經》均作「癭」。)

從胸部、肋骨、臀部、膝蓋、小腿外側到腳踝和腳趾關節,都會疼痛,而且小指和無名指都無法使用。(足少陽經主導骨頭,連接各個關節,所以病症會導致關節疼痛。註解:胸下《甲乙經》有「中」字。袁刻本把「至脛」誤作「至經」。)

對於這些病症,發作時就要疏通,虛弱時就補充,熱的時候要驅散,冷的時候要溫補,下陷時要用灸法治療。如果既不發作也不虛弱,就根據經絡取穴治療。發作時,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大一倍;虛弱時,人迎脈反而會比寸口脈小。

肝足厥陰之脈,(足厥陰脈,從足指上行,環陰器,絡膽屬肝,通行肝之血氣,故曰肝足厥陰脈也。)起於大指藂毛之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陰股,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鬲,布脅肋,(髀內近陰之股,名曰陰股。循陰器一周,名環也。

白話文:

肝經屬於手足厥陰經,從腳趾開始向上運行,環繞生殖器,與膽相連,歸屬於肝,運行肝臟的血氣,因此稱為「肝足厥陰脈」。

肝經起始於大腳趾的指甲上方,沿著腳背內側向上,距內踝一寸,距踝骨八寸,穿出足太陰經之後,沿著大腿內側向上,進入腹股溝,環繞生殖器,抵達小腹,緊貼胃部,與肝相連、與膽相通,向上通過橫膈,分佈於胸肋。

平按:《靈樞》、《甲乙經》藂作叢,上循上均有際字。上踝《甲乙經》作外踝。陰股《靈樞》、《甲乙經》作股陰。《靈樞》環作過,少腹作小腹。絡膽下正統本《甲乙經》有其直者從肝五字。)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喉嚨上孔名頏顙。

白話文:

註解:根據《靈樞》和《甲乙經》,「藂」字應為「叢」,並且每句上文和下文之間都應有「際」字。「上踝」在《甲乙經》中寫作「外踝」。「陰股」在《靈樞》和《甲乙經》中寫作「股陰」。《靈樞》中的「環」字應為「過」,「少腹」應為「小腹」。在「循喉嚨之後」這句,正文本中的《甲乙經》有「其直者從肝五字」。經絡循著喉嚨後方,進入額頭,連接目系,上行到額部,與督脈會合於巔頂。(喉嚨上方的孔穴稱為「頏顙」)

督脈出兩目上巔,故與厥陰相會也。)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鬲,上注肺。(肺脈手太陰從中焦起,以次四臟六腑之脈皆相接而起,唯足厥陰脈還回從肝注於肺中,不接手太陰脈何也?但脈之所生,稟於血氣,血氣所生,起中焦倉廩,故手太陰脈,從於中焦,受血氣已,注諸經脈。

白話文:

督脈從兩眼的上方開始,因此與肝經相會。它的支脈從眼睛下面的頰裡繞過,環繞嘴脣內側;另一支脈則從肝臟分出,貫穿橫膈,通到肺部。

(肺經的手太陰脈從中焦開始,輪流與其他四臟六腑的脈絡相連接而開始。只有足厥陰肝經的脈絡迴轉從肝臟連接於肺中,不與手太陰肺經相連接。為何如此?因為脈絡的生成,來自於血氣,而血氣的生成,源自於中焦的倉廩。因此,手太陰肺經從中焦開始,接受了血氣後,再流注到各條經脈。)

中焦乃是手太陰受血氣處,非是脈次相接之處,故脈環周,至足厥陰,注入脈中,與手太陰脈相接而行,不入中焦也。)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頹疝,婦人少腹腫腰痛,甚則嗌乾面塵。(肝合足少陽,陽盛並陰,故面塵色也。平按:頹《靈樞》作㿉,《甲乙經》作㿗。

白話文:

中焦是手太陰肺經接收血氣的地方,並不是脈絡相接的地方,所以脈絡環繞,一直通到足厥陰肝經,注入脈中,與手太陰肺經脈絡相連運行,並不進入中焦。

因此,中焦有問題時,會導致腰痛、無法彎腰或仰頭,男性會出現陰囊下垂,女性會出現小腹腫脹、腰痛,嚴重時還會導致喉嚨乾澀、面色晦暗。

(肝經與足少陽膽經互為表裡,陽氣過盛同時影響陰氣,所以會導致面色晦暗。注:頹字在《靈樞》中寫作㿉,《甲乙經》中寫作㿗。)

塵下《靈樞》、《甲乙經》均有脫色二字。)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歐逆,飧泄狐疝遺溺閉𤸇。(脈抵少腹挾胃,故生飧泄也。狐夜不得尿,至明始得,人病與狐相似,因曰狐疝。有本作頹疝,謂偏頹病也。𤸇,篆文麻字,此經淋病也,音隆。平按:《甲乙經》飧泄作洞泄,遺溺作遺精,閉𤸇作癃閉。

白話文:

在《靈樞》和《甲乙經》中都有「脫色」二字。這裡指的是肝臟疾病,症狀包括胸悶、嘔吐、腹瀉、遺尿、大小便失禁。(脈象沉細,位置靠近少腹和胃部,所以會導致腹瀉。狐疝的症狀與狐狸夜間無法排尿、白天才能排尿相似,因此得名。也有版本寫作「頹疝」,指偏癱疾病。𤸇在篆文中為「麻」字,在這部經書中指淋病,發音為「隆」。編按:《甲乙經》中「飧泄」寫作「洞泄」,「遺溺」寫作「遺精」,「閉𤸇」寫作「癃閉」。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白話文:

按照這些疾病的病理,過度盛實就瀉掉它,虛弱就補益它,發熱就用疏散的方法,虛寒就用溫補的方法,內陷的疾病就用艾灸溫補的方法。如果既不盛也不虛,就按照經絡的規律來調治。過度盛實的情況,寸口的脈象比人迎脈大一倍;過度虛弱的情況,寸口的脈象反而比人迎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