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三·身度 (6)
卷第十三·身度 (6)
1. 經筋
其病當所過者則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梁唾膿血者,死不治。(心之積,名曰伏梁,起齊上,如臂,上至心下。其筋循膈下齊,在此痛下,故曰承也。人肘屈伸,以此筋為綱維,故曰肘綱也。平按:唾《甲乙》作吐。)經筋之病,寒則筋急,熱則施縱不收,陰萎不用也。
(凡十二經筋,寒則急,熱則縱,不用之也。平按:寒則下《靈樞》有反折二字,《甲乙》同。)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人背為陽,腹為陰。故在陽之筋急者,反折也;在陰之筋急,則俯而不伸也。)淬刺者,刺寒急,熱則筋縱,毋用燔針。(淬,千內反,謂燒針刺之也。
問曰:熱病皆有行灸,筋熱為病,何以不用火針?答曰:皮肉受於熱病,脈通而易,故須行灸;筋自受病,通之為難,寒熱自在於筋,病以痛為輸,不依余輸也。平按:縱下《靈樞》、《甲乙》有不收二字。針下《甲乙》有急刺二字。)名曰季冬痹。(經筋之病下,總論十二經筋;此之一句,屬手少陰筋也。
)
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闢,目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上方。(檢手太陽有耳中鳴、引頷、目瞑之言,無口目闢,亦可引頷即口目闢也。皆用前方寒急淬刺也。平按:闢《靈樞》作噼,《甲乙》作僻。眥上《靈樞》無目字。)
白話文:
經筋的疾病,如果病邪侵犯到經筋所經過的部位,就會導致肢體抽筋、筋肉疼痛。治療方法是使用燒紅的針快速刺入(燔針劫刺),根據患者的反應來決定次數,並以疼痛的部位作為取穴的依據。如果病症發展到形成腫塊(伏梁)並且吐出膿血,就屬於無法治癒的重症(此處指心之積聚形成的伏梁)。(伏梁是指心臟的積聚,位置在肚臍上方,像手臂一樣,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它的經筋沿著橫膈膜下方、肚臍的位置運行,所以在此處疼痛,叫做「承」。人的手肘之所以能彎曲伸直,就是依靠這條筋的牽引,所以稱為「肘綱」。)
經筋的疾病,受寒就會導致筋脈攣急,受熱就會導致筋脈鬆弛無力,失去收縮功能,導致陽痿不能使用。
所有十二經筋的疾病,受到寒邪就會變得攣急,受到熱邪就會變得鬆弛無力,失去作用。(陽經的筋如果攣急,就會導致身體向後彎曲;陰經的筋如果攣急,就會導致身體向前彎曲而無法伸直。人體的背部屬於陽,腹部屬於陰。所以陽經的筋攣急,身體就會向後彎曲;陰經的筋攣急,身體就會向前彎曲而無法伸直。) 治療寒邪導致的攣急,可以用燒紅的針快速刺入;如果經筋是因熱而鬆弛無力,就不要用燒紅的針。
有人問:熱病通常可以進行艾灸,為什麼經筋受熱引起的疾病,卻不用火針來治療?回答說:皮肉是接受外來熱病的影響,經脈是暢通而容易治療的,所以需要進行艾灸;而經筋本身受病,疏通經筋的難度較高,寒熱之邪都是存在於經筋之中,所以治療要以疼痛的部位為取穴依據,不依照其他穴位來治療。(如果經筋因為熱邪而鬆弛無力,則無法收縮。使用針刺時,應當迅速果斷地刺入。)這種病症被稱為「季冬痹」。
(以上是關於十二經筋疾病的總論;下面這句話是專門描述手少陰經筋的。)
足陽明經、手太陽經的經筋,如果發生攣急,就會導致口眼歪斜、眼角攣急而無法正常注視,治療方法都如同前面所說的方法。(手太陽經筋的病症有耳鳴、頸部僵硬、眼睛昏花等症狀,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口眼歪斜,但可以推測頸部僵硬也可能導致口眼歪斜。治療方法都和前面寒邪引起的攣急一樣,用燒紅的針快速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