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二(卷首缺)·營衛氣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二(卷首缺)·營衛氣 (7)

1. 營衛氣行

(有道者,理其亂,使從其道。)黃帝曰:善。願聞其□。岐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經、心主輸。(氣在於心取手少陰經者,上經云心不受邪,今氣在心,若為不受邪也?若言邪在心之包絡,即應唯療手心主之經,何為心病二經俱療?故知心者亦受邪也。輸,謂手少陰、手心主二經各第三輸也。

平按:其下原缺一字,《靈樞》作道,袁刻作旨。少陰經心主輸《靈樞》、《甲乙》作少陰心主之輸。)氣在於肺,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輸。(手太陰滎,肺之本輸。足少陰輸,乃是腎脈。以其腎脈上入於肺,上下氣通,故上取太陰滎,下取足少陰輸。)氣在於腸胃,取之足太陰、陽明下者取三里。

(足太陰,脾脈也。脾胃腑藏陰陽氣通,故腸胃氣亂,取足太陰也。陽明之脈,是胃本經,胃之上輸在背,下輸在三里也。平按:下者《靈樞》、《甲乙》作不下者。)氣在於頭,取之天柱、大杼;(足太陽脈行頭,天柱、大杼,並是足太陽脈氣所發,故取之也。)不知,取足太陽滎輸。

(取前二穴不覺愈者,可取足太陽第二滎穴及第三輸也。)氣在於臂足,先去於血脈,後取陽明、少陽之滎輸。(手足四厥,可先刺去手足盛絡之血,然後取於手足陽明滎之與輸,及手足少陽滎及輸也。平按:《靈樞》足下有取之二字,血上無於字。)黃帝曰:補瀉若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者徐入疾出,瀉者疾入徐出,是謂通導營衛之氣,使之和也。)補瀉無形,所以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

(補瀉雖復無形無狀,所以同欲精於氣之是非有餘不足及亂氣之逆也。故精者,補瀉之妙,意使之和也。)黃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板,命曰治亂。(黃帝贊岐伯之言有二:一則所言光揚大道,二則所論開道巧便。故請傳之不朽也。平按:自黃帝曰光乎哉至末,《甲乙》無。

白話文:

(有道術的人,會調理紊亂的氣,使它順應正道。)黃帝說:說得好。我想知道其中的奧妙。岐伯說:氣在心臟,就取手少陰經和心包的輸穴。(有人說氣在心臟就取手少陰經,但上經說心不受邪,現在氣在心,怎麼說不受邪呢?如果說邪在心包,就應該只治療手心包經,為何心臟的兩條經脈都要治療?所以可知心臟也是會受邪的。輸穴,指的是手少陰經和手心包經各自的第三個輸穴。)

(註:原本這裡少一個字,《靈樞》寫的是「道」,袁刻本寫的是「旨」。少陰經心包的輸穴,《靈樞》和《甲乙》都寫成少陰心包之輸。)氣在肺部,就取手太陰經的滎穴和足少陰經的輸穴。(手太陰經的滎穴,是肺經的本輸穴。足少陰經的輸穴,是腎經的脈穴。因為腎脈上行至肺,上下之氣相通,所以上取手太陰經的滎穴,下取足少陰經的輸穴。)氣在腸胃,就取足太陰經的穴位,以及陽明經下方穴位的三里穴。

(足太陰經是脾經的脈。脾胃的腑藏陰陽之氣相通,所以腸胃氣亂,就取足太陰經。陽明經是胃的本經,胃的上輸穴在背部,下輸穴在三里穴。註:原文「下者」,《靈樞》和《甲乙》都寫成「不下者」。)氣在頭部,就取天柱穴和大杼穴;(足太陽經脈運行至頭部,天柱穴和大杼穴都是足太陽經脈氣所發的部位,所以取這些穴位。)如果沒有效果,就取足太陽經的滎穴和輸穴。

(如果取前兩個穴位沒有感覺好轉,可以取足太陽經的第二個滎穴和第三個輸穴。)氣在手臂和腿腳,先去血脈中的瘀血,然後取陽明經和少陽經的滎穴和輸穴。(手腳四肢厥冷,可以先刺破手足的盛絡放出瘀血,然後取手足陽明經的滎穴和輸穴,以及手足少陽經的滎穴和輸穴。註:《靈樞》在「足」字下有「取之」兩個字,在「血」字上沒有「於」字。)黃帝問:補瀉的方法是怎樣的?岐伯說:慢慢進針,慢慢出針,這叫做導氣,(補法是慢慢進針,快速出針;瀉法是快速進針,慢慢出針,這是為了疏通營衛之氣,使之調和。)補瀉沒有固定的形態,所以說它們都精於氣的運行,分辨有餘或不足,以及調和紊亂的氣。

(補瀉雖然沒有固定的形態,但都精於判斷氣的盛衰和調和紊亂的氣。所以精通補瀉之道,就是使氣達到調和。)黃帝說:這道理多麼光明啊,這理論多麼明確啊!請把這些寫在玉板上,命名為「治亂」。(黃帝讚揚岐伯的話有兩個方面:一是說他的話發揚了大道,二是說他提出的理論巧妙方便。所以請求把這些傳給後世。註:從黃帝說「光乎哉」到最後,《甲乙》這部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