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一·輸穴 (19)
卷第十一·輸穴 (19)
1. 氣穴
注寒濕袁刻作寒熱。)黃帝曰:善。乃闢左右,再拜而起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乃藏之金蘭之室,署之曰:氣穴所在。(帝以道尊德貴、屈敬故也。金蘭之室,藏書府也。)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舉可瀉孫絡注大絡之數也,並注於十二皮部絡也。十二別走絡脈,並任督二脈,為十四絡也。
脾之大絡,從脾而出,不從脈起,故不入數。言諸孫絡,傳注十二之絡,非獨注於十四絡也。平按:注並注於十二皮部絡也袁刻作並注皮部十二絡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解,別也。其諸絡脈別者,內瀉十脈也。十脈,謂五臟脈,兩箱合論,故有十也。)
白話文:
(關於)氣穴
黃帝說:「說得好。」然後讓開左右,再次叩拜後起身說:「今天真是讓我茅塞頓開,解除了疑惑,我會將這些知識珍藏在金匱中,不敢再隨便拿出來說。」於是將這些知識收藏在金蘭之室,並寫上標題:「氣穴所在。」(這是因為黃帝認為道術尊貴,才以屈身恭敬的態度對待。金蘭之室,是指藏書的府庫。)
岐伯說:「從孫絡分出來,區別於正經脈絡的脈,如果血氣過盛而需要瀉出的,也有三百六十五脈,它們都注入絡脈,並傳輸到十二絡脈,不單單只是十四絡脈而已。」(這是舉例說明可以瀉的孫絡,注入大絡的數量,它們都注入到十二皮部絡。十二別走的絡脈,加上任脈和督脈,總共為十四絡。
脾的大絡,是從脾臟出來的,不是從正經脈絡發出的,所以不列入計算。這裡說的是所有的孫絡,傳輸注入到十二絡,不只是注入到十四絡而已。我認為:這裡說的注入,是指注入到十二皮部的絡脈。)另外,向內疏解瀉出的脈絡有十條。(疏解,是指分別。這些分別出來的絡脈,向內疏解瀉出有十條脈。這十條脈,指的是五臟的脈,兩邊合起來計算,所以總共有十條。)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