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校正內經太素楊注後序 (1)

回本書目錄

校正內經太素楊注後序 (1)

1. 校正內經太素楊注後序

《內經太素》楊上善注三十卷,兩《唐志》皆著錄,北宋以還,漸多散佚,《宋志》僅存三卷,元以來遂鮮稱及之者,蓋亡失久矣。光緒中葉,吾鄉楊惺吾先生始從日本獲唐寫卷子本影鈔以歸,存二十三卷。桐廬袁忠節公得其書,未加詳校,即以付刊,譌謬滋多,未為善本。

白話文:

《內經太素》是由楊上善註釋的三十卷鉅著。兩部《唐志》都記載了這部作品,但自北宋以後,這部書逐漸散佚。到了《宋志》時,僅剩三卷,元朝以後很少有人再提起它,可見這部書已經失傳很久了。清光緒年間,我的家鄉人楊惺吾先生從日本獲得了唐朝寫本的影印本,共二十三卷。桐廬袁忠節公得到這部書後,沒有仔細校對,就直接付印出版。由於校對不仔細,這部書的錯誤很多,因此不能算善本。

吾姻友蕭北承孝廉,精於醫,始聚群籍校正其書,殫精二十年,以成此本。余受而讀之,蓋合《靈樞》、《素問》纂為一書,編次卷目,皆有不同,反覆以觀,然後知《內經》十八卷之自有真,後人援他書以竄亂《素問》者固非,而據一二淺短之文,疑《靈樞》之出於偽託者亦誤也。

白話文:

我的姻親蕭北承孝廉精通醫術,他花了二十年的時間蒐集許多醫書,仔細校對他們的內容,最後完成這部醫書。我得到這本書並讀後發現,他將《靈樞》和《素問》兩本醫書合併成一書,並重新編排章節和目錄。仔細研讀之後,我才知道《內經》十八卷的內容其實是真實無誤的。後來有人從其他醫書中引用一些內容加入《素問》,這是錯誤的。但也有人根據一些淺薄的文字,懷疑《靈樞》是偽作,這也是錯誤的。

《漢志》載《黃帝內經》十八卷,初無《素問》之名,後漢·張仲景《傷寒論》引之,始稱《素問》,晉·皇甫士安《甲乙經》序,稱《針經》九卷,《素問》九卷,皆為《內經》,與《漢志》十八卷之數合,是《素問》之名,實起於漢晉之間,故其書《隋志》始著於錄。

白話文:

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黃帝內經》共有十八卷,當時並沒有《素問》這個名稱。直到東漢時期,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引用了這部著作,才開始稱之為《素問》。晉代皇甫士安在《甲乙經》序言中提到,《針經》九卷、《素問》九卷都屬於《內經》,與《漢志》中記載的十八卷相符。因此,《素問》這個名稱實際上是在漢晉時期纔出現的,所以這本書直到《隋書·經籍志》中才被首次記錄。

然《隋志》雖名九卷,已註明梁八卷,是其書自梁以來早闕其一卷,故全元起注本僅八卷,已亡其第七篇,是為《素問》原書最初之本。至唐·王冰作注,不知所據何書,妄稱得先師秘本,即隋所亡之第七篇,竄入本書,移易篇第,纂為二十四卷,是為今《素問》四庫著錄本。

白話文:

儘管《隋書·經籍志》將《素問》記載為九卷,但同時註明梁代時已有八卷,這說明《素問》自梁代以來就已經缺失一卷。因此,全元起註釋的版本只有八卷,缺少了第七篇。這纔是《素問》原書最初的內容。到了唐朝,王冰作註釋時,不知依據的是什麼書籍,卻謊稱自己得到了先師留下的祕本,也就是隋代遺失的第七篇,將其插入書中並重新編排章節,編纂成二十四卷。這就是現今《素問》在四庫全書中收錄的版本。

其書出宋·林億等所校正,當校正時,即謂《天元紀大論》以下七篇,居今《素問》四卷,篇卷浩大,不與前後相等,所載之事,亦不與餘篇相通,疑此七篇,乃《陰陽大論》之文,王氏取以補《素問》之闕卷者。今按其說,未知確否,而其文系王氏補入,為全元起本所未有,則顯而易見。

白話文:

這本書是宋代林億等人校正的,當時校正時,就認為《天元紀大論》以下七篇,放在現在的《素問》四卷中,篇幅龐大,與前後部分不相匹配,所記載的事也不與其他篇章相通,懷疑這七篇是《陰陽大論》中的內容,王氏取來補上了《素問》的缺卷。現在我們研究他的說法,還不知道是不是正確的,但這些文章是王氏補進去的,原來的《全元起本》中沒有,這是一目瞭然的。

蓋林億等校正此書,即取全本對勘,於王本移易篇第之下,註明全元起本在第幾卷,獨此七篇篇目之下,未經註明全本。其引《太素》楊上善注,雖不及引全注之詳,亦幾於卷卷有之,獨此七篇會無一字引及,此可為《素問》原言無此七篇之確證。其不加刪汰者,徒以系古醫書過而存之云爾。

白話文:

林億等人校正這本書時,對全書進行校勘,在王本的篇目下面註明全元起本在第幾卷。但是,只有這七篇的篇目下面沒有註明全本。他們引用了楊上善註釋的《太素》,雖然沒有引用全注那麼詳細,但幾乎每卷都有,但是這七篇卻沒有一字引及。這可以作為《素問》原著中沒有這七篇的明確證據。他們之所以沒有刪除這些篇目,只是為了記錄古醫書的流傳而已。

今觀楊氏此書,則林億等所引以駁正王注者,具在卷中,而《天元紀大論》以下七篇,則全書俱無此文,此可見楊氏所據以編纂此言之經文,即同元起本,而全注所據之已闕第七篇本,乃系素問原本,竄亂之跡明,而原言之真出矣,此可徵林億等之說之確者也。《靈樞》之名,漢、隋、唐志皆不載,宋紹興中,錦官史崧出其家藏舊本,送官詳正,世始有傳,是其書至宋中世而始出,故宋志始著於錄。

白話文:

現在我們看楊上善的《素問》,裡面記載了林億等人用來駁正王冰注釋的內容,而從《天元紀大論》以下的七篇文章,則全書都沒有,這說明楊上善編纂《素問》所根據的經文,和元起本是一致的,而王冰所根據的本子已經遺失了第七篇,應該是《素問》的原本,竄改的痕跡很明顯,原來《素問》的真面目也顯露出來了,可見林億等人的說法是正確的。《靈樞經》這個名字,在漢代、隋代、唐代的文獻中都沒有記載,到了宋朝紹興年間,錦官史崧拿出他家收藏的舊本,送到官府進行校正,這部書才開始流傳,所以《靈樞經》直到宋朝中期纔出現,因此宋朝的文獻中才開始記載它。

《四庫提要》謂即王冰取《九靈》所改名,《九靈》尤詳於針,故皇甫謐名之為《針經》,疑其一經而二名。杭堇浦《靈樞經》跋,據隋志所載,謂《九靈》肩《九靈》,《針經》自《針經》,可合而為一,冰以《九靈》名《靈樞》,不知其何所本,觀其文義淺短,與《素問》之言不類,疑即出冰之偽託。不知《內經》十八卷,醫家取其九卷,別為一書,名曰《素問》,其餘九卷,本無專名。

白話文: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王冰將《九靈》改名為《靈樞經》。《九靈》中關於針灸的內容特別詳細,所以皇甫謐將其稱為《針經》。懷疑《九靈》與《針經》是同一部著作的不同名稱。

杭堇浦在《靈樞經》序跋中,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認為《九靈》就是《靈樞》,《針經》就是《針經》,可以合併為一。王冰將《九靈》命名為《靈樞》,不知道他的依據是什麼。因為《靈樞》的文義淺顯簡短,與《素問》的風格不同,懷疑是王冰偽造的。

《內經》原有十八卷,後醫家選取其中九卷,編為一部書,名為《素問》。剩下的九卷,原本沒有專門的名稱。

張仲景序《傷寒論》,歷引古醫經,於《素問》外,稱曰《九卷》,並不標以異名,存其實也。晉·王敘和《脈經》,一同皇甫士安序《甲乙經》,本仲景之意,以為《內經》十八卷,即此《九卷》及《素問》,又以《素問》亦九卷,無以別此經,因取其首篇之文,謂之《鐵經》九卷,其實《針經》非《九卷》之名也,故其後仍稱《九卷》。《甲乙經》內所引《靈樞》之文,其稱皆同於此。

白話文:

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序言中,引用了許多古代醫經,其中除了《素問》以外,都稱之為《九卷》,並沒有標示其他名稱,保留了它們的原名。晉朝王敘和所著《脈經》,以及皇甫士安序言中的《甲乙經》,都遵循張仲景的意思,認為《內經》十八卷就是《九卷》和《素問》。而《素問》也有九卷,無法區別這部經書,因此取第一篇的文章,稱之為《鐵經》九卷。但實際上,《針經》並不是《九卷》的名稱,所以後來仍然稱之為《九卷》。《甲乙經》中引用的《靈樞》文章,其稱呼也都與此相同。

今觀楊氏此書,所引《九卷》之文不一而足,並有引《九卷》篇名如《終始》篇者,今其文具在《靈樞》之中。可知《靈樞》之文,古只稱為《九卷》,楊氏據之,其傳甚古。王冰謂《靈樞》即漢志《內經》十八卷之九,其言確有可徵。《九靈》之文,今已不傳,不知何若。

白話文:

現在讀楊氏的這本書,引用《九卷》的文字內容不只一處,也有引用《九卷》篇名,比如《終始》篇,而這些文字如今都收錄在《靈樞》中。可以知道《靈樞》的文字,古時候只是稱為《九卷》,楊氏所據的版本,流傳是很久遠的。王冰認為《靈樞》就是漢朝《內經》十八卷中的九卷,他的說法確實有依據。《九靈》的文字,如今已經失傳,不知道是什麼樣子。

在王氏並未取以更名《靈樞》,固可信也。若其文義淺短,疑為偽託,則不知《內經》一書,雖出黃帝,其在古代,不過口耳相傳,晚周以還,始著竹帛,大都述自醫師,且不出於一手,故其文義時有短長。今觀其義之深者,《九卷》之古奧,雖《素問》有不逮;其淺而可鄙者,即《素問》未嘗不與《九卷》略同。

白話文:

王氏並沒有將這本書改名為《靈樞》,所以可以相信這本書是真的。如果書中的內容淺薄簡短,讓人懷疑是偽造的,那就不瞭解《內經》這本書了。雖然這本書是黃帝所著,但在古代,只靠口頭傳授,直到周朝後期才寫在竹帛上。大部分內容都是由醫生們所述,而且並非出自一人之手,所以內容的深淺不一。現在我們看看內容深刻的部分,比如《九卷》中那些深奧的內容,即使《素問》也比不上;而那些淺顯可笑的部分,其實《素問》中也同樣存在。

而以源流而論,則《素問》且多出於《九卷》,觀《素問·方盛衰論》,言合之五診,調之陰陽,已在《經脈》。《經脈》即《靈樞》篇目,王注已言之,是《素問》之文,且有出於《靈樞》之後者,《素問》且宗《靈樞》,而謂《靈樞》不逮《素問》乎?徒以宋·史崧撰《靈樞》音釋,欲以此九卷配王注《素問》之數,乃分其卷為二十四,分其篇為八十一。至元間並《素問》為十二卷,又並史崧《靈樞》之卷以合《素問》。

白話文:

如果從源流考究,那麼《素問》的內容大多出自《九卷》。查看《素問·方盛衰論》,它提到結合五行診斷、調和陰陽,這些內容已經在《經脈》中出現。王冰在註釋《靈樞》時已經提到,《經脈》就是《靈樞》篇名。換句話說,《素問》的文字部分出自《靈樞》之後,《素問》是以《靈樞》為基礎的。怎麼能說《靈樞》比不上《素問》呢?宋朝史嵩撰寫了《靈樞》音釋,想要把《九卷》與王冰註釋的《素問》對應起來,就把《九卷》分成了二十四卷,再分為八十一篇。到了元朝,把《素問》合並為十二卷,又把史嵩《靈樞》的卷數合並,讓《靈樞》與《素問》對應。

於是古《九卷》之名湮,後人遂疑《靈樞》為晚出之書。豈知《素問》自《素問》,《九卷》自《九卷》,二者同屬古書,皆為楊氏所據,初不疑其偽託,此可證杭氏之說之誤者也。北承究心醫書,涉覽極博,《內經》不去乎者蓋數十年。

白話文:

因此,古代《九卷》的名稱逐漸消失,後人便懷疑《靈樞》是較晚問世的書籍。豈不知《素問》就是《素問》,《九卷》就是《九卷》,兩部書都是古書,都是楊氏根據的書,他一開始並不懷疑《靈樞》是偽作,這可以證明杭氏說法的錯誤。北先生用心鑽研醫書,涉獵廣泛,《內經》是他數十年來不曾放棄的書籍。

其校此書也,據《甲乙經》、《靈樞》、《素問》,以訂經文之異同,據《傷寒論》、《巢氏病源論》、《千金方》、《外臺秘要》、日本《醫心方》等,以證注義之得失,體例與《素問》王注新校正相近。

白話文:

他校對這本書的時候,參考了《甲乙經》、《靈樞》、《素問》,用來訂正經文的異同;又參考了《傷寒論》、《巢元方所著的《病源論》、《千金方》、《外臺祕要》、《醫心方》等,用來考證注釋的得失。體例與《素問》王註的新校正版本相似。

其穿穴經論,微契聖心,雖未知於仲景諸家奚若,而用漢學治經義之法,於宋賢校醫言之中,一義必析其微,一文必求其確,蓋自林億、高保衡以還,數百年無此詣精之作,可斷言也。嘗自謂生平精力,盡於此書,而決其必傳。久客京師,一旦書成,遂即南歸,不肯復出,其自信也如此,即其書可知矣。

余懵於醫,無以贊之,喜其刻之成而得以有傳於世也,輒為之僭書於後。

甲子冬十月姻愚弟周貞亮謹序

白話文:

他的《穿穴經論》精微地契合聖人(張仲景)的思想,雖然不知道這部著作與仲景等前輩相比如何,但它以漢學的方法考證經典和醫家之言,每一個要點都分析得極其細緻,每一篇文獻都務求正確無誤。自林億、高保衡以來數百年間,再沒有這樣精妙的作品,這是可以肯定的。作者曾經自稱,他一生的心血都傾注在這本書裡,並堅決相信這本書一定會流傳下去。他在京城住了許久,一旦書稿完成,就立即南歸,不肯再出來了,他的自信由此可見一斑,這從他的書中也可得知。

我對於醫學只是懵懂無知,沒有資格評論,但是欣喜此書刻成而得以流傳於世,於是我就僭越地寫了這篇序文。

甲子年冬十月姻弟周貞亮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