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附篇 (1)

回本書目錄

附篇 (1)

1. 黃帝內經太素遺文並楊氏原注

從王注《素問》林億等新校正及林億等校正《甲乙經》、《脈經》與日本《醫心方》所引考補,當在今本所缺七卷中。其各書所引,仍逐條附註於下,以便稽考。

白話文:

根據王冰註解《素問》、林億等人校正後的新版本,以及林億等人校正的《甲乙經》、《脈經》和日本《醫心方》所引用的內容,可以推測原版《素問》缺失的七卷中應包括這些內容。各書所引用的內容已逐條附註在下方,以方便查覈。

飲食有常節,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以理而取聲色芳味,不妄視聽也。循理而動,不為分外之事。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一第一《上古天真論》。)

白話文:

規律飲食作息,從容起居,不亂來也不妄動。(合理享受聲音、顏色、香味等感官刺激,不過度視聽;循著道理行事,不做額外的無益之事。)

上古聖人之教也,下皆為之。(上古聖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勝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眾,故曰下皆為之。平按:此條見同上。)

白話文:

上古聖人的教導,都是以身作則的。他們不光是說教,而是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來示範。這種無聲的教導遠勝過口頭說教,所以百姓們紛紛效仿,這就是所謂的「下皆為之」。

身肌宗一。(真人身之肌體,與太極同質,故云宗一。平按:此條見同上。)

有至人者。(積精全神,能至於德,故稱至人。平按:此條見同上。)

白話文:

身肌宗一

真人身之肌體,與太極同質,故云宗一。

有至人者

積精全神,能至於德,故稱至人。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分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信其然乎?(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二第五《陰陽應象大論》。又按新校正云:詳帝曰至信其然乎,全元起本及《太素》在上古聖人之教也上。)

白話文:

皇帝說:我聽說上古的聖人,論述人體的形狀,區別各個臟腑,疏理經絡,貫通六合,各自屬於其經,氣穴發出的地方,都有具體的名稱,溪流溝壑屬於骨骼,都有分層和起點,分部相互交錯,各自有規律,四時陰陽,都有規律,體外和體內的相互影響,都有表裏的關係。這些說法是否正確呢?

在變動為握。(握、憂、噦、咳、慄五者,改志而有,名曰變動也。平按:此條亦見《素問》卷二第五。)

脈生脾。(平按:此條見同上。)

白話文:

變動

握、憂、噦、咳、慄五種脈象,是由於志向發生變化而產生的,稱為變動。

脈生脾

脈象產自脾臟。

在變動為憂。(心之憂在心變動,肺之憂在肺之志,是則肺主於秋,憂為正也;心主於夏,變而生憂也。平按:此條見《素問》同上。又楊氏此注,亦見《甲乙經》卷一第一。)

白話文:

在變化時會產生憂愁。(心的憂愁在於心靈的變化,肺的憂愁在於肺的志向,因此肺主宰秋天,憂愁是正事的;心主宰夏天,變化會產生憂愁。)

東方,風傷筋,酸傷筋。中央,濕傷肉,甘傷肉。南方,熱傷氣,苦傷氣。北方,寒傷血,咸傷血。西方,熱傷皮毛,辛傷皮毛。(平按:此條見《素問》同上。又按《素問》新校正云:「凡此五方所傷,《太素》俱云自傷。」袁刻云:自傷似亦註文。)

白話文:

東方風寒容易傷害筋骨,酸性食物也會傷筋骨。中央地區濕氣重容易傷害肌肉,甜膩的食物也會傷肌肉。南方炎熱容易傷氣,苦味的食物也會傷氣。北方寒冷容易傷血,鹹味的食物也會傷血。西方乾燥容易傷皮膚毛髮,辛辣的食物也會傷皮膚毛髮。

中央生濕。(六月,四陽二陰,合蒸以生濕氣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濕生土。(四陽二陰,合而為濕,蒸腐萬物成土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在變動為噦。(噦,氣忤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燥傷皮毛,熱勝燥。(平按:此條見同上。)

寒傷骨。(平按:此條見同上。)

濕勝寒。(平按:此條見同上。又按:寒傷骨、濕傷寒兩條,袁刻脫。)

咸傷骨。(平按:此條見同上。)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陰氣右行,陽氣左行。平按:此條見同上。)

肖者濯濯。(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三第八《靈蘭秘典論》。)

神之處。(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三第九《六節藏象論》。)

白話文:

中央生濕 夏天,四個月份是陽氣旺盛,兩個月是陰氣旺盛,陽氣和陰氣交合蒸發而產生濕氣。

濕生土 四個月份的陽氣和兩個月份的陰氣交合而形成濕氣,濕氣蒸腐萬物,最後形成土壤。

在變動為噦 噦是指氣息逆亂。

燥傷皮毛,熱勝燥 乾燥會傷害皮毛,燥熱會勝過乾燥。

寒傷骨 寒冷會傷害骨骼。

濕勝寒 濕氣會勝過寒冷。

鹹傷骨 鹹味食物會傷害骨骼。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左邊是陽氣的運行通道,右邊是陰氣的運行通道。

肖者濯濯 身體輕盈乾淨。

神之處 神魂安居的地方。

又按:《素問·六節藏象論》為陽中之太陰,新校正引《太素》太陰作少陰;為陰中之少陰,新校正引《太素》少陰作太陰;此為陽中之少陽,新校正引《太素》作陰中之少陽,三條。平從楊惺吾氏所獲日本仁和寺宮御藏本殘卷十三紙中檢出,補入本書卷三第二《陰陽合》篇,故此三條不復列入。

白話文:

此外,根據《素問·六節藏象論》的記載:

  • 「陽中的太陰」:新校對引用的《太素》中寫作「少陰」;
  • 「陰中的少陰」:新校對引用的《太素》中寫作「太陰」;
  • 「陽中的少陽」:新校對引用的《太素》中寫作「陰中的少陽」。

這三條內容由楊惺吾先生從日本仁和寺宮御藏本殘卷十三紙中找出,並補入了本書第三卷第二篇《陰陽合》。因此,這三條不再列入本文中。

間者環已。(平按:此條見《素問》卷四第十六《診要經終論》。)

滑則少氣。(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五第十七《脈要精微論》,又按《脈經》少氣作氣少。)

白欲如白璧之澤,不欲如堊。(平按:此條見同上。)

五臟者,中之府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行則僂跗。(平按:此條見同上。)

象心之太浮也。(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一《經脈別論》。)

所謂氣虛者。(氣虛者,膻中氣不足也。平按:此條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

尺滿而不應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足溫則生,寒則死。(足溫氣下,故生。足寒氣不下者,逆而致死。平按:此條見同上。)

白話文:

滑則少氣。

平按:此條見《素問》卷四第十六《診要經終論》。

如果脈象滑利,則呼吸會淺弱。

白欲如白璧之澤,不欲如堊。

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五第十七《脈要精微論》,又按《脈經》少氣作氣少。

脈象的白色應像白璧的光澤,而不應像粉筆。

五臟者,中之府也。

平按:此條見同上。

五臟是身體中央的倉庫。

行則僂跗。

平按:此條見同上。

行走時,腳步會彎曲。

象心之太浮也。

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一《經脈別論》。

脈象浮大,表示心氣太浮。

所謂氣虛者。

(氣虛者,膻中氣不足也。平按:此條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

所謂氣虛,是指膻中(胸前)的氣不足。

尺滿而不應也。

平按:此條見同上。

寸脈與關脈滿盈,但按壓時沒有反應。

足溫則生,寒則死。

(足溫氣下,故生。足寒氣不下者,逆而致死。平按:此條見同上。)

足部溫暖,氣血就會下行,故能存活;足部寒冷,氣血不下行,氣逆而導致死亡。

脈實大病久可治。(平按:此條見同上。又按《素問》王注云。久病血氣衰,脈不當實大,故不可治。新校正云:「詳經言實大病久可治,注意以為不可治,《甲乙經》、《太素》、全元起本並云可治。」復引巢元方云:「脈數大者生,細小浮者死。」袁刻作脈懸小堅病久可治,恐誤。)

白話文:

脈搏有力、大小,即使病症已久也可以治癒。(平按:此條見同上。又按《素問》王注中說:久病的人血氣衰竭,脈搏不應強而有力,因此難以治癒。新校正雲:「詳經言實大病久可治,注意以為不可治,《甲乙經》、《太素》、全元起本並雲可治。」又引巢元方說:「脈搏數而有力的是生機,細小而浮的是死兆。」袁刻本寫作脈懸小堅病久可治,可能是錯誤的。)

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習道有五:一誦,二解,三別,四明,五彰。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二十三第七十五《著至教論》。)

白話文:

《語解字》

中中中

列星辰與日月光。(此條見同上。)

上通神農,著至教擬於二皇。(平按:此條見同上。)

夫三陽,太為業。(平按:此條見同上。)

下為漏病。(漏病,謂膀胱漏泄,大小便數,不禁守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腎且絕死,死日暮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子誠別而已通五臟之過。(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二十三第七十六《示從容論》。)

是以名曰診經。(平按:此條見同上。)

為萬民副。(副,助也。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二十三第七十七《疏五過論》。)

病深以甚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始樂始苦。(平按:此條見同上。)

封君敗傷,及公候王。(平按:此條見同上。)

白話文:

上通軒轅黃帝,著重所治病症的概念,用來比擬神農和軒轅二帝。

那三陽,太陽是主治的疾病。

下面是漏病。

腎臟壞死會死亡,死亡在傍晚。

醫生確實離別而接觸了五臟的毛病。

因此稱為看診的經典。

幫助萬民。

病深所以很嚴重。

開始快樂,然後痛苦。

傷害了封君的封地和公侯王。

氣內為實。(天地間氣為外氣,人身中氣為內氣。外氣裁成萬物,是為外實;內氣營衛裁生,故為內實。治病能求內氣之理,是治病之要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白話文:

身體內部的氣屬於實。

天地間的氣稱爲外氣,人身體內的氣稱爲內氣。外氣造就了天地萬物,這稱為外實;內氣運行於人體,營運營養和防衛,這稱為內實。

治療疾病如果能瞭解內氣的原理,就是治療疾病的要訣。

更名自巧。(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二十三第七十八《徵四失論》。)

愚心自功。(平按:此條見同上。)

白話文:

愚蠢的心自鳴得意。(編者按:此條見《素問》卷二十三第七十八《徵四失論》。)

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貴?(夫天為陽,地為陰,人為和。陰無其陽,衰殺無已;陽無其陰,生長不止。生長不止則傷於陰,陰傷則陰災起;衰殺不已則傷於陽,陽傷則陽禍生矣。故須聖人在天地間,和陰陽氣,令萬物生也。

白話文:

黃帝端坐,俯瞰天下八方,正對著八風的氣息,詢問雷公:「陰陽的種類、經脈的運行之道、五臟所主宰的功能中,哪一個藏腑最為重要?」(自然界中,天為陽,地為陰,人為陰陽調和。陰氣沒有陽氣的濡養,就會不斷衰敗;陽氣沒有陰氣的制約,就會不斷增長。增長不止會損傷陰氣,陰氣受損就會引發陰性的災禍;衰敗不已會損傷陽氣,陽氣受損就會導致陽性的災禍。因此,聖人必須在天地之間調和陰陽之氣,才能使萬物生長。)

和氣之道,謂先修身為德則陰陽氣和,陰陽氣和則八節風調,八節風調則八虛風止,於是疵癘不起,嘉祥竟集,此亦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故黃帝問身之經脈貴賤,依之調攝,修身於身,以正八風之氣。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二十四第七十九《陰陽類論》。)

白話文:

調和氣息的道理,就是先修養自身德性,這樣陰陽之氣就會和諧。陰陽之氣和諧,八方風氣就會順應季節變化。八方風氣順應季變,八方虛風(指不合時節的風)就會停止。這樣,疾病就不會產生,各種吉祥的事情就會到來。這是一種說不出為什麼但確實會發生的現象。因此,黃帝詢問人體經絡的重要性和次要性,以此來調養調理,通過修養自身來調整人體,使八方之氣正常運行。

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三陽,足太陽脈也,從目內眥上頭,分為四道,下項並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於背,與身為經。二陽,足陽明脈也,從鼻而起,下咽分為四道,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綱維於身。一陽,足少陽脈也,起目外眥,絡頭分為四道,下缺盆並正別脈六道上下,生經營百節,流氣三部,故曰遊部。平按:此條見同上。)

白話文:

三條陽經(足太陽膀胱經)為正經,兩條陽經(足陽明胃經)為輔助,一條陽經(足少陽膽經)為遊走。

  • 三條陽經:足太陽膀胱經,從眼睛內角上方開始,分為四條分支,加上正經和別脈,總共六條經絡,在背部循行,構成身體的正經。
  • 兩條陽經:足陽明胃經,從鼻子開始,分為四條分支,加上正經和別脈,總共六條經絡,在腹部循行,維持身體平衡。
  • 一條陽經:足少陽膽經,從眼睛外角開始,分為四條分支,加上正經和別脈,總共六條經絡,在頭部和全身遊走,滋養身體各個關節,運送氣血至全身,因此稱為「遊走」。

伏鼓不浮,上空志心。(肺脈浮澀,此為平也。今見伏鼓,是腎脈也。足少陰脈貫脊屬腎,上入肺中,從肺出絡心。肺氣下入腎志,上入心神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白話文:

如果脈象深沉有力,不會浮於表層,神志鬆靜安穩。(肺脈浮於表層且澀滑,這是平脈的表現。現在見到了脈象深沉有力,這是腎脈的表現。足少陰經脈貫穿脊椎,屬於腎臟,上升進入肺部,從肺部再連接到心臟。肺氣向下進入腎臟的志,向上進入心臟的神。)

一陰獨至。(一陰,厥陰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二陰一陽病在肺。(平按:此條見同上。)

陰陽皆絕,期在孟春。(平按:此條見同上。)

陰陽交,期在溓水。(溓,廉檢反,水靜也,七月水生時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白話文:

一陰獨至

(一陰,指厥陰。平按:此條見同上。)

二陰一陽病在肺

(平按:此條見同上。)

陰陽皆絕,期在孟春

(平按:此條見同上。)

陰陽交,期在溓水

(溓,音同「廉」,意思是水靜。七月,水開始生長的時候。平按:此條見同上。)

一上不下,寒厥到膝。(虛者,厥也。陽氣一上於頭,不下於足,足脛虛,故寒厥至膝。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二十四第八十《方盛衰論》。)

白話文:

如果陽氣只上不去下,寒性痺冷會到達膝蓋。(體虛的人就會出現這種情況。陽氣只上升到頭部,無法下達足部,足部和腿部虛弱,所以寒性痺冷會到達膝蓋。平註:此條出自《素問》卷二十四第八十《方盛衰論》。)

若伏空室,為陰陽之一。(平按:此條見同上。)

至陽絕陰,是為少氣。(平按:此條見同上。)

脾主為衛。(平按:此條見《甲乙經》卷一第三。)

六腑者,胃為之海,廣䏖大頸張胸,五穀乃容。(平按:此條見同上。)

當候闕中。(平按:此條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五。)

黑色見於庭。(平按:此條見同上。)

闕上者,咽喉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闕中者,肺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平按:此條見同上。)

衛氣留於腹中。(平按:此條見《甲乙經》卷九第四。)

非災風也。(平按:此條見《甲乙經》卷十第一下篇。)

血氣留積,髖皮充肌。(平按:此條見《甲乙經》卷十一第六。)

有過之脈。(平按:此條見《脈經》卷一第二。)

滑則氣少。(平按:此條見《脈經》卷一第十三。又按《素問·脈要精微論》氣少作少氣。)

白話文:

若人體空虛,則會導致陰陽失衡。(註:此條見同上)

絕陰絕陽,會導致元氣不足。(註:此條見同上)

脾臟負責主導人體的防禦機制。(註:此條見《甲乙經》卷一第三條)

六腑中,胃是最大的,它容量廣闊,能容納五穀。(註:此條見同上)

應診脈於闕中。(註:此條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五條)

黑色出現在庭中。(註:此條見同上)

闕上指的是咽喉。(註:此條見同上)

闕中指的是肺。(註:此條見同上)

因陽氣引起的疾病,應先治療外證,再治療內證。(註:此條見同上)

衛氣滯留於腹中。(註:此條見《甲乙經》卷九第四條)

這不是風災造成的。(註:此條見《甲乙經》卷十第一下篇)

血氣在髖部皮肉中積留。(註:此條見《甲乙經》卷十一第六條)

有超常的脈象。(註:此條見《脈經》卷一第二條)

脈象滑利,表示元氣不足。(註:此條見《脈經》卷一第十三條。另註,《素問·脈要精微論》中「氣少」作「少氣」)

寒氣暴上,脈滿實何如?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矣。其形盡滿何如?曰:舉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滿而不應,如是者,順則生,逆則死。何謂順則生、逆則死?曰:所謂順者,手足溫也;謂逆者,手足寒也。(平按:此條見《脈經》卷四第七。)一月膏,二月脈,三月胞,四月胎,五月筋,六月骨,七月成,八月動,九月躁,十月生。(平按:此條見日本《醫心方》卷二十二。

白話文:

寒氣突然上升,脈絡飽滿堅硬是什麼情況?

回答:脈絡飽滿而滑動表示生機尚存,脈絡飽滿而逆行表示已經死亡。

全身脈絡都非常飽滿是什麼情況?

回答:全身脈絡都非常飽滿,脈搏急促、粗大、堅硬,尺脈飽滿但不反應,這樣的情況下,順行則生,逆行則死。

什麼是順行則生、逆行則死?

回答:所謂順行是指手腳溫暖;所謂逆行是指手腳冰涼。(按:此段記載見於《脈經》卷四第七。)

懷孕過程的各個階段:

一月:產生精血

二月:出現脈搏

三月:形成胞衣

四月:發育胎兒

五月:筋肉具形

六月:骨骼生成

七月:胎兒成形

八月:胎兒開始動

九月:胎兒躁動

十月:胎兒出生。(按:此段記載見於日本《醫心方》卷二十二。)

又按《太素》卷九第一《經脈正別》篇,楊注云:「人之受身時,一月而膏,二月而脈,為形之先。」自三月胞以下不載。又按《醫心方》卷二十四所引《太素》有「玄元皇帝曰:人受天地之氣,變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而脈,三月而胞,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動,九月而臊,十月而生。」當系楊注,與《醫心方》卷二十二所引小異。

白話文:

導引,就是像熊伸頸、鳥伸腿,還有五禽戲等類似動作。經常練習可以改善癱瘓萎縮等身體不適,持續進行甚至可以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