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十·雜病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雜病 (11)

1. 六腑生病

平按:此篇見《素問》、《甲乙》同上篇。

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六腑受穀氣,傳五臟,故六腑閉塞,臟不平也。)

白話文:

五臟失調,六腑閉塞而產生。 (六腑接受穀物的氣,傳遞給五臟,因此六腑閉塞,五臟也會失調。)

2. 腸胃生病

平按:此篇見《素問》同上篇,又見《甲乙》卷十二第五。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腸胃之脈在頭,在於七竅,故腸胃不利,頭竅病也。)

白話文: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是腸胃功能失調造成的。(腸胃的經脈走向上頭部,經過七竅,所以腸胃功能失調,連帶會導致頭部和七竅出現問題。)

3. 經輸所療

平按:此篇見《素問》同上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

白話文:

此文章見於《素問》,與前篇相同,又見於《甲乙經》卷十一第九。

暴癰筋濡,隨外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輸。(筋濡者,謂筋濕也。隨分痛者,隨分肉間痛也。魄汗者,肺汗也。胞氣不足者,謂膀胱之胞氣不足也。此之五病,可取十二經輸療主病者也。平按:濡《素問》作緛。隨下《素問》、《甲乙》無外字。)

白話文:

如果出現皮膚突然腫脹(暴癰),肌肉濕潤(筋濡),隨着腫脹的範圍而有疼痛,汗出不止(魄汗),小便量少(胞氣不足),這時候就要治療十二經脈循行之處。(筋濡是指肌肉濕潤。隨分痛是指腫脹部位的肌肉間疼痛。魄汗是指由肺出的汗。胞氣不足是指膀胱氣不足。這五種病症,可以根據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來治療相關疾病。平按:濡《素問》中作緛。隨下《素問》、《甲乙》中沒有「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