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十·雜病 (11)
卷第三十·雜病 (11)
1. 六腑生病
平按:此篇見《素問》、《甲乙》同上篇。
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六腑受穀氣,傳五臟,故六腑閉塞,臟不平也。)
白話文:
說明:這段文字出自《黃帝內經》等醫書,內容是關於五臟和六腑之間關係的論述。
翻譯:
一般來說,這篇文章的內容在《素問》、《甲乙經》中與上一篇相同。
五臟(心、肝、脾、肺、腎)的失調,是導致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功能閉塞的原因。(六腑接受食物的精華,再將其傳遞給五臟,因此六腑功能閉塞,也會導致五臟的功能失調。)
2. 腸胃生病
平按:此篇見《素問》同上篇,又見《甲乙》卷十二第五。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腸胃之脈在頭,在於七竅,故腸胃不利,頭竅病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篇,也出現在《甲乙經》卷十二第五。
它說的是:頭痛、耳鳴、以及身體其他孔竅不通暢,這些毛病都跟腸胃有關。(因為腸胃的經脈會走到頭部,並影響到七竅,所以當腸胃不舒服時,頭部和孔竅也會跟著出問題。)
3. 經輸所療
平按:此篇見《素問》同上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
暴癰筋濡,隨外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輸。(筋濡者,謂筋濕也。隨分痛者,隨分肉間痛也。魄汗者,肺汗也。胞氣不足者,謂膀胱之胞氣不足也。此之五病,可取十二經輸療主病者也。平按:濡《素問》作緛。隨下《素問》、《甲乙》無外字。)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黃帝內經》等醫書,標題為「經輸所療」。
大意是說:
如果身上突然長出癰腫,並且伴隨著筋脈濕軟無力,疼痛會隨著肌肉分佈而擴散,同時肺部排出的汗液不順暢,膀胱的氣也虛弱不足,這些情況的治療重點應該放在十二經絡上的腧穴。
(其中,所謂「筋濡」是指筋脈濕潤軟弱,「隨分痛」是指疼痛跟著肌肉分佈而發生,「魄汗」是指肺所排出的汗液,「胞氣不足」是指膀胱的氣不足。上述五種病症,都可以透過選取十二經絡上的腧穴來治療。此外,「濡」在《素問》中寫作「緛」,「隨」字下方,《素問》和《甲乙經》都沒有「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