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十·雜病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雜病 (10)

1. 刺腹滿數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按之立已,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自腹暴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自篇首至足厥陰,見《甲乙經》卷九第九。自腹滿大便不利至末,見《甲乙經》卷九第七。

白話文:

這篇文章從開頭到「按之立已」,出自《靈樞》第五卷第二十六篇《雜病》篇。從「腹暴」到結尾,出自《素問》第八卷第二十八篇《通評虛實論》篇。另外,從文章開頭到「足厥陰」,出自《甲乙經》第九卷第九篇。從「腹滿大便不利」到文章結尾,出自《甲乙經》第九卷第七篇。

少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泝泝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水氣聚於少腹,上走至於心下,泝泝惡寒寒熱,小便不利,下熱也。是足厥陰所由,故取其輸穴也。平按:《靈樞》少腹作小腹。走胃《甲乙》作走胸。泝泝《靈樞》作淅淅,《甲乙》作索索然。)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

白話文:

下腹部脹滿變大,氣向上走至胃部和心臟,身體時寒時熱,小便不通暢,取足厥陰經的穴位治療。(水氣聚在小腹,然後向上走至心臟下方,惡寒發熱,小便不通暢,這是足厥陰經的病,所以取用它的輸穴治療。《靈樞》中「少腹」指小腹。「走胃」在《甲乙經》中作「走胸」。「淅淅」在《靈樞》中作「淅淅」,《甲乙經》中作「索索然」。)

腹部脹滿,大便不通暢,肚子變大,氣向上走到胸部和咽喉,喘息時發出喝喝的聲音,取足少陰經的穴位治療。

(此皆足少陰脈所行之處,故取其脈之輸穴。有本少陰為少陽。平按:上走《靈樞》作亦上走。《甲乙》無喘息二字,注云:」《靈樞》有喘息二字。」足少陰《甲乙》作足少陽。)腹滿食不化,腹向向然不便,取足太陰。(腹滿食不化,腹虛脹不大便,皆足太陰脈所主,故取之輸穴也。

白話文:

這些穴位都位於足少陰經的循行路徑上,因此取用它們作為該經的輸穴。

注意,某些版本中記載為「少陰為少陽」。

平按:《靈樞》中將「上走」記載為「亦上走」。《甲乙經》中沒有「喘息」二字,注釋中提到:「《靈樞》中有『喘息』二字。」足少陰經在《甲乙經》中被記載為足少陽經。

腹滿食積不化,腹部虛脹不排便,取足太陰經的輸穴。

平按:《甲乙》化下無腹字。不便《靈樞》作不能大便,《甲乙》作不得大便。足太陰《甲乙》作足太陽。)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腹痛,足陽明脈所主,故臍左右動脈,足陽明動也。氣街亦是足陽明動脈,故不已取之也。

白話文:

注意:古書《甲乙經》中「化下無腹字」的意思是,腹字不在「化」字下面。

古書《靈樞》中「不便」的意思是不能大便,而《甲乙經》中「不便」的意思是不可以大便。足太陰(古書《甲乙經》中誤寫成足太陽)出現腹痛,針刺肚臍左右的動脈,針刺並按壓後,腹痛立即解除;腹痛未止,再針刺氣街(氣街也是足陽明動脈),針刺並按壓後,腹痛也會立即解除。(腹痛是由足陽明脈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所以要針刺肚臍左右的足陽明動脈,而氣街也是足陽明動脈,因此當腹痛持續時,再針刺氣街即可解除。)

平按:《甲乙》氣街下無已刺二字。)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經絡者,則人募者也。少陰輸,去脊椎三寸,旁五,用員利針。(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足少陰上行貫肝膈,發腹諸穴,故腹暴滿,故取太陽經絡。經脈絡脈,人之盛募之氣。腹滿亦取足少陰之輸,夾脊相去三寸,輸旁五取之,作員利針。

白話文:

平註:《甲乙經》記載中,沒有「氣街下無已刺」這兩個字。)腹部突然腫脹,按壓不消退,取太陽經絡。經絡就是人體中的盛募之氣。少陰輸,離脊椎三寸,旁邊五分,使用圓而鋒利的針。(足太陽經絡和足少陰經絡是表裡關係。足少陰經絡向上運行,貫穿肝臟和橫膈膜,發出腹部的諸穴位,所以腹部突然腫脹時,取太陽經絡。經脈脈絡,是人體盛大的募聚之氣。腹部腫脹時,也可以取足少陰經絡的輸穴,距離脊柱旁開三寸,輸穴旁開五分取之,使用圓而鋒利的針。

募,有本為幕也。平按:《甲乙》暴下有痛字。《素問》太陽上有手字,經絡二字不重,則人募者也作胃之募也,《甲乙》作取太陽經絡血者則已,無人募者也四字,少陰上有又刺二字。《素問》王注云:「太陽為手太陽經絡之所生,故取中脘穴,即胃之募也。」新校正云:「楊上善注云足太陽,其說各不同,未知孰是。

」)

白話文:

募穴,本意為幕穴。平按:《甲乙經》中,暴穴下有「痛」字。《素問》中提到「太陽穴上有手」字,沒有重複「經絡」二字,因此人募穴也可以作為胃募穴。《甲乙經》中提到「取太陽經絡血」而沒有提到「無人募穴」四字,少陰穴上有「又刺」二字。《素問》王氏注云:「太陽穴為手太陽經絡所生,因此取中脘穴,即胃募穴。」新校正雲:「楊上善注云足太陽,其說法各不相同,不知哪個正確。

」)

2. 刺霍亂數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四。

白話文: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四。

霍亂,刺輸旁五,足陽明及上旁三。(霍亂,刺主療霍亂輸旁,可五取之,及足陽明下脈與上有療霍亂輸旁,可三取之也。平按:輸旁五《素問》王注云:「取少陰俞旁志室穴。」新校正引楊注云:「刺主霍亂輸旁,五取之。」)

白話文:

霍亂時,可以刺入輸旁五穴,以及足陽明經的下方和上方三穴。(輸旁五穴指太陰俞穴旁的志室穴。足陽明經下方三穴和上方三穴分別指足陽明經上的三個穴位,可以治療輸旁引起的霍亂。)

3. 刺癇驚數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十一。

白話文:

平按:此篇見於《素問》卷八第二十八篇《通評虛實論》,又見於《甲乙經》卷十二第十一篇。

刺癇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陽經絡者旁一寸,足陽明一寸,上踝五寸刺三針之。(刺癇驚脈,凡有五別:手太陰五取之,又足太陽輸穴五取之,又手少陽經絡旁三取之,又足陽明旁去一寸,上踝五寸三針之。平按:手太陰《甲乙》作手足太陰。《素問》手少陽作手少陰,《甲乙》作手足少陰。

白話文:

針對癲癇的治療方法:

  1. 手太陰經:針灸五個穴位。

  2. 足太陽經:針灸輸穴五個穴位。

  3. 手少陽經:在經絡旁一寸處針灸。

  4. 足陽明經:在經絡旁一寸處針灸。

  5. 上踝:在踝關節上方五寸處針灸三個穴位。

《素問》、《甲乙》兩一字下均無寸字,三針下無之字。又按《素問》王注自針手太陰以下主治霍亂,新校正云:「按別本注云:悉不主霍亂。《甲乙經》、《太素》均為刺驚癇,王注為刺霍亂者,非也。」又注經絡旁三取之,別本作經絡旁一寸以下穴位取之。)

白話文:

《素問》和《甲乙經》

  • 《素問》和《甲乙經》中,「一」字下面都沒有「寸」字,三針下面也沒有「之」字。
  • 此外,《素問》王注中提到,刺針手太陰以下部位是用來治療霍亂的,但《新校正》中認為:「根據其他版本的註解,這些穴位都不用於治療霍亂。」
  • 《甲乙經》和《太素》都表示這些穴位是用來刺治驚癇的,王注中說是用來刺治霍亂的,這是不對的。
  • 另外,王注中提到「經絡旁三取之」,其他版本則修改為「在經絡旁一寸以下的穴位取之」。

4. 刺腋癰數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卷十一第九。

白話文:

此文見《素問》卷八第28章《評定虛實論》,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9章。

腋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癰而熱,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足少陽脈下胸絡肝屬膽,循脅裡在腋下,故腋脅之間有癰大熱,可刺足少陽脈□□之穴,五取之。熱而不已,刺手心主脈,其脈循胸下腋三寸,上抵腋,故腋癰三取之。又取手太陰經絡各三。

白話文:

腋下腫瘤發炎,發燒得很厲害,針刺足少陽經的五個穴位,針刺腫瘤而發熱,手掌為主經絡的三個穴位。針刺手太陰經絡的穴位,共有三處。(足少陽脈從下胸部連接肝膽,沿著肋骨內側在腋下,所以腋窩之間有腫瘤發炎發燒,可以針刺足少陽脈的□□穴,共取五針。若發燒未退,針刺手掌主脈,它的經絡從胸部下方到腋下三寸,向上抵達腋窩,所以腋下腫瘤可取三針。再取手太陰經絡的穴位三處。

大骨之會者,手太陰脈循臂內上骨下廉,即為經絡會處也。平按:刺癰而熱《素問》、《甲乙》作刺而熱不止。注之穴上原缺二字,上一字不全,下一字作主,謹擬作所主二字,袁刻作輒筋二字。)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沿着手臂內側,位於上臂骨下方的區域,這是肺經和陽經的交會處。

平注:古代醫書《素問》和《甲乙經》中記載,刺破癰疽後,發熱不止。注:文中「穴上原缺二字」,上一個字不完整,下一個字是「主」,推測應該是「所主」兩字。袁刻本誤作「輒筋」兩字。

5. 病解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六及卷十二第五等篇。

白話文:

按:這篇文章從篇首到篇末,見於《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還見於《甲乙經》卷十一第六和卷十二第五等篇。

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此之六種,是肥貴人膏粱所發之病。平按:痿厥氣滿發逆《甲乙》作厥氣逆滿四字。)膈塞、閉、絕、上下不通,暴憂之病。(此之四種,因暴愁憂所生之病。膈塞,膈中塞也。閉,謂七竅閉也。謂噫與下使之氣,即上下也。

白話文:

凡是治療消瘦、中風、半身不遂、癱瘓、腹脹、嘔吐等疾病,如果是富貴人家患上這些疾病,往往是過於肥胖和飲食過於豐盛所致。(這六種疾病,是富貴人過於肥胖和飲食過於豐盛所導致的疾病。)胸膈閉塞、七竅不通、經絡不通,這些是因受到劇烈驚嚇和憂慮所致的疾病。(這四種疾病,是因劇烈驚嚇和憂慮所導致的疾病。胸膈閉塞,是指胸中阻塞。七竅不通,是指口、鼻、耳、目、前後二陰七竅不通。經絡不通,是指上通下達的氣機不通。)

)暴厥而聾不通,偏塞也。閉內內不通,風也,內留著也。(暴厥耳聾,偏塞也。內氣暴滿薄,不從於內中,風病也。以脾氣停壅,不順於內,故瘦留著也。平按:「不通,偏塞也」《素問》、《甲乙》作「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閉內內不通,風也,內留著也」《素問》、《甲乙》作「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風濕之病也。

(風濕之氣,生於蹠跛痹病。蹠,之石反。跛,有本為跂也。)

白話文:

暴發性耳聾,是偏塞造成的。內部氣血不通暢,是風邪導致的,氣血停留而不能運行。(暴發性耳聾,是偏塞造成的。內部氣血突然充沛而無法從內部運行,是風邪造成的。脾氣滯留,不能在內部順暢運行,因此氣血停留而不能運行。按照原注:「不通暢,偏塞造成的」《素問》、《甲乙經》寫作「偏塞閉塞不通暢,內部氣血突然充沛」。「內部氣血不通暢,是風邪造成的,氣血停留而不能運行」《素問》、《甲乙經》寫作「不是由於內外中風的疾病,因此氣血停留而不能運行」。)腳底痛風,是寒風濕邪造成的疾病。

風濕之氣,會導致足底及腳趾疼痛、跛行的疾病。足底,讀音同「之」字的石;跛,原本寫作「跂」,意指跛行。

6. 久逆生病

平按:此篇見《素問·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卷十一第二。

白話文:

這篇文章出自《素問·通評虛實論》,也收錄在《甲乙經》卷十一第二。

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此之五病,氣之久逆所生。平按:《甲乙》黃疸作貫疽,注云:「《素問》作黃疸。」暴痛作暴病,狂上無厥字。)

白話文:

黃疸、劇烈疼痛、癲癇、昏厥、狂躁,都是長期氣逆導致的疾病。這五種疾病都是氣逆日久所致。古籍《甲乙》中將黃疸稱為「貫疽」,注釋說:「《素問》中寫作黃疸。」將劇烈疼痛稱為「暴病」,狂躁症的描述中沒有「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