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十·雜病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雜病 (9)

1. 經絡虛實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

問曰:絡氣之不足,經氣有餘何如?答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脈熱而尺寒,秋冬為逆,春秋為順,治主病者。(絡虛經實,何以得知?絡為陽也,經為陰也。寸為陽也,外也;尺為陰也,內也。秋冬,陰也;春夏,陽也。絡氣不足,陽氣虛也;經氣有餘,陰氣盛也。於秋冬時,診寸口得緩脈,尺之皮膚寒,為逆;春夏緩脈,尺之皮膚寒,為順。

緩脈,熱也。以秋冬陽氣在內,陰氣在外;春夏陰氣在內,陽氣在外故也。於尺寸在內時寒熱,取經絡虛實也。平按:《素問》、《甲乙》脈下有口字。《素問》順作從。)問曰:經虛絡滿何如?答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寒澀,此春夏則死,秋冬則生。(滿,盛也。經虛絡盛,春夏診得尺之皮膚熱盛,寸口得急脈,為逆,故死。

秋冬得尺熱脈急,故生。脈急多寒,脈緩多熱也。平按:《素問》、《甲乙》脈下有口字,死生上無兩則字。)問曰:治此者奈何?答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經虛陰虛,故灸陰;絡滿陽滿,故刺陽也。經滿陰滿,故刺陰;絡虛陽虛,故灸陽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黃帝內經》的《素問》和《甲乙經》,討論的是經絡氣血虛實的狀況。

有人問:絡脈的氣不足,而經脈的氣有餘,這種情況會怎麼樣?

回答:絡脈氣不足,經脈氣有餘,脈象會呈現熱象,而尺部(手腕內側)會感覺寒冷。這種情況在秋冬季是逆證,在春夏季則是順證,治療時應該針對這種主要病症。

(如何知道是絡脈虛、經脈實呢?絡脈屬於陽,經脈屬於陰。寸口(手腕外側)屬於陽,也代表體表;尺部屬於陰,也代表體內。秋冬屬陰,春夏屬陽。絡脈氣不足,就是陽氣虛;經脈氣有餘,就是陰氣盛。在秋冬季,如果寸口摸到脈象緩慢,而尺部的皮膚感覺寒冷,就是逆證;如果在春夏季,摸到緩脈,尺部皮膚寒冷,就是順證。

脈緩是熱的表現,因為秋冬季陽氣內藏,陰氣外浮;春夏季陰氣內藏,陽氣外浮。所以根據尺寸部位寒熱的表現,就可以判斷經絡的虛實。

《素問》和《甲乙經》中,在脈象的描述後面都有「口」字。)

又有人問:經脈虛,而絡脈滿,又會怎麼樣?

回答:經脈虛而絡脈滿,尺部會感覺發熱而且飽滿,脈象卻是寒而澀。這種情況在春夏季會死亡,在秋冬季則會存活。

(滿,指盛的意思。經脈虛,絡脈盛,在春夏季診斷時,如果尺部皮膚感覺熱盛,而寸口的脈象急促,就是逆證,所以會死亡。在秋冬季,如果診斷到尺部發熱,脈象急促,則是生機的表現。脈象急促多為寒證,脈象緩慢則多為熱證。《素問》和《甲乙經》中,脈象描述後面都有「口」字,關於生死,原文中沒有「兩則」這兩個字。)

又有人問:治療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

回答:絡脈滿而經脈虛,就用艾灸來溫補陰氣,用針刺來疏泄陽氣;經脈滿而絡脈虛,就用針刺來疏泄陰氣,用艾灸來溫補陽氣。

(經脈虛,陰氣也虛,所以要用艾灸來溫補陰氣;絡脈滿,陽氣也滿,所以要用針刺來疏泄陽氣。經脈滿,陰氣也滿,所以要用針刺來疏泄陰氣;絡脈虛,陽氣也虛,所以要用艾灸來溫補陽氣。)

2. 禁極虛

平按:此篇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

問曰:秋冬無極陰,春夏無極陽者,何謂也?答曰:無極陽者,春夏無數虛陽,虛陽則狂。無極陰者,秋冬無數虛陰,陰虛則死。(數,音朔。春夏是陽用事,秋冬是陰用事。陰陽用事之時,行針者不可數虛陽,數虛陽者,陽極發狂;數虛陰者,陰極致死也。平按:《甲乙》「虛陽,虛陽」作「虛陽明,陽明虛」,「虛陰,陰虛」作「虛太陰,太陰虛」。)

白話文:

這篇標題是[禁極虛]:

這段話出自《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

有人問:秋冬時節沒有達到極致的陰氣,春夏時節沒有達到極致的陽氣,這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是:所謂沒有極致的陽氣,指的是春夏時節如果出現過多的虛陽之氣,虛陽之氣過盛就會導致發狂。所謂沒有極致的陰氣,指的是秋冬時節如果出現過多的虛陰之氣,虛陰之氣過盛就會導致死亡。(這裡的「數」讀音同「朔」。春夏是陽氣主導的時節,秋冬是陰氣主導的時節。在陰陽之氣各自主導的時節,針灸醫師不應該多次去虛耗陽氣,多次虛耗陽氣就會導致陽氣過盛而發狂;不應該多次去虛耗陰氣,多次虛耗陰氣就會導致陰氣過盛而死亡。)

我按:《甲乙經》中,原文的「虛陽,虛陽」寫作「虛陽明,陽明虛」,「虛陰,陰虛」寫作「虛太陰,太陰虛」。

3. 順時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此篇前一段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後一段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

問曰:春極治經絡,夏極治經輸,秋極治六腑,冬則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處。所謂少用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須時。(春夏秋三時極意行針,冬時有癰疽得極,余寒等病皆悉不得,故不用,稱其時也。春時陽氣在於皮膚,故取絡脈也。夏時在於十二經之五輸,故取輸也。

秋氣在於六腑諸輸,故取之也。冬氣在於骨髓,腠理閉塞,血脈凝澀,不可行於針與砭石,但得飲湯服藥。癰疽以是熱病,故得用針石也。以癰疽暴病,不得須間失時不行針石也。平按:《素問》、《甲乙》極作亟。《素問》閉塞下重閉塞二字,處作也。須時《素問》作頃時回三字。

)因癰不知不致,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旁三,與嬰絡各二。(有因癰生,不痛不知,不得其定,按之不應其手,乍來似有,乍去似無者,此是肺氣所為,可取手太陰脈有主此病輸,旁三刺之,及纓脈足陽明之輸主此病者,二取之。平按:《素問》、《甲乙》因癰不知不致作癰不知所,嬰絡作纓脈,據本注應作纓脈。

《素問》三下有痏字。)

白話文:

翻譯:

這篇文章的內容,從頭到尾都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第八卷第二十八篇《通評虛實論》。其中,前一段也出現在《黃帝內經甲乙經》第七卷第一篇中,後一段則出現在《甲乙經》第十一卷第九篇。

有人問:「春天最適合治療經絡,夏天最適合治療經脈的輸穴,秋天最適合治療六腑,冬天因為氣機閉塞,就只能用藥,少用針灸和砭石。」這裡說的少用針灸砭石,不是說不能用來治療癰疽。癰疽這種病不能不看時間來治療。

(春天、夏天、秋天這三個季節,可以盡情地使用針灸,冬天如果有癰疽這種病,可以特別用針灸治療,其他的像寒冷等疾病,都不適合用針灸,所以說不合時宜。春天陽氣在皮膚表面,所以要取經絡來治療;夏天陽氣在十二經脈的五輸穴,所以要取輸穴來治療;秋天陽氣在六腑的腧穴,所以要取這些穴位來治療;冬天陽氣在骨髓,皮膚腠理閉塞,血脈凝滯不暢,不適合用針灸或砭石,只能喝湯藥來治療。癰疽因為是熱性疾病,所以可以用針灸和砭石治療。癰疽這種急性病,不能因為不適合時節就不用針灸砭石治療。)

此外,如果長了癰,卻沒有感覺,按下去也沒有反應,時有時無的,可以刺手太陰經旁邊的三個穴位,以及足陽明經的嬰絡穴兩個穴位。(意思是,有的癰生出來,不痛不癢,位置也不固定,按下去沒有反應,好像有,又好像沒有,這是肺氣引起的,可以取手太陰經治療此病症的腧穴,在旁邊刺三針,以及足陽明經的纓脈,主治此病的穴位,刺兩針。)

(校勘:《素問》、《甲乙經》中,極字都作亟字。《素問》閉塞下重複寫了閉塞二字,處字作也字。須時在《素問》中寫作頃時回三個字。《素問》、《甲乙經》因癰不知不致寫作癰不知所,嬰絡寫作纓脈,根據原文的注釋,應該寫作纓脈。《素問》的三字下面有痏字。)

4. 刺瘧節度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過之則失時,見《素問》卷十第三十六《刺瘧篇》,自瘧不渴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素問·刺瘧篇》惟文義略有不同,又見本書二十五卷《十二瘧》篇。又自篇首至末,見《甲乙經》卷七第五。

瘧病脈滿大急,刺背輸,用中針,旁五胠輸各一,適肥瘦,出其血。(滿,盛也。脈大,多氣少血也。急,多寒也。瘧病寸口脈盛,氣多血少而寒,可取背輸有療瘧者,用中針刺輸旁五取,及胠輸兩脅下胠中之輸有療瘧者,左右各一取之。取之適於肥瘦,出血多少。旁,左右箱也。

平按:《素問》、《甲乙》瘧下無病字,輸作俞。五《素問》作伍。)瘧脈小而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脈小者,血氣皆少。瘧病診得寸口之脈血氣皆少而實而多寒,可灸足少陰療瘧之輸,並指有療瘧之井也。平按:《素問》、《甲乙》無而字。)瘧脈滿大急,刺背輸,用第五針,胠輸各一,適行至於血也。

(第五䤵針,以取大膿,今用刺瘧背輸,可適行至血出而已也。平按:用第五針胠輸各一《素問》作用五胠俞背俞各一。《甲乙經》無此條,《素問》新校正云:「經文與次前經文重複,王氏隨而注之,別無義例,不若士安之精審,不復出也。」)瘧脈緩大虛,便用藥所宜,不宜用針。

(脈緩者,多熱。瘧病診寸口脈得多熱多氣少血虛者,可用藥。用藥者,取所宜之藥以補也。平按:便用藥所宜《素問》作便宜用藥。)凡治瘧者,先發如食頃,乃前可以治,過之則失時。(此療瘧時節也。平按:《素問》、《甲乙》無前字。)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渴而日作,取手陽明。

(瘧不渴取足陽明,渴取手陽明,皆取所主輸。平按: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素問》作刺足太陽,本書《十二瘧》篇同。新校正云:「按《九卷》云:」足陽明。《太素》同。「檢今本《靈樞》亦云取足陽明,是不渴間日而作之瘧,可取足太陽、陽明二處。故《十二瘧》楊注謂治寒瘧,本篇謂取所主輸也。

白話文:

這篇內容主要整理了關於瘧疾的針灸和治療方法,並參考了多本古代醫書:

首先,這篇文章的內容主要來自《素問》的〈刺瘧篇〉和《靈樞》的〈雜病〉篇,以及《甲乙經》和本書的〈十二瘧〉篇。這些書的內容有些許差異,但都圍繞著如何治療瘧疾。

當瘧疾病人的脈象呈現滿、大、急的狀態時,應該針刺背部的腧穴,使用中等粗細的針,在背部兩側的五個腧穴旁各刺一針,並根據病人的體型調整針刺的深度和出血量。這裡提到脈象的「滿」指的是脈搏充盛,「大」指的是氣多血少,「急」指的是寒氣較多。可以選取背部的腧穴來治療瘧疾,並在脅肋下方的腧穴各刺一針,左右各一。

若瘧疾的脈象是小而實且急,代表氣血虛少而寒,可以艾灸足少陰經的穴位,並針刺手指的井穴來治療瘧疾。

當瘧疾病人的脈象呈現滿、大、急時,可以針刺背部的腧穴,並用第五號的針,在兩脅的腧穴各刺一針,針刺的目標是使其稍稍出血即可。這裡提到的第五號針,原本是用來取出膿液的,但這裡用來治療瘧疾,刺入到出血即可。

如果瘧疾的脈象是緩、大、虛的,表示病人體內多熱,應該使用藥物治療,不適合使用針刺。這裡提到的「緩」指的是脈象較慢,多熱,「虛」表示氣血不足。

治療瘧疾,最好在發病前一小段時間(約吃飯時間)進行治療,這樣效果最好,如果超過這個時間,治療效果就會變差。

若瘧疾患者不感到口渴,並且隔一天發作一次,應該選取足陽明經的穴位治療;如果患者感到口渴並且每天發作一次,應該選取手陽明經的穴位治療。不渴的瘧疾,取足陽明經的穴位,口渴的瘧疾取手陽明經的穴位,這些都是選取經脈所主的穴位來治療。

簡而言之,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如何根據瘧疾患者的不同脈象,選擇適當的針灸穴位和方法進行治療,並強調了把握治療時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