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十·雜病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雜病 (9)

1. 經絡虛實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

白話文:

此篇從篇首到篇尾,見於《素問》卷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見於《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

問曰:絡氣之不足,經氣有餘何如?答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脈熱而尺寒,秋冬為逆,春秋為順,治主病者。(絡虛經實,何以得知?絡為陽也,經為陰也。寸為陽也,外也;尺為陰也,內也。秋冬,陰也;春夏,陽也。絡氣不足,陽氣虛也;經氣有餘,陰氣盛也。於秋冬時,診寸口得緩脈,尺之皮膚寒,為逆;春夏緩脈,尺之皮膚寒,為順。

白話文:

**問:**如果聯絡氣不足,經絡中的氣過剩,病情會如何?

答: 絡氣不足,經氣過剩的話,脈象會出現熱而尺部(手太陰肺經)發寒的情況。在秋冬季節,這種情況通常是病情的逆轉,而在春秋季節,則表示病情順利。

(如何判斷絡虛經實?)

絡氣屬於陽,經氣屬於陰。寸部脈象屬於陽,代表外;尺部脈象屬於陰,代表內。秋冬季節屬於陰,春秋季節屬於陽。絡氣不足表示陽氣虛弱,經氣過剩表示陰氣旺盛。如果在秋冬季節,診察寸口脈得到緩脈,而尺部皮膚發寒,則表示病情逆轉;如果在春秋季節出現緩脈,尺部皮膚發寒,則表示病情順利。

緩脈,熱也。以秋冬陽氣在內,陰氣在外;春夏陰氣在內,陽氣在外故也。於尺寸在內時寒熱,取經絡虛實也。平按:《素問》、《甲乙》脈下有口字。《素問》順作從。)問曰:經虛絡滿何如?答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寒澀,此春夏則死,秋冬則生。(滿,盛也。經虛絡盛,春夏診得尺之皮膚熱盛,寸口得急脈,為逆,故死。

白話文:

脈搏遲緩,表示身體有熱象。這是因為秋冬時節,陽氣在內,陰氣在外;春夏時節,陰氣在內,陽氣在外。

如果在寸口脈搏內出現寒熱交替,說明經絡有虛實。

問:經絡虛弱,但是氣血滿盛,會如何?

答:經絡虛弱,氣血滿盛時,尺脈會發熱且鼓脹,脈搏會發冷且滯澀。如果是在春夏時節,會因此死亡;如果是在秋冬時節,則會因此活下來。(滿盛,指氣血旺盛。如果經絡虛弱而氣血旺盛,在春夏診斷時會發現尺部的皮膚發熱且氣血旺盛,而寸口脈則會出現急促的脈象,這是一種逆象,因此會導致死亡。)

秋冬得尺熱脈急,故生。脈急多寒,脈緩多熱也。平按:《素問》、《甲乙》脈下有口字,死生上無兩則字。)問曰:治此者奈何?答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經虛陰虛,故灸陰;絡滿陽滿,故刺陽也。經滿陰滿,故刺陰;絡虛陽虛,故灸陽也。)

白話文:

在秋冬季節,脈象如果又急又熱,患者會發燒。脈象又急又熱,大多是寒證;脈象緩慢大多是熱證。

註解《素問》《甲乙經》中說:脈象下面有「口」字,是死脈;上面沒有「兩」字,是生脈。

問:如何治療這種脈象?

答:絡脈充盈,經脈虛弱,就灸陰經刺陽經;經脈充盈,絡脈虛弱,就刺陰經灸陽經。(經脈虛弱是因為陰虛,所以灸陰經;絡脈充盈是因為陽盛,所以刺陽經。經脈充盈是因為陰盛,所以刺陰經;絡脈虛弱是因為陽虛,所以灸陽經。)

2. 禁極虛

平按:此篇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

白話文:

根據《甲乙經》第七卷第一中篇記載。

問曰:秋冬無極陰,春夏無極陽者,何謂也?答曰:無極陽者,春夏無數虛陽,虛陽則狂。無極陰者,秋冬無數虛陰,陰虛則死。(數,音朔。春夏是陽用事,秋冬是陰用事。陰陽用事之時,行針者不可數虛陽,數虛陽者,陽極發狂;數虛陰者,陰極致死也。平按:《甲乙》「虛陽,虛陽」作「虛陽明,陽明虛」,「虛陰,陰虛」作「虛太陰,太陰虛」。)

白話文:

**問題:**為什麼說秋冬沒有極盛的陰氣,春夏沒有極盛的陽氣呢?

回答: 極盛的陽氣是指春夏時節有數不盡的虛熱,虛熱多則容易發狂。極盛的陰氣是指秋冬時節有數不盡的虛寒,虛寒多則會死亡。(「數」字讀作「朔」,「虛」字指陰虛、陽虛。春夏是陽氣旺盛的季節,秋冬是陰氣旺盛的季節。在陰陽旺盛的季節,針灸時不可行刺過多虛熱穴位,否則會導致陽氣極盛而發狂;也不可行刺過多虛寒穴位,否則會導致陰氣極盛而死亡。)

3. 順時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此篇前一段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後一段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

白話文:

備註:這篇文章從開頭到結尾,都可以在《素問》卷八第二十八篇《通評虛實論》中找到。此外,這篇文章的前半段收錄於《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後半段收錄於《甲乙經》卷十一第九篇。

問曰:春極治經絡,夏極治經輸,秋極治六腑,冬則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處。所謂少用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須時。(春夏秋三時極意行針,冬時有癰疽得極,余寒等病皆悉不得,故不用,稱其時也。春時陽氣在於皮膚,故取絡脈也。夏時在於十二經之五輸,故取輸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春天陽氣到達極盛時,應該治療經絡;夏天陽氣到達極盛時,應該治療經輸;秋天陽氣到達極盛時,應該治療六腑;冬天則氣血閉塞,用藥治療較多,針灸石藥則較少。所謂少用針灸石藥,並不是指癰疽不可以用針灸石藥,癰疽病必須要及時治療。

(因為春天、夏天、秋天三季陽氣旺盛,適合用針灸,而冬天陽氣閉藏,除了癰疽等急症之外,其他的寒病等都不適合針灸,所以才說冬日少用針灸石藥。這是根據時令而定的。春天陽氣在皮膚,所以治療經絡;夏天陽氣在十二經的五輸穴,所以治療五輸;秋天陽氣在六腑,所以治療六腑。)

秋氣在於六腑諸輸,故取之也。冬氣在於骨髓,腠理閉塞,血脈凝澀,不可行於針與砭石,但得飲湯服藥。癰疽以是熱病,故得用針石也。以癰疽暴病,不得須間失時不行針石也。平按:《素問》、《甲乙》極作亟。《素問》閉塞下重閉塞二字,處作也。須時《素問》作頃時回三字。

白話文:

秋季的氣息主導著六腑和所有經脈,所以針灸治療要選在這個時候。冬季的氣息主導著骨髓,毛孔閉塞,血液循環緩慢,不宜進行針灸或砭石療法,只能喝湯吃藥。癰疽屬於熱病,因此可以用針灸或砭石治療。由於癰疽是一種急病,不能拖延時間,錯過時機而無法進行針灸或砭石治療。根據《素問》和《甲乙經》的記載,這兩本書對此都有著急切的描述。《素問》中提到「閉塞下重閉塞」這幾個字,是用來強調治療的必要性。《素問》中還提到「頃時」,表示需要及時治療。

)因癰不知不致,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旁三,與嬰絡各二。(有因癰生,不痛不知,不得其定,按之不應其手,乍來似有,乍去似無者,此是肺氣所為,可取手太陰脈有主此病輸,旁三刺之,及纓脈足陽明之輸主此病者,二取之。平按:《素問》、《甲乙》因癰不知不致作癰不知所,嬰絡作纓脈,據本注應作纓脈。

《素問》三下有痏字。)

白話文:

如果患有癰疽,患者自己不知道,也不覺得疼痛,按壓時沒有反應,時而出現時而消失,可以針刺手太陰經脈旁三寸的位置,以及嬰絡經脈各兩處。

(如果患有因癰疽引起的疾病,不痛也不知,病情不固定,按壓時沒有反應,時而出現時而消失,這是肺氣引起的,可以用手太陰經脈主治此病的輸穴旁三寸的位置進行針刺,以及足陽明經脈主治此病的輸穴,各取兩處進行針刺。平按:《素問》、《甲乙》中“因癰不知不致”寫作“癰不知所”, “嬰絡”寫作“纓脈”,根據注釋應該寫作“纓脈”。

《素問》中“三下”應當加上“痏”字。)

4. 刺瘧節度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過之則失時,見《素問》卷十第三十六《刺瘧篇》,自瘧不渴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素問·刺瘧篇》惟文義略有不同,又見本書二十五卷《十二瘧》篇。又自篇首至末,見《甲乙經》卷七第五。

白話文:

說明:這篇文章從開頭到「過之則失時」,見於《素問》第十一卷第三十六篇《刺瘧篇》;從「瘧不渴」到結尾,見於《靈樞》第五卷第二十六篇《雜病》篇,也見於《素問·刺瘧篇》,但文字略有不同,還見於本書第二十五卷《十二瘧》篇。此外,從開頭到結尾,見於《甲乙經》第七卷第五篇。

瘧病脈滿大急,刺背輸,用中針,旁五胠輸各一,適肥瘦,出其血。(滿,盛也。脈大,多氣少血也。急,多寒也。瘧病寸口脈盛,氣多血少而寒,可取背輸有療瘧者,用中針刺輸旁五取,及胠輸兩脅下胠中之輸有療瘧者,左右各一取之。取之適於肥瘦,出血多少。旁,左右箱也。

白話文:

瘧疾的脈象又大又急,可針對背部的輸穴進行針刺,使用中針,在輸穴旁的五個胠輸穴上各取一穴,針對肥胖或消瘦的人做出調整,放出適量出血。(滿:充盛。脈大:陽氣多、血氣少。急:多寒。瘧疾時的寸口脈搏充盛,陽氣多、血氣少且偏寒,可以取背部的輸穴進行治療瘧疾,使用中針刺在輸穴旁的五個胠輸穴,以及腋下的胠輸穴也有治療瘧疾的效果,左右各取一穴。取穴時要針對肥胖或消瘦的人做出調整,放出適量的血。旁:指左右的腋下。)

平按:《素問》、《甲乙》瘧下無病字,輸作俞。五《素問》作伍。)瘧脈小而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脈小者,血氣皆少。瘧病診得寸口之脈血氣皆少而實而多寒,可灸足少陰療瘧之輸,並指有療瘧之井也。平按:《素問》、《甲乙》無而字。)瘧脈滿大急,刺背輸,用第五針,胠輸各一,適行至於血也。

白話文:

《素問》、《甲乙經》中記載的瘧疾都沒有「病」字,而寫作「俞」。「五」字是《素問》中的寫法。瘧疾患者脈搏細小而有力量且急,可以灸足少陰經上的治療瘧疾的俞穴,並刺手指上的井穴。(脈搏細小,說明氣血都不足。瘧疾診斷時能發現寸口脈氣血不足且有寒,可以灸足少陰經上的治療瘧疾的輸穴,同時刺手指上有治療瘧疾的井穴。平按:《素問》、《甲乙經》中沒有「而」字。)瘧疾患者脈搏大而滿且急,可以刺背部的輸穴,使用第五根針,皮刺和皮下脂肪的針刺深度各一次,直到出少量血為止。

(第五䤵針,以取大膿,今用刺瘧背輸,可適行至血出而已也。平按:用第五針胠輸各一《素問》作用五胠俞背俞各一。《甲乙經》無此條,《素問》新校正云:「經文與次前經文重複,王氏隨而注之,別無義例,不若士安之精審,不復出也。」)瘧脈緩大虛,便用藥所宜,不宜用針。

白話文:


第五種針法,用於排出大量膿液。現在用來治療瘧疾背部輸穴,只要刺到出血就可以。

平按: 《素問》使用第五種針法,在五胠俞和背俞穴各刺一針。《甲乙經》沒有這條。盧復在新校正的《素問》中說:「這段經文和前面的一段重複,王冰在上面做了註解,但沒有新的意義。不如張仲景的精細,所以把它刪掉了。」

瘧疾脈象緩慢且虛,應使用相應的藥物治療,不宜使用針法。

(脈緩者,多熱。瘧病診寸口脈得多熱多氣少血虛者,可用藥。用藥者,取所宜之藥以補也。平按:便用藥所宜《素問》作便宜用藥。)凡治瘧者,先發如食頃,乃前可以治,過之則失時。(此療瘧時節也。平按:《素問》、《甲乙》無前字。)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渴而日作,取手陽明。

白話文:

  • **脈搏緩慢的人,大多是發燒。**瘧疾患者如果寸口脈搏顯示有高熱、氣多血虛的症狀,可以服藥治療。治療時,選擇適當的藥物來補養。
  • 凡是治療瘧疾的,要在發作前像吃了飯那麼短的時間內開始治療,超過這個時間就錯過了時機。(這是瘧疾的治療時機。)
  • 瘧疾不口渴,間隔一天發作,取足陽明經的脈象;口渴,每天發作,取手陽明經的脈象。

(瘧不渴取足陽明,渴取手陽明,皆取所主輸。平按: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素問》作刺足太陽,本書《十二瘧》篇同。新校正云:「按《九卷》云:」足陽明。《太素》同。「檢今本《靈樞》亦云取足陽明,是不渴間日而作之瘧,可取足太陽、陽明二處。故《十二瘧》楊注謂治寒瘧,本篇謂取所主輸也。

白話文:

瘧疾不口渴的,取足陽明經的穴位;口渴的,取手陽明經的穴位,都取負責氣血輸布的經脈。

注釋:

  • **瘧不渴:**指間歇性發作的瘧疾,發作時不口渴。
  • **足陽明經:**手足陽明經。
  • **手陽明經:**手少陽經。
  • **取所主輸:**取其掌管氣血輸布的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