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十·雜病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雜病 (8)

1. 陽厥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二。

白話文:

這篇文章從頭到尾,都可以在《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找到,也可以在《甲乙經》卷十一第二找到。

黃帝曰:有病喜怒者,此病安在?(平按:《素問》、《甲乙》喜怒作怒狂,在作生,新校正云:《太素》怒狂作善怒。)岐伯曰:生於陽。問曰:陽何以使人狂?答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喜怒,病名陽厥。(平按:喜怒《素問》、《甲乙》作善怒。)問曰:何以知之?答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而動太疾,此其候也。

白話文:

黃帝問:有的人一動怒就發病,這個病是怎麼產生的?

岐伯答:這種病出現在人體的「陽」方面。

黃帝問:為什麼「陽」會讓人發狂?

岐伯答:「陽氣」如果突然受折損而不能疏散,就會讓人喜怒無常,產生「陽厥」的疾病。

黃帝問:怎麼知道是這種情況?

岐伯答:「陽明」經脈通常是經常活動的,而「巨陽」、「少陽」經脈通常是靜止不動的,但現在太過於活躍,這就是這種疾病的徵兆。

(足陽明人迎脈常動。有病名陽厥,以陽氣暴有折損不通,故狂而喜怒,以其太陽、少陽不動而大疾,以為候也。平按:《甲乙》巨陽作太陽。《素問》、《甲乙》不動下重不動二字。注有病袁刻作有疾。不動而大疾,袁刻動誤作通。)問曰:治之奈何?答曰:衰其食即已。

白話文:

(足陽明的人迎脈經常跳動。一種叫做「陽厥」的病,是陽氣突然折損不通,所以會發狂而且喜怒無常,因為其太陽經和少陽經沒有活動而(陽厥)發作劇烈,可以作為症候參考。平按:《甲乙經》的巨陽寫作太陽。《素問》、《甲乙經》的「不動」後面重複了「不動」這兩個字。注:「有病」袁刻本作「有疾」。「不動而大疾」,袁刻本作「通」,是誤寫。)問道:怎麼治療這種病呢?答道:只要減少飲食就能好轉。

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之食即已。使之服之,以生鐵落為飲,夫生長氣,椎鐵落自下氣疾。(衰其食者,少食也。穀氣熱,故推入腹內,陰中長盛陽,所以憎於狂病。故奪於情少食,令服生鐵落,病則愈矣。生鐵落,鐵漿也。平按:衰其食《素問》作奪其食,新校正云:「《甲乙經》奪作衰,《太素》同。

白話文:

食物進入陰部,滋養陽氣,所以禁食就能恢復。讓病人服用它,用生鐵漿作為飲料,因為生鐵漿能滋養陽氣,而生鐵漿自然會往下行,補足下氣。(「衰其食」是指減少飲食。穀物之氣溫熱,所以會推入腹中,陰中旺盛的陽氣會導致狂躁的疾病。因此,減少飲食,並讓病人服用生鐵漿,疾病就能痊癒。生鐵漿就是鐵漿。)

」落《素問》作洛。夫生長氣椎鐵落《素問》、《甲乙》作夫生鐵落者。又按「生長氣椎鐵」五字頗費解,當必有誤,原抄如是,故仍之。)

白話文:

「洛」字在《素問》中作「落」。「生長氣椎鐵落」這句話的意思是,生長的元氣聚集而下落。《素問》、《甲乙》作「生鐵落」。此外,這句話「生長氣椎鐵」共五個字的解釋相當費解,應該是抄寫時有誤,原抄如此,所以仍照原樣寫出。

2. 風逆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二下篇。

白話文:

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二下篇。

這篇文章載於《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同時也收錄於《甲乙經》卷十第二下篇。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喜變,取手太陰表裡、足少陰、陽明之經,肉凊取榮,骨凊取井也。(手太陰為里,手陽明為表,二經主氣。肉者土也,榮者火也,火以生土,故取榮溫肉也。骨者水也,井者木也,水以生木,以子實母,故取井溫骨也。平按:《靈樞》、《甲乙》支作肢,喜變作善變。

凊今本《靈樞》及《甲乙》均作清,趙府本《靈樞》作凊。《甲乙》榮作營。)

白話文:

風氣逆流,導致四肢腫脹,身體浮腫,偶爾感到寒冷,飢餓時煩躁,吃飽後就容易心情變化。可以針灸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的經脈,肌肉腫脹的取榮穴,骨骼腫脹的取井穴。

手太陰肺經為裏經,手陽明大腸經為表經,兩經都主氣。肌肉屬土,血液屬火,火生土,所以取榮穴來溫暖肌肉。骨骼屬水,井穴屬木,水生木,以子實母,所以取井穴來溫暖骨骼。

《靈樞》和《甲乙》中「支」字寫作「肢」,「喜變」寫作「善變」。

「凊」字,今本《靈樞》和《甲乙》都寫作「清」,趙府本《靈樞》寫作「凊」。《甲乙》中「榮」字寫作「營」。

3. 風痓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四。

白話文:

按:此篇見於《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又見於《甲乙經》卷七第四。

風痓,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中有寒,取三里。(足太陽行腰脊,故身痓反折,取其脈所生輸穴及膕中正經。視血絡黑也,可取足陽明三里之輸也。平按:《靈樞》痓作痙,血絡下有出血二字。《甲乙》血絡下有出血痓三字。)

白話文:

抽搐,身體蜷曲變形,先取足太陽經和膕中穴;如果血脈中有寒氣,取三里穴。(足太陽經循行於腰脊,所以身體蜷曲變形,取其脈絡所生的輸穴和膕中正經。如果觀察血脈呈黑色,就可以取足陽明經的三里輸穴。平註:《靈樞》中「痓」字作「痙」,「血絡」下有「出血」二字。《甲乙經》中「血絡」下有「出血痓」三字。)

4. 酒風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二下篇。

白話文:

平按:此篇文章見於《素問》卷十三第46篇《病能論》,也見於《甲乙經》卷十第2下篇。

黃帝問曰:病者身體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答曰:名曰酒風。問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合,以三指撮,為後飯。(飲酒汗出得風,名曰酒風。先食後服,故曰後飯也。平按:《素問》、《甲乙》病者作有病,「五合,以三指撮」作「五分,合以三指撮」。《素問》王注云:「飯後藥先,謂之後飯。」與此注不同。)

白話文:

黃帝問道:「病人身體疲倦,汗如雨下,害怕吹風,氣喘吁吁,這是什麼病?」

岐伯回答道:「叫做酒風。」

黃帝問:「如何治療?」

岐伯說:「用澤瀉和術各十分,麋銜五分,用三指撮起,在吃飯後服用。」

(註:飲酒後出汗受風,稱為酒風。先吃飯後服藥,因此叫做後飯。)

5. 經解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

白話文:

古代文字: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

繁體中文: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

說明:《病能論》一文出自《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篇。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針,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上經》者,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診脈所知,中手如針,此細之狀也。切,按也。《上經》言上通天之氣,《下經》言下病之變化也。又自腰以上,隨是何經之氣,以為上經;自腰以下,以為下經。

白話文:

所謂深細的脈,摸起來像針一樣,按壓它時能感受到聚集而堅硬的部位,擴散且強大的部位。

《上經》指的是氣息通達上天,《下經》指的是疾病的變化。

(從診脈中得知,手脈像針一樣,這就是細脈的狀態。按,就是按壓脈搏。

《上經》講述上通天地的氣息,《下經》講述下部的疾病變化。另外,從腰部以上,無論哪條經絡的氣,都認為是上經;從腰部以下,都認為是下經。)

上經通於天氣,下經言其變化也。平按:《素問》針下有也字,氣上有言字。)《金匱》者,決死生也。(《金匱》之章,作決死生之論也。)《揆度》者,切度之。《奇恆》者,言奇病也。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者也。恆者,得以四時死者也。所謂揆者,方切求也。

白話文:

上經中記載的是天氣的運行規律,下經中記載的是它的變化。注:《素問》的「針」字後面有「也」字,氣字前面有「言」字。)《金匱》一書是判斷生死的。 (《金匱》這一章是討論辨生死的方法。)《揆度》是精確測量的意思。《奇恆》是說奇特的疾病。所謂奇,是指讓奇特的疾病不因四時變化而致死。恆,是指因四時變化而致死的。所謂揆,是指仔細推求。

度者,得其病處也,以四時度之也。(得病傳之,至於勝時而死,此為恆也。中生喜怒,令病次傳死者,此為奇也。揆者,方將求病所在,揆量之也。度者,得其病處,更於四時度其得失也。平按:方切求也下《素問》有「言切求其脈理也」七字。注令病次傳死者,《素問》新校正引楊注作令病次傳者,無死字。

白話文:

「度」是指找出疾病之處,並根據四季的變化來判斷病情。「度」字有疾病傳播之意,當疾病傳播到最盛的時候,併發症就會產生,這就是「痺」的症狀。中醫認為,生氣和喜怒的變化會使疾病依次傳播,最後導致死亡,這就是「奇」的症狀。「痺」是指正在尋找疾病的根源,並加以衡量。「度」是指找出疾病之處,並根據四季的變化來推測疾病的發展。

又按《素問》王注云:「凡言所謂者,皆釋未了義。今此所謂,尋前後經文,悉不與此篇義相接。似今數處少成文義者,終是別釋經文,世本既缺第七二篇,應彼缺經錯簡文也。古文斷裂,繆續於此。」)

白話文:

此外,王冰在《素問》註文中說:「凡是『所謂』,都是解釋不清晰的意思。現在這個『所謂』,查前後の經文,都跟這一篇的意思無關。類似於現在一些斷章取義的部分,這些最終都是對經文的個別解釋。由於最初的原典已經遺失了第72篇,那些缺失的經文可能被誤放到了這裡。古代典籍有很多殘缺和錯誤的地方,這段話可能就是這樣的情形。

6. 身度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俱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惟自問曰形度至何以知其度也一節在後,脈浮而澀二句在前,與《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同,在經文春秋則生冬夏則死之下。詳《素問》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移續於此,舊在後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下,王氏以為錯簡,移附於此。」據新校正所云,則本書編次,與舊時無異也。

白話文:

注:本文從篇首到篇尾,皆見於《素問》卷八第二十八篇〈通評虛實論〉。但是自「問曰形度」至「何以知其度也」一節在後面,「脈浮而澀」兩句在前,與《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中「經文春秋則生冬夏則死」之下相同。詳見《素問》新校正本雲:「按《甲乙經》移續於此,舊在後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下,王氏以為錯簡,移附於此。」根據新校正本所說,則本書編次與舊時並無不同。

問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之其度也?曰:脈浮而澀,澀者而身有熱者,死也。(形骨筋等有病,於身節度,可診脈而知,故脈浮而澀者,身必有熱,身熱脈浮澀者死也。平按:《素問》、《甲乙》而身上無者字。)

白話文:

問題:形體、骨骼、肌肉和脈絡的度數怎麼得知呢?

回答:脈浮而澀,同時身體發熱的人,會死亡。(形體、骨骼、肌肉等有問題,會影響身體的節度,可以通過診脈來瞭解。所以,脈浮而澀的人,身體一定發熱,身體發熱而脈浮澀的人會死亡。一般認為,《素問》、《甲乙》中沒有「身上無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