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十·雜病 (8)
卷第三十·雜病 (8)
1. 陽厥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二。
黃帝曰:有病喜怒者,此病安在?(平按:《素問》、《甲乙》喜怒作怒狂,在作生,新校正云:《太素》怒狂作善怒。)岐伯曰:生於陽。問曰:陽何以使人狂?答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喜怒,病名陽厥。(平按:喜怒《素問》、《甲乙》作善怒。)問曰:何以知之?答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而動太疾,此其候也。
(足陽明人迎脈常動。有病名陽厥,以陽氣暴有折損不通,故狂而喜怒,以其太陽、少陽不動而大疾,以為候也。平按:《甲乙》巨陽作太陽。《素問》、《甲乙》不動下重不動二字。注有病袁刻作有疾。不動而大疾,袁刻動誤作通。)問曰:治之奈何?答曰:衰其食即已。
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之食即已。使之服之,以生鐵落為飲,夫生長氣,椎鐵落自下氣疾。(衰其食者,少食也。穀氣熱,故推入腹內,陰中長盛陽,所以憎於狂病。故奪於情少食,令服生鐵落,病則愈矣。生鐵落,鐵漿也。平按:衰其食《素問》作奪其食,新校正云:「《甲乙經》奪作衰,《太素》同。
」落《素問》作洛。夫生長氣椎鐵落《素問》、《甲乙》作夫生鐵落者。又按「生長氣椎鐵」五字頗費解,當必有誤,原抄如是,故仍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黃帝內經》,主要討論一種叫做「陽厥」的疾病。
黃帝問:有人生病後會喜怒無常,這個病是怎麼回事?
岐伯回答:這是因為陽氣出了問題。
黃帝又問:陽氣怎麼會使人發狂呢?
岐伯回答:陽氣就像突然斷裂的東西,很難疏通,所以就會出現喜怒無常的狀況,這種病就叫做「陽厥」。
黃帝接著問:要怎麼知道得了這種病呢?
岐伯回答:陽明經脈平時是活躍的,如果太陽、少陽經脈平常不怎麼動,卻突然變得跳動很快,這就是得了「陽厥」的徵兆。
(陽明經脈的脈搏一般都會跳動。這種叫做「陽厥」的病,是因為陽氣突然受到阻礙,無法順暢運行,所以才會發狂且喜怒無常。太陽、少陽經脈平常不怎麼動,卻突然跳動很快,可以作為判斷依據。)
黃帝又問:那要怎麼治療呢?
岐伯回答:減少他的飲食就好了。
因為食物進入體內,會使陰氣增長,陰氣又會助長陽氣。所以減少飲食就能減弱陽氣,病自然就好。可以讓他服用生鐵屑泡的水,因為生鐵可以生長氣,而搗碎的鐵屑則可以使氣下行,減緩陽氣過旺的情況。(減少飲食的意思是少吃。穀物屬性熱,吃進肚子裡後,會使陰氣增長,陰氣又助長陽氣,所以才會加重發狂的症狀。因此,要減少飲食,並服用生鐵屑泡的水,病就會好。生鐵屑,就是鐵漿。原文中「生長氣椎鐵落」這幾個字意思比較難理解,可能是抄寫錯誤,但還是保留了原文的樣子。)
2. 風逆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二下篇。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喜變,取手太陰表裡、足少陰、陽明之經,肉凊取榮,骨凊取井也。(手太陰為里,手陽明為表,二經主氣。肉者土也,榮者火也,火以生土,故取榮溫肉也。骨者水也,井者木也,水以生木,以子實母,故取井溫骨也。平按:《靈樞》、《甲乙》支作肢,喜變作善變。
凊今本《靈樞》及《甲乙》均作清,趙府本《靈樞》作凊。《甲乙》榮作營。)
白話文:
風逆,指的是突然四肢腫脹,身體濕漉漉的,時而感到寒冷,飢餓時會煩躁,吃飽了則會變得喜怒無常。治療時應取手太陰經及其表裡經脈、足少陰經、足陽明經的穴位。肌肉發冷時,取榮穴;骨頭發冷時,取井穴。(手太陰經為裡,手陽明經為表,這兩條經脈主管氣的運行。肌肉屬土,榮穴屬火,火能生土,所以取榮穴來溫暖肌肉。骨頭屬水,井穴屬木,水能生木,是以子來滋養母,所以取井穴來溫暖骨頭。根據《靈樞》和《甲乙經》的記載,「支」應作「肢」,「喜變」應作「善變」。
「凊」字,現今版本的《靈樞》和《甲乙經》都作「清」,而趙府本《靈樞》作「凊」。《甲乙經》中,「榮」寫作「營」。
3. 風痓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四。
風痓,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中有寒,取三里。(足太陽行腰脊,故身痓反折,取其脈所生輸穴及膕中正經。視血絡黑也,可取足陽明三里之輸也。平按:《靈樞》痓作痙,血絡下有出血二字。《甲乙》血絡下有出血痓三字。)
白話文:
風痓這種病症,會導致身體向後彎曲、僵硬。治療時,首先要選取足太陽經的穴位以及膝蓋後方的穴位;如果發現血管中(微血管)有寒邪,就取足陽明經的三里穴。(足太陽經脈循行於腰背,所以身體會僵硬彎曲,應取其經脈所生的輸穴和膝蓋後方正經的穴位。觀察微血管,如果顏色發黑,就可以選取足陽明經的三里穴。註:在《靈樞》這本書中,「痓」寫作「痙」,並且在「血絡」下面有「出血」兩個字。《甲乙經》則在「血絡」下面有「出血痙」三個字。)
4. 酒風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二下篇。
黃帝問曰:病者身體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答曰:名曰酒風。問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合,以三指撮,為後飯。(飲酒汗出得風,名曰酒風。先食後服,故曰後飯也。平按:《素問》、《甲乙》病者作有病,「五合,以三指撮」作「五分,合以三指撮」。《素問》王注云:「飯後藥先,謂之後飯。」與此注不同。)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黃帝內經》,主要在討論一種叫做「酒風」的疾病。
黃帝問道:病人身體疲倦無力,像洗澡一樣大量出汗,怕風而且呼吸短促,這是什麼病?
岐伯回答說:這叫做「酒風」。
黃帝又問:該如何治療呢?
岐伯說:用澤瀉和白朮各十分,麋銜五合(大約用三根手指頭能捏起來的量),在飯後服用。(因為飲酒後出汗又吹到風而生病,所以稱為酒風。先吃飯後吃藥,所以說是飯後服用。註解說,《素問》和《甲乙經》裡「有病」寫作「病者」,「五合,以三指撮」寫作「五分,合以三指撮」。《素問》王冰的註解說:「飯後藥先服用,稱作後飯。」和這裡的註解不同。)
5. 經解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針,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上經》者,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診脈所知,中手如針,此細之狀也。切,按也。《上經》言上通天之氣,《下經》言下病之變化也。又自腰以上,隨是何經之氣,以為上經;自腰以下,以為下經。
上經通於天氣,下經言其變化也。平按:《素問》針下有也字,氣上有言字。)《金匱》者,決死生也。(《金匱》之章,作決死生之論也。)《揆度》者,切度之。《奇恆》者,言奇病也。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者也。恆者,得以四時死者也。所謂揆者,方切求也。
度者,得其病處也,以四時度之也。(得病傳之,至於勝時而死,此為恆也。中生喜怒,令病次傳死者,此為奇也。揆者,方將求病所在,揆量之也。度者,得其病處,更於四時度其得失也。平按:方切求也下《素問》有「言切求其脈理也」七字。注令病次傳死者,《素問》新校正引楊注作令病次傳者,無死字。
又按《素問》王注云:「凡言所謂者,皆釋未了義。今此所謂,尋前後經文,悉不與此篇義相接。似今數處少成文義者,終是別釋經文,世本既缺第七二篇,應彼缺經錯簡文也。古文斷裂,繆續於此。」)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解釋古代醫學經典中一些概念的,主要在講如何透過觸摸和觀察來判斷病情。
所謂「深細」指的是,觸摸時感覺手指像針尖一樣細小,按壓時會感覺到有東西聚在一起,摸起來很堅硬,廣泛分散的就比較大。「上經」指的是氣與天氣相通的道理,「下經」指的是疾病的變化規律。(診脈時如果感覺脈像細小如針,就是這種細微的狀態。按壓就是用手去觸摸。上經講的是與天氣相通的氣,下經講疾病向下發展的變化。也可以把腰部以上,屬於哪個經脈的氣,就當作上經;腰部以下則當作下經。)上經講的是與天氣相通的道理,下經講的是疾病的變化。
「金匱」指的是判斷生死的方法。(金匱篇章是討論如何判斷生死的。)「揆度」指的是用觸摸的方式來判斷病情。「奇恆」指的是說明特殊疾病。所謂的「奇」指的是,讓特殊疾病不會因為四時變化而死亡,「恆」指的是,疾病會因為四時變化而死亡。所謂的「揆」指的是,用方法去探求病症。「度」指的是,找到病症的部位,並用四季來判斷病情的變化。(疾病在特定的季節傳播,到了最盛的時候就會死亡,這是「恆」。在疾病發展的過程中,因為情緒的變化,使得病情接連傳變而致死,這是「奇」。揆指的是,用方法去探求病症的所在,並加以測量。度指的是,找到病症的部位,並結合四季來判斷病情的得失。)
(這裡補充說明,《素問》中在「方切求也」後面,有「言切求其脈理也」這七個字。對於「令病次傳死者」這句話,《素問》的新校正版本引楊注說,是「令病次傳」,沒有「死」字。
另外,《素問》的王冰註解說:「凡是提到『所謂』的,都是在解釋沒有說清楚的含義。但現在這個『所謂』,尋找前後經文,都和這篇文章的含義不相連。似乎現在一些地方沒有形成完整的文義,是因為在解釋其他經文,當時的版本已經缺少了第七十二篇,應該是缺經導致錯簡的文句。古文斷裂,錯續在這裡。」)
6. 身度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俱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惟自問曰形度至何以知其度也一節在後,脈浮而澀二句在前,與《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同,在經文春秋則生冬夏則死之下。詳《素問》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移續於此,舊在後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下,王氏以為錯簡,移附於此。」據新校正所云,則本書編次,與舊時無異也。
問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之其度也?曰:脈浮而澀,澀者而身有熱者,死也。(形骨筋等有病,於身節度,可診脈而知,故脈浮而澀者,身必有熱,身熱脈浮澀者死也。平按:《素問》、《甲乙》而身上無者字。)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在討論如何透過脈象來判斷身體狀況,以及古代醫書的編排問題。
先說編排,這段文字提到,這篇文章的內容主要來自《黃帝內經·素問》的〈通評虛實論〉,但其中有一小段(問: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之其度也?到脈浮而澀)在編排上有些爭議。《甲乙經》的編排方式跟《素問》不同,該段文字在《甲乙經》中是在「春秋則生,冬夏則死」這句話的前面,而《素問》則是在後面。根據校勘學家的說法,《甲乙經》的編排比較符合原始的狀況,可能《素問》的編排是錯亂的。但本書的編排方式還是維持舊的,沒有變動。
然後討論重點,有人問:要如何知道身體的形狀、骨骼、脈象、筋絡的狀況呢?回答是:如果脈象呈現浮而且澀的情況,同時身體又發熱,那就是很危險的狀況,可能會導致死亡。(這裡解釋脈象澀,表示身體有熱症,如果脈浮又澀,身體必有熱,此人死亡可能性很高)。另外提到,古代醫書《素問》和《甲乙經》在描述時,可能少寫了一個「身上」的字,使語意稍微有點不完整,但意思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