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十·雜病 (7)
卷第三十·雜病 (7)
1. 驚狂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二。
治狂始生,先自悲,喜忘喜怒喜恐者,得之憂飢,治之取手太陽、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人之狂病,先因憂結之甚,不能去解於心,又由飢虛,遂神志失守,則自悲喜忘喜怒喜恐,乘即發於狂病,雖得之失志,然因療之心腑手太陽,肺腑手陽明也。足太陰、陽明主谷,亦可補此二脈,以實憂飢,虛損即愈也。
平按:《靈樞》、《甲乙》悲下有也字。三喜字《甲乙》均作善。《靈樞》作苦怒善恐。手太陽《靈樞》、《甲乙》作手太陰。)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喜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脈之盛者皆取之,不盛者釋之。
(手陽明絡肺,手太陽絡心,手太陰屬肺主氣,故少臥自高等,皆是魄失氣盛,故視脈盛者皆瀉去之,及舌下足少陰脈盛者,互瀉去之。平按:喜罵《靈樞》、《甲乙》作善罵。視下《靈樞》無脈字。注互袁刻作亦。)狂,喜驚喜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此三脈乃是狂驚歌樂妄行所由,准推可知也。平按:《靈樞》喜驚喜笑作言驚善笑,《甲乙》作善驚善笑。)狂,目妄見、耳妄聞、喜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頷。(狂而少氣,復生三病,因此四經,故皆取之也。平按:《甲乙》足太陰作足太陽,頭上有及字。
《靈樞》頷作顑。)狂者多食,喜見鬼神,喜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陽明、太陽,復取手太陰、太陽、陽明。(不發於外者,不於人前病發也。得之大喜者,甚憂大喜並能發狂,然大喜發狂與憂不同,即此病形是也。手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太陽,是療此病所由,故量取之,以行補瀉也。
平按:《靈樞》、《甲乙》喜見喜笑作善見善笑,復取作後取。)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食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骶骨二十壯。(曲泉,肝足厥陰脈穴。平按:《靈樞》食頃作有頃。)
白話文:
驚狂
這段文字從頭到尾,都可以在《靈樞》第五卷第二十二篇的〈癲狂〉篇,以及《甲乙經》第十一卷第二篇中找到。
治療剛開始發作的狂病,這種狂病一開始會表現出悲傷,接著出現容易忘記事情、時喜時怒、時喜時恐的症狀,通常是因為憂愁過度和飢餓所引起的。治療方法是針刺手太陽經和手陽明經的穴位,讓血氣順暢,症狀就會停止。接著針刺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的穴位。(狂病是因為憂愁積結在心中無法排解,加上飢餓虛弱,導致精神失常,才會出現悲傷、容易忘記事情、時喜時怒、時喜時恐等症狀,最後發作成為狂病。雖然病因是精神上的失志,但治療方法要針對心臟所屬的手太陽經,以及肺臟所屬的手陽明經。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掌管飲食,也可以用來補充這兩條經脈的能量,讓虛弱的身體恢復,病症自然會痊癒。)
《靈樞》和《甲乙經》的「悲」字下都有一個「也」字。三處的「喜」字,在《甲乙經》中都寫成「善」字。《靈樞》則寫成「苦怒善恐」。手太陽在《靈樞》和《甲乙經》中都寫成手太陰。
狂病剛開始發作時,會出現睡眠時間少、不覺得飢餓、自以為聰明有才華、自以為尊貴、喜歡罵人,而且日夜不停的症狀。治療方法是針刺手陽明經、手太陽經、手太陰經、舌下少陰經的穴位,觀察哪條經脈的氣血比較旺盛就針刺哪條,不旺盛的就不要針刺。(手陽明經絡屬於肺,手太陽經絡屬於心,手太陰經屬於肺且主導氣的運行。所以出現少睡、自以為高等的症狀,都是因為魄氣失常、氣過於旺盛。因此要針刺氣血旺盛的經脈,將其瀉去。也要針刺舌下足少陰經脈旺盛的地方,互相瀉去。喜罵,《靈樞》和《甲乙經》都寫成善罵。視脈在《靈樞》中沒有「脈」字。註解的「互」字在袁刻本中作「亦」。)
狂病,如果出現容易驚嚇、喜歡大笑、喜歡唱歌跳舞、不停止地到處亂走,通常是因為受到極大的驚嚇所引起的。治療方法是針刺手陽明經、手太陽經、手太陰經的穴位。(這三條經脈是狂病、驚嚇、唱歌跳舞、胡亂行走的原因,可以由此推斷得知。《靈樞》的「喜驚喜笑」寫成「言驚善笑」,《甲乙經》寫成「善驚善笑」。)
狂病,如果出現眼睛看到奇怪的東西、耳朵聽到奇怪的聲音、喜歡大聲呼喊的症狀,是因為氣虛所引起的。治療方法是針刺手太陽經、手太陰經、陽明經、足太陰經、頭部和兩側下頷的穴位。(狂病又加上氣虛,會出現三種症狀,所以要針刺這四條經脈的穴位。《甲乙經》的足太陰經寫成足太陽經,頭部穴位前面有「及」字。《靈樞》的「頷」字寫成「顑」。)
狂病,如果出現食慾旺盛、喜歡看見鬼神、喜歡傻笑但不會表現在外,通常是因為受到極大的喜悅所引起的。治療方法是針刺足太陰經、足陽明經、足太陽經的穴位,然後再針刺手太陰經、手太陽經、手陽明經的穴位。(「不表現在外」是指不會在別人面前發作。受到極大的喜悅或極大的憂愁都會引發狂病,但大喜所引起的狂病與憂愁引起的狂病,表現形式不同,可以由此判斷。手足太陰經、手足陽明經、手足太陽經,是治療這種疾病的經脈,因此要根據情況針刺這些穴位,進行補或瀉的治療。《靈樞》和《甲乙經》的「喜見喜笑」都寫成「善見善笑」,「復取」寫成「後取」。)
狂病剛發作,還沒出現以上症狀時,先針刺雙側曲泉穴附近的動脈,如果氣血旺盛就放血,等一段時間後,如果沒有好轉,再用其他方法治療,並灸骶骨二十壯。(曲泉穴是肝經的穴位。在《靈樞》中,「食頃」寫成「有頃」。)
2. 厥逆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自篇首至立快者是也,見《甲乙經》卷七第三。自內閉不得溲至末,見《甲乙經》卷九第十。
厥逆為病也,足暴凊,胸若將別,腹若將以刃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小大皆清緩,取足少陰,凊取足陽明,凊則補之,溫則瀉之。(厥逆之病,足冷胸痛,心悶不能食,其脈動之大小皆多血少氣。緩而溫者,可取足少陰輸穴,瀉其熱氣。足之寒者,取足陽明輸穴,補其陽虛也。
平按:《靈樞》、《甲乙》將別作將裂,脈小大皆凊作脈小大皆澀。暴凊、凊取足陽明、凊則補之,三凊字今本《靈樞》及《甲乙經》均作清,明趙府居敬堂《靈樞》均作凊,腹作腸,刃作刀,緩作暖。)厥逆腹滿脹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肋咳而動手者,與背輸以指按之立快者是也。
(厥逆胸滿不得息,可量取下胸二肋咳而動手之處,謂手太陰中府輸也。厥逆腹滿脹腸鳴,量取背胃及大小腹輸療主病者也。平按:《靈樞》滿脹作脹滿,二肋作二脅。《甲乙》動下有應字,輸作俞,《靈樞》作腧。注背胃,據經文應作背輸,袁刻作背輸。)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以長針;氣逆,取其太陰陽明;厥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足少陰、太陽主於便溲,故厥便溲閉,取此陰陽二經輸穴療主病者。
若加氣逆,可取手足太陰、陽明療主病者。若此閉及氣逆厥甚,可取手足少陰、陽明二經動脈療主病者也。平按:《靈樞》厥下有陰字。厥甚取少陰《甲乙》作厥甚取太陰。)
白話文:
[厥逆]
這段文字從頭到尾,前半部分出自《靈樞》第五卷第二十二篇的《癲狂》篇,從開頭到「立快者是也」出自《甲乙經》第七卷第三篇,而從「內閉不得溲」到結尾,出自《甲乙經》第九卷第十篇。
厥逆這種病症,表現為腳突然冰冷,胸部感覺好像要裂開一樣,腹部像被刀割一樣疼痛,心煩意亂吃不下東西,脈象微弱、時大時小且遲緩。治療方法是:取足少陰經穴位,如果是寒冷症狀,就取足陽明經穴位,寒則補,熱則瀉。(厥逆這種病,腳冰冷,胸痛,胸悶吃不下飯,脈象的大小都顯示血少氣多。脈象遲緩且帶有熱象,可以取足少陰經的穴位,洩掉熱氣。腳寒冷的,可以取足陽明經的穴位,補足陽氣。)
這段文字中,《靈樞》和《甲乙經》把「將別」寫作「將裂」,把「脈小大皆凊」寫作「脈小大皆澀」。而「暴凊」、「凊取足陽明」、「凊則補之」這三個「凊」字,現在版本的《靈樞》和《甲乙經》都寫作「清」,但明朝趙府居敬堂版本的《靈樞》都寫作「凊」,「腹」寫作「腸」,「刃」寫作「刀」,「緩」寫作「暖」。
厥逆會導致腹部脹滿,腸鳴,胸悶呼吸困難,可以尋找下胸部第二根肋骨,咳嗽時會動的位置,以及背部的相關穴位,用手指按壓,如果能立刻緩解就是這些穴位起作用了。
(厥逆導致胸悶呼吸困難,可以量取下胸部第二根肋骨咳嗽時會動的地方,也就是手太陰經的中府穴。厥逆導致腹部脹滿、腸鳴,可以量取背部的胃經和大、小腸的相關穴位來治療。這段文字中,《靈樞》把「滿脹」寫作「脹滿」,「二肋」寫作「二脅」。《甲乙經》在「動」字後多了一個「應」字,「輸」寫作「俞」,《靈樞》寫作「腧」。註解中說的「背胃」,根據經文應該寫作「背輸」,袁刻本寫作「背輸」。)
如果出現小便不通的情況,可以使用長針刺足少陰經和太陽經,以及骶骨上面的穴位;如果出現氣逆的情況,可以取手足太陰經和陽明經的穴位;如果厥逆症狀嚴重,可以取少陰經和陽明經的動脈處的穴位。(足少陰經和太陽經主管大小便,所以厥逆導致小便不通,可以取這兩條經脈的穴位來治療。如果加上氣逆,可以取手足太陰經和陽明經的穴位治療。如果小便不通,加上氣逆,而且厥逆症狀嚴重,可以取手足少陰經和陽明經動脈的穴位來治療。這段文字中,《靈樞》在「厥」字後多了一個「陰」字。「厥甚取少陰」,《甲乙經》寫作「厥甚取太陰」。)
3. 厥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十一。
黃帝問岐伯曰:有𤸇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火,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微細如髮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陰,其藏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得五有餘、二不足也。問曰:何謂五有餘、二不足?答曰: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二不足者,亦二病之氣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者,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明死矣。
(𤸇,淋也。人有病一日數十溲,腎氣不足也。手太陰脈如發,肺氣不足也。此則二臟不足也。身熱如火,一有餘也;頸及膺二氣盛如格,三有餘也;頸前胃脈人迎躁盛,四有餘也;喘息氣逆,五有餘也。人之遇病,外有五有餘、內有二不足者,病在手足太陰,藏於胃中,動之於肺,非定在於表裡,名曰厥死之病,不可療也。平按:《素問》、《甲乙》炭下無火字,其藏在胃作其盛在胃。
《甲乙》五病之氣,無五字。《素問》、《甲乙》亦二病之氣不足也作亦病氣之不足也。亦明死矣《甲乙》作亦死證明矣。又按本注缺二有餘一條,《素問》王注云:「外五有餘者,一身熱如炭,二頸膺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有人患病,一天小便數十次,這是身體的精氣不足。身體發熱像炭火一樣,脖子和胸部僵硬如被阻擋,頸部動脈搏動強勁且急促,呼吸急促且氣息上逆,這些是身體的邪氣有餘。手太陰肺經的脈象微弱細小如髮絲,這是身體的精氣不足。這個病到底在哪裡?叫做什麼病呢?岐伯回答說:病在太陰,其臟腑根源在胃,波及肺部,這個病叫做厥死,無法醫治,這是因為身體呈現五種邪氣有餘和兩種精氣不足的狀況。黃帝問道:什麼叫做五種邪氣有餘、兩種精氣不足呢?岐伯回答說:所謂五種邪氣有餘,是指五種疾病的邪氣過盛;兩種精氣不足,是指兩種疾病的精氣不足。現在身體外有五種邪氣有餘,內有兩種精氣不足,這表示病不在體表也不在體內,是明確的死亡徵兆。
(“溲”指小便。有人一天小便數十次,是腎氣不足。手太陰肺經的脈象微弱如髮絲,是肺氣不足。這就是兩種臟腑的精氣不足。身體發熱如火,是一種邪氣有餘;脖子和胸部僵硬如被阻擋,是兩種邪氣有餘;頸前胃經的動脈搏動強勁急促,是三種邪氣有餘;呼吸急促且氣息上逆,是四種邪氣有餘。人如果患病,外在有五種邪氣有餘,內在有兩種精氣不足,疾病會侵犯手足太陰經,根源在胃部,病況會波及到肺部,病不在體表也不在體內,這種病叫做厥死,無法醫治。編者按:《素問》和《甲乙經》中“炭”字下面沒有“火”字,“其藏在胃”寫作“其盛在胃”。《甲乙經》的“五病之氣”沒有“五”字。《素問》和《甲乙經》的“亦二病之氣不足也”寫作“亦病氣之不足也”。“亦明死矣”在《甲乙經》中寫作“亦死證明矣”。編者又按,本段的注釋缺少了“兩種邪氣有餘”的解釋,《素問》王注解釋說:“外五種邪氣有餘是:一是全身發熱如炭火,二是脖子和胸部僵硬如被阻擋,三是頸部動脈搏動強勁且急促,四是呼吸急促,五是氣息上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