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十·雜病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雜病 (6)

1. 髀疾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一下篇。

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閤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足太陽脈過髀樞中,即為樞合也。平按:《靈樞》、《甲乙》髀上有足字。樞合《甲乙》作樞闔。大針不可《靈樞》作大針不可刺。)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中醫古籍,描述的是關於「髀」(也就是大腿根部)的疾病。

大意是說:

這種病症會導致大腿根部無法抬起,如果要進行治療,需要讓病人側臥,然後在髖關節(也就是「樞閤」)的地方下針。使用的針應該是圓潤且尖利的針,不可以施用粗大的針。(因為足太陽經脈會通過髖關節,也就是所謂的「樞合」處。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靈樞》和《甲乙經》都將「髀」字寫作「髀上有足」,「樞合」在《甲乙經》中寫作「樞闔」,《靈樞》中則說不可以施用粗大的針,而是小針。)

2. 膝痛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甲乙經》見同上。

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針,針發而間之,針大如耗,刺膝無疑。(犢鼻,足陽明脈氣所發,故膝痛取之。平按:《靈樞》針字不重。)

白話文:

此篇出自《靈樞》第五卷第二十六篇《雜病》,《甲乙經》也有相同的記載。

膝蓋中間疼痛,可以針刺犢鼻穴,使用圓而尖利的針,快速進針並間歇地刺激,針的粗細像毫毛一樣,刺入膝蓋沒有問題。(犢鼻穴是足陽明經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所以膝蓋疼痛可以取這個穴位。註:在《靈樞》原文中,「針」字並未重複使用。)

3. 痿厥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四。

痿厥為四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毋休,病已止。(四束,四肢如束。悗,煩也。平按:為四束《靈樞》、《甲乙》作為四末束。《甲乙》悗作悶。)

白話文:

這段文字說,痿厥這種病症的表現是四肢像被捆綁一樣,並且感到煩悶。治療方法是,要趕快解開這種束縛感。一天治療兩次,如果是身體麻木失去知覺的,需要治療十天才能恢復知覺,治療期間不要停止,等到病症停止就可以。 (這裡的「四束」指的是四肢像被捆綁,「悗」指的是煩悶。《靈樞》和《甲乙經》將「四束」寫作「四末束」,《甲乙經》將「悗」寫作「悶」)

4. 𤸇泄

平按:此篇上節,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四。下節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五。

𤸇,取之陰蹺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𤸇,淋也。陰蹺上循陰股入陰,故取陰蹺所主病者。足厥陰脈起大趾叢毛之上,入毛中環陰器,故𤸇取陰蹺脈所主之輸,並取足厥陰脈三毛之上,及此二經之絡去血。平按:《靈樞》𤸇作癃,《甲乙》作痓。)病泄下血,取曲泉。(曲泉,足厥陰脈之所入也。平按:泄《靈樞》、《甲乙》作注。)

白話文:

這個章節的內容,前面部分出自《靈樞》第五卷第二十三篇的〈熱病〉,也見於《甲乙經》第七卷第四篇。後面部分則出自《靈樞》第五卷第二十四篇的〈厥病〉,也見於《甲乙經》第十一卷第五篇。

「𤸇」這個症狀,可以選取陰蹺穴以及三毛附近的穴位,還有血絡來放血。(「𤸇」就是淋瀝的意思。陰蹺脈向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所以要選取陰蹺脈所主治的穴位。足厥陰肝脈起於大腳趾的叢毛處,進入毛髮中環繞陰器,因此治療「𤸇」這個症狀,要選取陰蹺脈所主治的穴位,同時選取足厥陰肝脈三毛附近的穴位,以及這兩條經脈的絡脈放血。我發現《靈樞》中將「𤸇」寫成「癃」,而《甲乙經》則寫成「痓」。)如果病症是泄瀉下血,要選取曲泉穴。(曲泉穴是足厥陰肝脈的穴位。我發現《靈樞》和《甲乙經》將泄瀉寫成「注」)

5. 如蠱如妲病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又見《甲乙經》卷八第一。

男子如蠱,女子如妲,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食,先取湧泉見血,視跗上盛者,盡見血。(蠱音古。妲音但。女惑男為病,男病名蠱,其狀狂妄,失其正理,不識是非,醉於所惑。男惑女為病,女病為妲,其狀萎黃羸瘦,醉於所惑。今有男子之病如蠱,女子之病如妲,可並取腎之井,可息相悅之疾也。

問曰:喜怒憂思乃生於心,今以針灸療之,不亦迂乎?答曰:病有生於風寒暑濕,飲食男女,非心病者,可以針石湯藥去之。喜怒憂思傷神為病者,先須以理,清神明性,去喜怒憂思,然後以針藥裨而助之,但用針藥者,不可□□又加身體骨脊解別不欲食者,先取足少陰於足下湧泉之輸去血,及循少陰於足跗上絡盛之處去血也。平按:《靈樞》妲作怛,食上有飲字。

湧泉《靈樞》、《甲乙》作湧泉。)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中醫古籍,主要描述一種特殊的疾病,分為男性和女性兩種表現。

男性患病時,如同中了蠱毒一般,會出現精神錯亂、言行狂妄、失去理智、分不清是非,並且沉迷於某種迷惑之中。女性患病時,則如同妲己一般,會呈現面色萎黃、身體虛弱消瘦的狀態,同樣也是沉迷於某種迷惑之中。

現在如果遇到男性患有類似蠱毒的疾病,女性患有類似妲己的疾病,可以同時針刺腎經的井穴,來緩解這種彼此之間互相迷戀的疾病。

有人會問,喜怒憂思的情緒產生於內心,現在卻用針灸來治療,難道不是繞遠路嗎? 回答是,疾病的產生有多種原因,有些是因為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有些是因為飲食男女等因素,這些並不是內心問題造成的疾病,可以用針灸、砭石、湯藥來治療。 而如果是因為喜怒憂思等情緒傷及神志造成的疾病,應該先用道理來開導,使心神清明、性情穩定,去除過度的喜怒憂思,然後再用針藥來輔助治療。

但如果只是用針藥治療,卻忽略了其他方面,而且還出現身體骨骼痠痛、精神疲憊、不想吃東西的症狀,應該先在足部的湧泉穴放血,並且在足背上的足少陰腎經絡脈血脈旺盛的地方放血。

(編者註:古書《靈樞》裡,妲作「怛」,食字上面有「飲」字,湧泉穴,《靈樞》和《甲乙經》都寫作湧泉。)

6. 癲疾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令人發為癲疾,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十一卷第二。自癲疾始生先不樂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甲乙》見同上。

黃帝問岐伯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為何?安得之?答曰:病名為胎疾,此得之在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不下,精氣並居,故令人發為癲疾。(人之生也,四月為胎,母為人物所驚,神氣並上驚胎,故生已發為癲疾也。平按:《素問》、《甲乙》腹中上有母字,故令人作故令子。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其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手太陽上頭在目絡心,手陽明絡肺,手太陰與手陽明通,故不樂頭重目赤心煩取之也。平按:《靈樞》、《甲乙》其作甚。《甲乙》無陽明二字。)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候之手陽明太陽,右僵者政其右,左僵者政其左,血變而止也。(手太陽支者,別頰上䪼抵鼻,手陽明挾口,故啼呼左右僵皆取之也。

平按:《靈樞》、《甲乙》悸下有者,兩僵字均作強,政其右作攻其左,政其左作攻其右。又按注皆取之也,則兩政字,恐系攻字傳抄之誤。)癲疾始作而反僵,因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手太陽,血變而止。(足太陽挾脊,足陽明耳前上至額顱在頭,手太陽繞肩甲交肩上,故反僵脊痛取之也。

平按:《靈樞》而反僵作先反僵,陽明下有太陰二字。)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即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五壯。窮骨者,胝骨也。(病有過者,視其絡脈病過之處,刺取病血,盛之瓠壺中,至其發時血自動,不動者,灸窮骨也。平按:二十五壯《靈樞》作二十壯,《甲乙》作三十壯。

胝骨《甲乙》作尾骶。)骨癲疾者,頷、齒、諸輸、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嘔多涎沫,其氣下泄,不治。(居,處也。骨之癲疾,不可療候有八:頷、齒、輸、及分肉間,骨處汗出,煩悗,嘔多涎沫,氣下泄。有此八候,是骨癲疾,死不可療也。平按:《靈樞》頷作顑。

《甲乙》而骨居作而骨居強直,悗作悶。《靈樞》涎沫作沃沫。注有此八候,袁刻此誤作死。)筋癲疾,身卷攣急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嘔多液沫,氣下泄,不治。(身卷攣急大者,是足太陽之病,宜刺項之大經足太陽脈大杼之穴。若嘔液沫氣下泄,死不可療也。平按:《靈樞》、《甲乙》疾下有者字。

卷《靈樞》作倦。《甲乙》急下有脈字,杼下無脈字。液《靈樞》作沃,《甲乙》作涎。)脈癲疾,暴僕,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俠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癲疾暴前倒僕,四肢脈皆脹滿而縱緩者,可刺去其血。

若不脹滿,可灸太陽於項療主病者,又灸□□當十四椎相去三寸,分肉之間療主癲疾之輸也。平按:《靈樞》《甲乙》癲疾下有者字,俠上有之字。《靈樞》俠作挾。《甲乙》灸帶脈上有又字,沃作涎。注灸下二字原不全,玩其剩處,似帶脈二字,袁刻作腰取二字,恐誤,據經文應作帶脈二字。)治癲疾者,病發如狂者,死不治。

(僵仆倒而不覺等謂之癲,馳走妄言等謂之狂,今癲疾發而若狂,病甚故死不療也。平按:《靈樞》癲上無治字,病作疾。)

白話文:

癲癇

**說明:**這篇文章從開頭「故令人發為癲疾」到結束,內容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第十三卷第四十七篇《奇病論》,以及《黃帝內經·甲乙經》第十一卷第二篇。而從「癲疾始生先不樂」開始到結束,則出自《黃帝內經·靈樞》第五卷第二十二篇《癲狂》,《甲乙經》也有相同記載。

黃帝問岐伯說:「人生下來就患有癲癇,這種病叫什麼名字?是怎麼得的?」岐伯回答說:「這種病叫做胎疾,是在母親懷孕的時候得的。當時母親受到驚嚇,導致氣機上逆而無法下降,精氣也跟著停滯,所以導致孩子出生後發作癲癇。(人懷孕四個月時成胎,如果母親受到驚嚇,神氣上逆也會驚擾胎兒,所以孩子出生後就會發作癲癇。)

癲癇剛開始發作時,會先感到不快樂,頭部沉重疼痛,眼睛上翻、眼球發紅。發作到極點後會感到心煩,可以從臉色判斷。治療時,可以選取手太陽經、手陽明經、手太陰經的穴位來進行治療,當血脈的異常狀況得到改善,病情就會停止。(手太陽經上達頭部,與眼睛、心臟相連;手陽明經與肺相連;手太陰經與手陽明經相通,所以出現不快樂、頭重、眼紅、心煩等症狀時,可以選取這些經脈上的穴位治療。)

癲癇開始發作時,會出現張口啼哭、呼吸急促、心悸的症狀。治療時,可以選取手陽明經、手太陽經的穴位。如果身體右側僵硬,就治療右側;如果身體左側僵硬,就治療左側,當血脈的異常狀況得到改善,病情就會停止。(手太陽經的分支上行到面頰,抵達鼻部;手陽明經與口部相連。所以無論左右僵硬,都可以選取這些經脈上的穴位來治療。)

癲癇剛發作時會出現身體僵硬反折,並伴有脊椎疼痛的症狀。治療時,可以選取足太陽經、足陽明經、手太陽經的穴位,當血脈的異常狀況得到改善,病情就會停止。(足太陽經挾脊而行;足陽明經在耳朵前面上行到額頭;手太陽經繞過肩胛骨,交會於肩部。所以身體僵硬反折,脊椎疼痛時,可以選取這些經脈上的穴位來治療。)

治療癲癇的人,應該經常和患者待在一起,觀察病情發作時應該選取的穴位。當疾病發作時,觀察患者的身體,如果有異常的經脈,就用針刺放血的方法,然後把放出來的血放在葫蘆器皿中。等到下次癲癇發作的時候,器皿中的血會自動跳動,如果不跳動,就用艾灸的方法灸尾骶骨二十五壯。(如果病人的經脈有異常之處,就刺破放出病血,盛在葫蘆中,等到發病時血會跳動,不跳動就灸尾骶骨。

骨癲癇的症狀是,下巴、牙齒、各個輸穴、肌肉之間都會出現飽滿的現象,而且骨頭部位還會出汗,患者會感到煩躁、噁心,口中多痰,氣息向下排泄,這種病無法治癒。(骨癲癇的人有八種無法治癒的症狀:下巴、牙齒、輸穴、肌肉之間,骨頭部位出汗,煩躁,噁心,口中多痰,氣息向下排泄。出現這八種症狀,就是骨癲癇,無法治癒。)

筋癲癇的症狀是,身體蜷曲攣縮,非常嚴重。治療時,可以針刺頸部大經脈上的大杼穴。如果出現噁心多痰,氣息向下排泄的症狀,就無法治癒。(身體蜷曲攣縮,是足太陽經的病變,應該針刺頸部大經脈,也就是足太陽經上的大杼穴。如果出現噁心多痰,氣息向下排泄的症狀,就無法治癒。)

脈癲癇的症狀是,突然跌倒,四肢脈絡都脹大而鬆弛,脈搏滿盛。治療時,可以刺破放出瘀血。如果脈絡沒有脹滿,可以灸夾頸項的太陽經穴位,還可以灸腰部帶脈穴向外三寸的穴位,以及各處肌肉與關節部位的輸穴。如果出現噁心多痰,氣息向下排泄的症狀,就無法治癒。(癲癇患者突然跌倒,四肢脈絡脹滿鬆弛,可以針刺放血。如果沒有脹滿,就灸頸部的太陽經穴位。還可以灸第十四椎骨旁開三寸的帶脈穴,還有肌肉關節部位的輸穴。如果出現噁心多痰,氣息向下排泄的症狀,就無法治癒。)

治療癲癇的人,如果癲癇發作時像發狂一樣,就表示病重,無法治癒。(僵硬倒地、意識不清等情況叫做癲,奔走妄言等情況叫做狂。癲癇發作如果像發狂一樣,說明病情嚴重,無法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