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十·雜病 (5)
卷第三十·雜病 (5)
1. 腰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一第四十一《刺腰痛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八,惟編次前後略異。
白話文:
按:本文從開頭到結尾,在《素問》第十一卷第四十一篇《刺腰痛篇》中可見,同時在《甲乙經》第九卷第八篇中也可見,只是編排順序略有不同。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項、脊、尻皆足太陽脈行處,故腰痛相引。郄中,足太陽,刺金門。足太陽在冬春時氣衰,出血恐虛,故禁之也。)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夏無見血。(少陽,足少陽也。
白話文:
足太陽經經絡受阻會導致腰痛,疼痛延伸至肩頸、臀部和大腿,感覺像背上重重的。在足太陽經的郄中穴刺血,如果在春天無法見血。(腰、頸、臀部都是足太陽經循行的地方,因此腰痛會互相影響。郄中穴是足太陽經的穴位,在金門穴處。足太陽經在冬春時氣血較弱,如果刺血可能會虛弱,因此禁止在這個季節刺血。)
足少陽經經絡受阻會導致腰痛,好像針扎皮膚一樣,疼痛使人無法彎腰、抬頭和回頭,在足少陽經的成骨端穴刺血,如果在夏天無法見血。(少陽經指的是足少陽膽經。)
其脈行頸循脅出氣街以行腰,故腰痛不可俯仰反顧。成骨,膝臏外側起大骨,足少陽脈循脾出過,故腰痛刺之。足少陽在春,至夏氣衰,出血恐虛,故禁之。平按:《素問》、《甲乙》循然作循循然。不可顧《素問》作不可以顧,《甲乙》作不可以左右顧。成骨《甲乙》作盛骨。
白話文:
脈絡沿著頸部,循著肋骨,穿過氣街(即肋間),接著行過腰部。因此,腰痛時無法俯身仰頭或轉頭看東西。當骨頭生長出現問題時,膝蓋外側會出現大塊的骨頭。足少陽經循著脾臟而行,經過此處。因此,腰痛時可以刺灸此穴位。足少陽經在春天旺盛,到了夏天氣血會衰退,如果此時出血可能導致虛弱,所以應避免放血治療。
更正部分:
- 「循然」應改為「循循然」。
- 「不可以顧」應改為「不可以左右顧」。
- 「盛骨」應改為「成骨」。
獨起下《素問》、《甲乙》有者字。)陽明令人腰痛不可顧,顧如有見者,喜悲,刺陽明於骭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足陽明支者,循喉嚨入缺盆,又支者,循腹裡下氣街,故腰痛不可顧。陽明穀氣虛,故妄有見。虛為肝氣所克,故喜悲。下循衍外廉,故刺之以和上下。
白話文:
在《素問》、《甲乙經》中特別提到一種情況:
陽明經氣虛時,會引起腰痛、目中無神,看起來像中邪。治療方法是在小腿陽明經前三寸處刺針,上下調和氣血,放出血,秋季則不用放血。(陽明經的支脈,經過喉嚨進入缺盆,又有一支脈經過腹部、下行到氣街,所以陽明經氣虛時會腰痛、目中無神。陽明經中的穀氣虛弱,所以容易虛驚、目中無神。虛證往往受肝氣剋制,所以容易喜怒無常。陽明經下行沿著小腿外側,所以針刺這個部位可以調和上下氣血。)
足陽明在仲夏,至秋而衰,出血恐虛,故禁之也。平按:《素問》、《甲乙》不可顧作不可以顧,喜悲作善悲,骭作䯒,新校正云:「《甲乙》䯒作骭。」今本《甲乙》仍作䯒。又注在仲夏上袁刻有脈字。)足少陰令人腰痛引脊內痛,刺足少陰內踝下二痏,春無出血,出血大虛,不可復也。
白話文:
足陽明經在仲夏時節最旺盛,到了秋季就開始衰減。此時如果出血,很可能是身體虛弱,因此要禁針。
註解:
《素問》和《甲乙經》中「不可顧作」應為「不可以顧」,「喜悲作」應為「善悲」,「骭作」應為「䯒」。而現在通行的《甲乙經》版本中仍寫作「䯒」。另外,在「仲夏」上方,袁刻本上有「脈」字。
足少陰經會導致腰痛,沿著脊柱內側疼痛。在足少陰經內踝下方刺兩針,如果在春天針刺沒有出血,表示身體虛弱,不能再次針刺。
(足少陰脈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故腰痛引脊內痛也。出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故取內踝之下。少陰與太陽在冬,至春氣衰,出血恐虛,故禁之也。平按:脊內痛《素問》、《甲乙》作脊內廉,《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脊內廉作脊內痛,《太素》亦同。此前少足太陰腰痛證並刺足太陰法,應古文脫簡也。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的經絡行走於大腿內側後緣,穿過脊椎連接到腎臟和膀胱,所以腰痛會延伸到脊椎內部疼痛。經絡從然骨下方出來,沿著內踝後方走行,因此取穴位置在內踝下方。少陰腎經與太陽膀胱經相鄰,在冬季氣血較弱,如果放血治療,容易虛脫,所以禁止放血。
注釋:
- 脊內痛:《素問》、《甲乙經》中記載為「脊內廉」。
- 《素問》新校正:指《素問》的校本,其中將「脊內廉」更正為「脊內痛」。
- 太素:指《太素經》,是一部中醫典籍。
- 腰痛證:腰部疼痛的症狀。
- 太陰法:針對足太陰脾經的治療方法。
- 古文脫簡:古代典籍中遺漏了部分文字。
」)居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弩弦,刺居陰之脈,在腨踵魚腸之外,循之累累然,乃針刺之,其病令人言嘿嘿然不慧,刺之三痏。(居陰脈在腨踵魚腸之外,其處唯有足太陽脈,當是足太陽絡也。平按:居陰《素問》、《甲乙》作厥陰,王注云:「厥陰一經作居陰,是傳寫草書厥字為居也。」弩上《素問》、《甲乙》有弓字,魚腸作魚腹。
白話文:
陰脈受寒會導致腰痛,感覺腰部像拉滿的弓弦一樣緊繃。針刺陰脈,位置在腨踵魚腸外側,沿着脈絡摸索,會感覺一粒粒突起,就可以針刺。這種病症會讓患者說話含糊不清,顯得愚鈍,針刺三次就會痊癒。陰脈位於腨踵魚腸外側,這個位置只有足太陽經脈,應該就是足太陽絡脈。根據《素問》和《甲乙經》的記載,「居陰」應當是「厥陰」,應該是草書「厥」字寫成了「居」。「弩」字在《素問》和《甲乙經》中是「弓」字,「魚腸」是「魚腹」。
循之《甲乙》作循循。言《素問》、《甲乙》作善言,《素問》新校正云:「詳善言與默默二病難相兼,全元起本無善字,於義為允。」嘿嘿《素問》、《甲乙》作默默。)解脈令人腰痛引膺,目𥇀𥇀然,時遺溲,刺解脈,在引筋肉分間,在郗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止。(解脈行處為病,與足厥陰相似,亦有是足厥陰絡脈。
白話文:
根據《甲乙經》,「循」字應寫作「循循」。《素問》和《甲乙經》中「言」字應寫作「善言」。《素問》新校正版本中指出:「詳細分析善言和默默這兩種疾病,發現它們很難同時存在。全元起本版沒有『善』字,這樣更有道理。」「嘿嘿」字應寫作「默默」)。
刺解脈時會導致腰痛牽引到胸部,眼睛呆滯無神,時常漏尿。解脈的穴位位於牽拉肌肉的分界處,在郗穴的外側,橫向的脈絡出血,血止住後疼痛即可消失。(解脈的病症與足厥陰經相似,也有足厥陰經絡脈的症狀。
平按:《素問》、《甲乙》引膺作引肩,𥇀𥇀作䀮䀮,引筋作膝筋,止上有而字。筋肉,袁刻肉作內。)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針居其中,弗然腫,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痏。(同陰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當是足少陽絡脈也。平按:小針《素問》、《甲乙》作小錘,《素問》新校正云:「《太素》小錘作小針。
白話文:
根據《素問》和《甲乙經》,「引膺」應該理解為「引肩」,「𥇀𥇀」應該理解為「䀮䀮」,「引筋」應該理解為「膝筋」,「止上有而字」是指「止」這個字在「上」字的上面。筋肉,袁刻本將「肉」改為「內」。同陰經的脈絡受阻會導致腰痛,疼痛就像有小針扎在裡面一樣,不會腫脹。刺絡同陰經,應該在腳踝外側骨頭盡頭的地方,也就是三痏的位置。(同陰經在腳踝外側骨頭盡頭的地方,應該是足少陽經的絡脈。根據《素問》和《甲乙經》,「小針」應該理解為「小錘」,《素問》新校正本說:「《太素》中『小錘』寫作『小針』。」)
」弗《素問》、《甲乙》作怫。)解脈令人腰痛如別,常如折腰之狀,喜怒,刺解脈,在郄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似黑,見赤血而已。(前之解脈與厥陰相似,今此刺解脈郄中,當是取足厥陰郄中之絡也。平按:如別《素問》作如引帶,《甲乙》作如裂。喜怒《素問》作善恐,《甲乙》作善怒。
白話文:
《素問》和《甲乙經》把「解脈」寫作「怫脈」。解脈會使人腰部疼痛,就像腰被折斷一樣,經常處於屈腰狀態,遇到喜怒情緒會加重疼痛。
解脈的郄穴中會結有如黍米大小的絡點,刺入後血會像黑色的水一樣噴射而出,直到出現鮮紅色的血為止。(之前的解脈症狀與厥陰經相似,但現在所說的解脈郄穴,應該是取自足厥陰經的郄穴。)
註釋:
- 如別:像被拉扯。
- 喜怒:指遇到喜怒情緒。
- 郄穴:經脈與經絡相交的特定穴位。
似黑《素問》、《甲乙》作以黑。《素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有兩解脈,病源各異,恐誤未詳。」《素問》此條在同陰之脈上。)陽維之脈令人腰痛,上弗然脈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腨下間,上地一尺所。(陽維,諸陽之會,從頭下至金門、陽交即是也。行腰與足太陽合於腨下間,上地一尺之中,療陽維腫痛也。
白話文:
像黑色的脈象,《素問》和《甲乙經》中都描述為黑色。《素問》新校正版中說:「根據全元起的說法,有兩種解脈,病源不同,恐怕這是錯誤且不明確的。」《素問》中這條脈象指的是同陰之脈。陽維脈會導致腰痛,往上走會出現顯著的脈腫,刺陽維脈,脈絡與太陽脈相連接,交會於腨下間,這個位置距離地面一尺。陽維脈是諸陽脈的聚集處,從頭部往下經過金門,到達陽交穴就是陽維脈。陽維脈與足太陽脈在腨下間交會,交會點往上約一尺,這是治療陽維脈腫痛的穴位。
平按:《素問》、《甲乙》腰痛下重痛字,弗作怫,下同,腫上無脈字,上地作去地。)沖絕之脈令人腰痛,痛不可以俯,不可以仰,則恐僕,得之舉重傷腰,沖絕絡,惡血歸之,刺之在郗陽筋之間,上郗數寸沖居為二痏出血。(衝脈循脊裡,因舉重衝脈絡絕,惡血歸聚之處以為腰痛,可刺沖郗陽筋間,上數寸沖氣居處。平按:沖絕《素問》、《甲乙》作衡絡。
白話文:
平按:在《素問》、《甲乙經》中,「腰痛下重」的「重」字,不寫作「怫」,下文同。在「腫上無脈」一句中,「上」字原本寫作「去」。
衝脈阻塞不通,會導致腰痛,痛得不能俯仰,就會擔心跌倒。這是因為舉重物時損傷了腰部,衝脈的絡脈斷絕,瘀血聚集在其間。治療方法是在郗陽筋之間刺穴,向上刺數寸,讓衝脈氣血流動暢通,瘀血排出。
(注:衝脈沿著脊椎內側循行。舉重時,衝脈的絡脈斷絕,瘀血聚集在這個部位,導致腰痛。可以刺郗陽筋之間,向上數寸衝氣所在之處,讓瘀血排出。)
「痛不可以俯,不可以仰,則恐僕」《素問》作「不可以俯仰,仰則恐僕」,《甲乙》作「得悗不得仰,仰則恐僕」。絕絡《素問》作絡絕,《甲乙》作絡絕傷。《甲乙》筋之間作之筋間。)會陰之病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汗乾令人慾飲,已欲走,刺直陽之脈上二痏,在喬上郄下下三寸所橫居,視其盛者出血。(刺直陽者,有本作會陽,喬上郄下橫居絡脈也。
白話文:
「痛得抬不起頭、低不下頭,擔心會跌倒」:《素問》寫作「不能夠低頭抬頭,抬頭就會擔心跌倒」,《甲乙經》寫作「可以低頭,不能抬頭,抬頭就會擔心跌倒」。脈絡不通:《素問》寫作「脈絡斷絕」,《甲乙經》寫作「脈絡斷絕受傷」。會陰(兩腿根交界處)的疾病會導致腰痛,疼痛難忍,出汗不斷,汗液乾了之後口渴難耐,想走動卻走不動,刺穿直陽經脈(背部正中的膀胱經)的上兩穴道,在喬上穴(第十一椎棘突下)與郄穴(第十四椎棘突下)之間,向橫三寸處,看哪個穴道血流較多。(刺直陽經脈:有版本寫作「會陽」,喬上穴與郄穴之間橫行的脈絡。)
平按:漯漯然《甲乙》作濈濈然。《素問》、《甲乙》汗下有出字,飲下重一飲字,二痏作三痏,喬作蹺。郗下下三寸所《素問》作郄下五寸,《甲乙》作郄下三所。)飛揚之脈令人腰痛,痛上弗弗然,甚則悲以恐,刺飛揚之脈,在內踝上二寸太陰之前,與陰維會。(足太陽別,名曰飛揚,有本飛作蜚。
白話文:
平按:《甲乙經》中「漯漯然」應作「濈濈然」。《素問》和《甲乙經》記載的「汗下」有「出」字,「飲下」又重複了一個「飲」字,「二痏」應作「三痏」,「喬」應作「蹺」。郗穴(小腿外側下方)下三寸,《素問》記載為郄穴(小腿內側)下五寸,《甲乙經》記載為郄穴下三所)。
「飛揚」這條經脈會導致腰痛,疼痛劇烈時會有悲恐感,治療時刺「飛揚」經脈,位於內踝上兩寸,足太陰經之前,與陰維脈相會。(這條經脈屬於足太陽經的分支,另名為「飛揚」,有些版本中「飛」寫作「蜚」。)
太陽去外踝上七寸,別走足少陰。當至內踝上二寸,足少陰之前,與陰維會處,是此刺處也。平按:二寸《素問》作五寸,新校正云:當作二寸。太陰《素問》、《甲乙》作少陰,據本注足少陰之前與陰維會處,則太陰恐系少陰傳寫之誤。)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𥇀𥇀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為二痏,在內踝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三寸所。(內筋在踝大筋前太陰後,內踝上三寸所。
白話文:
太陽經脈從外踝骨上方七寸處開始,然後分開走向足少陰經脈。當到達內踝骨上方二寸處時,就到了足少陰經脈的前方,與陰維脈交匯的地方,這就是針灸的部位。
根據《素問》,內踝上方應該是五寸,但後來校正為二寸。另外,《素問》和《甲乙經》中都將太陰經脈寫成少陰經脈,根據本注說明足少陰經脈前方與陰維脈交匯的位置來看,太陰經脈應該是少陰經脈的寫錯。
如果昌陽脈出現問題,就會導致腰痛,疼痛會蔓延到胸部,眼睛也會感到模糊不清,嚴重的話還會反折,舌頭捲起來說不出話。用針刺內筋,可以治療這兩種病症,針刺的位置在內踝骨大筋前方,太陰經脈後方,內踝骨上方三寸處。
大筋,當是足太陰之筋。內筋支筋,在足太陽大筋之前,足太陰筋之後,內踝上三寸也。平按:《素問》內踝作內踝上,三寸作二寸。)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刺散脈,在膝前肉分間,在絡外廉束脈為三痏。(散脈在膝前肉分間者,十二經脈中,惟足厥陰、足少陽在膝前主溲,故當是此二經之別名。在二經大絡外廉小筋名束脈,亦名散脈也。
白話文:
大筋,應該是足太陰的筋。內筋支筋,在足太陽大筋的前面,足太陰筋的後面,腳踝內上方三寸的地方。(更正:根據《素問》,腳踝內上方應為腳踝上,三寸應為二寸。)
散脈會造成腰痛發熱,熱度嚴重時會產生煩躁感,腰部下方好像橫著一根木頭,嚴重時還會小便失禁。刺散脈,在膝蓋前方肉的分界線上,在絡脈外側的小筋,也就是束脈,可緩解三種疾病。(膝蓋前方肉的分界線上的散脈,十二經脈中只有足厥陰、足少陽在膝蓋前主控小便,因此散脈應該是這兩條經脈的別稱。這兩條經脈的大絡外側的小筋稱為束脈,也稱為散脈。)
平按:《素問》、《甲乙》肉上有骨字,絡上無在字。注膝前袁刻誤作脈前。)肉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攣急,刺肉裡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太陽外,絕骨後,當是少陰為肉裡脈也。平按:筋攣急,《素問》攣作縮,《甲乙》無急字。《甲乙》之後作之端。
白話文:
一般來說,《素問》和《甲乙經》中提到肉上有「骨」字,而絡脈上則沒有「在」字。注意,(膝蓋)前袁刻本中「脈前」誤作「筋前」。肉裡的脈絡會讓人腰痛,不能咳嗽,一咳嗽就會筋縮痙攣。刺肉裡的脈絡會引起兩種疾病,它們位於太陽經之外,少陽經絕骨的後面。(太陽經之外,絕骨的後面,應該是少陰經的肉裡脈絡。注意:筋縮痙攣,《素問》中「攣」作「縮」,《甲乙經》中沒有「急」字。《甲乙經》中「之後」作「之端」。)
)腰痛挾脊而痛至頭沉沉然,目𥄷𥄷欲僵,刺足陽明郄出血。(足陽明在頭下,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街,腹裡近脊,故腰痛刺足陽明郄中出血也。平按:《素問》、《甲乙》沉沉作几几,𥄷𥄷作䀮䀮,僵下有僕字,郄下有中字。《素問》新校正云:《太素》作頭沉沉然。
白話文:
幾。
)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中熱如喘,刺足少陰,刺郄中出血。(腰痛上熱,補當腰足太陽足陽明脈。腰痛上寒,瀉當腰足厥陰脈。足少陽主機關,不可俯仰,取足少陽。腰痛中熱□如喘氣動,可取足少陰郄中出血也。平按:如喘《素問》、《甲乙》作而喘。
白話文:
- **腰痛上半身覺得冷:**針刺足太陽經、足陽明經
- **腰痛上半身覺得熱:**針刺足厥陰經
- **腰痛無法彎腰或仰頭:**針刺足少陽經
- **腰痛中心部有熱,並伴隨喘氣:**針刺足少陰經的郄穴,直到出血
- 注釋:
- 腰痛上半身覺得熱,應補足太陽經、足陽明經脈。
- 腰痛上半身覺得冷,應瀉足厥陰經脈。
- 足少陽經主機關,腰痛時無法彎腰或仰頭,應取足少陽經。
- 腰痛中心部有熱,並伴隨喘氣,可以取足少陰經的郄穴出血。
- 《素問》、《甲乙》中「如喘」寫作「而喘」。
注機下袁刻脫關字。中熱下原缺一字,原抄旁註極字。又按註上熱上寒,與經文不合,疑有誤。)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仰,刺腰尻交者兩胂上,以月生死為痏數,髮針立已。(䏚,以沼反。胂,脊骨兩箱肉也。平按:兩胂上《素問》、《甲乙》作兩踝胂上。《素問》立已下有「左取右,右取左」六字。
白話文:
腰痛導致小腹緊縮,無法仰臥,針刺腰部和臀部的交界處,這是在脊椎兩側的肉塊上。以月經期間的生死為發病規律,用髮針針刺,當即痊癒。(註:兩胂上,《素問》、《甲乙》經記載為兩踝胂上。《素問》經中「立已」後有「左取右,右取左」六個字。)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取足太陽;中熱而喘,取足少陰、膕中血絡。(前腰痛刺郄中,此刺膕中也。平按:此段《甲乙》無,《素問》在腰痛引少腹一段之前,其文意亦小異。《素問》云:「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上熱,刺足太陰;中熱而喘,刺足少陰。
白話文:
腰痛向上而寒,取足太陽膀胱經;向上而熱,取足太陰脾經;不能仰臥,取足太陽膀胱經;腰中熱痛,取足少陰腎經、膕中血脈。(如果腰前痛刺膕中,就是這條針刺膕中的。)
注意:
這段文字在《甲乙經》中沒有,在《素問》中位於腰痛引少腹一段,文字略有不同。
《素問》記載:「腰痛,向上寒痛,刺足陽明胃經;向上熱痛,刺足太陰脾經;腰中熱痛,刺足少陰腎經。」
大便難,刺足少陰。少腹滿,刺足厥陰。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舉,刺足太陽。引脊內廉,刺足少陰。」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並《太素》自腰痛上寒至此並無,乃王氏所添。」再檢本書此段如上腰痛上寒一段,僅不可以俯仰刺足太陽,與刺足少陽不同。注云前條為刺郄中,此刺膕中,則此條與上條,亦可互相發明也。
白話文:
大便困難,針刺足少陰經。小腹脹滿,針刺足厥陰經。如腰痛無法俯仰或舉手,針刺足太陽經。向脊柱內側斜刺,針刺足少陰經。
《新校正》說:根據《全元起本》、《甲乙經》和《太素》,從腰痛上寒到這裡都沒有這段文字,是王氏添加的。再查看本書此段關於腰痛上寒的部分,只提到腰痛無法俯仰時針刺足太陽經,與針刺足少陽經不同。註解說,前條針刺的是郄穴,後條針刺的是膕穴,兩條可互相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