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十·雜病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雜病 (4)

1. 身寒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九第三十四《逆調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一下篇。

問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也,寒從中出者何也?曰:是人多痹氣,而陽氣少,而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焉。(外衣不單,內不覺寒,而身冷如從水中出,內多寒氣故也。平按:《素問》、《甲乙》中非有寒也作中非有寒氣也,出者作生者。)

白話文:

這個問題問:人的身體沒有穿很少衣服,體內也沒有寒冷,為什麼會有寒冷從體內發出的感覺呢?

回答說:這是因為這個人體內有很多痹阻的氣,陽氣不足,而陰氣偏盛,所以身體會感覺寒冷,就像剛從水裡出來一樣。(如果外面穿得夠暖,裡面卻仍覺得寒冷,身體冰冷如同剛從水中出來,這是因為體內寒氣過多的緣故。)

《素問》和《甲乙經》原文中「中非有寒也」寫作「中非有寒氣也」,「出者」寫作「生者」。

2. 肉爍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九第三十四《逆調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上篇。

問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灸於火者何也?(平按:於火《素問》、《甲乙》作如火,《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無如火二字,《太素》云如灸於火,當從《太素》之文。」)答曰:此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也,陰氣虛少,水不能減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如灸火者,是人當肉爍。(人有四肢先熱,若逢風寒,更如火灸。

是人陰虛陽盛,以其四肢是陽,陽氣更盛四肢,二陽合而獨盛,消爍肌肉,不能生長,故曰肉爍。平按:《素問》、《甲乙》少下重一少字,減作滅,如灸火作如灸如火,《素問》新校正云:當從《太素》作如灸於火。)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和《針灸甲乙經》。

有人問:有人的四肢發熱,但一吹到風寒就感覺像被火燙一樣,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這個人是陰氣虛弱,陽氣過於旺盛。四肢屬於陽,陽氣本來就旺盛,現在又更加旺盛。因為陰氣虛少,無法用水來抑制過盛的火,導致陽氣獨自支配身體。陽氣獨自支配就無法正常生長,只能旺盛一時就停止了。一吹到風就感覺像被火燙一樣,是因為這個人的肌肉會逐漸消瘦。

(補充說明:如果有人四肢先發熱,遇到風寒就更像被火燙。這是因為他陰氣虛、陽氣盛,四肢本來就屬陽,陽氣更加旺盛在四肢,兩個陽氣結合就更加獨自旺盛,導致肌肉消瘦,無法正常生長,所以說肌肉會逐漸消瘦。 《素問》和《甲乙經》原文中「少」字重複,應該刪掉一個。「減」字應該改為「滅」。而原文的「如灸火」應該改為「如灸於火」。)

3. 臥息喘逆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則不得偃臥,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自問曰人有逆氣至末,見《素問》卷九第三十四《逆調論》篇。又自篇首至末,見《甲乙經》卷十二第三。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臟有所傷,及精有所乏,倚則不安,故人不能注懸其病。(人之病有臥不安者,五臟內傷,入房太甚,泄精過多,有所不足,故倚臥不安,不能懸定病處,數起動也。平按:及精所有乏倚則不安,別本乏作之,《素問》作及精有所之寄則安,《甲乙》作及情有所倚則臥不安,《素問》新校正云:「《太素》作精所有倚則不安。」均無乏字。

本書原抄作及精有所乏倚則不安,與楊注「泄精過多,有所不足,故倚臥不安」正合。袁刻無乏字。《素問》、《甲乙》懸上無注字。注太甚袁刻作太盛。)黃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臟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大則不得偃臥。(肺居五臟之上主氣,氣之有餘,則手太陽脈盛,故不得偃臥也。

)問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能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臟使然?願聞其故。(此五皆是人之起居,臥之與喘,不安之病,皆由臟內不和,故請示也。)答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

(陽明為三陽之長,故氣下行,順而息調,失和上行,逆而有音,此解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也,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上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陽明循道逆行,息便有音,今不依其道逆行,故不得臥。上經,前所說經也。

平按:上經《素問》、《甲乙》作下經,王注:《下經》,上古經也。)夫起居如故息有音者,此脾之絡脈逆,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夫絡脈循脈經上下而行,絡脈受邪,注留於經,病人也甚,故起居不安,息亦有聲。

今絡脈氣逆,不循於經,其病也微,所以起居如故,息有音也。平按:脾之絡脈《素問》、《甲乙》作肺之絡脈。)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者也,腎者水臟,主津液,津液主臥與喘。(腎為水臟,主於胃中津液。今有水氣客於津液,循之而流,津液主臥主喘,故津液受邪,不能得臥,臥即喘也。

平按:《甲乙》而流作而留。《素問》、《甲乙》津液二字不重。)

白話文:

關於臥息喘逆

這部分內容從多個醫書章節整理而來,主要探討人體躺臥時感到不適、呼吸困難等現象。

黃帝問岐伯:為什麼有些人躺下會感到不舒服?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臟腑功能受損,或是精氣不足,導致身體倚靠時會感到不安,因此無法讓病痛安穩下來。有些人會因為五臟內傷、過度性行為導致精氣耗損,身體內部虛弱,所以躺臥時會感到不安,無法安穩休息,頻繁起身。

黃帝又問:為什麼有些人無法平躺?岐伯解釋說:肺就像是臟腑的屏障,肺氣充足時,脈搏會較大,但肺氣過盛反而會讓人無法平躺。

接著,黃帝又問:為什麼有些人呼吸有聲音卻不能躺下,有些人活動如常卻呼吸有聲音,有些人躺下就喘,有些人無法躺下、無法行走卻喘,還有些人無法躺下,躺下就喘?這些情況都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岐伯回答說:不能躺下而呼吸有聲音,這是因為陽明經的氣機逆亂。足三陽經脈的氣是往下行的,現在卻逆向上行,所以呼吸有聲音。陽明經是胃經,胃是六腑之海,它的氣機也是下行的。陽明經的氣機逆亂,就無法按照正常路徑運行,因此無法躺下。《內經》說,胃不和諧就會導致躺臥不安,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活動如常但呼吸有聲音,這是因為脾臟的絡脈氣機逆亂,絡脈無法隨著經脈上下運行,停留在經脈中而不運行。絡脈的病症通常較輕微,所以病人可以活動如常,只是呼吸有聲音。如果絡脈的氣逆亂,不循著經脈運行,那麼病症會比較輕微,所以活動如常,但呼吸有聲音。

不能躺下,躺下就喘,這是因為水氣停留於體內。水液是循著津液流動的,腎是主水的臟器,掌管津液,而津液與躺臥和呼吸相關。腎掌管胃中的津液,如果有水氣滯留在津液中,就會循著津液流動,而津液又主導躺臥和呼吸,因此津液受到邪氣影響,就無法躺下,一躺下就會喘。

4. 少氣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又見《甲乙》卷十一第七。

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痠體重,解不能動,補少陰。(漯漯、吸吸,皆虛乏狀也。骨痠體重,皆腎虛耳。故補腎足少陰脈,於所發之穴補也。平按:《靈樞》、《甲乙》解作懈惰,少陰作足少陰。)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少陰,取血絡。(屬,連也。索,取氣也。

亦是腎氣虛,故補足少陰正經,瀉去少陰絡血也。平按:短氣袁刻作少氣。《靈樞》、《甲乙》少陰上有足字,取作去。)

白話文:

平按:這段文字出自《靈樞》第五卷第二十二篇〈癲狂〉篇,也見於《甲乙經》第十一卷第七篇。

少氣,身體會感到疲軟無力,說話時會氣息微弱,好像喘不過氣,骨頭痠痛,身體沉重,四肢無力,動彈困難,這應該要補養足少陰腎經。(疲軟無力、氣息微弱,都是虛弱的樣子。骨頭痠痛、身體沉重,都是因為腎虛所導致。所以要補養腎經中的足少陰脈,在它所屬的穴位進行補養。平按:《靈樞》、《甲乙經》將「少氣」解釋為「懈怠懶散」,少陰指的是足少陰經。)

短氣,呼吸短促且不連貫,稍微動一下就感覺氣接不上來,這應該要補養足少陰腎經,並且放掉一些經絡中的血。(「屬」是連接的意思,「索」是取氣的意思。這也是腎氣虛所導致,所以要補養足少陰正經,同時瀉掉少陰經絡中淤滯的血。平按:袁刻本將「短氣」寫作「少氣」。《靈樞》、《甲乙經》中「少陰」二字前面都加了「足」字,應該要採用「足少陰」的寫法。)

5. 氣逆滿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動脈,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卷九第四。自氣滿至氣下乃止,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

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胸下動脈,中府等量取也。平按:下胸《甲乙》作脅下。注胸下動脈袁刻作胸膺氣下動脈,原抄無膺氣二字。)氣滿胸中息喘,取足太陰大趾之端,去端如韭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足太陰脈,起足大趾端隱白穴也。平按:《靈樞》韭作薤。)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中醫古籍,描述的是一種名為「氣逆滿」的病症,以及如何透過針灸來治療。

氣往上衝逆,可以針刺胸部正中凹陷的地方,以及下胸的動脈(這個下胸動脈,位置大約與中府穴相當。這裡要說明一下,古書《甲乙經》所說的「下胸」指的是「脅下」。另外,袁刻本將「胸下動脈」寫作「胸膺氣下動脈」,而原本的抄本並沒有「膺氣」二字)。

當胸中氣滿,導致呼吸困難、喘氣時,可以針刺足太陰經的起點,也就是腳大拇趾指甲根部,距離指甲根部像韭菜葉那麼寬的地方。如果是寒症,針刺後要將針留置一段時間;如果是熱症,則要快速地將針取出。當氣順下時,就可以停止針刺。(足太陰經脈的起始穴位,就是腳大拇趾趾甲根部的隱白穴。這裡要說明一下,《靈樞經》所說的「韭葉」指的是「薤葉」。)

6. 療噦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一。

噦,以草刺鼻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疾迎引之者,以草刺無息,可疾迎更刺引大驚令□噦愈。平按:《靈樞》、《甲乙》亦可下有已字。注令下原缺一字,原抄於左方注有動字,謹擬作動,袁刻空三格,不合。)

白話文:

這個「療噦」的方法是:

治療打嗝,可以用草刺激鼻子使之打噴嚏就可以;如果沒有呼吸,就快速的迎著氣息去刺激,打嗝馬上就會停止;或者大聲驚嚇,也可以有效。(所謂快速迎著氣息去刺激,是指在沒有呼吸的時候,用草快速的迎著氣息去刺激,然後驚嚇病人,使打嗝停止。根據《靈樞》、《甲乙經》,這裡應該都有個「已」字,表示停止的意思。原文在「令」字後面缺少一個字,原抄本在左邊註記有「動」字,因此我這裡擬定為「動」字,袁刻本這裡空了三個格子,並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