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十·雜病 (3)
卷第三十·雜病 (3)
1. 目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陰喬,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自目眥外決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又自篇首至末,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四。
白話文:
**備註:**此段文本分為三部分,各取自不同的醫書。
第一部分:
平按:本篇文字自開頭至「陰喬」,見於《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
這段文字描述了熱病患者的症狀,包括頭部發熱、眼睛發紅、神志不清等。
第二部分:
自「目眥外決」至文章末尾,見於《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
這段文字描述了癲狂患者的症狀,包括眼睛外突、神志失常、言語含糊等。
第三部分:
自文章開頭至末尾,見於《甲乙經》卷十二第四。
這段文字綜合描述了熱病和癲狂的症狀,並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法,包括針刺放血、服用心筒湯劑等。
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喬。(目內眥,陰喬脈也,故取所主之輸也。平按:喬《靈樞》、《甲乙》作蹺。)目眥外決於面者,為兌眥;在內近鼻者,上為外眥,下為內眥。(人之目眥有三:外決為兌眥,內角上為外眥,下為內眥。准《明堂》兌眥為外眥,近鼻者為內眥也。
平按:《靈樞》兌作銳,近鼻者下有為內眥三字。注准《明堂》袁刻作唯《明堂》。)
白話文:
如果眼睛發紅疼痛,從內眼角開始,可以取陰喬脈的穴位來治療。(內眼角就是陰喬脈所在,所以取其相應的經絡穴位。)
眼睛外側連接面部的部位稱為兌眥;靠近鼻子內側的部位,上面稱為外眥,下面稱為內眥。(人的眼睛有三個眼角:外連面部的是兌眥,接近外眼角的是外眥,接近內眼角的是內眥。)
兌作睿,近鼻處下方有「內眥」三字。註解:據《明堂》袁刻本作「唯《明堂》」。
2. 耳聾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後取足,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見《甲乙》十二第五。自聾而不痛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甲乙》同上。
白話文:
我個人認為,從文章開頭到「取足」,見於《靈樞》卷五第二十四篇《厥病》,又在《甲乙經》卷十二第五篇。從「聾而不痛」到結尾,見於《靈樞》卷五第二十六篇《雜病》,《甲乙經》同上。
耳聾無聞,取耳中。(耳中,聽宮、角孫等穴也。)耳鳴,取耳前動脈。(耳前動脈,和窌、聽會等穴也。)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干擿抵,耳無聞也。(耳痛者有二:有膿,有干擿抵。無所聞者,不可刺也;而有聞聲者,可刺。擿,當狄反。抵,乃井反。平按:擿抵《靈樞》作盯眝二字,《甲乙》亦作擿抵,注云:一本作盯眝。
白話文:
耳聾
- 治療方法:針灸耳中的聽宮、角孫穴位。
耳鳴
- 治療方法:針灸耳前動脈,也就是和窌、聽會穴位。
耳痛
-
如果耳痛不能針灸,可能是耳內有膿,或者有異物堵塞,導致無法聽到聲音。
-
耳痛分為兩種:有膿的和有異物堵塞的。無法聽到聲音的,不能針灸;能聽到聲音的,可以針灸。
)耳聾,取手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手少陽至小指次指,即關衝穴。足少陽至足小指次指,即竅陰穴也。其脈皆入耳中,故二俱取之也。平按:《甲乙》小指作少指,無次指二字,注云:《太素》作小指次指。)耳鳴,取手足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白話文:
耳聾:
取手和腳的無名指和小指的指甲上交接處(手少陽經到達小指的第二根指骨,即關沖穴;足少陽經到達足部小指的第二根指骨,即竅陰穴)。這兩條經絡都通向耳朵,所以都要取。
耳鳴:
取手和腳的中指指甲上交接處。左手取右手,右手取左手。先取手,後取腳。
(手之中指,手心主脈,《明堂》不療於耳。足之中趾,十二經脈並皆不上。今手足中指皆療耳鳴,今刺之者,未詳,或可絡至繆刺也。平按:手足中指《靈樞》、《甲乙》作手中指。)聾而不痛,取足少陽;聾而痛,取手陽明。(足少陽正經入耳,手陽明絡脈入耳。足少陽主骨益耳,故取之也。
手陽明主氣益耳,故痛取之也。平按:《靈樞》兩痛字下均有者字。)
白話文:
(手的)中指,手掌的中心脈絡,在《明堂》中記載不可以用此穴位治療耳朵疾病。而(腳的)中趾,十二經絡都不通到它。現在用手的和腳的中指來治療耳鳴,現代的針灸醫生並不清楚原因,可能是有經絡連通到耳部。
校對說明: 《靈樞》、《甲乙經》中記載為「手的中指」。
耳朵疾病的治療:
- 聽力喪失但沒有疼痛,取足少陽經。
- 聽力喪失且有疼痛,取手陽明經。
(因為足少陽經主骨,能滋養耳朵,因此取用此經。手陽明經絡脈連通到耳部,因此也用來治療耳疾。)
手陽明經主氣上通於耳,所以用它來治療耳痛。按:在《靈樞》經文中,「兩痛」二字下均有「者」字。
3. 衄血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七。
白話文:
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七。
衄而不衃,血流,取足太陽;衃,取手太陽,不已,刺腕骨下,不已,刺膕中出血。(衃血,凝血也。衃,普杯反。血不凝,熱甚也。足太陽起鼻,手太陽至目內眥,皆因鼻,故衄血取之。腕骨,手腕前起骨名完骨,非腕也。平按:足太陽下《甲乙》有大衄二字。衃取手太陽《靈樞》、《甲乙》作衄血取手太陽。)
白話文:
如果流鼻血但沒有凝結,且血量很多,則針灸足太陽經。如果血凝結了,則針灸手太陽經。如果還不止血,則刺腕骨下方的穴位。如果還不止血,則刺小腿後方的膕中穴以出血。(凝血稱作衃,發音同「普杯」。血不凝結,表示熱氣很重。足太陽經起始於鼻子,手太陽經經過眼睛內角,兩者都與鼻子相關,所以流鼻血時要針灸它們。腕骨是指手腕前方突起的骨頭,又稱完骨,並不是指手腕。平按:足太陽經下方《甲乙經》中標註有「大衄」二字。針灸手太陽經以治療血凝結,在《靈樞經》和《甲乙經》中記載為「針灸手太陽經以治療流鼻血」。)
4. 喜怒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五。
白話文:
這篇文章出自《靈樞》第五卷第二十六篇《雜病篇》,也出現在《甲乙經》第九卷第五篇。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少,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怒,肝木也。食,脾土也。今木剋土,故怒不欲食,宜補足太陰。肝足厥陰,怒也。足少陽,多言也。故瀉少陽也。平按:足少陽《甲乙》作少陰,注云:《太素》作少陽。)
白話文:
情緒波動,食慾不振,說話減少,針刺足太陰脾經。
情緒激動,話多,針刺足少陽膽經。(因為怒屬肝木,食屬脾土,木剋土,所以激動時會不想吃東西;肝屬足厥陰,激動會導致多言;足少陽膽經可以瀉火止言。)
5. 疹筋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二上篇。
白話文:
這篇文章出自《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篇《奇病論》,也出現在《甲乙經》卷四第二上篇。
黃帝曰:人有尺數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岐伯曰:此所謂疹筋者,是腹必急,白色、黑色則病甚。(尺脈數,筋急見出者,此為疹筋。疹筋筋急腹急,此必金水乘肝,故色白黑即甚也。有本為尺瘦也。平按:《素問》尺下有脈字。《甲乙》尺數甚作尺膚緩甚,注云:一作瘦甚。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人脈搏跳動很頻繁,而且筋骨緊繃,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就是所謂的疹筋,患者的腹部一定會緊繃,如果呈現白色或黑色,病情就更加嚴重。」(脈搏跳動很頻繁,筋骨緊繃,這就是疹筋。疹筋會導致筋骨緊繃、腹部緊繃,這一定是金水乘克肝臟,所以呈現白色或黑色就更加嚴重。也有可能是因為原本就瘦弱。)根據《素問》,尺脈下方應該有脈搏。而《甲乙》中提到尺脈跳動很頻繁,表現為尺膚緩慢而嚴重,註解說:「一作瘦甚。」
疹筋《甲乙》作「狐筋,狐筋者」,注云:「狐《素問》作疹。」《素問》、《甲乙》腹上有人字,黑色下有見字。)
白話文:
疹筋
《甲乙經》中記載為「狐筋」,註解說:「《素問》中的『狐筋』是疹筋。」《素問》、《甲乙經》所說的腹上有「人」字,字的顏色是黑色,下面還有「見」字。
6. 血枯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七。
白話文:
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七。
黃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以入房中氣竭肝傷,故使月事衰少不來也。(血枯病形有八:一,胸脅支滿;二,妨於食;三,病將發,先聞腥臊臭氣;四,流出清液;五,病先唾血;六,四肢冷;七,目眩;八,大小便時復出血。有此八狀,名曰血枯之病。
白話文:
黃帝問:有的人胸腔滿痛,進食困難,發病前先聞到酸臭味,流出清澈液體,後來出現吐血,四肢冰冷,目光呆滯,大小便時偶爾出血。這種病叫什麼名字?是如何造成的?
岐伯答:這種病叫「血枯」,是因為年輕時過度放縱,酗酒後行房,導致肝氣受傷,月經減少或不來而引起的。(血枯的症狀有八種:一,胸腔滿痛;二,進食困難;三,發病前先聞到酸臭味;四,流出清澈液體;五,發病後吐血;六,四肢冰冷;七,目光呆滯;八,大小便時偶爾出血。如果同時出現這八種症狀,就可以判斷為血枯病。)
此得由於少年之時有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絕傷肝,遂使月經衰少,或不復來,以成此血枯之病也。平按:《甲乙》支滿作榰滿,清液作清涕。)黃帝曰:治之奈何?以何術?答曰:四烏賊魚骨,一䕡茹,二物並令三合,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鮑魚汁,利脅中及傷肝。(四,四分。
白話文:
這個病是從大出血時造成的,如果在出血後立刻行房,精氣耗盡,傷及肝臟,導致月經量減少,甚至停經,形成血虛的疾病。
(平注:〈甲乙經〉中的「支滿」應該是「榰滿」,「清液」應該是「清涕」。)
黃帝問:該如何治療?用什麼方法?
答:使用烏賊魚骨四錢(4克)、茹一握(30克),將兩者混合搗碎成三等份,做成小丸,每個丸子的大小如雀卵。服用五丸,放在飯後,搭配鮑魚汁服用,用於治療脅痛、傷肝、疼痛,每次服用四分服。
一,一分。搗以雀卵為丸,食後服之,飲鮑魚汁,通利脅及補肝傷也。平按:《素問》以何術作復以何術,賊作鰂,䕡作藘,新校正云:「《太素》藘作䕡。」並令三合作併合之。《甲乙》烏上無四字,骨下無一字。並令三合作併合。《素問》《甲乙》鮑魚上有飲以二字,脅中作腸中。
白話文:
內容一:
將藥物搗碎,用鵪鶉蛋做成丸子,服用後,再喝鮑魚湯,可以疏通脅部,補益肝臟。
將藥物搗碎,加入鵪鶉蛋中做成丸子。服用後,再喝鮑魚湯。這樣可以疏通脅部,補益肝臟的損傷。
一顆,搗碎後加入雀蛋作成丸子,飯後服用,再喝鮑魚湯,有助於疏通肋部,補肝養傷。
註解:
* 《素問》中「復」應作「鰂」,「賊」應作「藘」。
* 《太素》中「藘」應作「䕡」。
* 以上三種藥材需要合用。
* 本段文字中沒有提及「烏」和「骨」兩字。
* 《素問》和《甲乙經》中,鮑魚湯前都應有「飲」字,肋部應作腸部。
)
白話文:
將一顆藥材搗碎,加入雀蛋製成丸子,於飯後服用。再飲用鮑魚湯,可疏通腸部,補肝並養護傷口。
7. 熱煩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九第三十四《逆調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上篇。
白話文:
繁體中文:
此篇見《素問》卷九第三十四《逆調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上篇。
這篇文章見於《素問》卷九的第三十四篇《逆調論》,又見於《甲乙經》卷七的第一上篇。
問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身體發熱,而苦熱而煩,是為陽勝故也。平按:《甲乙》無為之熱三字,《素問》新校正云:《甲乙》無此三字。)
白話文:
有人問:人體不正常地發熱,而且覺得煩悶,這是什麼原因?
回答:這是因為陰氣不足而陽氣旺盛,所以會發熱和煩悶。(身體發熱,並且覺得很熱很煩,這是因為陽氣過多所致。備註:《甲乙經》沒有「為之熱」這三個字,《素問》新校正指出:《甲乙經》沒有這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