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十·雜病 (3)
卷第三十·雜病 (3)
1. 目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陰喬,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自目眥外決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又自篇首至末,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四。
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喬。(目內眥,陰喬脈也,故取所主之輸也。平按:喬《靈樞》、《甲乙》作蹺。)目眥外決於面者,為兌眥;在內近鼻者,上為外眥,下為內眥。(人之目眥有三:外決為兌眥,內角上為外眥,下為內眥。准《明堂》兌眥為外眥,近鼻者為內眥也。
平按:《靈樞》兌作銳,近鼻者下有為內眥三字。注准《明堂》袁刻作唯《明堂》。)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在描述眼睛疼痛以及相關的穴位取法,並提及了不同醫書對於眼睛部位名稱的記載差異。
翻譯:
這篇文章從開頭到「陰蹺」的部分,內容出自《靈樞》第五卷第二十三篇《熱病》。從「眼睛外側裂開到面部」到結尾,內容出自《靈樞》第五卷第二十二篇《癲狂》。而整篇文章,從頭到尾,也收錄在《甲乙經》第十二卷第四篇中。
眼睛裡面紅腫疼痛,從內眼角開始,要取用「陰蹺」這個穴位來治療。(因為內眼角是陰蹺脈所主的地方,所以要取它所主治的穴位。這裡的「喬」字,在《靈樞》和《甲乙經》中都寫作「蹺」。)眼睛外側,從眼角裂開到面部的地方,叫做「兌眥」;在眼睛內側,靠近鼻子的部分,上方稱為「外眥」,下方稱為「內眥」。人的眼角有三個:向外裂開的稱為「兌眥」,內側眼角的上方稱為「外眥」,下方稱為「內眥」。這裡參考《明堂經》,認為「兌眥」是「外眥」,靠近鼻子的則是「內眥」。
這裡說明一下,《靈樞》中「兌」寫作「銳」,靠近鼻子的地方,在原文下方有「為內眥」三個字。《注》裡說參考《明堂經》,但袁刻本卻只有《明堂經》的說法。
2. 耳聾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後取足,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見《甲乙》十二第五。自聾而不痛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甲乙》同上。
耳聾無聞,取耳中。(耳中,聽宮、角孫等穴也。)耳鳴,取耳前動脈。(耳前動脈,和窌、聽會等穴也。)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干擿抵,耳無聞也。(耳痛者有二:有膿,有干擿抵。無所聞者,不可刺也;而有聞聲者,可刺。擿,當狄反。抵,乃井反。平按:擿抵《靈樞》作盯眝二字,《甲乙》亦作擿抵,注云:一本作盯眝。
)耳聾,取手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手少陽至小指次指,即關衝穴。足少陽至足小指次指,即竅陰穴也。其脈皆入耳中,故二俱取之也。平按:《甲乙》小指作少指,無次指二字,注云:《太素》作小指次指。)耳鳴,取手足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手之中指,手心主脈,《明堂》不療於耳。足之中趾,十二經脈並皆不上。今手足中指皆療耳鳴,今刺之者,未詳,或可絡至繆刺也。平按:手足中指《靈樞》、《甲乙》作手中指。)聾而不痛,取足少陽;聾而痛,取手陽明。(足少陽正經入耳,手陽明絡脈入耳。足少陽主骨益耳,故取之也。
手陽明主氣益耳,故痛取之也。平按:《靈樞》兩痛字下均有者字。)
白話文:
這段文字講述了關於耳聾和耳鳴的針灸治療方法:
耳聾
- 如果聽不見聲音,可以在耳朵裡面(像是聽宮穴、角孫穴等)取穴治療。
- 如果耳聾但不疼痛,可以取足少陽經的穴位治療。
- 如果耳聾並且伴隨疼痛,可以取手陽明經的穴位治療。
耳鳴
- 如果耳朵出現鳴響,可以在耳朵前面的動脈(像是和窌穴、聽會穴等)取穴治療。
- 可以取手和腳的中指指甲根部,靠近皮膚交界處的穴位治療。如果是左耳耳鳴,就取右手中指的穴位,反之亦然。先取手上的穴位,再取腳上的穴位。
其他
- 如果耳朵疼痛且無法扎針,可能是耳朵裡面有膿,或是被異物堵塞,導致聽力喪失,這種情況就不能扎針。如果耳朵疼痛但仍然能聽到聲音,就可以扎針治療。
- 治療耳聾,可以取手和腳的小指第二指(即小指旁邊的指頭)的指甲根部,靠近皮膚交界處的穴位,先取手上的穴位,再取腳上的穴位。
3. 衄血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七。
衄而不衃,血流,取足太陽;衃,取手太陽,不已,刺腕骨下,不已,刺膕中出血。(衃血,凝血也。衃,普杯反。血不凝,熱甚也。足太陽起鼻,手太陽至目內眥,皆因鼻,故衄血取之。腕骨,手腕前起骨名完骨,非腕也。平按:足太陽下《甲乙》有大衄二字。衃取手太陽《靈樞》、《甲乙》作衄血取手太陽。)
白話文:
簡單來說,「衄血」這段文字講的是治療流鼻血的方法。
如果流鼻血沒有凝固(血一直流),要針刺足太陽經的穴道;如果流鼻血凝固了(但還是流),要針刺手太陽經的穴道。如果這樣還止不住,就針刺手腕骨下方;再不行,就針刺膝蓋後面的膕窩放血。
這裡解釋一下,所謂「衃」就是凝固的血。血不凝固,表示身體裡熱氣很盛。足太陽經起於鼻子,手太陽經到達眼睛內角,都與鼻子有關,所以治療流鼻血要取這兩條經的穴道。這裡提到的「腕骨」指的是手腕前突出的骨頭,不是手腕本身。
另外,古書《甲乙經》裡在「足太陽」這段後面加了「大衄」兩個字,意思是出血量很大。「衃取手太陽」這句,《靈樞》和《甲乙經》寫的是「衄血取手太陽」。
4. 喜怒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五。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少,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怒,肝木也。食,脾土也。今木剋土,故怒不欲食,宜補足太陰。肝足厥陰,怒也。足少陽,多言也。故瀉少陽也。平按:足少陽《甲乙》作少陰,注云:《太素》作少陽。)
白話文:
喜怒無常而不想吃東西,說話也越來越少,就針刺足太陰經;如果發怒卻又一直說個不停,就針刺足少陽經。(怒,屬於肝木。食慾,屬於脾土。現在肝木剋脾土,所以發怒就不想吃東西,應該補足太陰經。肝屬於足厥陰經,和發怒有關。足少陽經,和多言有關。所以要瀉足少陽經。我認為:足少陽經,《甲乙經》寫的是少陰經,注釋說:《太素》寫的是少陽經。)
5. 疹筋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二上篇。
黃帝曰:人有尺數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岐伯曰:此所謂疹筋者,是腹必急,白色、黑色則病甚。(尺脈數,筋急見出者,此為疹筋。疹筋筋急腹急,此必金水乘肝,故色白黑即甚也。有本為尺瘦也。平按:《素問》尺下有脈字。《甲乙》尺數甚作尺膚緩甚,注云:一作瘦甚。
疹筋《甲乙》作「狐筋,狐筋者」,注云:「狐《素問》作疹。」《素問》、《甲乙》腹上有人字,黑色下有見字。)
白話文:
這篇記載在《黃帝內經·素問》第十三卷第四十七篇《奇病論》以及《針灸甲乙經》第四卷第二篇上。
黃帝問:有人把脈時,尺脈跳動很快,而且筋脈繃緊顯現出來,這是什麼病呢? 岐伯回答:這就是所謂的「疹筋」,會導致腹部肌肉痙攣,如果皮膚呈現白色或黑色,病情就會非常嚴重。(尺脈跳動快,筋脈繃緊顯現出來,這就是疹筋。疹筋會導致筋脈繃緊、腹部痙攣,這必定是金氣和水氣過盛而侵犯肝臟,所以膚色呈現白色或黑色就表示病情嚴重了。有的版本認為是尺脈變瘦了。編者按:《素問》記載此處有「尺下有脈」這幾個字。《甲乙經》則記載尺脈跳動快是尺部皮膚鬆弛變胖,注釋說:有的版本寫的是變瘦。)
《甲乙經》把「疹筋」寫作「狐筋,狐筋」,注釋說:「狐,《素問》寫作疹。」《素問》和《甲乙經》都記載在腹部上面,有「人」這個字,在黑色膚色下有「見」這個字。
6. 血枯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七。
黃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以入房中氣竭肝傷,故使月事衰少不來也。(血枯病形有八:一,胸脅支滿;二,妨於食;三,病將發,先聞腥臊臭氣;四,流出清液;五,病先唾血;六,四肢冷;七,目眩;八,大小便時復出血。有此八狀,名曰血枯之病。
此得由於少年之時有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絕傷肝,遂使月經衰少,或不復來,以成此血枯之病也。平按:《甲乙》支滿作榰滿,清液作清涕。)黃帝曰:治之奈何?以何術?答曰:四烏賊魚骨,一䕡茹,二物並令三合,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鮑魚汁,利脅中及傷肝。(四,四分。
一,一分。搗以雀卵為丸,食後服之,飲鮑魚汁,通利脅及補肝傷也。平按:《素問》以何術作復以何術,賊作鰂,䕡作藘,新校正云:「《太素》藘作䕡。」並令三合作併合之。《甲乙》烏上無四字,骨下無一字。並令三合作併合。《素問》《甲乙》鮑魚上有飲以二字,脅中作腸中。
)
白話文:
這是關於「血枯」這種疾病的討論。
黃帝問:如果有人胸部和兩側肋骨脹滿,影響食慾,發病前會聞到腥臊的臭味,流出清稀的液體,先吐血,四肢冰冷,頭暈眼花,時不時大小便出血,這是什麼病?又如何引起的?
岐伯回答說:這種病叫做「血枯」。這是因為年輕時大量失血,或是喝醉酒後行房導致精氣耗竭,損傷肝臟,使得月經量減少甚至停止。「血枯」這種病有八種症狀:第一,胸部和兩側肋骨脹滿;第二,影響食慾;第三,發病前會聞到腥臊臭味;第四,流出清稀的液體;第五,先吐血;第六,四肢冰冷;第七,頭暈眼花;第八,大小便時反覆出血。如果出現這八種症狀,就稱為「血枯」病。
這種病是因為年輕時大量失血,或是喝醉酒後行房,精氣耗竭損傷肝臟,導致月經量減少甚至停止,最終形成血枯病。
黃帝問:應該如何治療?用什麼方法?岐伯回答說:用四份的烏賊骨和一份的茜草,將兩者混合磨成粉末,然後用麻雀蛋的蛋黃做成藥丸,大小像小豆一樣。每次飯後服用五顆,並喝鮑魚汁,可以疏通脅肋部位的氣血,並修復肝臟的損傷。(這裡的「四」和「一」指的是份量。)
製作方法是將烏賊骨和茜草磨成粉,用麻雀蛋黃做成藥丸,飯後服用,配合鮑魚汁,可以通暢肋骨部位的氣血,同時補養肝臟的損傷。
7. 熱煩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九第三十四《逆調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上篇。
問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身體發熱,而苦熱而煩,是為陽勝故也。平按:《甲乙》無為之熱三字,《素問》新校正云:《甲乙》無此三字。)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的《逆調論》篇,也見於《針灸甲乙經》。
有人問:人的身體正常情況下,不會特別溫熱,也不會特別寒冷,為什麼會出現發熱而且心中煩躁、脹滿的感覺呢?
回答是:這是因為體內的陰氣不足,而陽氣過盛,所以才會發熱、心中煩躁而且脹滿。(身體發熱,感到熱而且煩躁,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的緣故。)
(《針灸甲乙經》的版本沒有「為之熱」這三個字,《素問》新校正的版本認為《針灸甲乙經》確實沒有這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