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十·雜病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雜病 (2)

1. 熱痛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病熱者而有所痛者何也?曰:熱病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在太陽□太陽入於陰,故痛也,在頭與腹,乃䐜脹而頭痛。黃帝曰:善哉。(陽明血氣最大,故人迎三盛,得知有病。太陽次少,故二盛得知。次少陽最少,故一盛得知。

熱病為陽,太陽在頭,故熱病起,太陽先受。太陽受已,下入陽明,故陽明次病。陽明受已,末流少陽,故少陽有病。太陽入於少陰,陽盛陰虛,故頭痛。陽盛陰虛,故腹脹也。平按:《甲乙》一盛、二盛、三盛下均有在字。《素問》在太陽三字作入陰也三字,新校正云:「《甲乙經》無入陰也三字。

」「太陽入於陰故痛也在頭與腹」《素問》、《甲乙》作「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

白話文:

熱痛

黃帝問岐伯說:發熱的病,如果同時有疼痛,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發熱的病屬於陽性的病症,因為三陽經脈的運行產生變化。人迎脈搏一次跳動代表少陽經的變化,兩次跳動代表太陽經的變化,三次跳動代表陽明經的變化。太陽經的陽氣如果進入陰經,就會產生疼痛,這疼痛可能發生在頭部或腹部,導致腹部脹滿和頭痛。

黃帝說:你說得很好。(陽明經的氣血最旺盛,所以人迎脈搏跳動三次,就能知道有病。太陽經的氣血次之,所以跳動兩次就能知道有病。少陽經的氣血最少,所以跳動一次就能知道有病。)

發熱的病屬於陽,太陽經在頭部,所以發熱的病開始時,通常是太陽經先受到影響。太陽經受到影響後,陽氣會往下傳到陽明經,所以陽明經接著發病。陽明經受影響後,最後才會影響到少陽經,所以少陽經才會出現病症。太陽經的陽氣進入少陰經,就會造成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的狀況,因此會頭痛。陽氣過盛陰氣虛弱,因此會腹脹。

(注釋: 《甲乙經》記載的「一盛、二盛、三盛」後面都有「在」字。《素問》的「在太陽」三個字,在《甲乙經》中則是「入陰也」三個字。新校正認為,《甲乙經》沒有「入陰也」三個字。 關於「太陽入於陰故痛也在頭與腹」這句話,《素問》和《甲乙經》都寫成「陽氣進入陰經,所以病在頭和腹」。)

2. 脾癉消渴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六。

黃帝曰:有病口甘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於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清氣,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羹之所致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滿,故其氣上溢轉,轉為消渴,治之以蘭,蘭除陳氣。(五氣,五穀之氣。

液在脾者,五穀液也。肥羹令人熱中,故脾行涎液,出廉泉,入口中,名曰脾癉。內熱氣溢,轉為消渴,以蘭為湯飲之,可以除陳氣也。平按:《素問》名為何作病名為何,《甲乙》作病名曰何。清氣《素問》作精氣,《甲乙》作津液。液在脾《素問》、《甲乙》作津液在脾。

此肥羹之所致也《素問》、《甲乙》羹作美,致作發,新校正云:「《太素》發作致。」《素問》而多下有肥也二字。《素問》、《甲乙》滿上有中字,轉字不重。消渴《甲乙》作消癉,注云:《素問》作消渴。《素問》、《甲乙》蘭字不重。)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古代醫書《素問》和《甲乙經》,討論一種叫做「脾癉」的疾病,它會導致口中發甜,並可能進一步發展成消渴(類似現代的糖尿病)。

黃帝問:有一種病,患者口中會感到甜味,這叫什麼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岐伯回答:這是因為五臟之氣過於充盛外溢,這種病叫做脾癉。五種味道的食物進入口中,被胃消化吸收後,脾會負責運行其中的精華部分。當津液積聚在脾的時候,會使人感到口中發甜,這通常是因為吃了太多肥膩的食物和濃稠的肉湯所導致的。這種人必定經常吃甘甜肥美的食物,這些食物會使體內產生熱量,而甘甜的食物又容易讓人感到飽脹。因此體內的氣向上逆行溢出,進而轉變為消渴。治療這種疾病可以使用蘭草,蘭草可以幫助清除體內陳舊的氣。

(五氣指的是五穀之氣。)

積聚在脾的津液指的是從五穀中提取的津液。肥膩的肉湯會使體內產生熱量,所以脾會運送涎液,從廉泉穴流出,進入口中,導致口中發甜,這就是脾癉。由於體內熱氣外溢,就會轉變為消渴,可以用蘭草煮水來喝,可以清除體內陳舊的氣。

(後面的文字是對不同醫書版本之間文字差異的註解,並未改變主要內容。)

3. 膽癉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五。

黃帝問岐伯曰:有病口苦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膽癉。(平按:病下《素問》、《甲乙》有口苦取陽陵泉六字,《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太素》無口苦取陽陵泉六字。詳前後文勢,疑此為誤。」)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輸,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膽為肝腑,肝為內將,取決於膽,其人有謀慮不決,傷膽氣上,膽溢從咽入口,口苦,名曰膽癉,可取膽募日月穴也。平按:《甲乙》肝者上有「膽者中精之府」六字,注云:《素問》無此句。)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黃帝內經》,談論一種叫做「膽癉」的疾病。

黃帝問岐伯:「有人生病,嘴巴覺得苦,這病叫什麼?是怎麼造成的?」

岐伯回答:「這病叫做膽癉。」

(這裡要說明一下,《素問》和《甲乙經》這兩本書中,有些版本在「病」字後面有「口苦取陽陵泉」這六個字,但在其他版本中沒有,可能是後人誤加的。)

岐伯接著解釋:「肝臟就像一個將軍,膽則像輔佐將軍的幕僚,許多事情都由膽來決定,咽喉就像是聽從膽命令的使者。這個人是因為常常思慮太多、猶豫不決,導致膽氣虛弱,氣往上衝,因此嘴巴就會覺得苦。治療方法應該從膽的募穴和輸穴下手,具體方法在《陰陽十二官相使》這本書裡有記載。」

(膽是肝臟的附屬器官,肝臟就像內部的將軍,膽負責決定事情。如果這個人思慮太多、猶豫不決,就會傷到膽氣,導致膽的氣往上逆行,從咽喉進入嘴巴,造成口苦,這就叫做膽癉。可以針灸膽的募穴,也就是日月穴來治療。此外,在《甲乙經》中,在『肝者』前面有『膽者中精之府』這六個字,註解說《素問》中沒有這句話。)

4. 頭齒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齒亦當痛,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一。自齒痛不惡清飲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六。

黃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歲數不已,此安得之?是為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人頭痛,齒亦當痛。(大寒入於骨髓,流入於腦中,以其腦有寒逆,故頭痛數歲不已。齒為骨余,故亦齒痛。平按:《素問》、《甲乙》歲數作數歲,齒亦當痛作齒亦痛。

)齒痛不惡凊飲,取足陽明;惡凊飲,取手陽明。(上齒雖痛,以足陽明穀氣,故飲不惡冷,可取足陽明。下齒痛,取手陽明也。平按:凊《靈樞》、《甲乙》作清,道藏本《靈樞》作凊。)

白話文:

翻譯:

這段文字講述的是關於頭痛和牙痛的病因和治療方法。

頭痛的原因:

黃帝問:有人頭痛多年都無法痊癒,這是怎麼回事?是什麼病? 岐伯回答:這是因為曾經遭受過嚴重的寒冷侵襲,寒氣深入到骨髓,而骨髓的主要功能在於供應腦部,腦部氣血逆亂,所以導致頭痛,牙齒也會跟著疼痛。 (因為寒氣進入骨髓,又流到腦中,腦部因寒氣逆亂,所以導致頭痛持續多年。牙齒是骨頭的餘留部分,所以也會疼痛。)

牙痛的治療:

牙痛但不怕喝冷水,可以針刺足陽明經;如果牙痛而且怕喝冷水,則針刺手陽明經。(上牙痛是因為足陽明經的穀氣所致,所以喝冷水不覺得不舒服,可以針刺足陽明經。下牙痛則針刺手陽明經。)

5. 頜痛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卷九第一)

頜痛,刺手陽明與頜之盛脈出血。頰痛,刺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手陽明上頸貫頰,故頰痛皆取之。曲周動脈有足陽明,無手陽明動脈也。平按:頜《甲乙》作頷,《靈樞》作顑。頰《甲乙》作頷,《靈樞》作顑。刺陽明《靈樞》、《甲乙》作刺足陽明。按人迎於經《甲乙》作按經刺人迎。)

白話文:

(這個段落出自《靈樞》第五卷第二十六篇《雜病》篇,也出現在《甲乙經》第九卷第一篇。)

下巴疼痛,就刺手陽明經脈上,在下巴附近比較明顯的血管放血。臉頰疼痛,就刺陽明經脈上彎曲的動脈,看到出血就會立刻好;如果沒有好,就按壓人迎穴,疼痛就會立刻解除。(手陽明經脈會往上走到頸部,並穿過臉頰,所以臉頰疼痛都取手陽明經來治療。彎曲的動脈是足陽明經的,沒有手陽明經的動脈。這裡的「頜」,在《甲乙經》裡寫作「頷」,在《靈樞》裡寫作「顑」。「頰」在《甲乙經》裡也寫作「頷」,在《靈樞》裡寫作「顑」。刺陽明經脈,在《靈樞》和《甲乙經》中寫作刺足陽明經。按壓人迎穴,在《甲乙經》中寫作按著經脈刺人迎穴。)

6. 項痛

平按:此篇見《靈樞》、《甲乙》同上篇。

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顧,刺手太陽也。(足太陽脈行項,故不可俯仰取之。手太陽脈行項左右,故不得顧取之也。平按:《甲乙》項痛作頭項。《靈樞》顧上有以字。)

白話文:

關於項痛(脖子痛):

如果脖子疼痛,無法低頭或抬頭,就針刺足太陽經的穴位;如果脖子疼痛,無法左顧右盼,就針刺手太陽經的穴位。(足太陽經的脈絡運行於頸項後部,因此無法低頭抬頭時,就取此經的穴位。手太陽經的脈絡運行於頸項兩側,因此無法左右轉頭時,就取此經的穴位。這段文字在《甲乙經》中,項痛寫作頭項痛。《靈樞經》中,顧上面有“以”字。)

7. 喉痹嗌乾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如韭葉,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二。自喉痹不能言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經》第十二第八及卷七第一中篇。

喉痹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手之小指次指之端,手少陽關衝。手心主出屬心包,下臑內;手少陽從膻中,上□系耳後,故喉痹舌卷口乾煩心心痛及臂內痛皆取之也。平按:臂內廉痛《甲乙》作臂表痛,注云:《靈樞》及《太素》俱作臂內廉痛。

又《甲乙》取下有關衝在三字,韭葉下有許字。注繫上原缺一字,袁刻作出,檢《靈樞·經脈》篇,手少陽上項系耳後,應作項。又注皆取之,皆字袁刻誤作者。)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手陽明脈循缺盆上頭,足陽明脈循喉嚨入缺盆,故喉痹能言、不能言,取此二脈療主病者也。)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

(足少陰脈至舌下,故口熱取之。平按:《甲乙》少陰作少陽。)

白話文:

這篇內容從開頭到「如韭葉」的部分,出自《靈樞》第五卷第二十三篇的《熱病》篇,也見於《甲乙經》第九卷第二篇。從「喉痹不能言」到最後的部分,出自《靈樞》第五卷第二十六篇的《雜病》篇,也見於《甲乙經》第十二卷第八篇和第七卷第一篇的中篇。

喉嚨阻塞腫痛,舌頭捲曲,口中乾燥,感到心煩意亂,心口疼痛,手臂內側疼痛,疼痛難以忍受,無法舉到頭部,這種情況可以取手小指旁邊的第二指的指甲下方,靠近末端,像韭菜葉一樣的地方(這裡指的是手的小指旁邊第二指的末端,即手少陽的關衝穴。手心包經由心包向下延伸至手臂內側;手少陽經從胸部向上延伸至耳朵後方,因此喉嚨腫痛、舌頭捲曲、口乾、心煩、心痛以及手臂內側疼痛都可以取這個穴位治療)。手臂內側疼痛,《甲乙經》寫作手臂外側疼痛,註解說,《靈樞》和《太素》都寫作手臂內側疼痛。

此外,《甲乙經》中關衝穴的下方多寫了「在三字」的字,韭葉下方多寫了「許」字。註解中「繫」字上面原本缺一個字,袁刻本補上了「項」字。檢查《靈樞·經脈篇》手少陽經的走向,確實是上行到頸項再連到耳朵後方,所以這裡應該是「項」。註解中的「皆取之」,袁刻本錯誤地寫成「皆作者」。喉嚨腫痛導致不能說話,取足陽明經的穴位;如果能說話,取手陽明經的穴位。(手陽明經沿著鎖骨上窩上行至頭部,足陽明經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所以喉嚨腫痛導致能說話或不能說話,可以取這兩條經脈上的穴位來治療)。咽喉乾燥,口中像熱膠一樣,取足少陰經的穴位。(足少陰經到達舌頭下方,所以口中發熱可以取這條經脈的穴位。另外,《甲乙經》中,少陰經被寫成了少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