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十·雜病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雜病 (2)

1. 熱痛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

白話文:

平按:此篇見於《素問》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論》篇,又見於《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病熱者而有所痛者何也?曰:熱病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在太陽□太陽入於陰,故痛也,在頭與腹,乃䐜脹而頭痛。黃帝曰:善哉。(陽明血氣最大,故人迎三盛,得知有病。太陽次少,故二盛得知。次少陽最少,故一盛得知。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生病發燒而且有疼痛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發燒的病人,是因為陽氣在經脈中發動過於旺盛。其中,人迎脈盛的話,表示少陽經脈異常;人迎脈盛兩次,表示太陽經脈異常;人迎脈盛三次,表示陽明經脈異常。如果陽氣在太陽經脈,就會進入陰分,所以會有疼痛;如果陽氣在頭部或腹部,就會出現脹氣和頭痛。」

黃帝說:「說得好啊。」(陽明經脈的血氣最旺盛,所以人迎脈盛三次,就知道有病了。太陽經脈次之,所以盛兩次就知道有病了。少陽經脈最弱,所以盛一次就知道有病了。)

熱病為陽,太陽在頭,故熱病起,太陽先受。太陽受已,下入陽明,故陽明次病。陽明受已,末流少陽,故少陽有病。太陽入於少陰,陽盛陰虛,故頭痛。陽盛陰虛,故腹脹也。平按:《甲乙》一盛、二盛、三盛下均有在字。《素問》在太陽三字作入陰也三字,新校正云:「《甲乙經》無入陰也三字。

」「太陽入於陰故痛也在頭與腹」《素問》、《甲乙》作「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

白話文:

熱病屬於陽症。太陽穴在頭部,所以熱病發作時,太陽穴會最先受到影響。太陽穴受影響後,熱邪會向下進入陽明經,所以陽明經會接著出現病症。陽明經受影響後,熱邪會流向少陽經,所以少陽經也會出現病症。太陽穴屬於陽經,與少陰經相連。陽氣盛而陰氣虛則會頭痛。陽氣盛而陰氣虛則會腹脹。

太陽(陽氣)進入陰部(人體下半身),所以疼痛會在頭部和腹部。

2. 脾癉消渴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六。

白話文:

根據《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以及《甲乙經》卷十一第六,這篇內容出自這兩本書。

黃帝曰:有病口甘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於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清氣,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羹之所致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滿,故其氣上溢轉,轉為消渴,治之以蘭,蘭除陳氣。(五氣,五穀之氣。

白話文:

黃帝說:有生病的人嘴巴經常覺得甜,這是什麼病名?為什麼會得到這個病?岐伯回答:這是五穀之氣過剩造成的,叫做「脾癉」。五穀的味道進入嘴巴,儲藏在胃裡,脾臟負責運化五穀中的清氣,津液在脾臟裡,就會讓人嘴巴覺得甜,這是因為吃太多油膩的食物造成的。這種人一定經常吃甜美油膩的食物,這會導致體內產生熱氣,甜味會讓人覺得飽滿,所以這些熱氣會向上過度運行,轉變成消渴症。治療這種病要用蘭花,蘭花可以清除陳舊的氣。

液在脾者,五穀液也。肥羹令人熱中,故脾行涎液,出廉泉,入口中,名曰脾癉。內熱氣溢,轉為消渴,以蘭為湯飲之,可以除陳氣也。平按:《素問》名為何作病名為何,《甲乙》作病名曰何。清氣《素問》作精氣,《甲乙》作津液。液在脾《素問》、《甲乙》作津液在脾。

白話文:

這些新鮮蔬菜湯令人垂涎欲滴,入口香甜可口:《蔬菜拼盤》、《蔬菜沙拉》、《蔬菜湯》、《蔬菜燉菜》

此肥羹之所致也《素問》、《甲乙》羹作美,致作發,新校正云:「《太素》發作致。」《素問》而多下有肥也二字。《素問》、《甲乙》滿上有中字,轉字不重。消渴《甲乙》作消癉,注云:《素問》作消渴。《素問》、《甲乙》蘭字不重。)

白話文:

實際上,這是肥胖所造成的。

《素問》、《甲乙》作「美」,「致」作「發」,新校正的說法是:「《太素》發作為致。」

《素問》「而」的下面有「肥也」兩個字。

《素問》、《甲乙》「滿」的上面有「中」字,「轉」字不重複。

《甲乙》「消」作「消癉」,註解說:《素問》作「消癉」。

《素問》、《甲乙》「蘭」字不重複。

3. 膽癉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五。

白話文:

平按:此篇見於《素問》第十三卷第四十七章《奇病論》,又見於《甲乙經》第九卷第五章。

黃帝問岐伯曰:有病口苦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膽癉。(平按:病下《素問》、《甲乙》有口苦取陽陵泉六字,《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太素》無口苦取陽陵泉六字。詳前後文勢,疑此為誤。」)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輸,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有人口苦,是什麼病?為什麼會得這種病?」岐伯回答:「這個病叫膽癉。(註:根據《素問》、《甲乙經》記載,口苦穴位取陽陵泉。但《素問》新校正指出,全元起本和《太素》中沒有『口苦取陽陵泉』這六個字。仔細研讀前後文,推測這可能是錯誤的。)肝臟是人體內部的將軍,膽汁由肝臟分泌,喉嚨是它的差役。得這種病的人,經常猶豫不決,導致膽汁不足,氣上逆,所以口就發苦,治療方法是輸註膽經募穴,這個穴位記載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膽為肝腑,肝為內將,取決於膽,其人有謀慮不決,傷膽氣上,膽溢從咽入口,口苦,名曰膽癉,可取膽募日月穴也。平按:《甲乙》肝者上有「膽者中精之府」六字,注云:《素問》無此句。)

白話文:

肝病稱為「肝鬱」,肝臟是體內的將軍,受到膽的影響。患者常有猶豫不決的情形,導致肝氣鬱結上逆,酸液倒流至口腔,產生口苦的症狀,這稱為「口苦」。可以按摩合谷穴和三陰交穴來緩解。

備註: 《甲乙經》的「肝」字上方有「肝者中精之府」六個字,註解中提到《素問》中沒有這句話。

4. 頭齒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齒亦當痛,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一。自齒痛不惡清飲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六。

白話文:

備註:本文自篇首至「齒亦當痛」這段,見於《素問》卷十三《奇病論》篇,也見於《甲乙經》卷九第一。自「齒痛不惡清飲」至末尾這段,見於《靈樞》卷五《雜病》篇,也見於《甲乙經》卷十二第六。

黃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歲數不已,此安得之?是為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人頭痛,齒亦當痛。(大寒入於骨髓,流入於腦中,以其腦有寒逆,故頭痛數歲不已。齒為骨余,故亦齒痛。平按:《素問》、《甲乙》歲數作數歲,齒亦當痛作齒亦痛。

白話文:

黃帝說:有的人得了頭痛的毛病,經年累月都不好,這是怎麼得的?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岐伯回答說:可能是受到了嚴重寒氣的侵襲,寒氣進入骨髓,骨髓主要在頭部,寒氣逆行就會讓人頭痛,連帶着牙齒也會痛。(嚴寒進入骨髓,流竄至腦部,使得腦部寒氣逆行,因此頭痛經年不愈。牙齒是骨骼的餘氣,所以也會疼痛。)

)齒痛不惡凊飲,取足陽明;惡凊飲,取手陽明。(上齒雖痛,以足陽明穀氣,故飲不惡冷,可取足陽明。下齒痛,取手陽明也。平按:凊《靈樞》、《甲乙》作清,道藏本《靈樞》作凊。)

白話文:

如果牙齒痛但不排斥喝冷飲,問題出在足陽明經;如果牙齒痛而且排斥喝冷飲,問題出在手陽明經。(上排牙齒痛,用足陽明經的穀氣來治療,所以不排斥喝冷飲,可以取足陽明經。下排牙齒痛,用手陽明經來治療。)

5. 頜痛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卷九第一)

白話文: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卷九第一

中醫古代文字:

厥冷:陽氣微也。得之者,或引脅痛,或腰脊痛,或腿足拘攣,或脾胃寒,或腹脹痛,或四肢厥冷,或脣口鼻青,或腹內痛,或下利,或心腹痛,或嘔吐清冷,面色青白,惡寒,或厥冷,或煩熱,或驚悸,或泄瀉,或身癢,或畏風寒,或腹中脹滿。

厥冷:陽氣不足。患此症者,或胸脅疼痛,或腰脊疼痛,或腿足抽筋,或脾胃虛寒,或腹脹疼痛,或四肢冰冷,或嘴脣鼻尖發青,或腹內疼痛,或腹瀉,或心腹疼痛,或嘔吐清冷物,面色蒼白,畏寒,或冷戰,或煩熱,或驚悸不安,或泄瀉,或皮膚搔癢,或畏懼風寒,或腹中脹滿。

頜痛,刺手陽明與頜之盛脈出血。頰痛,刺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手陽明上頸貫頰,故頰痛皆取之。曲周動脈有足陽明,無手陽明動脈也。平按:頜《甲乙》作頷,《靈樞》作顑。頰《甲乙》作頷,《靈樞》作顑。刺陽明《靈樞》、《甲乙》作刺足陽明。按人迎於經《甲乙》作按經刺人迎。)

白話文:

下巴疼痛:

刺手陽明經和下巴的主要血脈,放血。

臉頰疼痛:

刺陽明經曲周穴的動脈,見到出血後即可止痛;如果沒有止痛,按壓曲周穴附近的經穴人迎,即可止痛。(手陽明經上行頸部並貫穿臉頰,所以臉頰疼痛都可以取這個穴位。曲周穴有足陽明經的動脈,但沒有手陽明經的動脈。)

註解:

  • 「頷」在不同版本的醫書中寫法不同,有的寫作「頜」,有的寫作「顑」。
  • 「頰」在不同版本的醫書中寫法不同,有的寫作「頷」,有的寫作「顑」。
  • 《靈樞》和《甲乙經》中「刺陽明」寫作「刺足陽明」。
  • 《甲乙經》中「按人迎於經」寫作「按經刺人迎」。

6. 項痛

平按:此篇見《靈樞》、《甲乙》同上篇。

白話文:

此文見於《靈樞》、《甲乙經》,與上一篇相同。

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顧,刺手太陽也。(足太陽脈行項,故不可俯仰取之。手太陽脈行項左右,故不得顧取之也。平按:《甲乙》項痛作頭項。《靈樞》顧上有以字。)

白話文:

脖子疼痛,抬頭或低頭都很困難,針灸足太陽經;不能回頭看,針灸手太陽經。(足太陽經通過脖子,所以不能抬頭或低頭做針灸。手太陽經通過脖子兩側,所以不能回頭做針灸。)

7. 喉痹嗌乾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如韭葉,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二。自喉痹不能言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經》第十二第八及卷七第一中篇。

白話文:

注釋: 本篇中從文章開頭到「就像韭葉一樣柔軟」,見於《靈樞經》第5卷第23篇〈熱病〉,也見於《甲乙經》第9卷第2篇。從「喉嚨發炎、無法說話」直到文章末尾,見於《靈樞經》第5卷第26篇〈雜病〉,也見於《甲乙經》第12卷第8篇和第7卷第1篇中篇。

喉痹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手之小指次指之端,手少陽關衝。手心主出屬心包,下臑內;手少陽從膻中,上□系耳後,故喉痹舌卷口乾煩心心痛及臂內痛皆取之也。平按:臂內廉痛《甲乙》作臂表痛,注云:《靈樞》及《太素》俱作臂內廉痛。

白話文:

咽喉腫痛,舌頭捲縮,口乾,心煩心痛,手臂內側疼痛,無法抬頭。從無名指和小指的指甲下面取血,像韭菜葉那麼多。(無名指和小指的指尖是手少陽經的關衝穴。手心的血脈通向心包,延伸到手臂內側;手少陽經由膻中部位向上貫通到頭部後方,連繫到耳朵,所以咽喉腫痛、舌頭捲縮、口乾、心煩心痛以及手臂內側疼痛都可以通過這個穴位治療。注:手臂內側疼痛,《甲乙經》中記載為手臂外部疼痛,註釋說:《靈樞經》和《太素經》都記載為手臂內側疼痛。)

又《甲乙》取下有關衝在三字,韭葉下有許字。注繫上原缺一字,袁刻作出,檢《靈樞·經脈》篇,手少陽上項系耳後,應作項。又注皆取之,皆字袁刻誤作者。)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手陽明脈循缺盆上頭,足陽明脈循喉嚨入缺盆,故喉痹能言、不能言,取此二脈療主病者也。)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

(足少陰脈至舌下,故口熱取之。平按:《甲乙》少陰作少陽。)

白話文:

《甲乙》中,取下有關「衝」在三字,韭葉下有「許」字。注釋原本缺少一個字,袁刻補上了,查閱《靈樞·經脈》篇,手少陽脈上項系耳後,應該寫作「項」。另外,注釋中所有「皆」字,都是袁刻誤寫的。

喉嚨阻塞不能說話,取足陽明脈;能說話,取手陽明脈。手陽明脈循行缺盆上頭,足陽明脈循行喉嚨進入缺盆,所以喉嚨阻塞能說話、不能說話,都取這兩條經脈來治療。

嘴巴乾澀,口中燥熱像膠一樣,取足少陰脈。

足少陰脈到達舌下,所以嘴巴燥熱取足少陰脈。另外,《甲乙》中把少陰寫成少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