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十·雜病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雜病 (1)

1. 卷第三十·雜病

平按:此卷卷首目錄五十四行,袁刻及日本別抄本全佚,平從楊惺吾氏所獲仁和寺十三紙中補入。目錄末有二行。一行重身病三字,高一格寫;一行上缺三字,下有於岐伯曰四字,是上缺三字,應系黃帝問三字。曰下缺一字,又下為「有重」二字,又下缺五字,又下有「此為」二字,又下缺一字。

白話文:

平按:此卷開頭的目錄有五十四行,袁刻本和日本別抄本都已完全散失,平從楊惺吾先生所得到的仁和寺十三頁中補入。目錄最後有兩行。一行特別標出「重身病」三個字,並高出一格書寫;另一行上面缺三個字,下面有「於岐伯曰」四個字,上面缺的應該是「黃帝問」三個字。曰字下面缺一個字,再下面是「有重」兩個字,再下面缺五個字,再下面有「此為」兩個字,再下面缺一個字。

據《素問·奇病論》及《甲乙經·婦人雜病》篇,曰下所缺一字應作人,重下所缺五字應作身九月而喑五字,為下所缺一字應作何,則此一行應作「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正與本書下文病字相接。

白話文:

根據《黃帝內經·奇病論》和《甲乙經·婦人雜病》篇的記載,原本缺失的一字應該是「人」,「重下」缺失的五個字應該是「身九月而喑」,「為」字下面缺失的一字應該是「何」,所以整行應該為「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與本書下文的「病」字相連。

2. 重身病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十。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十。

平按:此篇從篇首到篇末,可見於《素問》第十三卷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可見於《甲乙經》第十二卷第十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從《太素》殘卷補入。)病?岐伯曰:胞之絡脈絕。問曰:何以言之?答曰:胞絡繫於腎,少陰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曰:治之奈何?曰:無治也,當十月復。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有人懷有身孕,九月後卻無法說話,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子宮與舌的經絡斷絕了。」黃帝問:「為什麼這樣說?」岐伯答:「子宮的經絡與腎臟相連,少陰脈貫穿腎臟,與舌根相通,所以不能說話。」黃帝說:「那該怎麼治療呢?」岐伯說:「這不需要治療,只要等到十月生產後就會恢復了。」

(婦人懷子,又名曰重身□□□□□□屬膀□,不言女子□,今云胞絡繫於腎少陰上系舌本者,以是女子胞絡亦繫於腎,故任身九月有胞絡絕者,喑不能言,至十月胎生,還復舊也。平按:注重身下原缺六字,宜空六格,袁刻作胞絡脈三字,不合。膀下原缺一字,宜空一格,應是胱字,袁刻作胱腎腑三字,不合。

白話文:

婦女懷孕,又稱為重身。懷孕時,腹中的胎兒與膀胱相連,不言語是因為女子胞脈繫於腎少陰,上連舌根所致。因此,女子懷孕九個月時,胞脈會斷絕,導致失聲無法言語;等到十月胎兒出生後,胞脈會恢復正常。

注:文中「身下」缺六字,應為「胞絡脈」;「膀」下缺一字,應為「胱」。

女子下原缺一字,袁刻作腎。十月上袁刻脫至字。復下袁刻脫舊也二字。)《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疹。(平按:益《甲乙》作溢。以成疹《素問》作以成其疹。《甲乙》疹作辜,注云:「《素問》作疹。」《素問》疹下有「然後調之」四字,新校正云:「《甲乙》及《太素》無此四字,本全元起註文,誤書於此,當刪去之。」)所謂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

白話文:

《刺法》說:不要損傷不足的地方,要增補有餘的地方,這樣才能治好疾病。(校注:平按:「益」字,《甲乙經》寫作「溢」。「以成疹」,《素問》寫作「以成其疹」。《甲乙經》將「疹」字寫作「辜」,註解說:「《素問》寫作『疹』。」《素問》「疹」字下面有「然後調之」四個字,新校正註解說:「《甲乙經》和《太素》沒有這四個字。這是全元起註解中的文字,誤寫在此處,應當刪除。」)

所謂不足的地方,是指身體瘦弱,沒有可以用於治療的穴位。

益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也,故曰疹成。(身之羸瘦,更用鑱石,此為損不足也。腹中有形,此為有餘,益之以成其病,斯乃損於有餘為病也。益有餘為病□知,□實為病難□,故須言之。平按:疹成《甲乙》作成辜。)

白話文:

多餘的氣血在腹中形成實質性的積聚,針刺它,精氣就會流出,而病症只會深入體內,所以說損傷過盛(身體消瘦,更須使用砭石,這是為了減少不足的。腹中有實質性的積聚,這是多餘的,多損傷會加重病情,這是由於損傷多餘而造成的病症。多損傷多餘而致病這個道理,大家都要知道,實證為病很難治癒,所以一定要說明。平按:有的版本把“損成”寫作“損耗”。)

3. 溫暑病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勿止,見《素問》卷九第三十一《熱論》篇。篇末一句,見《素問》卷十六第六十一《水熱穴論》,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

白話文:

按:這篇文章從篇首到「勿止」,出自《素問》第九卷第三十一章《熱論》。文章末尾一句,出自《素問》第十六卷第六十一章《水熱穴論》,也出現在《甲乙經》第七卷第一章。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病者當與汗皆出,勿止。所謂玄府者,汗空。(冬傷於寒輕者,夏至以前發於病溫。冬傷於寒甚者,夏至以後發於病暑。暑病熱氣與汗俱出者,此為熱去,勿止。汗之空名玄府者,謂腠理也。平按:《素問》、《甲乙》病者當與汗作暑當與汗。

《甲乙》汗空作汗孔也。又《素問》新校正引楊注,發於,兩於字均作為。)

白話文:

凡是得了傷寒病,發展成溫病的:夏至日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夏至日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得了病之後,汗液會自然排出,不要阻止。所謂的「玄府」,就是指汗液空隙的存在之處。(在冬天受到寒邪侵襲,病情較輕的,在夏至之前會發作為溫病。在冬天受到寒邪侵襲,病情較重的,在夏至之後會發作為暑病。暑病因熱氣和汗液同時排出,表示熱已經散發,不要阻止。汗液空隙的名稱「玄府」,指的就是皮毛腠理之間的空間。)

甲乙:汗空,指的是汗孔。

素問:新校正版本的註解引述楊注,將「發於」的「於」字解釋為「作為」,將「兩於」的「於」字也解釋為「作為」。

4. 四時之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四《論疾診尺》篇。又自冬傷於寒至咳嗽,見《素問》卷二第五《陰陽應象大論》篇,又見《甲乙》卷十一第五。

白話文:

平按:這篇文章從篇首到結尾,見《靈樞》第十一卷第七十四篇《論疾診尺》。此外,《素問》第二卷第五篇《陰陽應象大論》和《甲乙經》第十一卷第五篇也有從冬季受寒導致咳嗽的記載。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日中陽隴,必降為陰;夜半陰極,必升為陽。)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十一月極寒,一陽爻生,即寒生熱也。五月一陰爻生,即熱生寒也。)故曰:冬傷於寒,春生癉熱;(寒,冬之氣也。

白話文:

隨著四季更迭,寒熱交替,極端的陰氣必定會轉化成陽氣,極端的陽氣必定會轉化成陰氣。因此,陰氣主寒,陽氣主熱。所以,寒極就會轉化成熱,熱極就會轉化成寒。(白天陽氣盛,必然會轉化成陰氣;夜晚陰氣盛,必然會轉化成陽氣。)所以說:寒氣產生熱氣,熱氣產生寒氣,這是陰陽轉化的規律。(十一月寒氣極盛,一個陽爻產生,就是寒氣產生熱氣。五月熱氣極盛,一個陰爻產生,就是熱氣產生寒氣。)因此說:冬天受到寒氣侵襲,春天就會發熱;(寒氣是冬天的特徵。

傷,過多也。人之冬月,受寒過多,至春必屬癉熱之病,此為寒生熱也。)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澼;(風,春之氣也。受風過多,極為飧泄腸澼,此為風生泄也。)夏傷於暑,秋生痎瘧;(暑,夏之氣也。受暑過多,極為痎瘧,此為暑生瘧也。)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

白話文:

身體受傷,是因為過度消耗了精氣。人在冬天受到過度的寒冷,到了春天才會得暑熱的病,這是寒氣產生的熱症。春季受到過度的風寒,到了夏天就會得腸胃炎;(風是春天的氣。受到過度的風寒,極易得腸胃炎,這是風寒產生的腸胃炎。) 夏季受到過度的炎熱,到了秋天就會得瘧疾;(暑是夏天的氣。受到過度的炎熱,極易得瘧疾,這是暑熱產生的瘧疾。) 秋季受到過度的乾燥,到了冬天就會得咳嗽。這就是四季的規律。

(濕,秋之氣也。受濕過多,極為咳嗽,此為濕生咳也。此是四時必□□□不可易。平按:注四時下原抄有必字,必下缺三字,最下一字下半作文。袁刻四時下無必字,作之序支三字,不合。茲於必字下,仍空三格。)

白話文:

濕氣是秋天的氣候特徵。如果人體受到過多的濕氣,很容易引發咳嗽,這就是濕氣引起的咳嗽。這個道理在四季中都是適用的,不可輕忽。

5. 息積病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又見《甲乙經》卷八第二。

白話文:

**平按:**此文見於《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章〈奇病論〉,又見於《甲乙經》卷八,第二章。

黃帝問於岐伯曰:病脅下滿,氣逆行,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岐伯曰: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精為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黃帝曰:善。(脅下滿,肝氣聚也。因於喘息,則氣逆行,故氣聚積,經二三歲,名曰息積,無妨於食,而不可灸,可以刺□引精並服藥,藥行不可更刺。平按:《素問》逆下無行字。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肋骨下脹滿,氣息逆流,拖了兩三年老治不好,這究竟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種病名叫息積,對飲食沒有影響。不能用灸法治療,可以用刺法引導元氣,再配合服藥。單靠藥物無法治癒。」黃帝說:「好。」(脅骨下脹滿,是肝氣鬱結所致。因為喘息,導致氣息逆行,因此氣聚積,經過兩三年,就稱為息積。這種病對飲食沒有影響,不能用灸法治療,可以用刺法引導元氣,配合服藥。藥物發揮作用後,不可再用刺法治療。)

精為引《素問》、《甲乙》作積為導引,袁刻作精為導引。注可以刺,袁刻刺字在可以二字之上,可以下有導引二字,無精字。原抄作可以刺,刺下缺一字,缺字下有引精二字,謹依原抄。)

白話文:

精氣作為引導,《素問》、《甲乙經》中記載「導引」,袁刻本中作為「精氣導引」。

注:可以刺絡,袁刻本中的「刺」字位於「可以」二字之上,「可以」之下有「導引」二字,沒有「精」字。原抄本中寫作「可以刺」,「刺」字下方缺一字,缺字下方有「引精」二字,故謹依原抄本。

6. 伏梁病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論》,又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又見《甲乙經》卷八第二。

白話文:

備註:這篇文章見於《素問》第十一卷第四十篇〈腹中論〉,也見於《素問》第十三卷第四十七篇〈奇病論〉,還見於《甲乙經》第八卷第二篇。

黃帝問曰:人有身體胕,股脛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風根也,不可動,動之為水,溺清之府。(頭以下為身,四肢曰體,胕義當腐也。髀外曰股,膝下長骨曰脛,如此四處皆腐腫,並繞臍痛,名曰伏梁。此伏梁病,以風為本也。動,變發也。若有變發,可為水病。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人身體軀幹和四肢都腫了,繞著肚臍疼痛,這是什麼病?」

岐伯回答:「這病名叫伏梁,是風邪的根源,不能動它,動了它就會變成水腫病,讓膀胱失控排尿。」(從頭部以下為軀幹,四肢稱為體,腐爛的意思為胕。大腿外側稱為股,膝蓋以下的長骨稱為脛,如果這四個部位都腐爛腫脹,而且繞著肚臍疼痛,就叫伏梁。這個伏梁病,是風邪引起的。動,指病情發生變化。如果病情發生變化,就會變成水腫病。)

溺,冷清之府也。平按:《素問》胕作髀,不可動上有「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二十二字,本書在後。《甲乙》、《素問》清作澀,府作病。)黃帝問曰:病有少腹盛者,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否?岐伯曰:病名伏梁。伏梁何因如得之?(平按:《素問》作「帝曰:伏梁因何而得之?」)答曰:裹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白話文:

溺是寒氣聚集的地方。

黃帝問道:有人小腹脹大,上下左右都有硬塊,這是什麼病?能治嗎?

岐伯回答:這病叫伏梁。

黃帝問:伏梁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岐伯答道:是因為腹中積聚了膿血,位於腸胃之外,無法治療。如果按壓,會導致死亡。

(因有膜裹膿血,在腸胃外,四箱有根在少腹中,不可按之,故按之痛,遂致於死,名曰伏梁。平按:《素問》、《甲乙》裹下有大字。)問曰:何以然?曰:此下則因陰,必膿血上則迫胃脘出膈,使胃脘內癰。(何以按之致死?以其伏梁下因於陰,膿血必上迫於胃管,上出於膈,使胃管生癰,故按之下引於陰,上連心腹,所以致死。

白話文:

皆皆 死不 扁不起 陰 起 孤孤不 皆並為 皆是一個 廣 廣者 並 皆為為者 爲者命 于于 止 糾糾 孤孤命 于于 死死命 糾 糾為 為 個 為 皆皆 為 者 者 皆為 個是 爲爲 于于 止 糾糾 舒舒 為 者 為 個個命 個個 皆為為 個者 者皆 皆命 皆 皆皆 並孤 皆 為為者 爲者 者 命 孤孤 爲爲 皆皆 個個 個者 命 孤孤皆 個為者 舒舒服 爲爲兒 個個 廣乃 個者 個個 個個 命 于于 止 者 止 皆皆 死死 命 爲爲孤 命 孤孤 者 死死命 者爲者 於 命

脘□□□平按:《素問》、《甲乙》必膿血作必下膿血,出膈作生膈,使胃作挾胃,《素問》新校正云:《太素》挾胃作使胃。)此人之病難治也,居齊上為逆,居齊下為順,勿動亟奪,論在《刺法》中,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源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如此之病,得時必久也。

白話文:

這個人的病症很難治癒。病位在臍上屬於逆行,在臍下屬於順行,不能輕舉妄動,必須迅速採取治療措施。這在《刺法》篇中有所論述,這是風的根源,風氣溢出到大腸,停留在肓俞穴,肓俞穴的源頭在臍下,所以環繞著臍部疼痛。(這種病症,如果能得到及時治療,病情就會持續很久。)

亟,欺吏反,數也。此病是風為本,其氣溢於大腸之中,著於齊下盲原,故環臍痛。不可輒動數奪,奪之致死。以居盲原,所以齊上為逆也。平按:此人之病難治也《素問》、《甲乙》作此久病難治。袁刻人字作積人二字。齊《素問》、《甲乙》作臍。源《素問》、《甲乙》作原。

白話文:

,讀音與「欺吏」相同,意為頻繁。

此病的病因主要是風邪,風邪侵入大腸,停留在齊下(肚臍以下)的盲腸,因此會出現環繞肚臍的疼痛。

這種病不能輕易頻繁地瀉下,否則會導致死亡。因為病邪停留於盲腸,所以齊上(肚臍以上)會有逆氣。

註解:

  • 平按:後人評論,認為這種病難以治療。
  • 《素問》、《甲乙經》中記載:「這個病是久病難治的。」
  • 袁刻本中「人」字作「積人」二字。
  • 《素問》、《甲乙經》中「齊」作「臍」。
  • 《素問》、《甲乙經》中「源」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