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氣論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氣論 (4)

1. 風水論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月事不來黃帝曰善哉,見《素問》卷九第三十三《評熱病論》篇。自黃帝問於岐伯曰有病龐然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自篇首至末,見《甲乙經》卷八第五。

白話文:

註:本文前半段取自《素問》卷九《評熱病論》,後半段取自《素問》卷十三《奇病論》,全篇另見於《甲乙經》卷八。

黃帝曰:有病腎風者,面胕龐然壅,害於言,可刺不?(胕,扶付反,義當腐也。龐,普江反。腎氣損腐,令面龐然起壅也,而言無聲,故曰害言。此為腎風之狀,可刺以不也?平按:龐《素問》、《甲乙》作痝。《甲乙》壅上有腫字,注云:「《素問》無腫字。」不《甲乙》作否。

白話文:

黃帝問:腎風病的人,臉部腐爛腫脹,妨礙言語,可以針灸嗎?

《平按》:在《素問》和《甲乙經》中,「龐」字寫作「痝」。在《甲乙經》中,在「壅」字上方有「腫」字,注釋中說:「《素問》中沒有『腫』字。」「不」字在《甲乙經》中寫作「否」。

)岐伯曰:虛虛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如此狀者,腎風之狀。腎之重虛之風,不可刺也。刺之,至其水數滿日,其病氣當至也。除刺之日,後取五日,合有六日,水成數也。平按:《素問》、《甲乙》「虛虛不當刺而刺」作「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問曰:何如?(平按:《素問》、《甲乙》作其至何如。

白話文:

岐伯說:空虛的虛證不應該針刺,但如果針刺了,五天後其虛證必定會加重。(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腎氣虧虛導致的風邪,腎氣極度虛弱時,風邪會趁虛而入,不可針刺。如果針刺後,再過一個水日,也就是腎經當旺之日,病邪就會加重。不針刺的那天算起,再過五天,總共六天,正好是水日,水日也是腎經旺盛之日。)

有人問:那會怎樣?

)答曰:至必少氣,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手熱,口乾,苦渴,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腎風病氣至者,凡有八候:一者少氣,二時熱,三從胸至頭汗出,四手熱,五口熱,六苦渴,七不能正偃謂不能仰臥,仰臥即咳。有此八候,候是腎風水病也。平按:《素問》時熱下重時熱二字。

白話文:

(回答者說:得了這種病,一定會出現氣短、時常發熱、熱氣從胸背部上升到頭部,導致頭部出汗、手心發熱、口乾舌燥、口渴、無法仰臥,一仰臥就會咳嗽。這種病的名稱是「風水」。

腎風病氣發作時,會出現八種徵兆:第一,氣短;第二,時常發熱;第三,熱氣從胸部上升到頭部,頭部出汗;第四,手心發熱;第五,口腔內發熱;第六,口渴;第七,無法仰臥,也就是無法平躺著睡覺;第八,一仰臥就會咳嗽。如果出現這八種徵兆,表明患有腎風水病。)

《甲乙》時下無熱字。汗下《素問》、《甲乙》有出字。苦渴下《素問》有「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二十三字,《甲乙》同,惟行上少以字,食下重食字。袁刻補入正經,據本注不應補入,仍從原抄為是。)黃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小便黃者,中有熱。

白話文:

《甲乙經》中沒有「熱」字。汗出,《素問》和《甲乙經》中都有「出」字。口渴,《素問》中有「小便黃,眼睛下方腫,腹中作響,身體沉重難以行走,月經不來,煩躁不能進食」等二十三個字,《甲乙經》相同,只是「行」字上面少了「以」字,在「食」字下面多了「重食」二字。袁刻本將其補入正文,但按注釋來看,不應補入,還是採用原抄本為好。黃帝說:我想聽聽這種說法。岐伯說:邪氣聚集的地方,其氣血必定虛弱,陰虛則陽氣必定聚集,所以小便黃,是因為體內有熱。

(邪湊虛,腎氣虛也。腎氣既虛,則陽氣並之,故中有熱小便黃也。平按:小便黃者中有熱《素問》作「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甲乙》作「少氣時熱而汗出小便黃。小便黃者,少腹氣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

白話文:

(邪氣乘虛而入時,腎氣虛弱。腎氣虛弱時,陽氣就會聚集,所以會有小便發黃的情況。按:古籍《素問》中記載「小便黃,表明體內有熱,同時會伴隨氣虛發熱出汗的症狀。」《甲乙經》中記載「氣虛發熱出汗,同時伴隨小便發黃。小便發黃,表明小腹中氣血鬱熱。」)不能平躺的人,是胃部不適造成的。平躺時咳嗽加重,是因為胃氣上沖壓迫了肺部。

(腎有虛風,即胃中不和。仰臥氣上迫肺,故咳也。)諸有水氣者,其徵見於目下。何以言?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也,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水與目下及腹皆陰,故水在腹,即目下腫也。平按:《素問》、《甲乙》其徵作微腫。何以上《素問》有帝曰二字,《甲乙》有曰字。

白話文:

腎氣虛弱導致的風邪,會導致胃部不適。仰臥時,氣往上衝迫肺,因此導致咳嗽。患有水氣的人,症狀表現在眼睛下方。這是爲什麼呢?因爲水屬陰,眼睛下方也屬陰,腹部是最陰之處,所以水在腹部,必然導致眼睛下方腫脹。(水與眼睛下方和腹部都屬陰,所以水在腹部,眼睛下方就會腫脹。注:《素問》、《甲乙經》中,症狀表現爲微腫。爲何《素問》中多了“帝曰”兩字,《甲乙經》中多了“曰”字?)

)真氣上逆,口苦舌乾者,故不得正偃,正偃則咳清水。(以水在腹,故真氣上逆,口苦舌乾,正偃則咳,咳則吐清水也。平按:《素問》、《甲乙》逆下有故字,干下無者故二字,有臥字,咳下有出字。)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又諸水病仰臥,驚則咳甚,復為候也。

白話文:

真氣往上逆流,口苦舌乾的人,所以不能正常仰臥,仰臥就會咳出清水。(因為腹中積水,所以真氣向上逆,口苦舌乾;仰臥就會咳,咳就會吐出清水。)各種水病的患者,所以不能平躺,平躺就會受驚,受驚就會咳得更厲害。(另外,各種水病患者仰臥,受驚後咳嗽會加重,這也是一種徵兆。)

平按:注復袁刻誤作腹。)腹中鳴者,月事不來,病本於胃也,薄肝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管隔。(月事不來之病,由於胃氣不和,故氣薄於肝,煩不能食,致使胃管隔塞,腹中無食,故腹鳴也。平按:《素問》、《甲乙》無月事不來四字。《甲乙》病作脾。《素問》、《甲乙》薄肝作薄脾,胃管作胃脘。

白話文:

通常來說:原註「復」字在袁氏刻本中被誤寫作「腹」字。

肚子裡有鳴叫聲,月經不來,病的根源在於胃。胃氣不足,肝氣就會薄弱,導致心煩不能進食;食物不能下嚥,是因為胃脘阻塞。(月經不來的病症,是由於胃氣不調和所致,所以肝氣不足,心煩不安,進食困難,導致胃脘阻塞,腹中沒有食物,所以肚子才會鳴叫。通常來說:在《素問》、《甲乙經》中沒有「月經不來」這四個字。《甲乙經》中「脾」字被寫作「腹」字。《素問》、《甲乙經》中「薄脾」被寫作「薄肝」,「胃脘」被寫作「胃管」。)

)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胃脈足陽明在足,今胃氣不和,氣下於足,遂令身重,足不能行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肺屬心而溢於胞中,令氣上迫肺,心臟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黃帝曰:善哉。(胞者,任沖之脈,起於胞中,為經絡海,故曰胞脈也。膀胱之胞與女子子門之間,起此衝脈,上至咽喉,先過心肺。

白話文:

  1. 身體沉重難以行走:胃脈在足部。現在胃氣不和協,氣向下流到足部,導致身體沉重,腿腳無法行走。

  2. 月經不來:胞脈閉塞,肺氣歸屬於心臟後溢出至胞中,導致氣向上壓迫肺部,心臟無法往下通暢,因此月經不來。

黃帝說道:「說得好啊!」(胞脈是指任脈和沖脈,它們起源於胞中,是經絡的大海,因此稱為胞脈。膀胱的胞與女性子宮之間,發出這條沖脈,一直向上經過咽喉,先經過心臟和肺部。)

但肺與心共相系屬。今胞脈虛邪閉塞,下則溢於胞氣,上則迫於肺氣,不得下,故月事不來也。平按:肺屬心而溢於胞中《素問》、《甲乙》作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令作今,心臟作心氣。)

白話文:

肺和心是相互關聯的。現在子宮經脈虛弱,邪氣堵塞,導致氣血向下溢出到子宮,向上壓迫肺氣,無法下行,所以月經不來。

注:肺屬於心,而溢出的氣血流入子宮。原典《素問》和《甲乙經》寫作「胞脈屬於心,絡於子宮」,這裡修改為「令作今」,「心臟」改為「心氣」。

黃帝問於岐伯曰:有病龐然如有水氣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喜驚,驚以心痿者死。黃帝曰:善哉。(龐然者,麵皮起之貌。腎風之狀,凡有六別:一,面龐起;二,脈大緊;三,身無痛;四,形不瘦;五,食少;六,喜驚。人有此六狀,名曰腎風。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有人生病,面部浮腫像有水氣一樣,把脈時發現脈搏又大又緊,身上卻不痛,人也沒有消瘦,但是吃不下東西,就算吃也很少,這是什麼病?」

岐伯回答:「這種病源於腎,叫做腎風。腎風導致吃不下東西,容易受到驚嚇,如果驚嚇導致心悸,就會死亡。」

黃帝說:「說得好啊。」(龐然意指面部浮腫。腎風的症狀有六個特徵:一、面龐浮腫;二、脈搏大且緊;三、身上不痛;四、體型不消瘦;五、進食量少;六、容易受驚。如果有人出現這六種症狀,就稱之為腎風。)

心不痿者可療得生,痿者死矣。平按:如有水氣狀,《素問》無氣字。生《甲乙》作主。喜《素問》、《甲乙》作善。驚以《素問》作驚已,《甲乙》作不已。心痿《素問》、《甲乙》作心氣痿。袁刻痿作委。)

白話文:

心氣不萎靡的人可以治療而活,心氣萎靡的人將會死去。袁刻本的「痿」字寫成「委」。

平時注意觀察:如果出現水氣狀,根據《素問》原典應該是沒有「氣」字的。

「生」字在《甲乙經》中寫成「主」。「喜」字在《素問》、《甲乙經》中寫成「善」。「驚已」在《素問》中寫成「驚不已」,《甲乙經》中寫成「不已」。「心痿」在《素問》、《甲乙經》中寫成「心氣痿」。

2. 咳論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第三十八《咳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三。

白話文:

**平按:**此篇文章從篇首至結尾,見於《素問》卷十第三十八《咳論》篇,也見於《甲乙經》卷九第三。

黃帝問於岐伯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五臟六腑皆以肺傳與之,稱咳為肺咳,然臟腑皆有咳也。)黃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毛先受邪,氣從其合;其寒飲食,飲食入胃,順肺脈上注於肺,肺寒,外內合邪因而客之,□為肺咳。(肺合皮毛,故皮毛受於寒邪,內合於肺。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為什麼肺會讓人咳嗽?」岐伯回答說:「五臟六腑都會導致人咳嗽,不只是肺。」(五臟六腑的邪氣通過肺傳播,所以咳嗽稱為肺咳,但實際上臟腑都有咳嗽的症狀。)黃帝說:「我想聽聽具體情況。」岐伯回答說:「皮毛屬於肺的相關部位,皮毛最容易受到邪氣侵襲,邪氣會通過相應的部位傳播;如果吃了寒涼的食物,這些食物進入胃部,會沿著肺經上行到肺部,肺寒,內外邪氣交結,咳嗽因此產生。(肺與皮毛相應,所以皮毛受到寒邪侵襲,內部與肺相應,導致咳嗽。

人肺脈手太陰,起胃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肺。寒飲寒食入胃,寒氣循肺脈上入肺中,內外寒邪相合,肺以惡寒,遂發肺咳之病也。平按:《素問》、《甲乙》「毛先受邪氣從其合」作「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飲食二字不重,順肺脈作從肺脈,上注於肺作上至於肺,「肺寒,外內合」作「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為上缺一字,《素問》、《甲乙》作則,袁刻作發。

白話文:

肺經脈絡屬於手太陰,起於胃中焦,與大腸交絡,再沿著胃口上膈至肺。寒飲寒食進入胃中,寒氣沿著肺經脈上入肺中,內外寒邪相互作用,肺部因惡寒而發病,導致肺咳。

校勘:《素問》、《甲乙經》中「毛先受邪氣從其合」應作「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飲食二字不重疊。順肺脈應作從肺脈,上注於肺作上肺。「肺寒,外內合」應作「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

句中缺一字,《素問》、《甲乙經》作「則」,袁刻本中作「發」。

注膈下缺一字,袁刻作故,不合,平擬據經文作注字,與肺字屬上讀。)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五臟各以王時傷寒,肺先受之,傳為五臟之咳。非其時者,又因他臟受寒,傳來與之。故肺咳之病,傳與餘臟,稱五臟咳也。)人與天地相參,故臟各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

白話文:

每種臟器都有它受疾病侵擾的時間,如果在不對的時間,它們會互相傳染。(五臟中各自在相應的時間感寒,肺最先受到影響,傳變為五臟的咳嗽。如果不對的時間,也是因為其他臟器受寒,傳染給肺。因此肺咳嗽的疾病,傳播給其他臟器,叫做五臟咳嗽。)人與天地互相影響,所以每種臟器都有它管轄的時間,遇到寒冷就生病,症狀輕的是咳嗽,嚴重的會腹瀉或疼痛。

(各以時者,五臟各以王時也。感於寒者,感傷寒也。感傷寒病有輕有重,輕者為咳,重者以為泄及痛痹也。平按:故臟各治時《素問》、《甲乙》作故五臟各以治時。)黃帝曰:五臟之咳奈何?岐伯曰:五臟之久咳,乃移於腑。(以下言肺咳相傳為臟腑咳也。五臟之,咳,近者未虛,久者傳為六腑咳也。

白話文:

諸臟腑各有特定的「主時」,也就是五臟六腑各司其職的時段。

受寒邪影響,會出現「感傷寒」病。感傷寒的症狀輕重不一,症狀較輕的表現為咳嗽,嚴重者則會出現泄瀉、疼痛、麻痺等情況。

《素問》和《甲乙經》中記載,五臟各有其治病的時段,黃帝問岐伯:「五臟引起的咳嗽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五臟的咳嗽時間已久,會轉移到腑。」(以下內容講述的是肺咳的症狀會轉移到臟腑,形成臟腑咳的情況。五臟的咳嗽,起初時症狀較輕,長期下去就會轉變為六腑的咳嗽。)

平按:《素問》、《甲乙》無此一段,五臟之久咳二句,在後脾咳不已上。)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受之,乘至陰則脾受之,乘冬則腎受之。(肺以惡寒,肺先受寒,乘春肝王時,肝受即為肝咳。若肺先受寒,乘於至陰,即為脾咳。若肺先受寒,乘冬即為腎咳。

白話文:

按照典籍記載,《素問》和《甲乙經》中沒有這一段文字。五臟持續咳嗽的兩句話,在後面的「脾氣久咳不已」上方。

肺部最早受到邪氣,到了春天,肝臟最先受到影響,到了夏天,心臟受到影響,到了至陰(即冬天)脾臟受到影響,到了冬季腎臟受到影響。(肺部特別怕寒冷,肺部最早受寒,到了肝臟控制的春天,肝臟受到影響,就會變成肝咳。如果肺部最早受寒,到了至陰,就會變成脾咳。如果肺部最早受寒,到了冬天就會變成腎咳。)

平按:《素問》肺先受邪上有乘秋則三字,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無乘秋則三字,疑此文誤多也。」)黃帝曰:何以異之?(以下言問答五臟咳狀也。)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言肺咳狀也。)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狀,甚則咽喉腫。

白話文:

原注:在《素問》中,提到「肺先受邪上有乘秋」這句話,但是新校正的版本認為:「參照《全元起本》和《太素》,都沒有『乘秋』這三個字,懷疑這段文字有不少錯誤」。

黃帝問:各種不同的咳嗽有什麼不同?

岐伯回答:

  • **肺咳:**咳嗽時會有喘鳴的聲音,嚴重時會咳血。
  • **心咳:**咳嗽時會伴有心痛,喉嚨感覺有東西堵著,嚴重時咽喉腫痛。

(介介,喉中氣如哽也。平按:《甲乙》介介作喝喝。哽《素問》、《甲乙》作梗。咽喉腫《素問》、《甲乙》作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胠下痛,甚則不可以轉,兩胠下以滿。脾咳之狀,咳則在右脅下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胠,有本作脅也。平按:兩胠下痛《甲乙》作胠痛,《素問》作兩脅下痛。

白話文:

介介:喉嚨中有氣體堵塞的感覺。

肝咳的症狀:咳嗽時兩肋下疼痛,嚴重時無法轉動,兩肋下有飽滿感。

脾咳的症狀:咳嗽時疼痛位於右脅下,並蔓延到肩背,嚴重時無法活動,活動就會咳嗽。

兩胠下以滿《素問》作轉則兩胠下滿,《甲乙》胠作脅。引肩上《素問》、《甲乙》有陰陰二字。則咳下《素問》有劇字。)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演。(音涎,腎液也。謂咳涎出之也。平按:演《素問》、《甲乙》作涎。)黃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歐,歐甚則長蟲出。(以下問答,言六腑咳狀。

白話文:

古文:

兩胠下以滿《素問》作轉則兩胠下滿,《甲乙》胠作脅。引肩上《素問》、《甲乙》有陰陰二字。則咳下《素問》有劇字。)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演。(音涎,腎液也。謂咳涎出之也。平按:演《素問》、《甲乙》作涎。)黃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歐,歐甚則長蟲出。(以下問答,言六腑咳狀。

兩邊腋窩有腫脹的情況,《素問》中說「兩邊腋窩下腫脹」,《甲乙經》中將「腋窩」寫作「脅肋」。「往上抬肩」在《素問》和《甲乙經》中都有「陰陰」兩個字。乾咳的話,《素問》中說咳嗽會很嚴重。腎導致的咳嗽,症狀是咳嗽時會牽連到腰和背部,疼痛難忍,嚴重時會咳出腎液(類似唾液)。

黃帝問:六腑導致的咳嗽是什麼樣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岐伯回答:脾導致的咳嗽如果持續不愈,就會影響到胃。胃導致的咳嗽症狀是咳嗽並嘔吐,嘔吐嚴重時會出現寄生蟲。

六腑之咳,皆臟咳日久,移入於腑,以為腑咳。腑不為咳移入臟者,以皮膚受寒,內至於肺,肺中外寒兩邪為咳,移於五臟,然後外至於腑,故不從腑移入於臟。所以脾咳日久,移為胃咳。長蟲,蛕蟲也。平按:《素問》、《甲乙》脾咳不已上有「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二句。

白話文:

如果內臟咳嗽時間長了,就會轉移到腹部,變成腹部咳嗽。腹部咳嗽不會轉移到內臟,是因為皮膚受涼,寒氣進入肺部,肺部內外兩股寒氣導致咳嗽,轉移到五大內臟,然後再轉移到腹部,所以不會從腹部轉移到內臟。因此,脾臟咳嗽時間長了,就會轉移為胃咳嗽。長蟲,指的是寄生蟲。說明:《素問》、《甲乙》中關於脾臟咳嗽不止的內容中,有「五臟咳嗽時間長了,就會轉移到六腑」兩句。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歐歐膽汁。(歐膽汁者,咳引於膽,故歐膽口苦也。平按:歐歐膽汁《素問》、《甲乙》作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之狀,咳而遺矢。(遺矢者,咳引大腸,故遺矢也。平按:矢《素問》作失,新校正云:《甲乙》遺失作遺矢。

白話文:

如果肝臟咳個不停,就會影響膽囊,膽囊咳的症狀是咳出黏稠的膽汁。(咳出黏稠的膽汁是因為咳牽動膽囊,所以口中會發苦。註解:原典《素問》、《甲乙經》中寫作咳嘔膽汁。)如果肺咳個不停,就會影響大腸,大腸咳的症狀是咳的時候會拉出糞便。(拉出糞便是因為咳牽動大腸,所以才會拉出糞便。註解:原典《素問》中寫作「失」,經校正,《甲乙經》中「遺失」作「遺矢」。)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之狀,咳而氣,氣者與咳俱出。(小腸在上,咳引小腸,故氣與咳俱發者也。平按:「咳而氣,氣者與咳俱出」《素問》、《甲乙》作「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狀,咳而遺溺。(咳動膀胱,故尿出也。

白話文:

如果咳嗽不止,那麼就是小腸受到影響,小腸咳嗽的症狀是咳嗽並伴有氣喘,氣喘與咳嗽同時出現。(因為小腸在上,咳嗽會牽引到小腸,所以氣喘與咳嗽會同時發生。)

如果咳嗽不止,那麼就是膀胱受到影響,膀胱咳嗽的症狀是咳嗽時會遺尿。(咳嗽會刺激膀胱,導致尿液排出。)

平按:《甲乙》遺溺作遺尿。)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狀,咳腹滿,不欲食飲。(三焦無別屬臟與膀胱合,故膀胱之咳,久而不已,腹病滿,不欲食也。)此皆聚於胃管,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此六腑咳,皆以氣聚胃中,上關於肺,致使面壅浮腫氣逆為咳也。

白話文:

平按:《甲乙經》中提到的「遺溺」指遺尿。長時間咳嗽不止,是由三焦所致。三焦咳嗽的症狀包括:咳嗽、腹脹、不思飲食。(三焦沒有特定的臟腑屬性,與膀胱相通,因此膀胱受累,導致長時間咳嗽、腹脹、不思飲食。)這些症狀都是由於氣血聚積在胃中,進而影響肺部,導致涕唾增多、面部浮腫、氣逆。(六腑咳嗽均因氣聚胃中,上達肺部,導致面部浮腫、氣逆而出現咳嗽。)

平按:《素問》、《甲乙》胃下無管字。)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臟者治其輸,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黃帝曰:善。(療五臟咳,宜療臟經第三輸也。療六腑咳者,宜療臟經第六合也。有浮腫者,不可治絡,宜療經穴也。平按:輸《素問》、《甲乙》作俞。

白話文:

根據《素問》、《甲乙經》的記載,胃的下面沒有經絡管。黃帝問道:「如何治療?」岐伯答道:「治療臟腑,應當治療其輸或合。治療浮腫,應當治療其經絡。」黃帝說:「很好。」

(治療五臟引發的咳嗽,應當治療臟經第三個輸脈。治療六腑引發的咳嗽,應當治療臟經第六個合脈。如果有浮腫,則不能治療絡脈,應當治療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