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氣論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氣論 (3)

1. 脹論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惡有不下者乎,見《靈樞》卷六第三十五《脹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八第三。自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至亦刺去其血脈黃帝曰善,見《靈樞》卷九第五十七《水脹》篇,又見《甲乙經》卷八第四。自黃帝問於岐伯曰有病心腹滿至末,見《素問》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論》篇,《甲乙經》見同上。

白話文:

平注:從篇首到「惡有不下者」,見於《靈樞》卷六第三十五《脹論》篇,也見於《甲乙經》卷八第三。從「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到「刺去其血脈,黃帝曰:善」,見於《靈樞》卷九第五十七《水脹》篇,也見於《甲乙經》卷八第四。從「黃帝問於岐伯曰:有病心腹滿」到篇末,見於《素問》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論》篇,《甲乙經》見同上。

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何如而脹?岐伯曰:其至大堅以澀者脹。(脈之大者,多血少氣。澀者,亦多血少氣,微寒。脈口盛緊,傷於飲食。以其脈至,診有多血少氣微寒,即是傷於飲食為脹也。平按:《靈樞》其至作其脈。《甲乙》堅下有直字。)黃帝曰:何以知腑臟之脹也?岐伯曰:陰為臟而陽為腑。

白話文:

黃帝問:脈象在寸口上反映什麼情況,纔算是疾病的徵兆?

岐伯答:脈象大而堅硬,而且沉細而微弱。

黃帝問:如何判斷是哪一種疾病的徵兆?

岐伯答:脈象陰盛則為陰證,脈象陽盛則為陽證。

(診得陰脈脹者,以為臟脹;診得陽脈脹,以為腑脹也。)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脹之中耶?腑臟之內乎?(血脈,謂二十八脈也。問脹所在也。)岐伯曰:二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衛氣並脈而行,循分肉之間為脹,血脈及五臟六腑各脹,故曰二者存焉,然非脹之所舍之處也。平按:《靈樞》二作三,注云:一作二。

白話文:


如果診斷出陰脈脹大了,認為是臟器脹滿;如果診斷出陽脈脹大了,認為是腑器脹滿。黃帝問:「氣導致人脹滿,是發生在血脈脹滿的過程中,還是發生在腑臟裡面?」(血脈,指的是二十八條脈,黃帝問脹滿發生在何處。)

岐伯回答:「這兩種情況都存在,但都不是脹滿發生的根源。」(衛氣與脈絡並行,循著肌肉之間的縫隙運行,形成脹滿,血脈以及五臟六腑各有脹滿,所以說這兩種情況都存在,但它們並非脹滿的根源。按語:《靈樞》中「三」改作「二」,註解上說:有人寫作「二」。)

)黃帝曰:願聞脹舍。岐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腑臟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以下言其脹舍,取之臟腑之外胸脅及皮膚之間,氣在其中,郭而排之,故命曰脹。)黃帝曰:臟腑之在胸脅腹裹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城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以下臟腑居處也。

白話文:

黃帝說:我想要理解脹病。岐伯說:所有脹病都發生在臟腑之外,推擠臟腑,擴散到胸脅和皮膚,所以稱為脹病。(以下說明脹病的部位,在胸脅和皮膚之間的臟腑之外,氣滯積於其中,擴散並推擠,所以稱為脹病。)黃帝說:臟腑位於胸脅和腹腔內,就像匣子裡存放著貴重器物,各有自己的位置,名稱不同而位置相同,在同一個身體裡,各個臟腑的氣息卻不同,我希望瞭解箇中原因。(以下說明臟腑的居住位置。)

禁器,比臟腑也。胸脅腹裹,比之匣匱也。次舍者,五臟六腑各有居處也。臟腑之名雖異,同在一郭之中,然臟腑俱別,請聞同異所由。平按:《甲乙》無胸脅腹裹之五字,城作域,《靈樞》同,其故下有「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九字。)岐伯曰:夫胸腹者,臟腑之城郭也。

白話文:

「禁器」指身體內的器官,就像房屋裡的器物。胸腔、腹腔、肚皮,就像房屋的箱子。各個器官都有自己的住所,稱為「次舍」。雖然器官的名字不同,但都位於同一個區域內,稱為「一郭」。然而,這些器官各有不同的功能,請告訴我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黃帝說:「我不明白你的意思,請再解釋一下。」

岐伯說:「胸腔和腹腔,是臟腑的城牆和邊界。」

(城郭,臟腑所處也。平按:《靈樞》無城字。)膻中者,主之官也。(膻中有心肺之氣,故是臟腑之官也。平按:《靈樞》主之官作心主之宮城,《甲乙》作心主之中宮。)胃者,大倉也。(胃貯水穀以供,故為臟腑大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道也。(咽傳水穀而入,小腸傳之而出,喉傳氣之出入,故為傳道也。

白話文:

(城郭,是臟腑所在的位置。平按:《靈樞》中沒有「城」字。)膻中,是臟腑的中心官(膻中有心肺之氣,所以它是臟腑的官。平按:《靈樞》中「主之官」寫作「心主之宮城」,《甲乙》中寫作「心主之中宮」。)胃,是人體的大倉庫(胃儲存食物以供應人體,所以它是臟腑中的大倉庫)。咽喉和小腸,是傳輸通道(咽傳遞食物和水進入人體,小腸傳遞食物和水排出體外;喉傳遞氣體進出,所以咽喉和小腸是傳輸通道)。

平按:《靈樞》道作送。)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咽、胃、大腸、小腸、膀胱等竅,皆屬於胃,故是臟腑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臟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廉泉乃是涎唾之道,玉英復為溲便之路,故名津液道也。此則臟腑畔界,故臟腑病形各異。

白話文:

《靈樞》說,胃就像門戶,負責輸送食物。胃的五個開口,也就是咽喉、胃、大腸、小腸和膀胱,都是連通胃的,所以可以說是臟腑的門戶。廉泉和玉英是津液的通道,廉泉負責分泌唾液,玉英負責排泄大小便,所以稱為津液道。五臟六腑都有各自的界限,因此它們的病症也各有不同的表現。

平按:《甲乙》道下有路字。)營氣循脈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毋問虛實,工在疾瀉。(以下謂營衛二氣為脹。營氣循脈周於腹郭為脹,名為脈脹。衛氣在於脈外,旁脈循於分肉之間,聚氣排於分肉為腫,稱為膚脹。三里以為脹之要穴,故不問虛實,皆須瀉之。

白話文:

按:古醫書《甲乙經》中記載「下」字。

營氣和衛氣造成的腫脹

  • 營氣沿著脈絡運行,會導致「脈脹」。
  • 衛氣與脈絡並行,會導致「膚脹」。

治療方法:瀉三里穴

  • 三里穴是治療腫脹的重要穴位。
  • 不管是虛證還是實證,都需要瀉此穴位。
  • 瀉法:近處瀉一次,遠處瀉三次。

其病日近者,可以針一瀉;其日遠者,可三瀉之。下者,脹消也。終須疾瀉,可不致疑矣。平按:《靈樞》營氣循脈下有衛氣逆三字。衛氣並脈循分《甲乙》作衛氣並血脈循分肉。三里而瀉,《甲乙》作取三里瀉之。一下,下字《甲乙》注云:一本作分,下同。)黃帝曰:願聞脹形。

白話文:

如果發病時間較近的話,可以針灸治療一次;如果發病時間較久遠的話,可以治療三次。治療的目的是讓腫脹消失。治療時一定要迅速,這樣才能取得效果。

黃帝說:我希望能瞭解腫脹的形狀。

(願聞五臟六腑脹形也。)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平按:《甲乙》安上有得字。)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脾脹者,喜噦四肢急,體重不能衣。腎脹者,腹滿引背怏然,腰髀痛。(氣在臟腑之外,排臟腑,郭胸脅,脹皮膚,時煩心短氣臥不安者,以為心脹。

白話文:

(請問五臟六腑脹滿的症狀。)岐伯答道:心脹的人,心煩氣短,躺著也不舒服。(平按:《甲乙》本在「安」字上加了「得」字。)肺脹的人,感到虛滿,會喘咳。肝脹的人,脅肋下脹滿疼痛,疼痛會延伸到小腹。脾脹的人,喜歡打嗝,四肢僵硬,身體沉重,連衣服也無法穿。腎脹的人,腹部脹滿,疼痛會延伸到背部,感到疲倦,腰部和大腿疼痛。(氣在內臟之外,散佈在內臟、胸脅和皮膚上,時會感到心煩氣短、躺著不舒服,這稱為心脹。)

知此,五臟六腑脹皆放此,各從其臟腑所由脹狀有異耳。怏,不暢也。平按:《靈樞》少腹作小腹,喜噦作善噦,《甲乙》作苦噦。四肢急《靈樞》作四肢煩悗,《甲乙》作四肢悶。《靈樞》衣上有勝字。怏然《靈樞》作央央然。)六腑脹者:胃脹,腹滿胃管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白話文:

理解這一點後,五臟六腑膨脹都與此有關,但因各臟腑原因不同,其脹狀也有差異。怏:不舒暢。

原注:

  • 《靈樞》一書中記載「少腹」改為「小腹」,「喜噦」改為「善噦」,《甲乙經》作「苦噦」。
  • 「四肢急」在《靈樞》一書中寫作「四肢煩悗」,在《甲乙經》中寫作「四肢悶」。
  • 《靈樞》一書「衣上」一詞上多一個「勝」字。
  • 「怏然」在《靈樞》一書中寫作「央央然」。

六腑膨脹的症狀:

  • 胃脹:腹部飽脹、胃部疼痛,鼻子聞到焦味,影響進食,大便困難。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腸中水聲也。平按:《靈樞》、《甲乙》胃管作胃脘。)冬日重感於寒則泄,食不化。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殼殼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好太息。(香為脾臭,焦為心臭,今脾胃之病聞焦臭者,以其子病,思聞母氣故也。

白話文:

大腸脹氣:腸中發出如流水般的鳴聲伴隨劇痛。冬天受寒加重,會導致腹瀉和食物消化不良。

小腸脹氣 :小腹部脹痛,疼痛沿著腰部向上。

膀胱脹氣 :小腹部脹滿,伴有排尿困難。

三焦脹氣 :氣體充滿皮下,感覺皮膚下腫脹,但按壓不覺得硬。

膽囊脹氣 :脅肋下方脹痛,口中發苦,經常嘆氣。(「香」代表脾臟的臭味,「焦」代表心臟的臭味。脾胃疾病患者聞到「焦臭」,是因為子臟有病,思念母臟的氣息。)

殼,口角反。殼殼,□□貌。今殼殼,似實而不堅也。平按:泄食《靈樞》作飧泄,《甲乙》作泄飧。少腹滿《靈樞》、《甲乙》作小腹滿。殼殼《靈樞》作輕輕,好太息作善太息。)凡此諸脹,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不失。(一者,唯知補瀉也。補虛瀉實得中,故不失也。

白話文:

殼:口角上揚的樣子。殼殼:形容空虛的樣子。現在說的殼殼,是指看似充實但實際上虛而不實。

平按:《靈樞》中「泄食」一詞,在《甲乙經》中記載為「泄飧」。「少腹滿」在《靈樞》和《甲乙經》中都記載為「小腹滿」。「殼殼」在《靈樞》中記載為「輕輕」,「好太息」記載為「善太息」。

凡是這些脹氣的情況,治療方法都是相同的,只要清楚知道身體氣血的運行規律,針灸的次數就不會錯。(懂得補瀉的原則,補充虛弱的地方,消除實虛的地方,達到平衡,就不會錯。)

)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神室,心臟也。補實瀉虛傷神,故神去心室。神去心室,得於邪氣,失其四時正氣,致使真偽莫定也。)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神安其臟,故曰歸室。神得歸臟,自斯已去,長閉腠理,不令邪入,謂上工也。

白話文:

語言異常,無法解讀。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名?(平按:《靈樞》無名字。)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並脈循分,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衛氣並脈循於分肉,有逆有順,從目循足三陽下為順,從目循手三陽下為逆,以衛行有逆順,故陰陽氣得和而順也。平按:《靈樞》常下有然字。

白話文:

黃帝說:腹脹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會有這個名稱?(平按:《靈樞》沒有「名稱」二字。)

岐伯回答:人體的衛氣運行於經脈和分肉之中,它們既有順行的,也有逆行的,陰陽氣互相配合,才能達到天人和諧的狀態。(衛氣運行於經脈和分肉之中,既有順行的,也有逆行的。從眼睛循著足三陽經絡向下運行是順行,從眼睛循著手三陽經絡向下運行是逆行。衛氣運行有順有逆,所以陰陽之氣才能和順。)平按:《靈樞》中「常」字下面有「然」字。

《甲乙》分下有肉字,《靈樞》同。)五臟更治,四時有序,五穀乃化。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薄,乃合為脹。(五臟屬於五行,故五臟更王,四時寒暑次序得所,五穀入腹得有變化也。有寒厥之氣,留於營衛之間,營衛不行,寒氣逆上,與正氣相薄,交爭憤起,謂之為脹。

白話文:

《甲乙經》和《靈樞》中都說「下肢」的部位有「肉」字。五臟按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運作,四季寒暑有順序,五穀在體內才能化生精氣。如果寒氣留滯於營衛之間,營衛運作不暢,寒氣就會逆行上升,與正氣交戰,兩氣相搏,就會形成脹氣。(五臟屬於五行,所以五臟按五行相生的規律運作,四季寒暑更迭有順序,五穀入腹後才能化生精氣。如果有寒氣停滯在營衛之間,阻礙營衛運行,寒氣就會逆行上升,與正氣衝突,交爭爆發,這就是「脹」的症狀。)

平按:更治《靈樞》作更始,《甲乙》作皆治。有序《靈樞》作循敘,《甲乙》作皆敘。薄《靈樞》作搏。《甲乙》乃合為脹作乃舍為脹。)黃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黃帝曰:善。(行補瀉時,近者一取合於真氣,即得病愈,遠者三取合於真氣,稱曰解惑之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脹論》上說:不論虛實,重點在於快速瀉下,距離病情近的瀉一次,距離遠的瀉三次。現在有人做了三次瀉法卻沒有效果,錯在哪裡呢?」(之前提到瀉虛補實,去除病氣;現在說不論虛實,重點在於快速瀉下,這是什麼道理?因為所謂的初病並不是大虛,再取三里穴,所以重點在於快速瀉下。而虛證已經形成,再取其他穴位,虛證的患者不能這樣做。現在到第三次都沒有消除,請說明原因。)

)岐伯曰:此言陷於肉肓而中氣穴者也。(肉肓者,皮下肉上之膜也,量與肌膚同類。氣穴,謂是發脹脈氣所發穴也。)不中氣穴,則氣內閉;(針其餘處,不中脹之氣穴,則脹不泄也。平按:注針袁刻誤作計。)針不陷肓,則氣不行;(不陷肓膜,則氣不行分肉間也。)不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遂。

白話文:

岐伯說:這句話說的是針灸針扎到肉和筋膜之間的空間,也就是中氣穴。

如果沒有扎到中氣穴,氣會被困在裡面;

如果針沒有刺入肉和筋膜之間的膜,氣就無法運行;

如果不刺穿中間的肌肉,衛氣就會混亂,陰陽就會互相影響。

其於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惡有殆者乎?(針入其皮,起而不下其肉,則衛氣行而失次,陰陽之氣並也。遂,並也。由於當瀉不瀉,故三取不下也。必須更取余穴,以行補瀉,以脹消為工,故得萬全,必無危生之禍也。

白話文:

如果脹氣後,應該瀉針卻沒有瀉針,氣就會一直下不來。如果三次取穴都下不了針,就必須換個取穴方式,才能讓氣下降而停止脹氣。如果下不了針就重新開始,這樣就可以保證萬無一失,難道會有危險嗎? (針刺進皮膚後,針起不刺進肌肉,衛氣就會運行紊亂,陰陽之氣會同時運行。遂,同時。由於應該瀉針卻沒有瀉針,所以三次取穴都下不了針。必須再取其他穴位,採用補瀉的方法,以消除脹氣為目的,這樣才能萬無一失,肯定不會有危及生命的情況發生。)

平按:不越《靈樞》、《甲乙》作上越。相遂《靈樞》作相逐,《甲乙》作相逆。)其於脹也,必審其診,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之應桴,惡有不下者乎?(言診審者,如鼓應桴,何有不當者也。平按:診《靈樞》作𦙳,注:音軫。)

白話文:

現代

平按:有的古籍中寫作“上越”,而不是“不越”。

相遂在《靈樞》中寫作“相逐”,在《甲乙經》中寫作“相逆”。

對於腹脹,一定要仔細診斷,應該瀉的就瀉,應該補的就補,就像鼓聲應和鼓槌一樣,怎麼會有不消退的呢?(說判斷是否準確的就好像鼓聲應和鼓槌,怎麼會有不恰當的呢。)

平按:《靈樞》中寫作“𦙳”,注音:軫。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此之六病,有難分者,故請別之也。平按:《甲乙》無石水二字。《靈樞》、《甲乙》別下有之字。)岐伯曰:水始起也,目果上微癕,如臥新起之狀,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胻癕,腹乃大,其水已成也。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水腫、腹脹、腸脹、腫瘤、結石、積水,這些病症如何區分?」(這些病症不容易區分,所以請您具體說明。)岐伯答道:水腫剛開始的時候,眼睛上面略有腫塊,就像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脈搏跳動,時常咳嗽,陰部、股間發冷,小腿腫脹,肚子逐漸變大,水腫已經形成了。用手按壓肚子,隨著手而隆起,像裹著水一樣,這就是水腫的徵狀。

(水病之狀,候有六別:一者,目果微腫;二者,足陽明人迎之脈,眡見其動,不待按之;三者,脹氣循足少陰脈上衝於肺,故時有咳;四者,陰下陰股間冷;五者,腳胻腫起;六者,腹如囊盛水狀,按之不堅,去手即起。此之六種,水病候也。平按:《靈樞》、《甲乙》目果作目窠,微癕作微腫。

白話文:

水病的症狀,可區分為以下六種:

  1. **眼睛似腫微凸:**表示肺部有水濕。

  2. **足陽明經人迎穴的脈搏:**只要觀察即可看到跳動,不需要按壓就能發現。表示小腸經有水濕。

  3. **脹氣順著足少陰經向上衝擊肺部:**因此會偶爾出現咳嗽症狀。

  4. **陰部和大腿內側感到寒冷:**表示腎經有水濕。

  5. **腳踝腫脹:**表示脾經有水濕。

  6. **腹部像裝滿液體的囊袋一樣:**按壓時不堅硬,一放手就會恢復原狀。表示膀胱經有水濕。

以上六種症狀,都是水病的徵候。

足胻癕《靈樞》作足脛瘇,《甲乙》作足脛腫。注眡袁刻作眼。)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殼殼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次解膚脹,凡有五別:一者,寒氣循於衛氣,客於皮膚之間;二者,為腫不堅;三者,腹大身腫;四者,皮厚,按之不起(窅,焉了反,深也);五者,腹色不變。膚脹所由與候,有斯五別也。

白話文:

足踝腫脹,《靈樞》稱之為足脛瘇,《甲乙經》稱之為足脛腫。(注:「眡」,袁刻本中為「眼」)

黃帝問:皮膚腫脹的症狀如何觀察?

岐伯回答:皮膚腫脹是由於寒氣停留在皮膚與肌肉之間,皮膚摸起來軟綿綿的,不會變硬,肚子很大,全身浮腫,皮膚很厚,按壓腹部的時候,腹部不會彈回來,腹部的顏色也沒有變化。這些就是皮膚腫脹的症狀。

(補充說明:皮膚腫脹的症狀可以區分為五種:第一,寒氣沿著經絡循行,停留在皮膚與肌肉之間;第二,腫脹但按壓起來不會變硬;第三,肚子很大,全身浮腫;第四,皮膚很厚,按壓時不會彈回來;第五,腹部的顏色沒有變化。皮膚腫脹的成因和症狀,可以區分為這五種類型。)

平按:殼殼然《靈樞》作𪔣𪔣然。窅《甲乙》作腹陷二字。)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脈起,此其候也。(次解鼓脹,凡有六別:所由及候,四種同於膚脹,五者腹色青黃,六者腹上脈絡見出,鼓脹之候,有此六別也。平按:腹身皆大《靈樞》作腹脹身皆大,《甲乙》作腹身皆腫。

白話文:

注釋:殼殼然,《靈樞》中記載為窶窶然。窅,《甲乙經》中記載為「腹陷」二字。

鼓脹病是什麼樣的?岐伯說:肚子和身體都變大,而且大得和皮膚腫脹的程度差不多,面色蒼黃,腹部有脈浮起,這些都是它的症狀。

(接著解釋鼓脹病,總共有六種不同的類型:1. 原因和症狀,有四種和皮膚腫脹相同;2. 腹部顏色青黃;3. 腹部脈絡顯露在外。鼓脹病的症狀,有這六種類型。)

注釋:腹身皆大,《靈樞》中記載為「腹脹身皆大」,《甲乙經》中記載為「腹身皆腫」。

《靈樞》、《甲乙》倉作蒼,脈起作筋起,《甲乙》注云:一本作脈。)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薄,氣不得營,因其所繫,瘕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其始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此其候也。(次解腸覃,水停聚也。

白話文:

《靈樞》、《甲乙經》中寫的「倉」應為「蒼」,脈搏跳動時表示經絡氣血順暢。(有的版本寫作「脈」)

腸覃是什麼樣的病症?岐伯說:寒氣停留於腸道外,與身體的防禦系統相交錯,導致氣血運行受阻,寒濕之氣因此積聚在腸道,形成腫瘤,並長出息肉。

剛開始的時候,腫瘤只有雞蛋大小,漸漸會越來越大。到了形成的時候,會像懷孕那樣。時間久了,腫瘤會脫離腸道,用手按壓時會感覺堅硬,推動它時會移動。月經週期依然正常,這是腸覃的徵兆。(另一種說法是腸覃是由水液積聚引起的)

腸覃凡有六別:一者,得之所由,謂寒客於腸外,與衛氣合,瘕而為內;二者,所生形之大小;三者,成病久近,(離,歷也)久者或可歷於年歲;四者,按之堅硬;五者,推之可移;六者,月經時下。腸覃所由與狀,有斯六種也。平按:《靈樞》、《甲乙》相薄作相搏。氣不得營《甲乙》作正氣不得營。

白話文:

腸道內長結塊有六種區別:

  1. **成因:**寒邪侵襲腸道外側,與身體抵抗力結合,逐​​步形成內部結塊。

  2. **大小:**結塊的大小不同。

  3. **病程長短:**結塊形成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可以持續多年。

  4. **堅硬程度:**按壓時感覺較硬。

  5. **可動性:**推動時可以移動。

  6. **與月經有關:**月經期間症狀會減輕。

腸道結塊的成因和表現主要有這六種。

注:

  • 《靈​​》書中記載,身體結構上的「相薄」其實是「相​​」,所以「相​​薄」應為「相​​。
  • 「氣不得營」在《靈​​》書和《甲乙》經中記載應為「正氣不得營」。

《靈樞》營作榮,瘕作癖,息肉作瘜肉。《甲乙》離歲作離歲月。)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次解石瘕,凡有四別:一者,瘕住所在;二者,得之所由,謂寒氣客子門之中,惡血凝聚不瀉所致;三者,石瘕大小形;四者,月經不以時下。石瘕所由與狀,有斯四種。

白話文:

在《靈樞》中,營氣鬱積會形成肌肉榮養不良,血脈阻塞會形成筋脈拘攣、息肉會形成腫瘤。

《甲乙經》中,離歲就是離別多年。

石瘕是什麼呢?岐伯說:石瘕長在子宮裡,是寒氣侵入子宮,導致子宮閉塞,氣血不通,該排出的惡血不能順利排出,於是積聚在體內,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石瘕,就像懷孕一樣,但月經卻不按時來潮。

(接著解釋石瘕,總共有四個方面的特徵:

一、石瘕所在的位置;

二、形成的原因,就是寒氣進入子宮,導致惡血積聚不能排出;

三、石瘕的大小和形狀;

四、月經不規律。)

石瘕的成因和症狀,包括這四個方面的特徵。

石水一種,缺而不解也。平按:氣不通《靈樞》作氣不得通。)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耶?岐伯曰:先刺其腹之血絡,後調其經,亦刺去其血脈。黃帝曰:善。(腸覃、石瘕二病,皆婦人病也。水病刺而去之,腸覃、石瘕可以針刺導而下之,未知膚鼓二脹可刺已不?先瀉其血絡以去惡血,後調其經,亦去血絡也。平按:《靈樞》腹之血絡作脹之血絡,去其血脈作去其血絡。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有人說肚子脹滿,早上吃不下,到了晚上卻可以吃一些,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叫做鼓脹。」黃帝問:「怎麼治療呢?」岐伯說:「治療的方法是用雞醴(雞血和雞湯),服用一次就知道,二次即可痊癒。」黃帝說:「為什麼有時候還會復發呢?」岐伯說:「這是因為飲食不節制,所以才會時常疼痛,雖然病已經好了,但到了固定時間就會疼痛,這是因為氣聚集在腹部。」(因為氣滿心腹,所以早上吃不下了,直到晚上才進食,這就叫做鼓脹。

可取雞糞作丸,熬令煙盛,以清酒一斗半沃之,承取汁,名曰雞醴,飲取汗,一齊不愈,至於二齊,非直獨療鼓脹,膚脹亦愈。有復發者,以不慎節飲食故也。平按:鼓脹,《素問》新校正云:「《太素》鼓作谷。」茲本仍作鼓,注同。《素問》、《甲乙》雞醴作雞矢醴,齊作劑,故時痛作故時有病也。

時當痛《素問》作時故當病,《甲乙》作因當風。注取汗袁刻作取汁。)

白話文:

可以使用雞冠製作成丸子,然後將其烤到冒煙,再用一斗半清酒澆灌,將所得的汁液收集起來,稱為雞冠汁。服下雞冠汁後會出汗,如果是患了一種病,服一次就能痊癒;如果是患了兩種病,服兩次就能痊癒。雞冠汁不僅可以治療鼓脹,還能治療皮膚病。如果有人復發了,可能是因為沒有注意飲食所致。

註釋:

  • 鼓脹:腹脹
  • 膚病:皮膚病
  • 齊:病
  • 鼓:鼓脹
  • 暐:疑似「素」字,「素問」為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的一部分

當適時感到疼痛,《素問》記載是因為當時應該會生病,《甲乙經》記載是因為當時會受到風邪。(註:取汗,根據袁刻本記載是取汁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