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卷末缺)·攝生之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卷末缺)·攝生之二 (9)

1. 九氣

聚《素問》作矣。)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心,神之用。人之憂也,忘於眾事,雖有心情,無所任物,故曰無所寄。氣營之處,神必歸之,今既憂繁,氣聚不行,故神無歸也。慮,亦神用也,所以憂也不能逆慮於事,以氣無主守,故氣亂也。平按:《素問》、《甲乙經》憂均作驚。

新校正云:《太素》驚作憂。寄《素問》、《甲乙經》均作倚。注心情別本作心精。)勞則喘喝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人之用力勞乏,則氣並喘喝,皮腠及內臟腑皆汗,以汗即是氣,故汗出內外氣衰耗也。平按:喘喝顧本《素問》作喘息,趙府本作喘且,《甲乙》同。

內外《素問》作外內。)思則身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專思一事,則心氣駐一物。所以神務一物之中,心神引氣而聚,故結而為病也。平按:身《素問》、《甲乙經》均無。《甲乙經》存作傷。《素問》止作歸正,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歸正二字作止字。

氣留《甲乙經》作氣流。)

白話文:

九氣

(這些內容是從《黃帝內經·素問》中整理出來的。)

當人憂愁時,心裡沒有寄託,精神沒有歸宿,思緒無法安定,所以氣會紊亂。(心是精神作用的根本。人一旦憂愁,就會忘記所有的事情,即使有心情,也無法專注於任何事物,所以說心無所寄託。氣運行到的地方,精神必然會依附,但現在因為憂愁繁雜,氣無法順暢運行,所以精神也無所歸屬。思慮也是精神的作用,因為憂愁而不能好好思考事情,導致氣沒有主導,所以氣會紊亂。這裡提到《素問》和《甲乙經》都將「憂」寫成「驚」。)

(經過新校正,《太素》把「驚」改為「憂」。「寄」在《素問》和《甲乙經》都寫作「倚」。註解說「心情」有別本寫作「心精」。)

當人過度勞累時,會氣喘吁吁、大汗淋漓,身體內外都處於耗散的狀態,所以氣會消耗。(人如果用力過度疲乏,就會氣喘吁吁,皮膚毛孔和內臟都會出汗,因為汗水是氣的一種表現,所以出汗會導致身體內外的氣衰弱耗損。這裡提到《素問》寫的是「喘息」,趙府本寫的是「喘且」,《甲乙經》也是一樣。 《素問》寫的是「外內」)

當人過度思慮時,身心有所牽掛,精神有所停留,氣會停滯而不運行,所以氣會鬱結。(如果專注思考一件事情,心氣就會停留在那個事物上。精神集中在某個事物之中,心神會引導氣聚集,所以會鬱結而產生疾病。這裡提到《素問》和《甲乙經》都沒有「身」字。《甲乙經》的「存」寫成「傷」。《素問》的「止」寫成「歸正」,經過新校正,《甲乙經》把「歸正」改為「止」。 《甲乙經》的「氣留」寫成「氣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