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78)
外篇 (178)
1. 長刺節論
針刺之義,遠遜刺要、刺禁、八正神明等篇,存之以備篇目而已。其云長者,通篇專言刺法。節者,言刺法之節略也。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按:針家以穴俞為準則,以員熟為巧妙,神而明之,變化無窮,固不恃乎區區診脈為也。蓋善於診脈而不善於用針,為未盡善,故經言不診,非不必診,以所重不專在診也。乃後之從事於針者,藉口不診之語,穴俞刺法,大略草草,絕不知病屬何經,經應何穴,效與不效,聽之而已,似皆不診一語誤之也。是故針法之妙,誠不在脈,而要之真善針者,未有不知脈者也。
)在頭,頭疾痛,為針之。(王本為藏針之。全元起本無藏字,今改從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肉及皮。皮者,道也。皮者針之道,故刺骨無傷骨肉及皮也。陰刺,入一,旁四處,治寒熱。(按:新校正云:「甲乙經云:陽刺者,正內一,旁內四。陰刺者,左右卒刺之。
此陰刺疑是陽刺也。」又按自頭疾起至此三段,王注俱作治頭之法,誤矣。蓋段各一義,本不相蒙,詳味語氣自見,今釐正之。)深重者,刺大臟。(按:凡病以腑為輕,以臟為重,故病若深重,必刺大臟乃愈也。注即頂寒熱,又誤矣。)迫臟刺背,背俞也。(迫,近也。漸近於臟,則刺背五臟之俞也。
)刺之迫藏,藏會,(按:藏會注未確,疑有脫誤,存之。)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髮針而淺出血。(按:此三處俱有脫誤,不敢過為強解。)治癰腫者,刺癰上,視癰小大深淺刺。(按:舊本腐腫、腐上,全元起本及甲乙經,腐作癰,今改從之。)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
(按:甲乙經云:「刺大者多而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正也。」此云小者深之,疑有誤,當以甲乙為是。內作納。)病在少腹,有積,刺皮𩩻以下至少腹而止,刺挾脊兩旁四椎間,刺兩髂髎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少腹積,謂少腹之氣結積也。皮𩩻謂齊下五寸橫約文,審刺而勿過深之。
刺禁論曰:「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由此故不可深之矣。挾脊四椎之間,據經無俞,恐當云五椎間,五椎之下兩旁,正當心俞,心應少腹,故當言五椎間也。髂為腰骨。髎一為髀,字形相近之誤也,髎謂居髎,腰側穴也。季脅肋間,當是刺季肋之間京門穴也。
按:新校正云:「釋音,皮𩩻作皮䯏,苦末反,是䯏誤作𩩻也。及遍尋篇韻中無𩩻字,只有䯏字,䯏,骨端也。皮䯏者,蓋謂臍下橫骨之端也。全元起本作皮髓,注云臍旁埵起,亦未為得。」)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厥陰之脈,環陰器,抵少腹。衝脈與少陰之絡,皆起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其後行者,自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故刺少腹及兩股間,又刺腰髁骨間也。
白話文:
長刺節論
本文論述針灸方法,其內容遠不如《刺要》、《刺禁》、《八正神明》等篇章詳盡,僅作目錄記載。所謂「長」,指全文專講刺法;「節」,指刺法的綱要。
針灸者不需診脈,只需聽病人描述病情。(按:針灸家以穴位為準則,以熟練的針灸技巧為精妙所在,運用靈活多變,並非倚賴診脈。善於診脈卻不善於用針,並非真正精通針灸,所以經書上說不需診脈,並不是說完全不必診脈,而是因為針灸的重點不在於診脈。然而後來的針灸者,藉口「不診脈」便草率行事,根本不了解病情屬何經絡,該刺哪個穴位,療效如何,全憑聽天由命,似乎都是被「不診脈」這句話誤導了。因此,針灸的精妙之處的確不在於診脈,但真正善於針灸的人,沒有人不懂診脈。)
頭痛時,用針灸治療。(王注本為「藏針」,全元起本無「藏」字,今從之。)針刺至骨頭,病癒,且不傷及肌肉和皮膚。皮膚是針灸的通道,因此針刺到骨頭也不傷及骨肉和皮膚。陰刺法,針刺入一寸,周圍四處(按:新校正本引《甲乙經》云:「陽刺者,正內一,旁內四。陰刺者,左右卒刺之。」此處「陰刺」似為「陽刺」之誤。),治療寒熱。(按:自「頭痛」起至本段,王注皆作治療頭痛之法,此為誤解。各段皆有獨立的意義,不應混淆,從語氣中即可看出,今已改正。)針刺較深較重者,則刺大臟。(按:疾病輕則在腑,重則在臟,所以病情若深重,必須刺大臟才能痊癒。注中將此處理解為治療寒熱,也是錯誤的。)針刺靠近臟腑,則刺背部五臟的俞穴。(「迫」即靠近之意。漸漸靠近臟腑,則刺背部五臟的俞穴。)針刺靠近臟腑的穴位(按:此處注釋有誤,疑有脫漏,暫且保留。),腹中寒熱即可消除。與刺法要訣一致,淺刺出血。(按:此處有脫漏,不敢妄加解釋。)治療癰腫,刺癰腫上部,根據癰腫的大小深淺來決定針刺的深度。(按:舊本為「腐腫」、「腐上」,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將「腐」改為「癰」,今從之。)癰腫較大者,出血較多,較小者,則針刺較深,務必使針尖朝內,才能止血。(按:《甲乙經》云:「刺大者多而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正也。」此處「小者深之」似有誤,應以《甲乙經》為準。 「內」當作「納」。)少腹有積聚,則針刺臍下五寸處至少腹,並針刺脊柱兩旁四椎間、兩髂骨上緣與脅肋之間,以疏導腹部氣機,使熱邪下降。(少腹積聚,指少腹氣機鬱結。皮𩩻指臍下五寸處橫紋,需謹慎針刺,不可過深。《刺禁論》云:「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因此不可針刺太深。脊柱兩旁四椎間,經書中無此穴位,恐應為五椎間,五椎之下兩旁正對心俞穴,心與少腹相關,故當為五椎間。髂指腰骨,髎與髀字形相近,誤用,髎指居髎穴,位於腰側。脅肋間,應指刺肋骨之間的京門穴。(按:新校正本云:「釋音,皮𩩻作皮䯏,苦末反,是䯏誤作𩩻也。及遍尋篇韻中無𩩻字,只有䯏字,䯏,骨端也。皮䯏者,蓋謂臍下橫骨之端也。全元起本作皮髓,注云臍旁埵起,亦未為得。」))少腹疼痛,不能大小便,稱為疝氣,是寒邪所致。針刺少腹與兩股之間,針刺腰椎與股骨之間,多次針刺,直到疼痛消失,病癒。(厥陰經脈環繞陰器,到達少腹。衝脈與少陰經的絡脈,都起於腎臟下方,從氣街穴出來,沿著陰股而行。其後行的部分,從少腹往下到骨頭中央,女子進入系帶孔。其絡脈沿著陰器,會合於篡間,繞過篡後,分佈到臀部,到達少陰經與巨陽經的絡脈,與少陰經相合,上行至大腿內側後緣,貫穿脊柱屬腎。男子則沿著陰莖下行到篡,與女子相同。所以針刺少腹與兩股之間,也針刺腰椎與股骨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