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105)
內篇 (105)
1. 太陰陽明論
」津液不行,則一身失其所養矣。)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按:萬物生於土,木火金水所不能外也。故雖分王於四季,而實為四時之總司,是故五運首尊甲己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按:著,著見也。胃主受,脾主運,胃受水穀而脾為之運化,使之著見於一身,是胃土之精,實由脾著也。設令脾亦專主一時,豈能徹上徹下如是哉。著,陟慮切。)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胃是脾之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按:脾臟胃腑,陰陽相配。
分而言之,各能行氣於陰陽。合而言之,胃受水穀,變化津液,非脾不能運。其經,即脾經也。言五臟六腑,必借脾之運化,而後得受胃氣以為養。胃之津液,亦必借脾之運化,而後得遍及於五臟六腑也。注俱略而不言,何也?!)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又復明脾主四肢之義也。
)
白話文:
如果身體的津液不能順利運行,那麼全身就會失去滋養了。黃帝問:脾不主導時令,是為什麼呢?岐伯說:脾屬土,主宰中央,它通常以四季來滋養四臟,每個臟器各有十八天寄託在它這裡治理,不能單獨主導一個時令。(註解:萬物都生長於土,木、火、金、水都不能脫離土。所以,雖然它們分屬於四季,但實際上土是四季的總管,因此五運以甲己為首要。)脾臟是常依附於胃土的精華。
土孕育萬物,效法天地,所以從上到下到頭和腳,都不能主導一個特定的時令。(註解:著,是明顯呈現的意思。胃負責接受,脾負責運化,胃接受水穀,然後脾將其運化,使之明顯呈現於全身,這就是胃土的精華,實際上是由脾所賦予的。假設脾也專門主導一個時令,怎麼能像現在這樣上下通達呢?“著”讀音為zhù。)
黃帝問:脾與胃之間只是薄膜相連,卻能使津液運行,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足太陰經屬於三陰經,它的脈絡貫穿胃,歸屬於脾,聯繫到咽喉,所以太陰經負責在三陰經中運行氣。陽明經是表,(胃是脾的表。)是五臟六腑的氣海,也負責在三陽經中運行氣。臟腑各自因為其經脈而從陽明經接受氣,所以胃才能運行津液。(註解:脾臟與胃腑,陰陽相配。
分開來說,它們各自都能在陰陽中運行氣。合起來說,胃接受水穀,轉化為津液,如果沒有脾的運化,就不能運行。所說的經,就是脾經。提到五臟六腑,必須藉由脾的運化,才能接受胃氣的滋養。胃的津液,也必須藉由脾的運化,才能遍及到五臟六腑。以上註解都簡略不提,是為什麼呢?)四肢不能從水穀中得到氣的滋養,就會一天天衰弱,脈絡不通暢,筋骨肌肉沒有氣血產生,所以就沒有作用了。(這裡又說明了脾主導四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