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九 (21)
卷之九 (21)
1. 解精微論第八十一篇
此言出而少涕者,由於志不沖陰也。上文云,腦者陰也。故曰夫志悲者,其內惋惋,惋惋,哀慼也;故惋惋,則志上衝於陰。沖陰,沖腦也。故沖陰,則腎志去目。去,猶出也。志出於目,則心藏之神,亦不守精。精,心精也。神不守精,則精神去目,而涕泣出也。由是而知志悲,則上衝於陰而為涕;不悲,則不沖陰而少涕矣。
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
《靈樞·口問》論云,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故曰,且子獨不誦唸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厥,猶極也。帝先云,在經有也。故於此引經言以明之。
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是以衝風泣下而不止。
承上文而言,夫人厥,則陽氣獨並於上,陰氣獨並於下;所謂陽並於上,乃惟陽無陰,則火獨光也。所謂陰並於下,乃惟陰無陽,則足寒,足寒不已,則腹脹也。以明陰陽不和,而為厥也。若夫厥則目無所見者,陽並於上,而火獨光,則三焦君相之火,皆上炎矣。陰並於下而足寒脹,則少陰腎臟之精,太陰脾臟之濕,皆逆於下,惟太陽膀胱之水,因陽氣之並而上行,是太陽一水,不能勝三焦君相之五火,故目眥盲。盲,目無見也。
今曰眥盲,是以衝風則泣下而不止,所以然者,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泣下不止,必至液竭,而目無所見也。此言衝風泣下,泣從外生,而非志悲之泣也。
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中,去聲。此復申明衝風泣下之義,言衝風泣下,猶之火疾風生而為雨也。夫風之中目也,目為陰精,兼有陽氣,精守於內,陽充於外,是陽氣內守於精,一水不勝五火,是火氣燔目,目燔故見風則泣下也。有以比之,比夫火疾風生,乃能雨,即此火氣燔目見風泣下之類也。
愚觀上論七篇,詞古義深,難於詮解,然久久玩索,得其精微,則奧旨自顯。曩歲偶於友人齋頭,見新刊《素問》一部,紙板甚精潔,名人為之序,其中篇什倒置,刪削全文,末卷七篇,置之不錄,謂詞義不經,似屬後人添贅,而非黃帝之文。噫,如是之人,妄論聖經,貽誤後昆,良足悲已。
不意今歲之秋,亦於友人齋頭,見新刊《素問》一部,卷帙無多,似非全文,愚草草視之,但見彙集諸注,述其唾餘間增己意,評論諸家,愚俱忘卻,惟論張隱菴集註云,大半出於同人之筆。愚觀此言,不無嘆惜。隱菴註釋,有《靈樞》、《素問》、《傷寒》,《金匱》諸書,皆以經解經,不杜撰,不剿襲,可謂著述超群,非常人思慮所能及。
白話文:
這段文字說,如果一個人悲傷時很少流淚,那是因為他的意志沒有向上衝擊腦部的陰氣。前面說過,腦屬於陰,所以說悲傷時內心會感到很難過、哀愁;這種難過、哀愁會使意志向上衝擊陰氣,衝擊陰氣就是衝擊腦部。當陰氣受到衝擊,腎臟的意志就會離開眼睛,這個「離開」就像是「出去」的意思。意志離開眼睛,心臟所藏的神氣也無法固守精氣。精氣是心臟的精華,當神氣無法固守精氣,精神也會離開眼睛,就會流出眼淚。由此可知,悲傷時會向上衝擊腦部的陰氣而流淚;不悲傷,就不會衝擊陰氣,眼淚自然就少。
難道你沒有讀過經書上說的嗎?「氣血虛極時,眼睛就看不見東西了。」
《靈樞·口問篇》說,體液枯竭,精氣就無法滋養,精氣無法滋養,眼睛就看不見東西。所以說,難道你沒有讀過經書上說的嗎?「氣血虛極時,眼睛就看不見東西了。」「虛極」就是「極限」的意思。皇帝之前說過,在經書裡有這個說法。所以這裡引用經書的話來闡明這個道理。
人如果氣血虛極,陽氣就會集中在上方,陰氣就會集中在下方。陽氣集中在上方,就會出現虛火獨旺的現象;陰氣集中在下方,就會手腳冰冷,手腳冰冷就會導致腹脹。一單位的水無法抵擋五單位的火,所以眼睛會失明。因此,受到風吹就會流淚不止。
承接上面的話來說,人如果氣血虛極,陽氣就會獨自集中在上方,陰氣就會獨自集中在下方。所謂陽氣集中在上方,就是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所以會出現虛火獨旺的現象。所謂陰氣集中在下方,就是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所以會手腳冰冷,手腳冰冷久了就會導致腹脹。這說明陰陽不調和,才會造成氣血虛極。如果氣血虛極,眼睛會看不見東西,這是因為陽氣集中在上方,虛火獨旺,三焦的君火、相火都往上炎。陰氣集中在下方,手腳冰冷腹脹,是少陰腎臟的精氣,太陰脾臟的濕氣,都往下逆行。只有太陽膀胱的水液,因為陽氣上衝而往上行,因此太陽的一單位水,無法抵擋三焦的君火相火的五單位火,所以眼睛會失明。失明就是眼睛看不見東西。
現在說的「眼睛失明」,是因為受到風吹就會流淚不止。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膀胱足太陽經脈,起於眼睛的內眼角,流淚不止,必定導致體液枯竭,眼睛就看不見東西了。這裡說的「受到風吹就流淚」,是眼淚從外部產生,而不是因為悲傷而流淚。
風侵入眼睛,陽氣會固守在精氣之中,導致火氣焚燒眼睛,所以受到風吹就會流淚。這就像是,火勢猛烈,風力強勁,才會下雨,是同樣的道理。
「中」字在這裡讀去聲。這裡再次說明受到風吹流淚的道理,說受到風吹流淚,就像是火勢猛烈,風力強勁就會下雨一樣。風侵入眼睛,眼睛屬於陰精,也兼有陽氣,精氣固守在內,陽氣充盈在外,是陽氣固守在精氣之中,一單位的水無法抵擋五單位的火,所以會火氣焚燒眼睛。眼睛被焚燒,所以受到風吹就會流淚。這就像是火勢猛烈,風力強勁就會下雨,是同樣的道理。
我認為上面討論的七篇文章,用詞古奧,含義深遠,很難解釋清楚,但是如果長時間仔細研究,領會其中的精髓,那麼其中的奧秘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之前有一次在朋友的書房裡,看到新出版的《素問》,紙張和印刷都很精美,還有名人寫的序言,但是書中的章節順序錯亂,還刪除了很多內容,最後的七篇文章,也沒有收錄,認為這些文章用詞不符合經典,像是後人添加的,不是黃帝寫的。唉!像這樣的人,隨意評論聖賢的經典,誤導後人,實在讓人感到悲哀。
沒想到今年秋天,又在朋友的書房裡看到新出版的《素問》,這本書的卷數不多,好像不是全本,我匆匆看了一下,只看到書中匯集了各種註解,抄襲別人的觀點,再加入自己的見解,評論各家學說。我把這些都忘記了,只記得書中引用了張隱庵的註解,說大部分是出自同一個人的手筆。我看到這些話,感到非常惋惜。隱庵的註解,涉及《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都是以經文來解釋經文,不杜撰,不抄襲,可以說是著作超群,不是一般人思考能達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