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九 (18)
卷之九 (18)
1. 方盛衰論第八十篇
持診之道,必以聖人為法,是以聖人從陰度陽,從陽度陰,先後陰陽而持診之。奇,異也,恆,常也。凡奇恆之脈勢,合於六氣。六氣,六十日為一氣也。奇脈恆脈,脈勢不同,六十日而更一氣,乃以六十為首也。診合微之事者,脈合五行,時合六氣,診至微也。追陰陽之變者,散陰頗陽。
診無常行,理至變也。章五中之情者,五運在中,合於五臟,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始能章五中之情也,即合微陰陽五中而論之。其中之論,必取虛實之要,以定五度之事。五度,即上文之五診也。必知此,乃足以診,苟不知此以診,是以切陰而不得陽。雖曰診之,人必消亡,得陽而不得陰,曰守所學,不能自湛。
湛,信也。左右上下先後,不能盡知。故曰治其病,而人不久,醜與善,病與不病,高與下,坐與起,行與止,必盡知之,然後用之有紀,診道乃具,雖萬世不殆,更必起所有餘,知所不足,診道乃備。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不
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靜,,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循尺滑澀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別,音逼。度,即上文五度、十度也。脈,即上文持診之道也。度事上下,通天徹地也。脈事因格,有常有變也。是以度其形弱,脈其氣虛,形氣皆虧,故死。度其形氣有餘,脈其脈氣不足,外余,內損,亦死。脈其脈氣有餘,度其形氣不足,內余,外損,故生。是以診有大方。
方,猶法也。其法不外度事脈事,度其坐起有常,出入有行,可以專心主之神明,更當必清必靜,上觀下觀。司,主也,主八正之邪,以別五中之部,此度事上下之法也。按其脈之動靜,循其尺膚之滑澀寒溫,視其脈之大小,而合之病能,此脈事因格之法也。能度能脈,則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而不失人情矣。
故診之之道,或視息,視息,脈之也;或視意,視意,度之也,脈之度之,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如是,故能長久而不敝。若不知此道,則失經絕理,亡言妄期。亡言,無徵之言也;妄期,妄與死生之期也。誠如是也,是謂失道。
白話文:
診斷的方法,一定要以聖人的標準為準則。聖人是從陰的角度去推測陽,從陽的角度去推測陰,先了解陰陽的變化,然後才進行診斷。所謂「奇」,是指不同尋常的變化;「恆」,則是指通常的狀態。所有奇異或恆常的脈象,都與六氣的變化相符。六氣是指每六十天為一個氣候週期。奇脈和恆脈的脈象不同,每六十天更換一個氣候,因此以六十天為一個基本單位。診察細微之處,脈象要與五行相合,時間要與六氣相符,這才是診斷中最細微的道理。追尋陰陽變化的方法,是要分散陰氣,助長陽氣。
診斷沒有固定的模式,道理是千變萬化的。掌握五臟情志的變化,五運的氣機在中,與五臟相合。診斷要能觀察細微之處,追尋陰陽的變化,才能掌握五臟的情志,也就是要將細微、陰陽、五臟的變化綜合起來分析。在這些分析中,必須抓住虛實的關鍵,來確定五種觀察的方法。所謂五種觀察,就是上文提到的五診。一定要了解這些,才能進行診斷。如果不懂這些道理就進行診斷,就像只是切脈,卻無法了解陽氣。即使說是診斷,病人也一定會衰弱死亡。如果只了解陽,卻不了解陰,就只是固守所學,無法融會貫通。
「融會貫通」是指要相信自己所學的。不論左右上下,先後變化都無法完全了解,所以說,只治療疾病,人很快就會死去。要能清楚辨別好與壞、有病與沒病、高與下、坐與起、行走與停止等各種情況,然後再加以運用,診斷才能有依據,方法才能完備,即使經過萬世也不會有問題。還要不斷發現自己理解的不足,彌補缺漏,診斷方法才能完備。
觀察上下部位的變化,脈象的變化則依循一定的規律。因此,如果形體虛弱、氣血不足,就會死亡;如果形體氣血有餘,脈氣卻不足,也會死亡;如果脈氣有餘,形體氣血不足,則可以存活。所以,診斷有一定的方法,觀察坐起要合乎常理,出入行動要遵循規律,這樣才能專心致志地發揮神明的作用,必須保持清靜,仔細觀察上下,判斷八方邪氣,辨別五臟的狀態,按壓脈搏的動靜,順著尺膚的滑澀寒溫,觀察脈象的大小,結合病人的情況,從逆和順的角度來分析,才能得知病名。如此診斷才能十全十美,不會忽略病人的真實情況。
因此,診斷的方法,有時要觀察呼吸,所謂觀察呼吸,就是診脈;有時要觀察神色,所謂觀察神色,就是要仔細衡量。診脈與衡量都要兼顧,才能不失條理,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能夠這樣做,才能長久而不衰敗。如果不懂這些道理,就會偏離經典,違背醫理,說出沒有根據的話,或者妄自推斷生死。所謂「沒有根據的話」,是指沒有證據的言論;所謂「妄自推斷生死」,是指隨意預測病人的生死。如果真是這樣,就是迷失了正確的診斷方法。
這裡的「別」,讀作逼。「度」,是指上文提到的五度、十度。「脈」,是指上文提到的診斷方法。「觀察上下部位的變化」,是說要通達天地的變化。「脈象的變化則依循一定的規律」,是說脈象的變化有常態,也有變態。因此,觀察形體虛弱,脈象氣血不足的情況,如果形氣都衰弱,就會死亡。觀察形體氣血有餘,而脈象氣血不足的情況,是外表有餘,內在虧損,也會死亡。觀察脈象氣血有餘,形體氣血不足的情況,是內在有餘,外在虧損,所以可以存活。因此,診斷有一定的方法。
「方法」是指診斷的原則。這些原則不外乎觀察形體和脈象。觀察坐起是否合乎常理,出入行動是否遵循規律,可以讓人專注於神明,更要保持清靜,仔細觀察上下。所謂「主」,就是主導,主導八方邪氣的變化,以此區別五臟的狀況。這是觀察上下部位變化之法。按壓脈搏的動靜,順著尺膚的滑澀寒溫,觀察脈象的大小,結合病人的情況,這是診察脈象的方法。能夠觀察形體,也能診察脈象,就能從逆向或順向的角度分析問題,進而得知病名,診斷才能十全十美,不會忽略病人的真實情況。
因此,診斷的道理,有時要觀察呼吸(也就是診脈),有時要觀察神色(也就是仔細衡量),診脈與衡量都兼顧,才能不失條理,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樣做,才能長久而不衰敗。如果不懂這個道理,就會偏離經典,違背醫理,說出沒有根據的話,或者妄自推斷生死。所謂「沒有根據的話」,是指沒有證據的言論;所謂「妄自推斷生死」,是指隨意預測病人的生死。如果真是這樣,就是迷失了正確的診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