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九 (19)
卷之九 (19)
1. 解精微論第八十一篇
純粹之至曰精;幽渺之極曰微。闡明陰陽水火、神志悲泣,以及水所從生,涕所從出,神志水火之原。非尋常問答所及,故曰解精微。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受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
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聞有毚愚僕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
毚,音鑱。雷公受傳於帝,而帝教以經論,故曰臣受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其中有從容之形法,陰陽之刺灸,湯藥之所滋。但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之內傷,燥濕寒暑之外感,以及陰陽婦女之道,請問其所以然者,曾以卑賤富貴,論人之形體,所從群下,卑賤人也,通使臨事,富貴人也,論人形體,以適道術,已於經論之中,謹聞命矣。今請問者,有毚愚僕漏之問,毚愚,則心不靈,僕漏,則體不具,與昔日在經之問不同。
故曰不在經者,欲聞其狀。
帝曰:大矣。
不在經者,欲聞其狀,則於尋常形體之外,窮究靡遺,帝故大之。
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哭泣則淚出,淚出則多涕,有哭泣而淚不出者,有淚出而少涕者,與尋常之形氣不同,公故問之。
帝曰:在經有也。
哀而泣出,在《靈樞·口問》論,有以明之。
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
淚,水類也。涕,液類也。必知水所從生,涕所從生,故復問之。
帝曰:若問此者,無益於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在也。
水所從生,涕所從出,非毚愚僕漏之比,故無益於治也,雖工之所欲知,而實道之所在也。道之所在,有如下文所云也。
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
此言精水之氣,從心氣而外出也。五臟之精,心為之主。故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五臟之精,隨心氣而注於目,故目者,其竅也。五臟之精,隨心氣而榮於色,故華色者,其榮也。德,猶得也。是以人心有得也,則氣和於目。目者其竅,此其驗矣。亡,猶失也。人心有失,則憂知於色,華色者其榮,此其驗矣。
五臟之精,隨心外出,是以心有悲哀,則泣下,泣下,則水所由生,以明淚水從目泣而生,目泣從心悲而出也。
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此言腎精為水之主,腎精持之,而水不出也。宗,猶聚也。水之聚者,漸積而成,故曰水宗者,積水也。水積於下,其性陰柔,故曰積水者,至陰也。腎精為水之本,故曰至陰者,腎之精也。流行之水,則外出,宗精之水,則不出,故曰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而不出也。持之者,乃輔之裹之,故水藏而不行也。
白話文:
解精微論第八十一篇
精微之至,指的是事物最純粹、最本質的部分;幽渺之極,指的是事物最隱晦、最難捉摸的部分。本章闡述陰陽、水火、神志、悲泣的關係,以及淚水、鼻涕的來源,探究其根本原因。這些內容並非一般的問答所能涵蓋,所以稱為「解精微」。
黃帝在明堂,雷公向黃帝請教說:我學習師承,傳授醫道,運用經論、診斷方法、陰陽針灸和湯藥治療疾病。
但行醫治病,效果有好有壞,未必都能完全治癒。如果事先考慮到悲傷、喜怒、燥濕、寒暑等內外因素,以及陰陽、男女的差異,探究其根本原因,無論病人是貧賤還是富貴,其身體的構成都是一樣的,這都應當在臨證時考慮,以適應不同的情況,我謹遵您的教誨。現在我想請教一些不在經書中記載的疑難雜症,例如關於「毚、愚、僕、漏」的症狀。
「毚」音同「鑱」。雷公從黃帝那裡學習醫道,因此說「臣受業,傳之行,教以經論」,他的醫術涵蓋了診斷方法、陰陽針灸和湯藥治療。然而,治療效果不一,並非每次都能痊癒。如果先考慮到悲傷、喜怒等內在損傷,燥濕、寒暑等外在感染,以及陰陽、男女的生理差異,探究其根本原因,無論病人貧賤富貴,其身體構造都是一樣的,這都應當在臨證時考慮,以適應不同的情況,我謹遵您的教誨。現在我想請教一些不在經書中記載的疑難雜症,例如關於「毚(心神不靈)」「愚(心神不靈)」「僕(身體虛弱)」「漏(精氣外洩)」的症狀,這些問題與以往經書中提到的問題不同。
所以說這些問題不在經書裡,我想了解其症狀。
黃帝說:問題問得很好!
這些不在經書裡記載的問題,需要探究尋常形體之外,窮盡所有可能性,所以黃帝說「大矣」。
雷公請問:哭泣卻沒有眼淚,或者眼淚很少,這是什麼原因呢?
通常哭泣會流淚,淚多則涕多,但有些人哭泣卻沒有眼淚,或者眼淚很少,這與尋常人的形氣不同,所以雷公提問。
黃帝說:經書裡有記載。
《靈樞·口問》篇就論述了哀傷而流淚的道理。
雷公又問:我不知道水從哪裡來,淚水從哪裡來。
淚水屬水,鼻涕屬液。必須知道水和淚水的來源,所以雷公再次詢問。
黃帝說:問這些對治療沒有幫助。工匠的知識,才是醫道的所在。
水和淚水的來源,與「毚、愚、僕、漏」這些症狀不同,所以對治療無益,雖然是工匠想知道的,但卻是醫道的根本。醫道的根本,如下文所述:
心是五臟精氣的總匯,眼睛是心的竅穴,面色是心的榮華。所以人如果心性平和,氣血就會調和,映照在眼睛上;如果心性失常,憂慮就會顯露在臉色上。所以悲傷就會流淚,流淚,就是水的來源。
這段話說明,精氣之水,由心氣外泄而來。五臟的精氣,以心為主。所以說「心者,五臟之專精也」。五臟的精氣,隨著心氣注入眼睛,所以「目者,其竅也」。五臟的精氣,隨著心氣榮養於面色,所以「華色者,其榮也」。「德」指得到、擁有。「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說明,人心得到滿足,則氣血調和,反映在眼睛上。眼睛是心的竅穴,這就驗證了這一點。「亡」指失去。「人心有失,則憂知於色」說明,人心有所失落,則憂慮就會顯露在臉色上,面色是心的榮華,這就驗證了這一點。
五臟的精氣,隨著心氣外泄,所以心悲傷就會流淚,流淚,就是水的來源,說明淚水來自於眼睛哭泣,而眼睛哭泣又來自於心裡的悲傷。
水的根本,是積聚的水。積聚的水,是至陰之物。至陰之物,是腎精。腎精之水,所以不外流,是因為腎精約束、滋養、保護著它,所以水就不會外泄。
這段話說明腎精主宰著水,腎精約束著水,所以水不外流。「宗」指聚積。水的聚積,漸漸積累而成,所以說「水宗者,積水也」。水積聚在下,其性陰柔,所以說「積水者,至陰也」。腎精是水的根本,所以說「至陰者,腎之精也」。流動的水會外泄,而腎精之水則不會外泄,所以說「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而不出也」。腎精約束、滋養、保護著它,所以水就藏而不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