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九 (17)
卷之九 (17)
1. 方盛衰論第八十篇
飲食不足,脾虛夢也;築垣蓋屋,脾氣將升矣。此皆五臟氣虛而形諸夢,乃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可以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察周身之經脈。在,察也。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氣盡,度民君卿。
度,入聲,下同。度民君卿,舊本在診必上下之下,今改正於此。上文五臟氣虛,合之五診。此言五診之中,有十度也。度,量也。十度者:一曰度人,人之貧富,性之緩急也;二曰度脈,脈之大小,至之遲數也;三曰度臟,臟之虛實,氣之從逆也;四曰度肉,肉之肥瘠,體之盛衰也;五曰度筋,筋之強弱,力之多寡也;六曰度俞,腑俞臟俞,上下出入也;七曰度陰陽氣盡,陰盡而初陽生,陽盡而一陰始也;八曰度民;九曰度君;十曰度卿,民君卿皆人也。民不得同於卿,卿不得同於君,就其心志而揆度之,此五診之有十度也。
人病自具,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常行,診必上下。
上文診有十度,此言診無常行,難於度也。診脈者,診病也。今人病自具,脈動無常,有是病,則有是脈,理之常也。病具而不見於脈,是謂無常。無常者,病散於陰,而脈頗陽,脈虛於內,而病不具。脫,猶虛也。是診無常行,診必因上以知下,不但十度為然也。
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併合,診故不明,傳之後世,反論自章。
此下論陰陽持診之道,所以方其盛衰也。受師不卒,則謬言為道,使術不明,則妄作雜術,不卒不明,不能察陰陽之逆從,是為妄行。妄行者,但持其雌,而失去雄,偏棄其陰而附其陽,不知陰陽之併合,診故不明。不明而診,道無可傳,理無可通,故傳之後世,反論自章,診不合理,自以為章。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
至陰,太陰也。至陰虛,則人之地氣不升,地氣不升,故天氣絕。至陽,太陽也。至陽盛,則人之天氣有餘,天氣有餘,故地氣不足,必陰陽並交,無有虛盛,乃至人之所行。陰陽並交者,是陽氣先至,陰氣後至。蓋人身之氣,合於四時,始於一陽之初動也。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恆之勢,乃六十首,
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起所有餘,知所不足。
白話文:
飲食不足導致脾虛,容易做夢;如果夢到築牆蓋屋,則代表脾氣將要上升。這些都是五臟氣虛而顯現在夢境中,是因為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可以結合五種診法,調和陰陽,來觀察全身的經脈。在這裡,「察」的意思是觀察。
診斷有十個層面,分別是:觀察人的整體狀況、觀察脈象、觀察臟腑、觀察肌肉、觀察筋骨、觀察穴位、觀察陰陽氣的消長、觀察百姓、觀察大臣、觀察君王。
這裡的「度」是衡量的意思。這十個層面是:第一是觀察人,了解其貧富、性格的快慢;第二是觀察脈象,了解脈搏的大小、快慢;第三是觀察臟腑,了解臟腑的虛實、氣的順逆;第四是觀察肌肉,了解肌肉的肥瘦、身體的強弱;第五是觀察筋骨,了解筋骨的強弱、力量的大小;第六是觀察穴位,了解腑俞、臟俞的上下出入;第七是觀察陰陽氣的消長,了解陰氣耗盡而陽氣初生,陽氣耗盡而陰氣初生;第八是觀察百姓;第九是觀察大臣;第十是觀察君王。百姓、大臣、君王都是人,但地位不同,因此要從其心志來衡量。這就是五種診法所包含的十個層面。
人的疾病有其自身特點,脈搏跳動沒有固定規律,有時病在陰而脈象卻偏向陽,或者脈象虛弱而疾病不顯現。如果診斷沒有遵循常規,診察時必須同時注意上下,內外。
上面說到診斷有十個層面,這裡說診斷沒有固定規律,很難衡量。診脈是為了診斷疾病。現在人的疾病各有特點,脈搏跳動沒有固定規律,有這種病就會有這種脈象,這是常理。如果疾病存在而脈象沒有顯示出來,就是所謂的「無常」。所謂「無常」是指疾病潛藏在陰分,而脈象卻偏向陽性;或者脈象虛弱,疾病的表現也不明顯。所以診斷沒有固定規律,診察必須由上及下,不僅僅要遵循前面說的十個層面。
如果沒有完全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就會使醫術不精;不了解疾病的逆順變化,就會盲目行醫。如果只看到陰柔的一面而忽略了陽剛的一面,只追求陰氣而放棄陽氣,不了解陰陽的結合,診斷就會不清晰。如果診斷不清晰,醫理就無法傳授和理解。這樣傳到後世,反而會變成錯誤的論點,自以為是。
下面論述陰陽的診斷方法,說明如何判斷疾病的盛衰。如果沒有完全掌握老師的傳授,就會胡言亂語;如果醫術不精,就會盲目使用雜亂的醫術。不精通醫術,就無法觀察陰陽的逆順變化,這就是盲目行醫。盲目行醫的人,只關注陰柔的一面,而忽略陽剛的一面,偏向陰氣而放棄陽氣,不了解陰陽的結合,所以診斷不清楚。如果診斷不清楚,醫術就無法傳授和理解。因此,傳到後世,反而會出現錯誤的理論,自以為是。
陰氣虛弱到極點,就會導致天氣斷絕;陽氣旺盛到極點,就會導致地氣不足。陰陽互相交合,才是高明醫者應該遵循的。陰陽互相交合,是指陽氣先到,而陰氣後到。
陰氣到了極點,指的是太陰。太陰虛弱,就會導致地氣無法上升。地氣無法上升,就會導致天氣斷絕。陽氣到了極點,指的是太陽。太陽旺盛,就會導致天氣有餘。天氣有餘,就會導致地氣不足。所以必須陰陽相互交合,沒有虛盛的情況,才是高明醫者應該做的。陰陽互相交合,是說陽氣先到,陰氣後到。人身的氣息,符合四季的變化,從一陽初動開始。
因此,高明的醫者診斷疾病,會先後關注陰陽的變化,遵循「奇恆」的規律。診脈時,要考慮到各種細微變化,追溯陰陽的變動,闡明五臟的情志。診斷中,要抓住虛實的關鍵,確定五個方面的要點,了解這些,才能夠進行正確的診斷。診脈時,如果只見陰氣而沒有陽氣,病情就會消亡。只見陽氣而沒有陰氣,就會停留於淺薄的知識,無法精通。如果只知道左邊而不知道右邊,只知道右邊而不知道左邊,只知道上面而不知道下面,只知道先而不知道後,那麼治療就不會長久。知道好壞,知道有病沒病,知道高低,知道坐起,知道行走和停止,並且使用起來有規律,診斷之道才能完備,可以適用於萬代而不會有差錯。診斷時要了解哪些方面有多餘,哪些方面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