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八卷 (25)

回本書目錄

二十八卷 (25)

1. 四十三、十二臟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人之三焦,在上主納,在中主運。在下主出。若出納運行不得其正,則三焦失守,神氣不聚,邪乘虛而犯之矣。)刺三焦之源。(陽池穴也。用長針,於口中溫之,先以左手按穴,刺三分,留三呼,進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針,以手捫之。)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為三焦之下澤,津液所聚,故曰州都。然賴下焦之氣,施化而通,若其不約而遺,不利而癃,皆氣海之失職也。

)刺膀胱之源。(京骨穴也。用長針,先溫於口中,以左手按穴,刺入三分,留三呼,進二分,留三呼,徐徐出針,以手捫其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不相失者謂之相使,失則神氣散亂,有邪干犯,災害至矣,宜用刺法以全其真也。)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

(此言針法有如此之妙,其要在修養和神而已。)道貴常存,補神固根,精氣不散,神守不分。(道貴常存者,貴其不衰也。不衰之道,在補神以固根。欲全其神,在精氣不散,則神守不分矣。)然即神守,而雖不去亦全真。(言神守者,豈惟神不去,正所以全真也。)人神不守,非達至真。

(至真之道,要在守神,不知守神,非達道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玄者,水之色。天玄者,天一之義。以至真之要,重在精也。)神守天息,復入本元,命曰歸宗。(天息者,鼻息通乎天也。守息則氣存,氣存則神存,故曰神守天息。以上三節,首言神,次言精,此言氣。

夫人始生,先成精,精其本也。兒在母腹,先通胎息,氣其元也。既寶其精,又養其氣,復其本,返其元矣。精氣充而神自全,謂之內三寶。三者合一,即全真之道也,故曰歸宗。前有存三守一愚按,在四十一。)

白話文:

四十三、十二臟神失守位邪鬼外乾之刺

人體的三焦,在上焦負責吸收,中焦負責運化,下焦負責排泄。如果這三個功能失常,三焦就會失去正常運作,精神氣血無法凝聚,邪氣便會趁虛而入。治療時可針刺三焦的源頭穴位(陽池穴)。使用長針,先在口中溫熱針具,用左手按壓穴位,刺入三分深度,停留三次呼吸的時間,再深入一分,停留一次呼吸的時間,然後慢慢出針,並用手按壓針孔。

膀胱如同地方的官府,儲藏精液,經過氣化作用才能排出(膀胱是三焦下部的匯集處,津液聚集於此,因此稱為「州都」)。但膀胱的功能依賴下焦的氣化作用,若氣化功能失常,則可能出現遺尿或排尿困難的症狀,這都是氣海功能失調的表現。治療時可針刺膀胱的源頭穴位(京骨穴)。使用長針,先在口中溫熱針具,用左手按壓穴位,刺入三分深度,停留三次呼吸的時間,再深入二分,停留三次呼吸的時間,然後慢慢出針,並用手按壓針孔。

這十二臟腑的功能必須協調運作(稱為「相使」)。若功能失調,神氣就會散亂,邪氣乘虛而入,導致疾病,此時應使用針刺療法來調和氣血。針刺的意義不僅在於治療疾病,更在於保養精神、調和氣血(強調針刺的奧妙在於修養心神)。養生之道貴在持久,補益神氣、鞏固根本,使精氣不散失,神氣凝聚(持久之道在於補神固本)。若神氣內守,即使不刻意追求,也能保全真元(神守的意義在於保全真元)。人若不能守住神氣,就無法領悟至真之道。

至真之道的關鍵在於「天玄」(「玄」代表水的顏色,「天玄」象徵天一,意指至真之要重在精氣)。守住呼吸(「天息」指鼻息通於天),神氣便能回歸本元,稱為「歸宗」(呼吸的調節能存氣,氣存則神存)。這三節分別論述神、精、氣(人的生命始於精,精是根本;胎兒在母體中先通胎息,氣是元始)。保養精氣,神自然充足,稱為「內三寶」。三者合一,便是全真之道,故稱「歸宗」。先前提到的「存三守一」見第四十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