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六卷 (17)

回本書目錄

二十六卷 (17)

1. 十七、六十年運氣病治之紀

(此即陽明司天,燥極而澤之義。)金火合德,上應熒惑、太白。(上火下金,二氣合德,其星當明也。)其政明,其令切,(火明金切。)其谷丹白。(丹應司天,白應在泉。)水火寒熱,持於氣交而為病始也,熱病生於上,清病生於下,寒熱凌犯而爭於中,(少陰司天,陽明在泉,上火下金,故水火寒熱,持於氣交之中而為病如此。)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眥瘍,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乾腫上。

(火為熱,金為寒,故熱病見於上,寒病見於下。)

初之氣,地氣遷,燥將去,(初氣太陽用事,上年己亥,少陽終之氣至此已盡,當云熱將去,燥字誤也。地氣遷義見前。)寒乃始,蟄復藏,水乃冰,霜復降,風乃至,陽氣鬱;(寒水之氣客於春前,故其為候如此。)民反周密,關節禁固,腰脽痛,炎暑將起,中外瘡瘍。

(此皆寒氣之病。然少陰君火司天,又值二之主氣,故炎暑將起,中外瘡瘍。脽音誰,尻臀也。)

二之氣,陽氣布,風乃行,春氣以正,萬物應榮,寒氣時至,民乃和;(風木之客,加於君火之主,故陽布風行,春氣正,萬物榮也。司天君火未盛,故寒氣時至。木火應時,故民氣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氣鬱於上而熱。(君火為病也。)

三之氣,天政布,大火行,庶類蕃鮮,寒氣時至;(客氣君火司天,加於相火之主,故大火行,庶類蕃鮮。火極水復,熱極寒生,故寒氣時至。)民病氣厥心痛,寒熱更作,咳喘目赤。(二火交熾,故病如此。)

四之氣,溽暑至,大雨時行,寒熱互至;(客主之氣皆濕土用事,故為溽暑大雨等候。)民病寒熱,嗌乾黃癉,鼽衄飲發。(濕熱之病也。)

五之氣,畏火臨,暑反正,陽乃化,萬物乃生乃長乃榮,民乃康,(畏火,相火也。時當秋收而陽氣化,故萬物榮,民乃康。)其病溫。(時寒氣熱,陽邪勝也。)

終之氣,燥令行,餘火內格,腫於上,咳喘,甚則血溢,寒氣數舉,則霧霿翳,(燥金之客,加於寒水之主,金氣收,故五氣之餘火內格。而為病如此。格,拒也。寒氣舉,霧霿翳,皆金水之化。)病生皮腠,內舍於脅,下連少腹而作寒中,地將易也。(病生皮腠,金之合也。內舍於脅、下連少腹,金乘木也。金性寒,故寒中。在泉氣終,故地將易。)

必抑其運氣,資其歲勝,(以上子午十年,運氣太過,必抑有餘,欲得其平;歲有所勝,必資不足,無令受傷也。)折其鬱發,先取化源,無使暴過而生其病也。(本年少陰司天則金鬱,陽明在泉則木鬱,鬱氣化源義,見前太陽之政。又如《本病篇》曰:子午之歲,太陰昇天,主窒天衝,勝之不前。

太陽降地,主窒地阜。勝之不入。故刺法論於土欲升而天衝窒抑之,當刺足太陰之俞。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當刺足太陰之所出,足陽明之所入。王氏曰:先於年前十二月迎而取之。是皆折鬱氣、取化源之義。)食歲谷以全真氣,食間谷以避虛邪。(歲谷,即上文丹白谷也。

白話文:

十七、六十年運氣病治之紀

這段描述的是陽明司天、燥氣極盛而轉為濕潤的現象。金與火的氣運相互配合,對應天上的火星與金星(熒惑、太白)。火在上而金在下,兩者氣運相合,星辰會顯得明亮。其治理清明,政令嚴峻(火代表光明,金代表嚴厲),適宜種植紅色與白色的穀物(紅色對應司天之氣,白色對應在泉之氣)。水火寒熱在氣交之中互相影響,疾病因而產生,上方多熱病,下方多寒病,寒熱交爭於中部。

民眾容易出現咳嗽、氣喘、吐血、便血、鼻塞、噴嚏、眼紅、眼角潰瘍、寒厥進入胃部、心痛、腰痛、腹部脹大、咽喉乾燥、面部腫脹等症狀。

(火代表熱,金代表寒,所以熱病常見於上半身,寒病常見於下半身。)

初之氣(大寒至立春):

二之氣(春分至立夏):
陽氣散佈,風開始盛行,春氣正當時,萬物繁茂生長,偶有寒氣來臨。民眾容易出現小便澀痛、眼睛昏花或發紅、體內熱氣鬱結於上的症狀(君火導致)。

三之氣(小滿至大暑):
司天的君火主導氣運,火氣旺盛,萬物繁茂,但極熱之時偶有寒氣來臨。民眾容易因火氣過盛而出現昏厥、心痛、寒熱交替、咳喘、眼睛發紅等症狀。

四之氣(大暑至白露):
濕熱盛行,大雨頻降,寒熱交替出現。民眾容易罹患寒熱交爭、咽喉乾燥、黃疸、鼻血或飲水引起的水腫等濕熱相關疾病。

五之氣(秋分至立冬):
此時相火當令,暑氣消退但仍有餘熱,陽氣促進萬物生長繁榮,民眾健康狀況較佳,但易有溫熱病的問題。

終之氣(冬至至小寒):
燥氣盛行,殘餘的熱氣被阻滯於體內,導致上半身水腫、咳嗽、氣喘,嚴重時甚至會吐血。寒氣頻繁出現,導致霧露瀰漫。疾病多發生於皮膚與肌肉之間,影響肋骨及下腹部,引起寒涼之感,顯示地氣即將變換。

治療時需抑制過盛的運氣,補足虛弱的部分,調節鬱積之氣,並預先調整氣化的根源,避免突然失衡導致疾病。飲食上,應選擇當季穀物以保全正氣,並搭配不同季節的穀物以避免虛邪入侵。